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池棲子孫鶴,堂宿弟兄仙。”詩句出處:《寄茅山何道士》;是唐朝詩人陸龜蒙的作品。
終身持玉舄,丹訣未應傳。況是曾同宿,相違便隔年。 問顏知更少,聽話想逾玄。古籙文垂露,新金汞絕煙。 蜂供和餌蜜,人寄買溪錢。紫燕長巢硐,青龜忽上蓮。 篋藏征隱詔,囊佩攝生篇。圃暖芝臺秀,巖春乳管圓。 池棲子孫鶴,堂宿弟兄仙。幸閱靈書次,心期賜一編。
|
【註釋】:
池:
①池塘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污池淵沼川澤。”(污池:貯水的池塘。淵沼:深水池。)②護城河。《韓非子·存韓》:“築城池以守固。”棲:
(一)①鳥類停留、歇宿。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南翔衡陽,北棲雁門。”②停留;居處。《國語·吳語》:“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。” (二)xī [棲棲]忙碌不安的樣子。《論語·憲問》:“丘何為是棲棲者與?”子:
①孩子,兼指男女。《詩經·豳風· 七月》:“同我婦子,饁彼南畝。”(饁yè:送飯。南畝:指田地。)②兒子或女兒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”此指兒子。《韓非子·說林上》:“衛人嫁其子。”此指女兒。③人的通稱,或指男;或指女。《詩經·邶風·匏有苦葉》:“招招舟子,人涉印否?”(涉:過河。印āng:我。)《周南·桃夭》:“之子於歸,宜其室傢。”(之:此。歸:出嫁。)④尊稱,多指男子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匪我愆期,子無良媒。”(匪:非。愆qiān:錯,誤。)⑤動物的卵或幼小的動物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宛》:“螟嶺有子,蜾蠃負之。”(螟蛉mínglíng:一種吃禾心的害蟲。蜾蠃guǒluǒ:細腰蜂。)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⑥植物的果實或種子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雅量》:“樹在道邊而多子,此必苦李。”李紳《憫農》之一:“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”⑦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。《禮記·王制》:“王者之制祿爵: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凡五等。”⑧地支的第一位,常與天幹相配以紀日、紀年。《春秋 · 桓公十八年》:“夏四月丙子,公薨於齊。”韓愈《息國夫人墓志銘》:“元和七年甲子,日南至,以疾卒。”(元和:唐憲宗年號。日南至:指夏至。)又指十二時辰之一,即子時,自夜十一時至次日晨一時。⑨利息。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子貸金錢千貫。”子孫:
兒子和孫子。也泛指後代。《書·五子之歌》:“有典有則,貽厥~~。”孫:
(一)①兒子的兒子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。”②孫子以後的各代。《漢書·曹參傳》:“至哀帝時,乃封參玄孫之孫本始為平陽侯。”(本如:人名。)③再生的;細小的。嵇康《琴賦》:“乃斫(zhuó酌)孫枝。”(斫:砍去。) (二)xùn ①恭順;謙讓。《禮記·緇衣》:“恭而蒞之,則民有孫心。”(蒞lì:臨。)《漢書·韓王信傳》:“為人寬和自守,以溫顏孫辭承上接下。”②出奔;逃亡。《春秋·莊公元年》:“夫人孫於齊。”堂:
①殿堂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諸侯趨走堂下。”②正屋,即廳堂。杜甫《贈衛八處士》:“焉知二十載,重上君子堂。”③舊時官府議事或審案的地方。李商隱《行次西效作》:“巍巍政事堂。”④指某些有專門用途的房屋、廳堂或居室。柳宗元《盩厔(zhōu zhì)縣新食堂記》:“新作食堂於縣內之右。”⑤父系、母系同祖的親屬。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:“羊長和父繇與太傅祜同堂相善。”(羊長和:人名。)[堂堂]1.宏大。《晏子春秋·外篇重而異者二》:“寡人將去此堂堂國而死乎?”(去:離開。)2. 光明正大。《法言·重黎》:“堂堂乎忠,難矣哉!”3. 容貌魁偉不凡。《後漢書·伏湛傳》:“湛容貌堂堂。”4.公然;無顧慮的樣子。陸遊《涉白馬渡慨然有懷》:“袁曹百戰相持處,犬羊堂堂自來去。”宿:
(一)①住宿;過夜。《詩經·邶風·泉水》:“出宿於泲。”《論語·微子》:“止子路宿。”(止:留。)②住宿的地方;住所。《周禮·地官·遺人》:“三十裡有宿,宿有路室。”③夜。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“不出宿夕,人必危之矣。”④隔年的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夕攬洲之宿莽。”《漢書·武帝紀》:“勸有水災郡種宿麥。”⑤素來;一向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權既宿服仰備,又睹亮奇雅。”(權:孫權。備:劉備。)⑥年老的;久於其事的。《戰國策·魏第二》:“田朌,宿將也。”⑦有名望的人。《後漢書·朱浮傳》:“辟召州中名宿涿郡王岑之屬。”(辟bì:征召。) (二)xiù星宿,特指二十八宿。《論衡·祀義》:“天有列宿。”弟:
(一)①次序;等第。後作“第”。《呂氏春秋·原亂》:“亂必有弟,大亂五,小亂三。”《漢書·朱博傳》:“以高弟入為長安令。”②同父母而比自己年齡小的男子。《荀子·君子》:“殺其兄而臣其弟。”③指妹妹。《史記·陳丞相世傢》:“樊噲(kuài),帝之故人也,功多,且又乃呂後弟呂媭(xū)之夫,有親且貴。”④副詞。表示不必考慮別的。相當於“盡管”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於是孫子謂田忌曰:‘君弟重射,臣能令君勝。’”(重射:下很大的賭註打賭;射:打賭。)⑤連詞。表示假設。相當於“假如”。《史記·吳王濞列傳》:“今大王與吳西鄉(xiàng),弟令事成,兩主分爭,患乃始結。”(鄉:通“向”。)(二)tì同“悌”。弟弟順從兄長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?”(與:語氣詞。)兄:
①兄長。《詩經·邶風·柏舟》:“亦有兄弟,不可以據。”(據:依靠。)比喻先長出的禾苗。《呂氏春秋·辯土》:“是故其耨也,長其兄而去其弟。”(長:用如使動,使……生長。弟:比喻後長出的禾苗。)②對朋友的尊稱。《南史·韋睿傳》:“此事大,非兄不可。”③通“況”。1.更加。《墨子·非攻下》:“王兄自縱也。”(王:指商紂王。)2.連詞,況且,表示遞進關系。《管子·大匡》:“雖得天下,吾不生也,兄與我齊國之政乎?”仙:
①神仙。劉禹錫《陋室銘》:“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。”②指修煉成仙。《論衡·道虛》:“物無不死,人安能仙。”③指高雅而超出凡俗的人。杜牧《春日茶山病不飲酒因呈賓客》:“誰知病太守,猶得作茶仙。”④非同凡響的。洪昇《長生殿·偷曲》:“恰稱廣寒宮仙樂聲聲。”⑤稱與道教有關的人或事物。⑥對人死的敬稱。韓愈《大行皇太後挽歌詞三首》之三:“雲隨仙馭遠,風助聖情哀。”(仙馭:仙駕。聖:指皇帝。)⑦輕松;自在。杜甫《覽鏡呈柏中丞》:“行遲更覺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