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道濃禮自略,氣舒文轉遒。”詩句出處:《稍秋曉坐閣,遇舟東下揚州,即事寄》;是唐朝詩人盧僎的作品。
虎嘯山城晚,猿鳴江樹秋。紅林架落照,青峽送歸流。 歸流赴淮海,征帆下揚州。族父江陽令,盛業繼前修。 文掩崔亭伯,德齊陳太丘。時哉惜未與,千載且為儔。 憶昔山陽會,長懷東上遊。稱觴阮林下,賦雪謝庭幽。 道濃禮自略,氣舒文轉遒。高情薄雲漢,酣態坐芳洲。 接席復連軫,出入陪華輈。獨善與兼濟,語默奉良籌。 歲月歡無已,風雨暗颼颼。掌憲時持節,為邦邈海頭。 子人惠雖樹,蒼生望且留。微躬趨直道,神甸忝清猷。 仙臺適西步,蠻徼忽南浮。宇內皆安樂,天涯獨遠投。 忠信徒堅仗,神明豈默酬。觀生海漫漫,稽命天悠悠。 雲昏巴子峽,月遠吳王樓。懷昔明不寐,悲令歲屬周。 喟無排雲翮,暫得抒離憂。空灑沾紅淚,萬裡逐行舟。
|
【註釋】:
道:
(一)①道路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會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②水流通行的途徑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秋,晉侯會吳子於良,水道不可,吳子辭,乃還。”(會:約會。良:地名。)③取道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道海安、如皋,凡三百裡。”④方法;途徑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”⑤技藝。《論語·子張》:“雖小道,必有可觀者焉。”⑥宇宙萬物的本原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。”⑦規律;道理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循道而不貳,則天不能禍。”(循:遵照。貳:不專一。)⑧政治主張或思想學說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吾道一以貫之哉。”⑨好的政治局面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天下有道,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。”⑩道德;道義。徐階《送司封仲芳楊子赴留都》:“古道日淪替,群諛紛追隨。”(淪:淪亡。替:衰落。諛:阿諛,奉承。)(11)道傢。上古思想流派之一。(12)指道術。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卷十二:“子若學道,即有仙分。”(13)行政區劃名。1.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,開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。2. 清代和民國初年曾在省以下設若幹分守道。(14)說;講述。《鹽鐵論·遵道》:“飾虛言以亂實,道古以害今。”(15)量詞。用於命令、題目等。《新唐書·選舉志》:“進士試詩、賦及時務策五道。”(二)dǎo ①同“導”。1.疏通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決所犯,傷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決使道。”(決:河流決口。克:能。)2. 引導。《漢書·張騫傳》:“唯王使人道送我。”②治理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。”(政:政令。齊:整頓。免:免於犯罪。)③介詞。從;由。《漢書·淮南王安傳》:“諸使者道長安來,為妄妖言。”禮:
①祭神以祈福。班固《東都賦》:“於是薦三犧,效五牲,禮神祇。”②古代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準則。《漢書·公孫弘傳》:“進退有度,尊卑有分,謂之禮。”③禮節;禮貌。《谷梁傳· 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禮人而不答,則反其敬;愛人而不親,則反其仁。”(禮人:禮貌待人。)④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舉行的儀式。《周禮·春官·肆師》:“肆師之職,掌立國祀之禮,以佐大宗伯。”⑤禮物。《禮記·表記》:“天禮,不相見也。”⑥敬重。⑦膜拜。李白《秋浦歌》之十七:“低頭禮白雲。”⑧宴飲。《儀禮·覲禮》:“饗禮以歸。”自:
①自己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”(言:通“焉”。配命:合乎天命。)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②親自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每假借於藏書之傢,手自筆錄,計日以還。”《史記·蕭相國世傢》:“高祖自將。”③自然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諺曰:‘桃李無言,下自成蹊。’”(蹊:小徑;小路。)④介詞。1.從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,自楚之滕。”(神農:傳說為古代造耒耜、興農業的帝王。許行:當時的農學傢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有朋自遠方來。”2. 由於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屈平之作《離騷》,蓋自怨生也。”《漢書·灌夫傳》:“侯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,無所恨。”⑤連詞。表示假設。可譯為假如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唯聖人能內外無患,自非聖人,外寧必有內憂。”⑥連詞。表示假設的讓步。可譯為即使。《漢書·高祖紀下》:“高祖不修文學,而性明達,好謀能聽,自監門戍卒,見之如舊。”又《杜周傳》:“自京師不曉,況於遠方?”略:
①疆界。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封略之內,何非君土?”②巡視;巡行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楚子為舟師以略吳疆。”③謀略;智謀。④侵奪;掠奪。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:“其夏,匈奴數萬騎入,殺代郡太守恭友,略千馀人。”又收羅;網羅。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使從官略女子。”⑤簡省;簡略。與“詳”相對。劉知幾《史通·敘事》:“加以一字太詳,減其一字太略。”⑥大概;概要。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然而軻也嘗聞其略也。”⑦副詞。1.完全。《太平廣記·金部下·宜春郡民》:“至夜深,章生潛身入室內,略不聞聲息。”2. 稍微。《水經註·江水》:“兩岸連山,略無闕處。”氣:
①氣;氣體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虹霓也,雲霧也,風雨也,四時也,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。”孟浩然《臨洞庭上張丞相》:“氣蒸雲夢澤,波撼嶽陽城。”②空氣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天積氣耳,亡(wú)處亡氣。”(亡:通“無”。)③自然界陰陽風雨等現象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禦六氣之辯。”(禦:掌握適應。六氣:指陰陽風雨晦明。辯:同“變”。變化。)④呼吸;氣息。《漢書·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武氣絕,半日復息。”⑤氣味。《大戴禮記·四代》:“食為味,味為氣。”⑥氣勢;精神狀態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夫戰,勇氣也。”⑦古代哲學概念。指形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的物質實體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水火有氣而無生。”⑧古代醫學指人體生存要素之一。《呂氏春秋·盡數》:“精不流則氣鬱。”舒:
①展開;伸展。《楚辭·九章·惜往日》:“焉舒情而抽信兮?”(焉:怎樣。抽信:展示誠意。)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與剛柔卷舒兮。”②徐緩;緩慢。《禮記·大學》:“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則財恒足矣。”③舒惰;懈怠。《尚書·多方》:“罔丕惟進之恭,洪舒於民。”④傲慢。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:“富而不驕,貴而不舒。”⑤安詳;平和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柔弱以靜,舒安以定。”文:
①在身體上刺畫花紋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越人斷發文身。”②線條交錯的圖形;花紋。王充《論衡·言毒》:“蝮蛇多文。”③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。《周易·賁》:“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。”④禮樂典章制度。張居正《與薊遼總督譚二華》:“如有不效,巡關禦史得論劾(hé)之,固不必襲此故套虛文為也。”(劾:揭發罪狀。襲:沿用。)⑤法令條文。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與趙禹更定諸律令,務在深文。”⑥字;文字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書同文。”⑦文辭;文章。劉勰《文心雕龍· 情采》:“昔詩人什篇,為情而造文。”歐陽修《醉翁亭記》:“醉能同其樂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”⑧非軍事的;與“武”相對。《史記·酈生陸賈列傳》:“文武並用,長久之術也。”⑨華美;有文采。杜預《春秋經傳集解序》:“史有文質,辭有詳略。”(質:質樸。)⑩文飾;掩飾。劉知幾《史通·惑經》:“庸儒末學,文過飾非。”(11)柔和;不猛烈。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:“士龍為人,文弱可愛。”(士龍:陸雲字。)(12)量詞。計算銅幣的單位。《宋書·徐羨之傳》:“可以錢二十八文埋宅四角。”轉:
(一)①轉動。《詩經·邶風·柏舟》:“我心匪石,不可轉也。”(匪:非。)②轉運;用車運輸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丁壯苦軍旅,老弱罷轉漕。”③轉移;輾轉。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往來轉徙,時至時去,此胡人之生業也。”(徙:遷移。)④改變方向或情勢。《莊子·田子方》:“千轉萬變而不窮。”⑤以舞伴歌。《淮南子·齊俗》:“古者歌樂而無轉。”⑥轉送。⑦舊時詩文結構章法的術語。⑧反而;反倒。《詩經·小雅·谷風》:“將安將樂,女轉棄予。”(女:你。予:我。)⑨愈益;漸趨。《宋書·王景文傳》:“吾逾忝轉深,足以致謗。”(逾忝:指蒙受過分的恩寵。)(二)zhuàn ①旋轉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千巖萬轉路不定。”②量詞。相當於“回”、“次”。《木蘭辭》:“策勛十二轉,賞賜百千強。”(策勛:記功。)遒:
①急迫;迫近。《楚辭·招魂》:“分曹並進,遒相迫些(suò)。”(曹:對;雙。些:語氣詞。)②盡;終。潘嶽《寡婦賦》:“時歲忽其遒盡。”③聚集。《詩經·商頌·長發》:“敷政優優,百祿是遒。”(敷:施。優優:和適,寬裕。祿:福。)④剛健;強有力。遒勁。《北齊書·祖珽傳》:“詞藻遒逸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