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良常應不動移文,金醴從酸亦自醺。”詩句出處:《和襲美江南道中懷茅山廣文南陽》;是唐朝詩人陸龜蒙的作品。
一片輕帆背夕陽,望三峰拜七真堂。天寒夜漱雲牙凈, 雪壞晴梳石發香。自拂煙霞安筆格,獨開封檢試砂床。 莫言洞府能招隱,會輾飆輪見玉皇。 壺中行坐可攜天,何況林間息萬緣。組綬任垂三品石, 佩環從落四公泉。丹臺已運陰陽火,碧簡須雕次第仙。 想得雷平春色動,五芝煙甲又芊眠。 良常應不動移文,金醴從酸亦自醺。桂父舊歌飛絳雪, 桐孫新韻倚玄雲。春臨柳谷鶯先覺,曙醮蕪香鶴共聞。 珍重雙雙玉條脫,盡憑三島寄羊君。
|
【註釋】:
良:
①善良;賢良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父慈、子孝、兄良、弟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愛。)《後漢書·左雄傳》:“民所以安而無怨者,政平吏良也。”(平:安定。)②善良、賢良的人。張衡《思玄賦》:“尚前良之遺風兮。”(尚:崇尚。)③優良;精美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天下之良工也。”④副詞。1.的確;果然。《漢書·李尋傳》:“良有不得已,可賜以財貨,不可私以官位。”《史記·趙世傢》:“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。”2. 甚;很。《漢書·馮唐傳》:“上既聞廉頗、李牧為人,良悅。”[良人]1.婦女稱丈夫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良人者,所仰望而終身也。”2.善良的人。韓愈《原毀》:“是足為良人矣。”(是:這就。)3.有才能的人。《詩經·秦風·黃鳥》:“彼蒼者天,殲我良人。”常:
①恒久不變的;固定的。《孫子·虛實》:“四時無常位。”(四時:四季。)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。”②一定的準則或制度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動靜有常。”《國語·楚語上》:“民不廢時務,官不易朝常。”③指由習慣而形成的常規、慣例。《管子·幼官》:“明法審數,立常備能,則治。”④特指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最高準則。《論衡·問孔》:“五常之道,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也。”⑤平凡的;普通的。《史記·扁鵲傳》:“扁鵲,非常人也。”⑥日常;平時。《晉書·何曾傳》:“未嘗聞經國遠圖,惟說平生常事。”(經:治理。)⑦副詞。經常;常常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常生常化者,無時不生,無時不化。”⑧古代長度單位。八尺為尋,兩尋為常。《韓非子·揚權》:“上失扶寸,下得尋常。”⑨通“嘗”。曾經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夫日月之有蝕,風雨之不時,怪星之黨(tǎng)見(xiàn),是無世而不常有之。”(黨:偶然。)應:
(一)yīng ①當;應當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重則本非應死之罪。”(重:指刑法重。)蘇軾《水調歌頭》:“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?”②古國名。相傳為周武王之子的封國,故址在今河南魯山縣東。 (二)yìng ①受;接受。王充《論衡·語增》:“周流應聘。”(周流:周遊。)②答應;回答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河曲智叟亡以應。”③允許;同意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阿母謂阿女:‘汝可去應之。’”④適合;合於。《荀子· 天論》:“望時而待之,孰與應時而使之?”⑤應和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殺之以應陳涉。”蘇軾《後赤壁賦》:“山鳴谷應,風起雲湧。”⑥對付;處置。《三國志· 魏志·鐘繇傳》:“得所送馬,甚應其急。”⑦應驗;證實。《後漢書·郭玉傳》:“和帝時,為太醫丞,多有效應。帝奇之。”⑧小鼓。《詩經·周頌·有瞽》:“應田縣鼓。”(田:大鼓。縣:懸掛。)不:
(一)①不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(懸)特兮。”(特:三歲的獸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無;沒有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詞。無實義。《逸周書·皇門》:“我不則寅哉寅哉!”[不祿]士死的諱稱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天子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後作“柎”。《詩經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華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樹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動:
①行動; 活動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變動以利言,吉兇以情遷。”(利:利益。遷:變易。)《孫臏兵法·見威王》:“事備而後動。”②勞作;勞動。《孟子· 滕文公上》:“為民父母,使民盻盻(xì)然,將終歲勤動,不得以養其父母。”(盻盻:恨視。)③震動;移動。《孫子兵法· 軍爭》:“懸權而動。”李商隱《瑤池》詩:“黃竹歌聲動地哀。”④使用;動用。蘇軾《辨黃慶基彈劾札子》:“若一一似此羅織人言,則天下之人更不敢開口動筆矣。”⑤發動;開動。《漢書·魏相傳》:“今邊郡困乏……常恐不能自存,難以動兵。”劉肅《大唐新語·極諫》:“今所幸宮去京二百餘裡,鑾輿動軔,俄經旬日,非可朝行暮至也。”(幸:舊指皇帝親臨。動軔:啟動車輛。)⑥萌發;發生。《齊民要術·插刜》:“刜葉微動為上時,將欲開莩為下時。”(上時:最好的時間。開莩:葉子裂開。)⑦改變;變化。《後漢書·班固傳》:“君臣動色,左右相趨。”⑧感動;觸動。《史記·絳侯周勃世傢》:“天子為動,改容式車。”⑨懷念。杜甫《詠懷古跡五首》之一:“庾信生平最蕭瑟,暮年詩賦動鄉關。”⑩引動;牽動。柳宗元《答貢士沈起書》:“謹以所示佈露於聞人,羅列於坐隅,使識者動目,聞者傾耳。”(聞人:有名望的人。坐:“座”本字,座位。)(11)指動物。歸有光《二石說》:“至仁之澤,洋洋乎被動植矣。”(被:施加。)(12)副詞。表示動作行為發生次數很多,相當於“常常”“動不動”。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又動欲慕古,不度時宜。”移:
(一)①移動位置;由此處到彼處。晁錯《言守邊備塞疏》:“草盡水竭則移。”②轉移。《史記·孝文帝紀》:“移過於下。”(過:過錯。)③改變;變化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。”《禮記·樂記》:“移風易俗,天下皆寧。”④交付;傳遞。《韓非子·存韓》:“二國事畢,則韓可以移書定也。”《新唐書·選舉志下》:“有司移符州縣。”⑤官府文書的一種。用於互不相屬的官府之間。分文移、武移兩種,文移用於質詢,武移用於討伐。《後漢書·光武帝紀》:“於是置僚屬,作文移。”⑥通“侈”。廣大。《禮記·表記》:“衣服以移之。”⑦多;多餘。《墨子· 非命上》:“兼相愛,交相利,移則分。” (二)yì 羨慕。《禮記·郊特牲》:“順成之方,其蠟乃通,以移民也。”(蠟zhà:蠟祭;年終合祭百神。移:使……羨慕。)文:
①在身體上刺畫花紋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越人斷發文身。”②線條交錯的圖形;花紋。王充《論衡·言毒》:“蝮蛇多文。”③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。《周易·賁》:“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。”④禮樂典章制度。張居正《與薊遼總督譚二華》:“如有不效,巡關禦史得論劾(hé)之,固不必襲此故套虛文為也。”(劾:揭發罪狀。襲:沿用。)⑤法令條文。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與趙禹更定諸律令,務在深文。”⑥字;文字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書同文。”⑦文辭;文章。劉勰《文心雕龍· 情采》:“昔詩人什篇,為情而造文。”歐陽修《醉翁亭記》:“醉能同其樂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”⑧非軍事的;與“武”相對。《史記·酈生陸賈列傳》:“文武並用,長久之術也。”⑨華美;有文采。杜預《春秋經傳集解序》:“史有文質,辭有詳略。”(質:質樸。)⑩文飾;掩飾。劉知幾《史通·惑經》:“庸儒末學,文過飾非。”(11)柔和;不猛烈。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:“士龍為人,文弱可愛。”(士龍:陸雲字。)(12)量詞。計算銅幣的單位。《宋書·徐羨之傳》:“可以錢二十八文埋宅四角。”金:
①金屬的通稱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;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。”《周禮·秋官·職金》:“入其金錫於為兵器之府。”(為:制作。)②金黃色。《嶽陽樓記》:“浮光躍金。”《阿房宮賦》:“金塊珠礫,棄擲迤邐,秦人視之,亦不甚惜。”③錢財;錢。《史記·陳丞相世傢》:“臣聞(陳)平受諸將金,金多者得善處,金少者得惡處。”④金屬制的樂器或兵器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金石絲竹,樂之器也。”《淮南子·說山》:“砥石不利,而可以利金。”(利金:磨利刀劍。)⑤古代八音之一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師》:“皆播之以八言,金、石、土、革、絲、木、匏、竹。”⑥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。以一鎰(二十四兩)為一金,或以一斤為一金。《史記·燕召公世傢》:“子之因遺(wèi)蘇代百金。”(子之:人名。遺:贈與。)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,買五人之脰而函之。”(脰dòu:頸項;頭臚。)《獄中雜記》:“富者賂數百金。”⑦比喻堅固。《過秦論》:“始皇之心,自以為關中之地,金城千裡。”⑧五行之一。《尚書·洪范》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⑨朝代名(公元1115—1234年)。女真族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所建。醴:
①甜酒;美酒。《詩經·小雅·吉日》:“以禦賓客,且以酌醴。”顧況《樂府》:“玉醴隨觴至。”②甘甜的泉水。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醴泉湧於清室。”③液汁。王安石《同沈道源遊八功德水》:“仰攀青青枝,木醴何所直?”④通“澧”。水名,在湖南省。《楚辭· 九歌·湘夫人》:“沅有茝(chǎi)兮醴有蘭。”(茝:香草名。)⑤通“禮”。《禮記·內則》:“軍醴負子,賜之束帛。”從:
(一)[從容]1.逍遙自在。歐陽修《浪淘沙》:“把酒祝東風,且共從容。”2.鎮靜安詳。黃溍《日損齋筆記·文獻黃公神道碑》:“俯仰從容,不大聲色。” (二)cóng ①相隨;跟隨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子路從而後。”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。”②追逐;追趕。《孫子兵法· 軍爭》:“佯北勿從。”③聽從;依從。《左傳· 莊公十年》:“小惠未遍,民弗從也。”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從天而頌之,孰與制天命而用之。”④聽任;任憑。杜甫《屏跡》:“失學從兒懶,長貧任婦愁。”⑤做;參與。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及使之從政,則茫然不知其方……”⑥指跟隨的人。《後漢書·單超傳》:“其仆從皆乘牛車……”⑦副的。與“正”相對。古代官吏的品級有正、從之分。《唐六典》:“司封郎中員外郎掌邦之封爵,凡有九等。一曰王,正一品,食邑一萬戶;二曰郡王,從一品,食邑五千戶。”⑧次要的;附屬的。《老殘遊記》第四回:“居然也拿住瞭兩個為從的強盜夥計。”⑨舊指堂房,即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。《三國志· 蜀書·許靖傳》:“(靖)少(shào)與從弟劭俱知名。”⑩介詞。自;由。1.表示起點。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記》:“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。”2. 表示對象,相當於“向”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。”(三) sǒng [從容(yǒng)]同“慫恿”。鼓動。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日夜從容(衡山)王密謀反事。”(反:反叛。)(四)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稱“從”,東西方向稱“衡(橫)”。《詩經·齊風·南山》:“衡從其畝。”(畝:田壟。)②特指“合縱”。戰國時南北六國土地相連,聯合反對西面的秦國,稱“合從”,省稱“從”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遂散六國之從。”③放縱。晁錯《賢良文學對策》:“其行罰也,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。”亦:
①副詞。1. 相當於“也”、“也是”。《詩經·鄭風·將仲子》:“仲可懷也,人之多言,亦可畏也。”(仲:老二。懷:懷念。)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秦亦不以城予趙,趙亦終不予秦璧。”2. 表示語氣的減弱。相當於“不過”、“隻是”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王亦不好士也,何患無士?”(好:喜歡。患:擔憂。)②語氣詞。《詩經·召南·草蟲》:“亦既見止,亦既覯止。”(止:語氣詞。覯gòu:相遇。)[不亦]用於反問句。表示委婉語氣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樂乎?”自:
①自己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”(言:通“焉”。配命:合乎天命。)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②親自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每假借於藏書之傢,手自筆錄,計日以還。”《史記·蕭相國世傢》:“高祖自將。”③自然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諺曰:‘桃李無言,下自成蹊。’”(蹊:小徑;小路。)④介詞。1.從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,自楚之滕。”(神農:傳說為古代造耒耜、興農業的帝王。許行:當時的農學傢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有朋自遠方來。”2. 由於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屈平之作《離騷》,蓋自怨生也。”《漢書·灌夫傳》:“侯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,無所恨。”⑤連詞。表示假設。可譯為假如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唯聖人能內外無患,自非聖人,外寧必有內憂。”⑥連詞。表示假設的讓步。可譯為即使。《漢書·高祖紀下》:“高祖不修文學,而性明達,好謀能聽,自監門戍卒,見之如舊。”又《杜周傳》:“自京師不曉,況於遠方?”醺:
①[形]醉,因飲酒過量而神志不清。②[動]浸染。蘇軾《以檀香觀音為子由生日壽》:“國恩當報敢不勤,但願不為世所~。”③[形][醺醺]飲酒酣醉的樣子。岑參《送羽林長孫將軍赴歙州》:“青門酒樓上,欲別醉~~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