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澤國潮平岸,江村柳覆堤。”詩句出處:《南園題》;是唐朝詩人羅隱的作品。
搏擊路終迷,南園且灌畦。敢言逃俗態,自是樂幽棲。 葉長春松闊,科圓早薤齊。雨沾虛檻冷,雪壓遠山低。 竹好還成徑,桃夭亦有蹊。小窗奔野馬,閑甕養醯雞。 水石心逾切,煙霄分已暌。病憐王猛畚,愚笑隗囂泥。 澤國潮平岸,江村柳覆堤。到頭乘興是,誰手好提攜。
|
【註釋】:
澤:
①光澤;潤澤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芳與澤其雜糅兮。”(雜糅:混雜糅合。)②濕潤。《齊民要術·栽樹》:“時時灌溉,常令潤澤。”③雨露。王安石《上杜學士開河書》:“幸而雨澤時至。”(時至:按時到來。)④水匯聚處;沼澤。《楚辭·漁父》:“屈原既放,遊於江潭,行吟澤畔。”⑤恩惠;恩澤。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:“故西門豹為鄴令,名聞天下,澤流後世。”⑥遺風;影響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君子之澤,五世而斬。”(斬:斷絕。)澤國:
多水的地方。杜牧《題白雲樓》:“江村夜漲浮天水,~~秋生動地風。”國:
①國傢。《周禮·春官·詛祝》:“作盟詛之載辭,以敘國之信用。”(詛祝:官名。盟詛:大事為盟,小事為詛。國:指天子之國。)②周代的諸侯國及漢以後侯王的封地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四月,兵罷戲下,諸侯各就國。”《晉書·陶侃傳》:“侃季年懷止足之分,不與朝權,未亡一年,欲遜位歸國。”(止足:知止知足。未亡:死前。遜位:辭官。)③國都;京城。《左傳 · 隱公元年》:“大都不過參(sān)國之一,小九之一。”(參國之一:國都的三分之一。九之一:九分之一。)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登斯樓也,則有去國懷鄉,憂讒畏譏,滿目蕭然,感極而悲者矣。”④地區;鄉土。羅鄴《雁二首》之一:“暮天新雁起汀洲,紅蓼(liǎo)花開水國愁。”(蓼:草名,此指水蓼。)王維《相思》:“紅豆生南國,春來發幾枝?”⑤國人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兔不可復得,而身為宋國笑。”平:
①平坦;不傾斜。《呂氏春秋·應同》:“平地註水,水流濕。”白居易《錢塘湖春行》:“水面初平雲腳低。”②整治使平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③公平;公正。《詩經·小雅·節南山》:“昊天不平,我王不寧。”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妾父為吏,齊中稱其廉平。”韓愈《送孟東野序》:“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。”④均平;齊一。《周易·乾》:“雲行雨施,天下平也。”⑤平定;平息。《左傳·莊公十三年》:“會於北杏,以平宋亂。”⑥安靜;安定。楊炯《從軍行》:“烽火照西京,心中自不平。”⑦平常;平時。《後漢書·光武帝紀上》:“飲食言笑如平常。”⑧一般;普通。白居易《兩朱閣》:“憶昨平陽宅初置,吞並平人幾傢地!”⑨媾和;講和。《左傳·桓公八年》:“秋,隨及楚平。”(隨:國名。)⑩通“評”。評議。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孝公平畫。”岸:
①江河湖海等水邊的陸地。王灣《次北固山下》:“潮平兩岸闊,風正一帆懸。”蘇軾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:“驚濤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”②指山崖或高地。《荀子·宥坐》:“三尺之岸,而虛車不能登也。”(虛車:空車。)王粲《七哀詩》:“南登霸陵岸,回首望長安。”(霸陵:漢文帝陵墓。)③高大雄偉。班固《漢書·江充傳》:“充為人魁岸。”④高傲。《文心雕龍·序志》:“傲岸泉石,咀嚼文義。”⑤端莊嚴肅的樣子。《聊齋志異·成仙》:“黃巾氅(chǎng)服,岸然道貌。”(氅:外套。)⑥把頭飾掀起,露出前額。黃庭堅《玉樓春》:“坐中還有賞音人,能岸烏紗傾大白。”[岸幘(zé)]幘:頭巾。把頭巾往上推露出前額,表示不拘形跡。也稱“岸巾”。《晉書·謝奕傳》:“岸幘笑詠,無異常日。”(笑詠:談笑詠詩。)江:
①長江的專稱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江漢朝宗於海。”《論衡·書虛》:“且投於江中,何江也?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臨浙江,水波惡。”②江河的通稱。柳宗元《江雪》:“孤舟蓑笠翁,獨釣寒江雪。”錢起《省試湘靈鼓瑟》:“曲終人不見,江上數峰青。”③指隱士的居處。陶潛《與殷晉安別》:“良才不隱世,江湖多賤貧。”王安石《和王勝之雪霽借馬人省》:“超然遂有江湖意。”覆:
①翻倒;翻轉。《荀子· 成相》:“前車已覆。”又覆沒。《商君書·賞刑》:“戰必覆人之軍。”②傾倒;倒出。《論語·子罕》:“譬如平地,雖覆一簣,進,吾往也。”③遮蓋;掩蔽;覆蓋。《詩經·大雅·生民》:“鳥覆翼之。”④審察;審核;再次檢驗。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:“藏在周府,可覆視也。”又審問。《新唐書·劉祥道傳》:“每覆大獄,必欷歔累嘆。”⑤反;相反。《詩經·大雅·瞻印(yǎng)》:“人有民人,女覆奪之。”(女:通“汝”。)⑥重復。《後漢書·黃瓊傳》:“舉吏先試之於公府,又覆之於端門。”⑦回復。也作“復”。《京本通俗小說·菩薩蠻》:“長老覆:‘恩王,止有兩個在敝寺。’”⑧埋伏。《左傳·隱公九年》:“君為三覆以待之。”⑨反而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旻》:“謀臧不從,不臧覆用。”堤:
①堤防;堤壩。《管子·度地》:“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……大者為堤,小者為之防。”②指築堤。蘇軾《禹之所以通水之法》:“今也堤之而廬民其上,所謂愛尺寸而忘千裡也。”(廬:居住;使居住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