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詩從騷雅得,字向鉛槧正。

    “詩從騷雅得,字向鉛槧正。”詩句出處:《村夜二篇》;是唐朝詩人陸龜蒙的作品。

    江上冬日短,裴回草堂暝。鴻當絕塞來,客向孤村病。
    綿綿起歸念,咽咽興微詠。菊徑月方高,橘齋霜已並。
    盤餐蔬粟粗,史籍簽牌盛。目冷松桂寒,耳喧兒女競。
    開瓶浮蟻綠,試筆秋毫勁。晝戶亦重關,寒屏遞相映。
    詩從騷雅得,字向鉛槧正。遇敵舞蛇矛,逢談捉犀柄。
    無名升甲乙,有志扶荀孟。守道希昔賢,為文通古聖。
    幽憂廢長劍,憔悴慚清鏡。隻會魚鳥情,詎知時俗性。
    浮虛多徇勢,老懶圖歷聘。既不務人知,空餘樂天命。
    吾傢在田野,傢事苦遼夐。耕稼一以微,囷倉自然罄。
    愁襟風葉亂,獨坐燈花迸。明發成浩歌,誰能少傾聽?
    世既賤文章,歸來事耕稼。伊人著農道,我亦賦田舍。
    所悲勞者苦,敢用詞為詫。隻效芻牧言,誰防輕薄罵。
    嘻今居寵祿,各自矜雄霸。堂上考華鐘,門前佇高駕。
    纖洪動絲竹,水陸供鱠炙。小雨靜樓臺,微風動蘭麝。
    吹噓川可倒,眄睞花爭姹。萬戶膏血窮,一筵歌舞價。
    安知勤播植,卒歲無閑暇。種以春鳸初,獲從秋隼下。
    專專望穜稑,搰搰條桑柘。日晏腹未充,霜繁體猶裸。
    平生守仁義,所疾唯狙詐。上誦周孔書,沈溟至酣藉。
    豈無致君術,堯舜不上下。豈無活國方,頗牧齊教化。
    蛟龍任幹死,雲雨終不借。羿臂束如囚,徒勞誇善射。
    才能誚箕鬥,辯可移嵩華。若與甿輩量,饑寒殆相亞。
    長吟倚清瑟,孤憤生遙夜。自古有遺賢,吾容偏稱謝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詩:

    ①文學體裁的一種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詩言志。”②特指《詩經》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《詩》曰:‘孝子不匱,永錫爾類。’”(錫:賜。類:善。)③奉持。《禮記·內則》:“朝服寢門外,詩負之。”

    從:

    (一)[從容]1.逍遙自在。歐陽修《浪淘沙》:“把酒祝東風,且共從容。”2.鎮靜安詳。黃溍《日損齋筆記·文獻黃公神道碑》:“俯仰從容,不大聲色。” (二)cóng ①相隨;跟隨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子路從而後。”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。”②追逐;追趕。《孫子兵法· 軍爭》:“佯北勿從。”③聽從;依從。《左傳· 莊公十年》:“小惠未遍,民弗從也。”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從天而頌之,孰與制天命而用之。”④聽任;任憑。杜甫《屏跡》:“失學從兒懶,長貧任婦愁。”⑤做;參與。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及使之從政,則茫然不知其方……”⑥指跟隨的人。《後漢書·單超傳》:“其仆從皆乘牛車……”⑦副的。與“正”相對。古代官吏的品級有正、從之分。《唐六典》:“司封郎中員外郎掌邦之封爵,凡有九等。一曰王,正一品,食邑一萬戶;二曰郡王,從一品,食邑五千戶。”⑧次要的;附屬的。《老殘遊記》第四回:“居然也拿住瞭兩個為從的強盜夥計。”⑨舊指堂房,即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。《三國志· 蜀書·許靖傳》:“(靖)少(shào)與從弟劭俱知名。”⑩介詞。自;由。1.表示起點。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記》:“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。”2. 表示對象,相當於“向”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。”(三) sǒng [從容(yǒng)]同“慫恿”。鼓動。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日夜從容(衡山)王密謀反事。”(反:反叛。)(四)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稱“從”,東西方向稱“衡(橫)”。《詩經·齊風·南山》:“衡從其畝。”(畝:田壟。)②特指“合縱”。戰國時南北六國土地相連,聯合反對西面的秦國,稱“合從”,省稱“從”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遂散六國之從。”③放縱。晁錯《賢良文學對策》:“其行罰也,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。”

    騷:

    ①騷動。《詩經·大雅·常武》:“徐方繹騷。”(徐:國名。繹:相繼。)《孫子·用間》:“內外騷動,怠於道路。”②憂愁。《國語·楚語上》:“德義不行,則邇者騷離而遠者距違。”③《離騷》的簡稱。《文心雕龍·辨騷》:“昔漢武愛《騷》,而淮南作傳。”(漢武:漢武帝。淮南:淮南王。)④詩體的一種,即騷體,也稱楚辭體,因屈原的《離騷》而得名。《文心雕龍·序志》:“變乎騷。”⑤通“臊”。腥臭。《墨子·經說上》:“是猶食脯也,騷之利害,未可知也。”(利害:厲害。)

    雅:

    ①正;正確的。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察納雅言。”(察納:考察,采納。)②規范的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詩書執禮,皆雅言也。”③高尚;不俗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才識不及預,而雅性過之。”(預:人名。)④平素;向來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雍齒雅不欲屬沛公。”(雍齒:人名。)⑤甚;很。楊惲《報孫會宗書》:“雅善鼓瑟。”(鼓:彈奏。)

    得:

    ①獲取;得到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賢明之士思得明君。”②捉得;找到。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:“逐而得之。”③得意。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:“意氣洋洋,甚自得也。”④得到的莊稼;收獲;思想上獲得;心得。漢·晁錯《論貴粟疏》:“亡(wú)農夫之苦,有仟伯之得。”宋·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古人之觀於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蟲魚、鳥獸,往往有得。”⑤能;能夠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沛公軍霸上,未得與項羽相見。”⑥表示某種動作能做或可以做。前蜀·杜光庭《神仙感遇傳·羅公遠》:“試令羅公取,取不得則羅公輸,取得則僧輸。”⑦需要;應該;必須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君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”⑧合適;正確。明· 馬中錫《中山狼傳》:“於彼計則得。”《漢書·敘傳上》:“歷古今之得失。”⑨完成;完瞭。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十三學得琵琶成。”⑩通“德”。感激恩德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為宮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識窮乏者得我歟?”

    字:

    ①生子。王充《論衡·氣壽》:“婦人疏字者子活。”(疏:稀。)②懷孕。《周易·屯》:“女子貞不字,十年乃字。”(貞:占卜。)③愛。《左傳·成公四年》:“楚雖大,非吾族也,其肯字我乎?”④女子許嫁。葉適《林伯和墓志銘》:“鄰女將字而孤,養視如己子,擇對嫁之。”(孤:失去父母。)⑤表字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諸葛亮,字孔明。”⑥文字。《漢書·劉歆傳》:“分文析字。”⑦養育。《左傳·成公十一年》:“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殺之。”

    向:

    ①朝北的窗戶。《說文》:“向,北出牖也。”②對著;朝向。《孫子·軍爭》:“故用兵之法,高陵勿向。”③趨向;奔向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下》:“(西伯)修義而人向之,卒為天下患。”④方向;目標。柳宗元《送兄序》:“進不知向,退不知守。”⑤將近;接近。陶潛《歲暮和張常侍》:“向夕長風起,寒雲沒西山。”⑥仰慕;歸向。沈作喆《寓簡》卷二:“朝者君子所會,市者小人所集,義欲向君子而背小人也。”⑦偏愛;偏袒。《西遊記》第三十八回:“行者道:‘八戒生得夯,你有些偏向他。’”⑧原先;從前。《莊子· 山木》:“向也不怒,而今也怒。”⑨原來的;舊的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太守即遣人隨其往,尋向所志。”(志:記。)⑩副詞。相當於“剛才”。《莊子·達生》:“向者休來,吾告之以至人之德。”(休:人名。至人:有至德之人。)(11)介詞。表示方向、對象。李煜《虞美人》:“問君能有幾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。”(12)連詞“假使”。相當於“如果”。《論衡·定賢》:“向令韓信用權變之才,為芳叔通之事,安得謀反誅死之禍哉?”

    槧:

    ①尚未書寫的書板。《論衡·量知》:“斷木為槧,㭊之為板,力加刮削,乃成奏牘。”(㭊:同“析”。)②刻成的書籍或版本。③簡札;書信。王令《贈別晏成績懋父太祝》:“幸因西南風,時作寄我槧。”

    正:

    (一)①不偏斜。《尚書·說命上》:“惟木從繩則正。”(繩:指木工取直的墨線。)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儀正而景(yǐng影)正。”(儀:用來測定時刻的日規。景:影子。)②人的行為正派;正直;公正。《新書·道術》:“方直不曲謂之正,反正為邪。”《鹽鐵論·論儒》:“子瑕,佞(nìng濘)臣也,夫子因之,非正也。”③合規范;合標準。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割不正不食。”(割:切肉。)④純正不雜。《荀子·樂論》:“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。”⑤作為主體,與“副”相對。《隋書·經籍志》:“補續殘缺正副二本,藏於宮中。”⑥正面,與“反”相對。《天工開物·造皮紙》:“紙以逼簾者為正面。”(逼:靠近。簾:竹簾。)⑦大於零的,與“負”相對。《九章算術·方程》:“如方程,各置所取,以正負術入之。”⑧長官。《左傳·哀公元年》:“(少康)為仍牧正,……逃奔有虞,為之庖正。”⑨正當;合適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正道捐棄而邪事日長。”⑩糾正;使……正。《左傳·隱公十一年》:“政以治民,刑以正邪。”使端正。《論語·子路》:“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!”(11)副詞。表示動作在進行中;狀態的持續。《漢書·燕刺王旦傳》:“正讙不可止。” (二)zhēng ①陰歷每年的第一個月。《漢書·武帝紀》:“三年春正月,行幸甘泉宮。”(幸:指帝王到某處。)②箭靶中心。《詩經·齊風·猗嗟》:“終日射侯,不出正兮。”


    上一篇:吾闻酆宫内,日月自昏旦。

    下一篇:酸伤顾望,若践丘墟。
  • 诗从骚雅得,字向铅椠正。

    “诗从骚雅得,字向铅椠正。”诗句出处:《村夜二篇》;是唐朝诗人陆龟蒙的作品。

    江上冬日短,裴回草堂暝。鸿当绝塞来,客向孤村病。
    绵绵起归念,咽咽兴微咏。菊径月方高,橘斋霜已并。
    盘餐蔬粟粗,史籍签牌盛。目冷松桂寒,耳喧儿女竞。
    开瓶浮蚁绿,试笔秋毫劲。昼户亦重关,寒屏递相映。
    诗从骚雅得,字向铅椠正。遇敌舞蛇矛,逢谈捉犀柄。
    无名升甲乙,有志扶荀孟。守道希昔贤,为文通古圣。
    幽忧废长剑,憔悴惭清镜。只会鱼鸟情,讵知时俗性。
    浮虚多徇势,老懒图历聘。既不务人知,空余乐天命。
    吾家在田野,家事苦辽夐。耕稼一以微,囷仓自然罄。
    愁襟风叶乱,独坐灯花迸。明发成浩歌,谁能少倾听?
    世既贱文章,归来事耕稼。伊人著农道,我亦赋田舍。
    所悲劳者苦,敢用词为诧。只效刍牧言,谁防轻薄骂。
    嘻今居宠禄,各自矜雄霸。堂上考华钟,门前伫高驾。
    纤洪动丝竹,水陆供鲙炙。小雨静楼台,微风动兰麝。
    吹嘘川可倒,眄睐花争姹。万户膏血穷,一筵歌舞价。
    安知勤播植,卒岁无闲暇。种以春鳸初,获从秋隼下。
    专专望穜稑,搰搰条桑柘。日晏腹未充,霜繁体犹裸。
    平生守仁义,所疾唯狙诈。上诵周孔书,沈溟至酣藉。
    岂无致君术,尧舜不上下。岂无活国方,颇牧齐教化。
    蛟龙任干死,云雨终不借。羿臂束如囚,徒劳夸善射。
    才能诮箕斗,辩可移嵩华。若与甿辈量,饥寒殆相亚。
    长吟倚清瑟,孤愤生遥夜。自古有遗贤,吾容偏称谢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诗:

    ①文学体裁的一种。《尚书·舜典》:“诗言志。”②特指《诗经》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《诗》曰:‘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。’”(锡:赐。类:善。)③奉持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朝服寝门外,诗负之。”

    从:

    (一)[从容]1.逍遥自在。欧阳修《浪淘沙》:“把酒祝东风,且共从容。”2.镇静安详。黄溍《日损斋笔记·文献黄公神道碑》:“俯仰从容,不大声色。” (二)cóng ①相随;跟随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子路从而后。”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。”②追逐;追赶。《孙子兵法· 军争》:“佯北勿从。”③听从;依从。《左传· 庄公十年》:“小惠未遍,民弗从也。”《荀子·天论》:“从天而颂之,孰与制天命而用之。”④听任;任凭。杜甫《屏迹》:“失学从儿懒,长贫任妇愁。”⑤做;参与。王安石《上皇帝万言书》:“及使之从政,则茫然不知其方……”⑥指跟随的人。《后汉书·单超传》:“其仆从皆乘牛车……”⑦副的。与“正”相对。古代官吏的品级有正、从之分。《唐六典》:“司封郎中员外郎掌邦之封爵,凡有九等。一曰王,正一品,食邑一万户;二曰郡王,从一品,食邑五千户。”⑧次要的;附属的。《老残游记》第四回:“居然也拿住了两个为从的强盗伙计。”⑨旧指堂房,即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。《三国志· 蜀书·许靖传》:“(靖)少(shào)与从弟劭俱知名。”⑩介词。自;由。1.表示起点。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:“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。”2. 表示对象,相当于“向”。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。”(三) sǒng [从容(yǒng)]同“怂恿”。鼓动。《史记·淮南衡山列传》:“日夜从容(衡山)王密谋反事。”(反:反叛。)(四)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称“从”,东西方向称“衡(横)”。《诗经·齐风·南山》:“衡从其亩。”(亩:田垄。)②特指“合纵”。战国时南北六国土地相连,联合反对西面的秦国,称“合从”,省称“从”。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遂散六国之从。”③放纵。晁错《贤良文学对策》:“其行罚也,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。”

    骚:

    ①骚动。《诗经·大雅·常武》:“徐方绎骚。”(徐:国名。绎:相继。)《孙子·用间》:“内外骚动,怠于道路。”②忧愁。《国语·楚语上》:“德义不行,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。”③《离骚》的简称。《文心雕龙·辨骚》:“昔汉武爱《骚》,而淮南作传。”(汉武:汉武帝。淮南:淮南王。)④诗体的一种,即骚体,也称楚辞体,因屈原的《离骚》而得名。《文心雕龙·序志》:“变乎骚。”⑤通“臊”。腥臭。《墨子·经说上》:“是犹食脯也,骚之利害,未可知也。”(利害:厉害。)

    雅:

    ①正;正确的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察纳雅言。”(察纳:考察,采纳。)②规范的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诗书执礼,皆雅言也。”③高尚;不俗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才识不及预,而雅性过之。”(预:人名。)④平素;向来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雍齿雅不欲属沛公。”(雍齿:人名。)⑤甚;很。杨恽《报孙会宗书》:“雅善鼓瑟。”(鼓:弹奏。)

    得:

    ①获取;得到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贤明之士思得明君。”②捉得;找到。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:“逐而得之。”③得意。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意气洋洋,甚自得也。”④得到的庄稼;收获;思想上获得;心得。汉·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亡(wú)农夫之苦,有仟伯之得。”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古人之观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虫鱼、鸟兽,往往有得。”⑤能;能够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军霸上,未得与项羽相见。”⑥表示某种动作能做或可以做。前蜀·杜光庭《神仙感遇传·罗公远》:“试令罗公取,取不得则罗公输,取得则僧输。”⑦需要;应该;必须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君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”⑧合适;正确。明· 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:“于彼计则得。”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历古今之得失。”⑨完成;完了。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十三学得琵琶成。”⑩通“德”。感激恩德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识穷乏者得我欤?”

    字:

    ①生子。王充《论衡·气寿》:“妇人疏字者子活。”(疏:稀。)②怀孕。《周易·屯》:“女子贞不字,十年乃字。”(贞:占卜。)③爱。《左传·成公四年》:“楚虽大,非吾族也,其肯字我乎?”④女子许嫁。叶适《林伯和墓志铭》:“邻女将字而孤,养视如己子,择对嫁之。”(孤:失去父母。)⑤表字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诸葛亮,字孔明。”⑥文字。《汉书·刘歆传》:“分文析字。”⑦养育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一年》:“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。”

    向:

    ①朝北的窗户。《说文》:“向,北出牖也。”②对着;朝向。《孙子·军争》:“故用兵之法,高陵勿向。”③趋向;奔向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:“(西伯)修义而人向之,卒为天下患。”④方向;目标。柳宗元《送兄序》:“进不知向,退不知守。”⑤将近;接近。陶潜《岁暮和张常侍》:“向夕长风起,寒云没西山。”⑥仰慕;归向。沈作喆《寓简》卷二:“朝者君子所会,市者小人所集,义欲向君子而背小人也。”⑦偏爱;偏袒。《西游记》第三十八回:“行者道:‘八戒生得夯,你有些偏向他。’”⑧原先;从前。《庄子· 山木》:“向也不怒,而今也怒。”⑨原来的;旧的。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。”(志:记。)⑩副词。相当于“刚才”。《庄子·达生》:“向者休来,吾告之以至人之德。”(休:人名。至人:有至德之人。)(11)介词。表示方向、对象。李煜《虞美人》: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(12)连词“假使”。相当于“如果”。《论衡·定贤》:“向令韩信用权变之才,为芳叔通之事,安得谋反诛死之祸哉?”

    椠:

    ①尚未书写的书板。《论衡·量知》:“断木为椠,㭊之为板,力加刮削,乃成奏牍。”(㭊:同“析”。)②刻成的书籍或版本。③简札;书信。王令《赠别晏成绩懋父太祝》:“幸因西南风,时作寄我椠。”

    正:

    (一)①不偏斜。《尚书·说命上》:“惟木从绳则正。”(绳:指木工取直的墨线。)《荀子·君道》:“仪正而景(yǐng影)正。”(仪:用来测定时刻的日规。景:影子。)②人的行为正派;正直;公正。《新书·道术》:“方直不曲谓之正,反正为邪。”《盐铁论·论儒》:“子瑕,佞(nìng泞)臣也,夫子因之,非正也。”③合规范;合标准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割不正不食。”(割:切肉。)④纯正不杂。《荀子·乐论》:“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。”⑤作为主体,与“副”相对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:“补续残缺正副二本,藏于宫中。”⑥正面,与“反”相对。《天工开物·造皮纸》:“纸以逼帘者为正面。”(逼:靠近。帘:竹帘。)⑦大于零的,与“负”相对。《九章算术·方程》:“如方程,各置所取,以正负术入之。”⑧长官。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“(少康)为仍牧正,……逃奔有虞,为之庖正。”⑨正当;合适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。”⑩纠正;使……正。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政以治民,刑以正邪。”使端正。《论语·子路》:“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!”(11)副词。表示动作在进行中;状态的持续。《汉书·燕刺王旦传》:“正讙不可止。” (二)zhēng ①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三年春正月,行幸甘泉宫。”(幸:指帝王到某处。)②箭靶中心。《诗经·齐风·猗嗟》:“终日射侯,不出正兮。”


    上一篇:吾闻酆宫内,日月自昏旦。

    下一篇:酸伤顾望,若践丘墟。

  • 上一篇:吾闻酆宫内,日月自昏旦。

    下一篇:酸伤顾望,若践丘墟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