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三日四日五六日,盤礴化元搜萬類。”詩句出處:《贈金鵝山人沈師魯》;是唐朝詩人盧仝的作品。
金鵝山中客,來到揚州市。買藥床頭一破顏, 撇然便有上天意。日月高掛玄關深,金膏切淬肌骨異。 人皆食谷與五味,獨食太和陰陽氣。浩浩流珠走百關, 綿若存有深致。種玉不耕山外非內粹。鑿儒關決文泉彰, 風雅因君不復墜。光不外照刃不磨,回避人間惡富貴。 三日四日五六日,盤礴化元搜萬類。晝飲興酣陶天和, 夜話造微□精魅。示我插血不死方,賞我風格不肥膩。 肉眼不識天上書,小儒安敢窺奧秘。昆侖路隔西北天, 三山後浮不著地。君到頭來憶我時,金簡為吾鐫一字。
|
【註釋】:
三:
①基數詞。《周易·解》:“田獲三狐。”(田:打獵。)②序數第三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③表示多數或多次。《史記·魯周公世傢》:“一沐三捉發,一飯三吐哺。”(哺:口中含嚼的食物。)四:
①基數,四。《左傳·隱公三年》:“驕奢淫泆(yì),所自邪也。四者之來,寵祿過也。”(淫:嗜欲過度。泆:放縱。)②序數,第四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臣之位在四。”《資治通鑒·唐憲宗元和十二年》:“四鼓,愬至城下,無一人知者。”(愬:李愬,鄧州節度使,此次襲破蔡州,擒叛軍首領吳元濟。)③工尺譜記音符號之一。《宋史·樂志十七》:“大呂、太簇用四字。”④通“駟”。四匹馬駕一輛車。《韓非子·愛臣》:“是故不得四從,不載奇兵。”五:
①基數,五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五畝之宅。”②表序數第五。李白《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》:“黃鶴樓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。”③隊伍行列。後來寫作“伍”。《呂氏春秋·必己》:“孟賁過於河,先其五。”④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。盤:
①盤子。可用來盛飯食,也可用來放水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乃饋盤飧,置壁焉。”《禮記·大學》:“湯之盤銘曰:‘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’”②樂。《尚書·無逸》:“文王不敢盤於遊田。”(田:打獵。)③回繞;彎曲。《隋書·百濟傳》:“女辮發垂後,已出嫁則分為兩道,盤於頭上。”沈括《夢溪筆談》卷三:“用柔鐵屈盤之。”(柔鐵:熟鐵。)這個意義又寫作“蟠”。④盤旋。徐宏祖《徐霞客遊記·楚遊日記》:“盤空而升。”⑤徘徊,逗留。常“盤桓”連用。曹植《洛神賦》:“悵盤桓而不能去。”(悵:惆悵;傷感。去:離去。)⑥通“磐”。巨大的石頭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國安於盤石。”化:
①變化;改變。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變法者因時而化。”引申為生長,化育。《周易·咸》:“天地感而萬物化生。”②教化;感化。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改變人心風俗。《禮記·學記》:“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學乎?”(成俗:形成風俗。)傅玄《晉鼙舞歌·大晉篇》:“化感海外,海外來賓。”(賓:歸順。)③習俗;風氣。《晉書·劉波傳》:“傷化毀俗者,雖親雖貴,必疏而遠之。”《漢書·敘傳下》:“敗俗傷化。”④造化,即大自然。陳子昂《感遇三十八首》之六:“古之得仙道,信與元化並。”(信:誠然。元:同“玄”,玄妙。並:並存。)也指自然之道,即自然規律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:“化不可代,時不可違。”⑤死的委婉說法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。”又特指僧、道死亡。⑥化除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鉆燧(suì)取火,以化腥臊。”(燧:古代取火的工具。)⑦融解。曾鞏:“有馮異,以化黃金幹太後。”元:
①頭;首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狄人歸其元。”②為首的。《荀子 · 王制》:“元惡不待教而誅。”③開始;第一。《公羊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元年者何?君之始年也。”④本;原來。後作“原”。嵇康《琴賦》序:“推其所由,似元不解音聲。”陸遊《示兒》:“死去元知萬事空,但悲不見九州同。”⑤大。《史記·龜策列傳》:“紂為暴虐,而元龜不占。”⑥善。《左傳·文公十八年》:“高辛氏有才子八人……天下之民,謂八元。”⑦朝代名。1206年建國。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。1279年滅南宋,定都大都(今北京)。1368年被朱元璋推翻。高啟《書博雞者事》:“識者固知元政紊弛。”[元元]1. 民眾;百姓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:“出禁錢以振元元。”(禁錢:供皇帝使用的錢。振:救濟。)2. 善良。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:“以全天下元元之民。”搜:
(一)①尋找;尋求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於是惠子恐,搜於國中三日三夜。”②搜查;搜索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下》:“臣居魯,樹三人,皆為令尹;及虎抵罪於魯,皆搜索於虎也。”(虎:魯季氏傢臣陽虎自稱。) (二)shǎo [搜攪]擾亂。韓愈《嶽陽樓別竇司直》:“炎風日搜攪。”萬:
[萬俟(qí)]復姓。類:
①種類;許多相同或相似的事物的綜合。《周易·系辭》:“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。”②類推;類比。《韓非子·難勢》:“欲進利除害,不知任賢能,此則不知類之患也。”《墨子·公輸》:“義不殺少而殺眾,不可謂知類。”③像;類似。王充《論衡· 論死》:“其形不類生人之形。”柳宗元《答韋中立論師道書》:“今之命師者,大類此。”④大抵;大致。《南齊書·祖沖之傳》:“古歷疏舛(chuǎn),類不精密。”(舛:錯亂。)⑤條例;法則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故法不能獨立,類不能自行,得其人則存,失其人則亡。”屈原《九章·懷沙》:“明告君子,吾將以為類。”⑥事理。《禮記·學記》:“九年知類通達,強立而不反,謂之大成。”⑦通“纇”。偏頗,不公正。《左傳·昭公十六年》:“刑之頗類。”⑧通“禷”,祭祀天神。《詩經·大雅·皇矣》:“是類是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