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古者為邦須蓄積,魯饑尚責如齊糴。

    “古者為邦須蓄積,魯饑尚責如齊糴。”詩句出處:《五歌·刈獲》;是唐朝詩人陸龜蒙的作品。

    自春徂秋天弗雨,廉廉早稻才遮畝。芒粒稀疏熟更輕,
    地與禾頭不相拄。我來愁築心如堵,更聽農夫夜深語。
    兇年是物即為災,百陣野鳧千穴鼠。平明抱杖入田中,
    十穗蕭條九穗空。敢言一歲囷倉實,不瞭如今朝暮舂。
    天職誰司下民籍,茍有區區宜析析。本作耕耘意若何,
    蟲豸兼教食人食。古者為邦須蓄積,魯饑尚責如齊糴。
    今之為政異當時,一任流離恣征索。平生幸遇華陽客,
    向日餐霞轉肥白。欲賣耕牛棄水田,移傢且傍三茅宅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古:

    ①往昔;歷時久遠。與“今”相對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上古穴居野處,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。”(易:換。宮室:房舍。)蘇軾《水調歌頭》: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”②指古代的事物;舊;原來。《古詩十九首》之十六:“良人惟古歡,枉駕惠前綏。”③久遠;古老。趙與時《賓退錄》卷三:“客土二字,其來甚古。”④古體詩的簡稱。或稱古風、古詩。與近體詩相對,不受平仄、對仗等格律的限制,形式比較自由。《詩藪·古體上》:“歌至五、七言古,全不入樂矣。”

    者:

    ①代詞。指人、物、事、時間、地點等。《道林寓居》:“青嶂者邊來已熟,紅塵那畔去應疏。”②助詞。1.與動詞、形容詞或短語構成“者”字結構,表示人、事、物等。《老子》:“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。”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奪項王天下者,必沛公也。”2. 與數詞構成“者”字結構,指稱前邊的事物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周瑜傳》:“此數四者,用兵之患也。”3. 與時間名詞構成“者”字結構,相當於“……的時候”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昔者十日並出。”4.用在名詞主語後,表示提頓或判斷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陳勝者,陽城人也。”5. 用在復句的前一分句末,表示因果關系或假設關系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。”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盡吾志而不能至者,可以無悔矣。”③語氣詞。用於句末,與疑問代詞“誰”、“何”等配合,表示疑問語氣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誰為大王為此計者?”

    為:

    (一)①做。《詩經·周頌·豐年》:“為酒為醴,烝畀祖妣。”(烝:進獻。畀:給予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其為人也孝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愛。)②制作;創作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為宮室,不斬於丘木。”(丘木:墓地的樹。)《漢書·枚乘傳》:“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。”(遲:慢。)③治理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善為國者,倉廩雖滿,不偷於農。”(偷:怠惰;忽視。)《論語·為政》:“為政以德。”④行為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。”(嘗:曾經。)⑤充當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”(溫:溫習。故:舊的知識。)⑥當作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霓為衣兮風為馬。”⑦變為;成為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蘭芷變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為茅。”(蘭、芷、荃、蕙:皆香草名。)⑧認為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而子為我願之乎?”(子:你。)⑨是。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:“餘為伯儵,餘而祖也。”⑩介詞。1. 表被動。被。《三國志 · 吳書· 呂蒙傳》:“為張遼等所襲。”2.表對象。對;向。《戰國策·韓策二》:“(嚴仲子)因為聶政語曰:‘臣有仇。’”(11)連詞。如果。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秦為知之,必不救也。”(12)語氣詞。1. 與“何”相配,表疑問語氣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何以伐為?”(伐:進攻。)2. 多用於句未,表示反問語氣。《漢書·外戚傳下·趙皇後》:“今故告之,反怒為!”(故:故意。) (二)wèi ①幫助。《詩經·大雅·鳧鷖》:“公屍燕飲,福祿來為。”②介詞。1. 表對象。替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為人謀而不忠乎?”2. 表原因。因為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3. 表目的。為瞭。《孔雀東南飛》:“慎勿為婦死。”③通“偽”。假裝。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。”

    邦:

    ①諸侯的封國。《詩經·大雅·皇矣》:“王(wàng)此大邦。”(王:指統治。)②泛指國傢。杜甫《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》:“邦以民為本。”③分封。柳宗元《封建論》:“周有天下,裂土田而瓜分之,設五等,邦群後。”(後:國君。)

    須:

    ①胡子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美須髯。”②等待;等候。《楚辭·九歌·少司命》:“君維須兮雲之際?”③需要;需。林逋《山園小梅》:“不須檀板共金尊。”④必須;應當。杜甫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》:“白日放歌須縱酒。”⑤須臾;片刻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罷不能,不待須而廢。”

    蓄:

    ①積聚;儲存。《國語·楚語下》:“積貨滋多,蓄怨滋厚。”②收藏。韓愈《錢重物輕狀》:“蓄銅過若幹斤者,鑄錢以為他物者,皆罪死不赦。”③蓄養;保存。杜甫《北征》:“官軍請深入,蓄銳可俱發。”④懷藏。韓愈《上襄陽於相公書》:“閣下負超卓之奇材,蓄雄剛之俊德。”⑤等待。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孰謂時之可蓄?”(孰:誰。)

    蓄積:

    積蓄,積累。《史記·蔡澤傳》:“勸民耕農利土,一室無二事,力田~~,習戰陳之事。”本作“畜積”。《後漢書·魯恭傳》:“倉庫空虛,國無~~。”

    積:

    ①積聚;累積。《詩經·大雅·公劉》:“乃積乃倉。”(倉:谷物裝倉。)也指堆積的谷物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居則具一日之積。”泛指堆積。《墨子·備城門》:“五十步積薪。”(薪:柴。)②積累;積蓄。《鹽鐵論·錯幣》:“積其食,守其用,制其有餘,調其不足。”③積久漸漸形成的。包佶《立春後休沐》:“積病攻難愈。”(攻:治療。)④多。《漢書·食貨志下》:“夫懸法以誘民,使人陷阱,孰積於此。”⑤通“績”。功業。《管子·權修》:“或有積而不食者,則民離上。”

    魯:

    ①嘉美;贊美。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周公受禾東土,魯天子之命。”②遲鈍,笨拙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柴也愚,參也魯。”③古代諸侯國名。周武王封弟周公旦於此。故都在今山東省曲阜市。

    饑:

    ①餓。與“飽”相對。《韓非子·飾邪》:“傢有常業,雖饑不餓。國有常法,雖危不亡。”②通“饑2”。饑荒。《墨子·七患》:“五谷不收謂之饑。”《漢書·翼奉傳》:“今東方連年饑饉。”

    尚:

    ①加在上面;超過。《詩經·齊風·著》:“尚之以瓊華乎而。”(瓊華:精美的玉。乎而:語氣詞。)②矜誇。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雖才高於世,而無驕尚之情。”③尊崇;崇尚。《莊子·天道》:“鄉黨尚齒,行事尚賢。”④志趣;愛好。柳宗元《遊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》:“夙抱丘壑尚,率性恣遊遨。”⑤古代特指娶帝王之女為妻。《新唐書·郭釗傳》:“其子仲詞尚饒陽公主。”⑥主管;特指帝王的私人事物。《淮南子·覽冥》:“夫瞽師庶女,位賤尚葈。”(尚葈:即典枲,掌管佈縷麻草之物。)《史記·呂太後本紀》:“襄平侯通尚符節。”(通:紀通,人名。)⑦副詞。尚且;還。《詩經·王風·兔爰》:“我生之初,尚無為。”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如仆,尚何言哉!”

    責:

    (一)①索取。《左傳·桓公十三年》:“宋多責賂於鄭。”(賂:財物)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躬自厚,而薄責於人。”(躬:自己)。②責任;要求。《後漢書·楊震傳》:“崇高之位,憂重責深也。”③詢問。《史記·周勃世傢》:“吏簿責條侯。”④責備;批評。《史記·殷本紀》:“悔過自責。”⑤處分;處罰。蘇軾《與王定國書》:“罪大責輕,得此已幸。” (二)zhài 同“債”。債務;債款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先生不羞,乃有意欲為文收責於薛乎?”

    如:

    ①順從;依照。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唯所如之,無不如志。”李朝威《柳毅傳》:“毅如其言,遂至其宮。”②往;到……去。《漢書·燕王傳》:“田生如長安,不見(劉)澤。”③似;像;如同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”④及;趕得上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弗如也! 吾與女弗如也!”⑤奈。“如……何”,相當於“奈……何”,把……怎麼樣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一薛居州,獨如宋王何?”(薛居州:人名,宋臣。)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其如土石何?”⑥介詞。相當於“於”。引進比較對象。《呂氏春秋·愛士》:“人之困窮,甚如饑渴。”⑦連詞。1. 相當於“如果”,表示假設。《詩經·秦風·黃鳥》:“如可贖兮,人百其身。”2. 相當於“和”。表示並列。《儀禮·鄉飲酒禮》:“公如大夫入。”(大夫:官名。)3. 相當於“而”。表示轉折。至於;卻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如其禮樂,以俟君子。”4.相當於“或者”。表示選擇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(安:怎。方六七十:指縱橫六七十裡。邦:諸侯封國。)⑧助詞。形容詞後綴,相當於“然”,表示“……的樣子”。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孔子於鄉黨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[不如]也作“弗如”。比不上。岑參《石犀》:“始知李太守,伯禹亦不如。”(伯禹:大禹。)

    齊:

    ①[形]整齊,一致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夫物之不~,物之情也。”②[副]一同,一齊。《晉書·謝安傳》:“若二賊假延,來年水生,東西~舉。”③[形]平等,相等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勢~則不壹,眾~則不使。”④[動]整治。《史記·酷吏列傳序》:“道之以政,~之以刑。”⑤[形]敏捷。《商君書·弱民》:“~疾而均,速若飄風。”⑥[名]肚臍。《左傳·莊公六年》:“若不早圖,後君噬~。”

    糴:

    買進糧食。《商君書·墾令》:“使商無得糴,農無得糶(tiào)。”


    上一篇:余亦幽栖者,经过窃慕焉。

    下一篇:倭僧留海纸,山匠制云床。
  • 古者为邦须蓄积,鲁饥尚责如齐籴。

    “古者为邦须蓄积,鲁饥尚责如齐籴。”诗句出处:《五歌·刈获》;是唐朝诗人陆龟蒙的作品。

    自春徂秋天弗雨,廉廉早稻才遮亩。芒粒稀疏熟更轻,
    地与禾头不相拄。我来愁筑心如堵,更听农夫夜深语。
    凶年是物即为灾,百阵野凫千穴鼠。平明抱杖入田中,
    十穗萧条九穗空。敢言一岁囷仓实,不了如今朝暮舂。
    天职谁司下民籍,苟有区区宜析析。本作耕耘意若何,
    虫豸兼教食人食。古者为邦须蓄积,鲁饥尚责如齐籴。
    今之为政异当时,一任流离恣征索。平生幸遇华阳客,
    向日餐霞转肥白。欲卖耕牛弃水田,移家且傍三茅宅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古:

    ①往昔;历时久远。与“今”相对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上古穴居野处,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。”(易:换。宫室:房舍。)苏轼《水调歌头》: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”②指古代的事物;旧;原来。《古诗十九首》之十六:“良人惟古欢,枉驾惠前绥。”③久远;古老。赵与时《宾退录》卷三:“客土二字,其来甚古。”④古体诗的简称。或称古风、古诗。与近体诗相对,不受平仄、对仗等格律的限制,形式比较自由。《诗薮·古体上》:“歌至五、七言古,全不入乐矣。”

    者:

    ①代词。指人、物、事、时间、地点等。《道林寓居》:“青嶂者边来已熟,红尘那畔去应疏。”②助词。1.与动词、形容词或短语构成“者”字结构,表示人、事、物等。《老子》:“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夺项王天下者,必沛公也。”2. 与数词构成“者”字结构,指称前边的事物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周瑜传》:“此数四者,用兵之患也。”3. 与时间名词构成“者”字结构,相当于“……的时候”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昔者十日并出。”4.用在名词主语后,表示提顿或判断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陈胜者,阳城人也。”5. 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末,表示因果关系或假设关系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。”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尽吾志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。”③语气词。用于句末,与疑问代词“谁”、“何”等配合,表示疑问语气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谁为大王为此计者?”

    为:

    (一)①做。《诗经·周颂·丰年》:“为酒为醴,烝畀祖妣。”(烝:进献。畀:给予。)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其为人也孝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爱。)②制作;创作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为宫室,不斩于丘木。”(丘木:墓地的树。)《汉书·枚乘传》:“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。”(迟:慢。)③治理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善为国者,仓廪虽满,不偷于农。”(偷:怠惰;忽视。)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为政以德。”④行为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。”(尝:曾经。)⑤充当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(温:温习。故:旧的知识。)⑥当作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霓为衣兮风为马。”⑦变为;成为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兰芷变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为茅。”(兰、芷、荃、蕙:皆香草名。)⑧认为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而子为我愿之乎?”(子:你。)⑨是。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:“余为伯儵,余而祖也。”⑩介词。1. 表被动。被。《三国志 · 吴书· 吕蒙传》:“为张辽等所袭。”2.表对象。对;向。《战国策·韩策二》:“(严仲子)因为聂政语曰:‘臣有仇。’”(11)连词。如果。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:“秦为知之,必不救也。”(12)语气词。1. 与“何”相配,表疑问语气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何以伐为?”(伐:进攻。)2. 多用于句未,表示反问语气。《汉书·外戚传下·赵皇后》:“今故告之,反怒为!”(故:故意。) (二)wèi ①帮助。《诗经·大雅·凫鹥》:“公尸燕饮,福禄来为。”②介词。1. 表对象。替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为人谋而不忠乎?”2. 表原因。因为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”3. 表目的。为了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慎勿为妇死。”③通“伪”。假装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。”

    邦:

    ①诸侯的封国。《诗经·大雅·皇矣》:“王(wàng)此大邦。”(王:指统治。)②泛指国家。杜甫《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》:“邦以民为本。”③分封。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周有天下,裂土田而瓜分之,设五等,邦群后。”(后:国君。)

    须:

    ①胡子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美须髯。”②等待;等候。《楚辞·九歌·少司命》:“君维须兮云之际?”③需要;需。林逋《山园小梅》:“不须檀板共金尊。”④必须;应当。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:“白日放歌须纵酒。”⑤须臾;片刻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罢不能,不待须而废。”

    蓄:

    ①积聚;储存。《国语·楚语下》:“积货滋多,蓄怨滋厚。”②收藏。韩愈《钱重物轻状》:“蓄铜过若干斤者,铸钱以为他物者,皆罪死不赦。”③蓄养;保存。杜甫《北征》:“官军请深入,蓄锐可俱发。”④怀藏。韩愈《上襄阳于相公书》:“阁下负超卓之奇材,蓄雄刚之俊德。”⑤等待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孰谓时之可蓄?”(孰:谁。)

    蓄积:

    积蓄,积累。《史记·蔡泽传》:“劝民耕农利土,一室无二事,力田~~,习战陈之事。”本作“畜积”。《后汉书·鲁恭传》:“仓库空虚,国无~~。”

    积:

    ①积聚;累积。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“乃积乃仓。”(仓:谷物装仓。)也指堆积的谷物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居则具一日之积。”泛指堆积。《墨子·备城门》:“五十步积薪。”(薪:柴。)②积累;积蓄。《盐铁论·错币》:“积其食,守其用,制其有余,调其不足。”③积久渐渐形成的。包佶《立春后休沐》:“积病攻难愈。”(攻:治疗。)④多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夫悬法以诱民,使人陷阱,孰积于此。”⑤通“绩”。功业。《管子·权修》:“或有积而不食者,则民离上。”

    鲁:

    ①嘉美;赞美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周公受禾东土,鲁天子之命。”②迟钝,笨拙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柴也愚,参也鲁。”③古代诸侯国名。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此。故都在今山东省曲阜市。

    饥:

    ①饿。与“饱”相对。《韩非子·饰邪》:“家有常业,虽饥不饿。国有常法,虽危不亡。”②通“饥2”。饥荒。《墨子·七患》:“五谷不收谓之饥。”《汉书·翼奉传》:“今东方连年饥馑。”

    尚:

    ①加在上面;超过。《诗经·齐风·著》:“尚之以琼华乎而。”(琼华:精美的玉。乎而:语气词。)②矜夸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虽才高于世,而无骄尚之情。”③尊崇;崇尚。《庄子·天道》:“乡党尚齿,行事尚贤。”④志趣;爱好。柳宗元《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》:“夙抱丘壑尚,率性恣游遨。”⑤古代特指娶帝王之女为妻。《新唐书·郭钊传》:“其子仲词尚饶阳公主。”⑥主管;特指帝王的私人事物。《淮南子·览冥》:“夫瞽师庶女,位贱尚葈。”(尚葈:即典枲,掌管布缕麻草之物。)《史记·吕太后本纪》:“襄平侯通尚符节。”(通:纪通,人名。)⑦副词。尚且;还。《诗经·王风·兔爰》:“我生之初,尚无为。”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如仆,尚何言哉!”

    责:

    (一)①索取。《左传·桓公十三年》:“宋多责赂于郑。”(赂:财物)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躬自厚,而薄责于人。”(躬:自己)。②责任;要求。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:“崇高之位,忧重责深也。”③询问。《史记·周勃世家》:“吏簿责条侯。”④责备;批评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悔过自责。”⑤处分;处罚。苏轼《与王定国书》:“罪大责轻,得此已幸。” (二)zhài 同“债”。债务;债款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先生不羞,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?”

    如:

    ①顺从;依照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唯所如之,无不如志。”李朝威《柳毅传》:“毅如其言,遂至其宫。”②往;到……去。《汉书·燕王传》:“田生如长安,不见(刘)泽。”③似;像;如同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④及;赶得上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弗如也! 吾与女弗如也!”⑤奈。“如……何”,相当于“奈……何”,把……怎么样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一薛居州,独如宋王何?”(薛居州:人名,宋臣。)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其如土石何?”⑥介词。相当于“于”。引进比较对象。《吕氏春秋·爱士》:“人之困穷,甚如饥渴。”⑦连词。1. 相当于“如果”,表示假设。《诗经·秦风·黄鸟》:“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。”2. 相当于“和”。表示并列。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:“公如大夫入。”(大夫:官名。)3. 相当于“而”。表示转折。至于;却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”4.相当于“或者”。表示选择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(安:怎。方六七十:指纵横六七十里。邦:诸侯封国。)⑧助词。形容词后缀,相当于“然”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[不如]也作“弗如”。比不上。岑参《石犀》:“始知李太守,伯禹亦不如。”(伯禹:大禹。)

    齐:

    ①[形]整齐,一致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夫物之不~,物之情也。”②[副]一同,一齐。《晋书·谢安传》:“若二贼假延,来年水生,东西~举。”③[形]平等,相等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势~则不壹,众~则不使。”④[动]整治。《史记·酷吏列传序》:“道之以政,~之以刑。”⑤[形]敏捷。《商君书·弱民》:“~疾而均,速若飘风。”⑥[名]肚脐。《左传·庄公六年》:“若不早图,后君噬~。”

    籴:

    买进粮食。《商君书·垦令》:“使商无得籴,农无得粜(tiào)。”


    上一篇:余亦幽栖者,经过窃慕焉。

    下一篇:倭僧留海纸,山匠制云床。

  • 上一篇:余亦幽栖者,经过窃慕焉。

    下一篇:倭僧留海纸,山匠制云床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