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莫學村學生,粗氣強叫吼。”詩句出處:《寄男抱孫》;是唐朝詩人盧仝的作品。
別來三得書,書道違離久。書處甚粗殺,且喜見汝手。 殷十七又報,汝文頗新有。別來才經年,囊盎未合鬥。 當是汝母賢,日夕加訓誘。尚書當畢功,禮記速須剖。 嘍羅兒讀書,何異摧枯朽。尋義低作聲,便可養年壽。 莫學村學生,粗氣強叫吼。下學偷功夫,新宅鋤蔾莠。 乘涼勸奴婢,園裡耨蔥韭。遠籬編榆棘,近眼栽桃柳。 引水灌竹中,蒲池種蓮藕。撈漉蛙蟆腳,莫遣生科鬥。 竹林吾最惜,新筍好看守。萬籜苞龍兒,攢迸溢林藪。 吾眼恨不見,心腸痛如搊。宅錢都未還,債利日日厚。 籜龍正稱冤,莫殺入汝口。丁寧囑托汝,汝活籜龍不。 殷十七老儒,是汝父師友。傳讀有疑誤,輒告諮問取。 兩手莫破拳,一吻莫飲酒。莫學捕鳩鴿,莫學打雞狗。 小時無大傷,習性防已後。頑發苦惱人,汝母必不受。 任汝惱弟妹,任汝惱姨舅。姨舅非吾親,弟妹多老醜。 莫惱添丁郎,淚子作面垢。莫引添丁郎,赫赤日裡走。 添丁郎小小,別吾來久久。脯脯不得吃,兄兄莫捻搜。 他日吾歸來,傢人若彈糾。一百放一下,打汝九十九。
|
【註釋】:
莫:
①(mu)[名]日落的時候。《禮記·聘義》:“日~人倦。”(“暮”的本字。)②[代]沒有什麼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天下之水,~大於海。”③[副]不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殺臣,宋~能守,乃可攻也。”學:
(一)①學習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不學,無以言。”②仿效。③學校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夏曰校,殷曰序,周曰庠,學則三代共之。”④學問;學識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其學甚博。”⑤學說;學派。《韓非子·顯學》:“世之顯學,儒墨也。” (二)jiào 教導。後作“教”。《墨子·魯問》:“魯人有因子墨子而學其子者。”村學:
鄉村興辦的初級學塾。胡仔《苕溪漁隱叢話》:“此至陋語,蓋~~中體也。”學:
(一)①學習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不學,無以言。”②仿效。③學校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夏曰校,殷曰序,周曰庠,學則三代共之。”④學問;學識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其學甚博。”⑤學說;學派。《韓非子·顯學》:“世之顯學,儒墨也。” (二)jiào 教導。後作“教”。《墨子·魯問》:“魯人有因子墨子而學其子者。”學生:
①書生或儒生的稱謂。《顏氏傢訓·勉學》:“元帝在江荊間,復所愛習,召置~~,親為教授。”②後輩對尊長的自稱。《澠水燕談錄·名臣》:“~~勞賢者起避耶? ”③學習養生之道。《莊子·達生》:“吾聞祝腎~~。”生:
①生長;長出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”②活著;生存。《論語· 衛靈公》:“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”③生命;性命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祿也者,人之所以持生也。”(祿:俸祿。持:維持。)④產生;發生。《韓詩外傳》卷五:“水淵深廣,則龍魚生之。”⑤生育;誕生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莊公寤生。”⑥生存的期間,指人的一生;一輩子。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對酒當歌,人生幾何?”⑦生活;生計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鄉鄰之生日蹙(cù)。”(蹙:窘迫。)⑧不熟的。1. 未煮或未煮熟的。《呂氏春秋·適音》:“大饗之禮,上玄尊而俎生魚。”2.未加工煉制的。《洛陽伽藍記·城北》:“頭後垂二尺生絹。”⑨讀書的人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,以非當世。”粗:
①糙米;粗糧。《左傳· 哀公十三年》:“粱則無矣,粗則有之。”(粱:細糧。)②粗劣;粗糙。《荀子·正名》:“故愚者之言,芴(hū)然而粗。”③粗疏;不細致。《宋書·劉懷慎傳》:“德願性粗率,為世祖所狎悔。”(德願:人名。狎侮:輕慢侮弄。)④粗大;粗壯。呂不韋《呂氏春秋·孟夏》:“其器高以粗。”⑤粗魯;粗野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呂蒙傳》:“甘寧粗暴好殺。”⑥副詞。略微。劉知幾《史通·疑古》:“唯夫博物君子,或粗知其一隅。”氣:
①氣;氣體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虹霓也,雲霧也,風雨也,四時也,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。”孟浩然《臨洞庭上張丞相》:“氣蒸雲夢澤,波撼嶽陽城。”②空氣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天積氣耳,亡(wú)處亡氣。”(亡:通“無”。)③自然界陰陽風雨等現象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禦六氣之辯。”(禦:掌握適應。六氣:指陰陽風雨晦明。辯:同“變”。變化。)④呼吸;氣息。《漢書·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武氣絕,半日復息。”⑤氣味。《大戴禮記·四代》:“食為味,味為氣。”⑥氣勢;精神狀態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夫戰,勇氣也。”⑦古代哲學概念。指形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的物質實體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水火有氣而無生。”⑧古代醫學指人體生存要素之一。《呂氏春秋·盡數》:“精不流則氣鬱。”強:
(一)①弓有力。《戰國策·韓策》:“夫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。”②強壯;有力。《詩經·周頌·載芟(shān)》:“侯強侯以。”(侯:助詞。以:弱。)《荀子 · 勸學》:“蚓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。”③強大;強盛。《鹽鐵論·非鞅》:“秦任商君,國以富強。”④加強;增強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強本而節用,則天不能貧。”⑤有餘;略多。《木蘭詩》:“賞賜百千強。”⑥超過;勝過。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毛先生以三寸之舌,強於百萬之師。” (二)qiǎng ①強迫。《晉書·郭翻傳》:“(庾翼)躬往造翻,欲強起之。”(躬:親自。造:拜訪。起:起用。)②竭力;盡力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太後不肯,大臣強諫。”③勉強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留侯病,自強死。”叫:
①呼喊。杜牧《阿房宮賦》:“戍卒叫,函谷舉。”《左傳·襄公三十年》:“或叫於宋大(tài)廟曰:‘譆譆! 出出!”(大廟:祖廟。譆譆、出出:均為悲叫聲。)②鳴叫。吳均《與朱元思書》:“蟬則千轉不窮,猿則百叫無絕。”謝靈運《七裡瀨(lài)》:“荒林紛沃若,哀禽相叫嘯。”(沃若:茂盛。)③招呼;召喚。杜甫《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》:“叫婦開大瓶,盆中為吾取。”吼:
①猛獸的大聲鳴叫。《晉書·王戎傳》:“(戎)年六七歲於宣武場觀戲,猛獸在檻中虓(xiāo)吼震地,眾皆奔走,戎獨立不動,神色自若。”(虓:虎怒吼。)蘇軾《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》:“忽聞河東獅子吼,拄杖落手心茫然。”又泛指自然界發出的巨大響聲。李白《遠別離》:“雷憑憑兮欲怒吼。”②發怒時吼叫。《後漢書·鄧禹傳附鄧訓》:“至聞(鄧)訓卒,莫不吼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