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服取兩般真,從頭路端的。”詩句出處:《又記》;是唐朝詩人呂巖的作品。
數載樂幽幽,欲逃寒暑逼。不求名與利,猶恐身心役。 苦志慕黃庭,殷勤求道跡。陰功暗心修,善行長日積。 世路果逢師,時人皆不識。我師機行密,懷量性孤僻。 解把五行移,能將四象易。傳餘造化門,始悟希夷則。 服取兩般真,從頭路端的。烹煎日月壺,不離乾坤側。 至道眼前觀,得之元咫尺。真空空不空,真色色非色。 推倒玉葫蘆,迸出黃金液。緊把赤龍頭,猛將驪珠吸。 吞歸臟腑中,奪得神仙力。妙號一黍珠,延年千萬億。 同途聽我吟,與道相親益。未曉真黃芽,徒勞遊紫陌。 把住赤烏魂,突出銀蟾魄。未省此中玄,常流容易測。 三天應有路,九地終無厄。守道且藏愚,忘機要混跡。 群生莫相輕,已是蓬萊客。
|
【註釋】:
服:
①從事;承擔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有事,弟子服其勞。”②駕;禦。《呂氏春秋·慎大》:“馬弗復乘,牛弗復服。”③服從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何為則民服?”(何為:做什麼事。)《論語·季氏》:“遠人不服,而不能來也。”④降服;屈從。《國語·越語上》:“古之伐國者,服之而已。”⑤欽佩。《西京雜記》卷三:“子雲學相如為賦而不逮,故雅服焉。”(子雲:揚雄字。相如:司馬相如。逮:及。雅:甚。)⑥衣服。《老子》第八十章:“甘其食,美其服。”⑦穿著。《西京雜記》卷一:“上(漢武帝)時服此裘以聽朝。”(聽朝:聽政。)⑧佩帶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服太阿之劍。”(太阿:劍名。)⑨吞服(藥物)。《顏氏傢訓·養生篇》:“庾肩吾常服槐實。”(實:子粒。)⑩習慣;適應。屈原《九章·橘頌》:“後皇嘉樹,橘徠服兮。”(11)服馬。古代一車四馬,居中的兩匹稱作“服”。《詩經·鄭風·大叔於田》:“兩服上襄,兩驂(cān)雁行。”(上襄:馬頭昂舉。驂:駕車時位於兩邊的馬。)(12)執持。《國語·吳語》:“乃令服兵擐甲。”(13)上古王畿之外,五百裡為一服,即甸服、侯服、綏服、要服、荒服。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:“方五千裡,至於荒服。”取:
①捕獲到野獸或戰俘時割取耳朵為記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獲則取之,何有如二毛?”(二毛:頭發花白的人。)②斬獲敵人首級。蘇軾《陽關詞·贈張繼願》:“恨君不取契丹首。”③捉拿;捕獲。《谷梁傳·哀公十四年》:“春,西狩獲麟,引而取之也。”(引:開弓。)④攻取;奪取。《資治通鑒·唐憲宗元和十二年》:“愬遣李進誠攻牙城,毀其外門,得甲庫,取器械。”(牙城:主將所居之城。)⑤拿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上》:“殺一牛,取一豆肉,馀以食士。”⑥得到;招致。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“是我失之於天下而取償於秦也。”⑦尋求;求得。《淮南子·覽冥》:“是以乞火不及取燧(suǐ),寄汲不若鑿井。”(燧:古取火用具。寄:借。)⑧選擇;采取;采用。《資治通鑒·周安王二十五年》:“夫聖人之官人,猶匠之用木也,取其所長,棄其所短。”⑨通“娶(qǔ)”。娶妻。《詩經·齊風·南山》:“取妻如之何?必告父母。”⑩副詞。表示范圍,相當於“僅”。司馬光《訓儉示康》:“平生衣取蔽寒,食取充腹。”兩:
①[數]兩隻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則以刑法斷其~足而黥之。”②[數]二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轉軸撥弦三~聲,未成曲調先有情。”③[數]雙方。《赤壁之戰》:“孤與老賊勢不~立。”④[量]1. 雙。《詩經·齊風·南山》:“葛屨五~。”(葛屨:葛佈制成的鞋。)2. 重量單位。二十四銖為一兩,十六兩為一斤。《魯提轄拳打鎮關西》:“去包裡取出一錠十~銀子放在桌上。”3.匹。《左傳·閔公二年》:“歸夫人魚軒,重錦三十~。”⑤(liang)[量]計算車乘的單位。《古文觀止·送楊少尹序》:“車數百~。”真:
①古稱仙人為真。《楚辭·九思·守志》:“隨真人兮翱翔。”②本性;本質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無益損乎其真。”③真實;真誠。《漢書·宣帝紀》:“使真偽毋相亂。”④真書,即漢字楷書。⑤副詞。的確;實在。杜甫《莫相疑行》:“牙齒欲落真可惜。”從:
(一)[從容]1.逍遙自在。歐陽修《浪淘沙》:“把酒祝東風,且共從容。”2.鎮靜安詳。黃溍《日損齋筆記·文獻黃公神道碑》:“俯仰從容,不大聲色。” (二)cóng ①相隨;跟隨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子路從而後。”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。”②追逐;追趕。《孫子兵法· 軍爭》:“佯北勿從。”③聽從;依從。《左傳· 莊公十年》:“小惠未遍,民弗從也。”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從天而頌之,孰與制天命而用之。”④聽任;任憑。杜甫《屏跡》:“失學從兒懶,長貧任婦愁。”⑤做;參與。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及使之從政,則茫然不知其方……”⑥指跟隨的人。《後漢書·單超傳》:“其仆從皆乘牛車……”⑦副的。與“正”相對。古代官吏的品級有正、從之分。《唐六典》:“司封郎中員外郎掌邦之封爵,凡有九等。一曰王,正一品,食邑一萬戶;二曰郡王,從一品,食邑五千戶。”⑧次要的;附屬的。《老殘遊記》第四回:“居然也拿住瞭兩個為從的強盜夥計。”⑨舊指堂房,即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。《三國志· 蜀書·許靖傳》:“(靖)少(shào)與從弟劭俱知名。”⑩介詞。自;由。1.表示起點。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記》:“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。”2. 表示對象,相當於“向”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。”(三) sǒng [從容(yǒng)]同“慫恿”。鼓動。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日夜從容(衡山)王密謀反事。”(反:反叛。)(四)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稱“從”,東西方向稱“衡(橫)”。《詩經·齊風·南山》:“衡從其畝。”(畝:田壟。)②特指“合縱”。戰國時南北六國土地相連,聯合反對西面的秦國,稱“合從”,省稱“從”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遂散六國之從。”③放縱。晁錯《賢良文學對策》:“其行罰也,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。”路:
①道路;路途。《楚辭·九歌·國觴》:“出不入兮往不反,平原忽兮路超遠。”②路程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緣溪行,忘路之遠近。”③途徑;方向。《尚書·洪范》:“無有作惡,遵王之路。”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義,以塞忠諫之路也。”(引喻:稱引說話。)④仕途,執政。許棠《講德陳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》之八:“當路公卿誰見待? 故鄉親友自疑非。”(待:寬容。疑非:懷疑有錯誤。)⑤法度;規則。李華《禦史中丞廳壁記》:“遵王路以整多方。”(王:指先王。)⑥方面;地區。田藝衡《留青日記·賭博》:“蘇常一路尤甚,士大夫歸傢者則開賭坊,蓋避禁也。”(蘇常:蘇州、常州。避禁:避開禁令。)⑦車。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王思舊勛而賜之路。”⑧大。《史記·孝武本紀》:“路弓乘矢。”⑨宋朝和元朝行政區劃名。宋的路約相當於現在的省,元的路約相當現在的地區。端:
①正;直;端正。《魏子》:“形端則影直。”又公正。賈誼《治安策》:“於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、有道術者以衛翼之,使與太子居處出入。”②事物的一頭或一方。《孫子兵法·勢篇》:“循環之無端,孰能窮之?”③開頭;發端。王安石《荀卿》:“知己者,智之端。”④緣由;來由。陸機《君子行》:“禍集非無端。”⑤量詞。佈帛長度單位。倍丈為端。一說六丈為端,又說一丈六尺為端。《鹽鐵論·力耕》:“中國一端之縵。”⑥審視;細看。司空圖《障車文》:“且子細思量,內外端相,事事相稱,頭頭相當。”⑦副詞。1. 正好。張說《破陣樂》:“正屬四方朝賀,端知萬舞皇威。”2.終究。蔡伸《滿庭芳》:“端不負平生。”3. 究竟。陸遊《幽事》:“餘年端有幾?”的:
(一)副詞。①的確。白居易《送鶴與裴相臨別贈》:“穩上青雲勿回顧,的應勝在白傢時。”②究竟。蘇軾《光祿庵》:“城中太守的何人?” (二)dì ①鮮明。宋玉《神女賦》:“朱唇的其若丹。”②箭靶的中心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。”(質:箭靶。)③目的,標準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不以功用為的。”④古代婦女點在額上作裝飾的紅點。傅咸《鏡賦》:“點雙的以發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