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庾監高樓月,袁郎滿扇風。”詩句出處:《投宣武鄭尚書二十韻》;是唐朝詩人羅隱的作品。
漢代簪纓盛,梁園雉堞雄。物情須重德,時論在明公。 族大逾開魏,神高本降嵩。世傢惟蹇諤,官業即清通。 翰苑論思外,綸闈嘯傲中。健豪驚彩鳳,高步出冥鴻。 履歷雖吾道,行藏必聖聰。絳霄無系滯,浙水忽西東。 庾監高樓月,袁郎滿扇風。四年將故事,兩地有全功。 去去才須展,行行道益隆。避權辭憲署,仗節出南宮。 雁影相承接,龍圖共始終。自然須作礪,不必恨臨戎。 幕下蓮花盛,竿頭犭單佩紅。騎兒逢郭伋,戰士得文翁。 人地應無比,簟瓢奈屢空。因思一枝桂,已作斷根蓬。 往事應歸捷,勞歌且責躬。殷勤信陵館,今日自途窮。
|
【註釋】:
庾:
①露天的谷倉。《詩經·小雅·楚茨》:“我倉既盈,我庾維億。”(維:助詞。億:喻極多。)杜牧《阿房宮賦》:“釘頭磷磷,多於在庾之粟粒。”②古代量名。二鬥四升為一庾。一說為十六鬥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六年》:“粟五千庾。”《論語·雍也》:“與之釜,請益,曰:‘與之庾。’”(與:給予。釜:容量單位,六鬥四升為釜。)③大庾嶺的簡稱。秦觀《青門飲》:“湘瑟聲沈,庾梅信斷,誰念畫眉人瘦。”監:
(一)①監察;監視。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王怒,得衛巫,使監謗者。”②監獄。方苞《獄中雜記》:“求脫械居監外板屋,費亦數十金。”③自上視下。《尚書· 呂刑》:“上帝監民。”《詩經·大雅·皇矣》:“監觀四方。” (二)jiàn ①照視。《尚書·酒誥》:“人無於水監,當於民監。”(意思是:人可以不對水照視自己,但不能不從民事中瞭解自己的功過得失。)②鏡子。賈誼《新書·胎教》:“明監,所以照形也。”《管子·輕重已》:“帶玉監。”③借鑒。《尚書·說命》:“監於先王成憲,其永無愆(qiān)。”(憲:法度。愆:過失。)④古代主管監察的官員。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天子使其大夫為三監,監於方伯之國。”⑤官署名。陸遊《荷鋤》:“瞳昏讀監書。”高:
①高。與“低”相對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厚也。”杜荀鶴《春宮怨》:“風暖鳥聲碎,日高花影重。”(重:重疊。)②指高度。杜甫《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》之四:“新松恨不高千尺,惡竹應須斬萬竿。”③高級;上等;優良。《對楚王問》:“是其曲彌高,其和彌寡。”④歲數大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五年》:“且昔而高祖孫伯黶,司晉之典籍。”⑤高超;高明的。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對策者百餘人,唯錯為高第。”(對策: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。)⑥尊崇。《莊子· 盜蹠》:“世之所高,莫若黃帝。”⑦高尚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輕辭天子,非高也,勢薄也。”樓:
①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屋。杜甫《登嶽陽樓》:“昔聞洞庭水,今上嶽陽樓。”②設在高處的建築,多用作瞭望。《左傳·宣公十五年》:“登諸樓車,使呼宋而告之。”月:
(一)①月球;月亮。《詩經·陳風·月出》:“月出皎兮。”②月光;月色。陶潛《歸田園居》之三:“晨興理荒穢,帶月荷鋤歸。”③月份。一年的十二分之一。從朔至晦為一月,大月三十日,小月二十九日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”(火:星名。)④形狀或顏色像月亮的。李賀《昌谷》:“泉樽陶宰酒,月眉謝郎妓。”⑤指婦人的月經。王建《宮詞》:“密奏君王知入月,喚人相伴洗裙裾。”⑥指婦女懷胎的月份。《詩經·大雅·生民》:“誕彌厥月,先生如達。”(誕:助詞。彌:滿。厥:其。先生:初生。達:通“羍”,小羊。)[月氏(zhī)]我國古代西域國名。 (二)ròu 同“肉”。古樂府《孤兒行》:“拔斷蒺藜腸月中,愴欲悲。”(腸:指小腿肚子。)郎:
①古代官名。帝王侍從官的總稱。《漢書·蘇武傳》:“少以父任,兄弟並為郎。”②女子對丈夫或情人的稱呼。李白《長幹行》:“郎騎竹馬來,繞床弄青梅。”《西洲曲》:“憶郎郎不至,仰頭望飛鴻。”③對青年男子的美稱。蘇軾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:“故壘西邊,人道是:三國周郎赤壁。”④對年輕女子稱為“女郎”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蘭是女郎。”⑤古邑名。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戰於郎。”1. 春秋魯遠邑。在今山東省魚臺縣東北。2. 春秋魯近邑。在今山東省曲阜市附近。⑥通“廊”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醉甚而出,倚於郎門。”扇:
(一)①門扇。《呂氏春秋·知接》:“上蓋以楊門之扇。”②扇子。《世說新語·輕詆》:“大風揚塵,王以扇拂塵。”③障扇。古代儀仗中障塵蔽日的用具。《宋史·儀衛志一》:“金吾引駕官二人,分立團扇之南。”(金吾:古武官名。負責警衛、儀仗、治安等。)④量詞。用於門、窗等扁形器物。《墨子·備城門》:“為閨門兩扇。”⑤用同“騸”。割去牛馬等傢畜的睪丸或卵巢。黃侃《論學雜著·蘄春語》:“吾鄉謂去牛馬犬陰,皆曰扇。” (二)shān ①搖動扇子或扇狀物使生風。《淮南子·人間》:“武王蔭暍人於樾下,左擁而右扇之。”②(風)吹。嵇康《雜詩》:“微風清扇。”③熾烈。《漢書·谷永傳》:“閻妻驕扇,日以不臧。”(臧:善。)④用同“煽”。煽動,鼓動別人做不該做的事。《晉書·孫恩傳》:“扇動百姓,私集徒眾。”風:
(一)①空氣流通的現象。《詩經·邶風·北風》:“北風其涼。”②吹風;讓風吹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有寒疾,不可以風。”③比喻快速如風。《資治通鑒·晉成帝咸和五年》:“俟足下軍到,風發相赴。”④氣勢;勢頭。《晉書·劉毅傳》:“好臧否人物,王公貴人望風憚之。”⑤教化;教育。《周書·齊煬王憲傳》:“宣風導禮。”⑥風氣;風俗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故為之說,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。”陸遊《遊山西村》:“衣冠簡樸古風存。”⑦景象;景色。楊萬裡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》之一:“畢竟西湖六月中,風光不與四時同。”⑧風度;風格。杜甫《詠懷古跡五首》:“搖落深知宋玉悲,風流儒雅亦吾師。”⑨歌謠;民歌。《左傳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吾驟歌北風,又歌南風。”(驟:屢次。)⑩走失;散失。《尚書·費誓》:“馬牛其風。”(11)病名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王粲傳》註引《典略》:“太祖先苦頭風,是日疾發臥。”(12)諷誦。嚴羽《滄浪詩話·詩辯》:“先須讀《楚辭》,朝夕諷詠,以為之本。” (二)fěng 通“諷(fěng)”。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。《漢書·趙廣漢傳》:“廣漢聞之,先風告(杜)建不改,於是收案致法。”(收案:收審。)[風騷]《詩經》的《國風》和《楚辭》的《離騷》的合稱。《宋書·謝靈運傳論》:“莫不同祖風騷。”(祖:效法。)也泛指詩文。高適《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》:“晚晴催翰墨,秋興引風騷。”(翰: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