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薝卜冠諸香,琉璃代華堊。”詩句出處:《奉和襲美初夏遊楞伽精舍次韻》;是唐朝詩人陸龜蒙的作品。
吳都涵汀洲,碧液浸郡郭。微雨蕩春醉,上下一清廓。 奇蹤欲探討,靈物先瘵瘼。飄然蘭葉舟,旋倚煙霞泊。 吟譚亂篙艫,夢寐雜巘崿。纖情不可逃,洪筆難暫閣。 豈知楞伽會,乃在山水箔。金仙著書日,世界名極樂。 薝卜冠諸香,琉璃代華堊。禽言經不輟,象口川寧涸。 萬善峻為城,巉巉捍群惡。清晨欲登造,安得無自愕。 險穴駭坤牢,高蘿掛天笮。池容淡相向,蛟怪如可摸。 苔蔽石髓根,蒲差水心鍔。嵐侵答摩髻,日照狻猊絡。 仰首乍眩施,回眸更輝火霍。簷端凝飛羽,磴外浮碧落。 到回解風襟,臨幽濯雲屩。塵機性非便,靜境心所著。 自取海鷗知,何煩屍祝酢。峰圍震澤岸,翠浪舞綃幕。 瀲灩豈堯遭,嶘嵃非禹鑿。潛聽鐘梵處,別有松桂壑。 靄重燈不光,泉寒網猶薄。僮能躡孤剎,鳥慣親摐鐸。 服道身可遺,乞閑心已諾。人間亦何事,萬態相毒蠚。 戰壘競高深,儒衣謾褒博。宣尼名位達,未必春秋作。 管氏包霸圖,須人解其縛。伊餘采樵者,蓬藋方索寞。 近得風雅情,聊將聖賢度。多君富遒采,識度兩清恪。 詎寵生滅詞,肯教夷夏錯。未為堯舜用,且向煙霞托。 我亦擺塵埃,他年附鴻鶴。
|
【註釋】:
卜:
①占卜。古人用火灼龜甲、獸骨取兆以預測吉兇的一種迷信行為。《尚書·召誥》:“太保朝至於洛,卜宅,厥既得卜,則經營。”②指用其他方法預測吉兇。辛棄疾《祝英臺近·晚春》:“試把花卜歸期。”(把:用。)③預料。柳宗元《答韋中立論師道書》:“仆自卜固無取。”(無取:指沒有可取的地方。)④選擇。《左傳·昭公三年》:“非宅是卜,唯鄰是卜。”[卜辭]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之上的文字。名叫甲骨文。又因它是記載商王占卜經過和結果的文字,故又叫卜辭。冠:
(一)①帽子的總稱。《戰國策·魏策四》:“佈衣之怒,亦免冠徒跣,以頭搶地爾。”(跣xiǎn :光著腳。)②類似冠的東西。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:“旋見雞伸頸擺撲,臨視,則蟲集冠上,力叮不釋。” (二)guàn ①戴帽子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‘許子冠乎?’曰:‘冠。’”(許子:當時農傢許行。)②古代的一種儀式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禮,表示已成年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男子二十冠而字。”(字:命以字。)男子成年也稱冠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雩(yú),詠而歸。”(沂:水名。風:吹風。舞雩:古代求雨之壇。)③居第一位。《史記·蕭相國世傢》:“位冠群臣,聲施後世。”諸:
①眾;各。《詩經·邶風·泉水》:“問我諸姑,遂及伯姊。”(伯姊:大姐。)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亮身率諸軍攻祁山。”(身:親自。)②相當於“之於”。(“之”是代詞,相當於現代漢語的“他、她、它”。)《列子 · 湯問》:“投諸渤海之尾。”③介詞。相當於“於”。《禮記·祭義》:“孝弟發諸朝廷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)④“之乎”的合音。《左傳·昭公八年》:“子聞諸?”(聞諸:聞之乎,聽說過這件事情嗎?)⑤助詞。無義。《詩·邶風·日月》:“日居月諸,照臨下土。”(居:助詞。)香:
①氣味芳美。與“臭”相對。辛棄疾《西江月》:“稻花香裡說豐年。”②香美;香甜。曹松《鐘陵寒食日郊外閑遊》:“杏子粥香如冷餳(xíng)。”(餳:糖稀。)③香料。李清照《風凰臺上憶吹簫》:“香冷金猊,被翻紅浪。”④特指用香料制成的細條。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十三回:“早有仆婦送上兩束香來。張老上瞭香,磕瞭頭。”⑤對人和事物的美稱。李嘉祐《廣陵送林宰》:“清政過前哲,香名達至尊。”(前哲:前賢。至尊:天子。)⑥指與女性有關的事物。也代指少女。李清照《永遇樂》:“來相召,香車寶馬,謝他酒朋詩侶。”代:
①代替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莊子來,欲代子相。”②交替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春與秋其代序。”③繼承;接替。《論衡·偶會》:“父歿(mò)而子嗣,姑死而婦代。”(歿:死。姑:丈夫的母親。婦:兒媳。)《晉書·羊祜傳》:“(祜)疾漸篤,乃舉杜預自代。”(篤:指病重。自代:接替自己。)④朝代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三代之事,何足法也。”⑤歷史的分期。杜甫《詠懷古跡五首》之二:“悵望千秋一灑淚,蕭條異代不同時。”(蕭條:寂寞。)⑥傢族世系以父子相繼為一代。王維《李陵詠》:“三代將門子。”⑦世代;一代又一代。崔顥《江畔老人愁》:“自言傢代仕梁陳,垂朱拖紫三十人。”(梁、陳:朝代名。朱、紫:指官服。)⑧世;世上。白居易《讀張籍古樂府》:“尤工樂府詩,舉代少其倫。”(工:擅長。倫:匹敵。)⑨古國名。1. 戰國時國名。在今河北蔚縣東北。2. 漢代諸侯國名。在今山西省中部及北部一帶。3.十六國國名。在今內蒙古中部一帶。華:
(一)①草木所開的花。後作“花”。《詩經·召南·何彼穠矣》:“華如桃李。”《詩經· 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。”又指開花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桃始華。”②從中間剖開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為天子削瓜者副之,巾以絺;為國君者華之,巾以绤。”(二)huá ①光彩;光輝。謝莊《月賦》:“增華臺室,揚采軒宮。”(臺室、軒宮:皆星座名。)又輝映。何遜《秋夕仰贈從兄寘南》:“高樹北風響,空庭秋月華。”②出現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的彩色光環,古人以為吉兆。李程《日五色賦》:“祥開日華。”(祥:吉祥。)③華麗;華美。曹植《洛神賦》:“華容婀娜,令我忘餐。”又指人物美麗有風采。陸機《贈紀士》:“華顏婉如玉。”④精華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物華天寶,龍光射牛鬥之墟。”⑤才學。韓愈《送鄭十校理得洛字》:“才子富文華。”又指文采。杜甫《贈比部蕭郎中十兄》:“詞華傾後輩。”(傾:使欽佩。)⑥聲譽;名聲。張九齡《和許給事中直夜簡諸公》:“聲華大國寶。”⑦繁盛。劉得仁《樂遊原春望》:“始覺繁華地,應無不醉人。”⑧顯貴。王績《策杖尋隱士》:“歲歲長如此,方知輕世華。”⑨浮華。《後漢書·周舉傳》:“但務其華,不求其實。”⑩歲月;時光。沈佺期《春閨》:“歲華空自擲。”又年輕;年少。李商隱《錦瑟》:“錦瑟無端五十弦,一弦一柱思華年。”(11)(頭發)花白。蘇軾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:“故國神遊,多情應笑我,早生華發。”(12)中國古稱華夏,省稱“華”。亦專指漢族。《左傳·定公十年》:“夷不亂華。”(夷:古稱少數民族名。)(13)通“嘩”。喧嘩。《晏子春秋·內篇問上二十》:“不掩君過,諫乎前,不華乎外。”(乎:於。) (三)huà 通“樺”。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華楓枰櫨。”堊:
①白色土,可用來粉飾墻壁。司馬相如《子虛賦》:“其土則丹、青、赭(zhě)、堊。”(赭:紅褐色的土。)泛指用來塗飾的有色土。《山海經·北山經》:“其中多黃堊。”②粉刷墻。《考工記· 匠人》鄭玄註:“以蜃(shèn甚)灰堊墻。”(蜃灰:蛤蜊殼燒成的灰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