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客散同秋葉,人亡似夜川。”詩句出處:《哭明堂裴主簿》;是唐朝詩人盧照鄰的作品。
締歡三十載,通傢數百年。潘楊稱代穆,秦晉忝姻連。 風雲洛陽道,花月茂陵田。相悲共相樂,交騎復交筵。 始謂調金鼎,如何掩玉泉。黃公酒爐處,青眼竹林前。 故琴無復雪,新樹但生煙。遽痛蘭襟斷,徒今寶劍懸。 客散同秋葉,人亡似夜川。送君一長慟,松臺路幾千。
|
【註釋】:
客:
①賓客;外來人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臣聞吏議逐客,竊以為過矣。”《詩經·商頌·那》:“我有嘉客,亦不夷懌(yì)。”(夷懌:喜悅。)②門客;食客。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馮驩聞孟嘗君好客。”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孟嘗君出記,問門下諸客。”③旅客。李商隱《滯雨》:“滯雨長安夜,殘燈獨客愁。”④客商。盧綸《晚次鄂州》:“估客晝眠知浪靜,舟人夜語覺潮生。”⑤旅居;寄居。杜甫《去蜀》:“五載客蜀郡,一年居梓州。”⑥為某種目的而奔走活動的人。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吳王好劍客。”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重門擊柝(tuò),以禦暴客。”(柝:打更用的梆子。)散:
(一)①離散;分散。《周禮·夏官·大司馬》:“以九伐之法正邦國:……野荒民散則削之。”(削:削減其土地。)②分發;散發。《尚書·武成》:“散鹿臺之財,發巨橋之粟。”王守仁《登泰山》:“陽光散巖壑,秋容淡相輝。”③排遣;抒發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陳思王植傳》:“使臣得一散所懷,攄舒蘊積,死不恨矣。”④紛亂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不與物散,粹之至也。” (二)sǎn ①沒有約束;松散。《荀子·修身》:“庸眾駑散,則劫之以師友。”(庸:平庸。劫:劫奪,引申為強制其除去。)《北史·序傳》:“子孫散居諸國,或在趙,或在秦。”②閑散。《梁書·忠壯世子方傳》:“性愛林泉,特好散逸。”③粉末狀藥物。《後漢書·方術傳下 ·華佗》:“當須刳割者,便飲其麻沸散。”同:
①會合;聚集。《詩經·小雅·吉日》:“獸之所同,麀(yōu)鹿麌(yǔ)麌。”(麀:母鹿。麌麌:獸群聚貌。)庾信《燕射歌辭·角調曲》:“涇渭同流,清濁異能。”②古代諸侯按時朝見天子之禮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宗廟之事,如會同,端章甫,願為小相焉。”(如:或者。端:玄端;諸侯祭服。章甫:黑色冠名。相:主持贊禮者。)③相同;與“異”相對。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古今一也,人與我同耳。”④共;共用;同一個。《詩經·秦風·無衣》:“豈曰無衣? 與子同袍。”文天祥《正氣歌》:“牛驥同一皂。”(皂:通“槽”。牛馬槽。)⑤統一;同一。《三國志 · 吳書 ·吳主傳》:“同船濟水。”《禮記·中庸》:“車同軌,書同文,行同倫。”(軌:車子兩輪間的距離。倫:倫常綱紀。)⑥偕同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同行十二年。”⑦參與。《武經總要》前集:“不知三軍之權,而同三軍之任,則疑。”(任:責任;職位。)⑧和諧;安定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,故外戶而不閉,是謂大同。”(謀閉:停止用計謀。外戶:從外面關的門。)⑨整齊。《詩經 ·小雅·車攻》:“我馬既同。”⑩古代土地面積單位,方百裡為同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且昔天子之地一圻,列國一同。”(11)古代樂律中的陰律,又稱“呂”。《周禮·春官·典同》:“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。”秋:
①谷物成熟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(孟夏之月)麥秋至。”②秋天的莊稼。趙汝鐩《耕織嘆》:“香穗垂頭秋登場。”③秋季,農歷七至九月。李紳《憫農二首》之一:“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”④一年的時間段。《史記·梁惠王世傢》:“千秋萬歲後將傳於王。”⑤時刻;時候。《宋史·宗澤傳》:“今日乃汝立功之秋,不可失也。”⑥喻白色。陸遊《訴衷情》:“胡未滅,鬢先秋。”⑦形容飛的樣子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飛龍秋,遊上天。”也作“秋秋”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鳳凰秋秋。”葉:
①葉子。《楚辭· 九歌·少司命》:“秋蘭兮青青,綠葉兮紫莖。”②世;時期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識鑒》:“李勢在蜀既久,承藉累葉。”(李勢:人名。)蕭統《文選序》:“自炎漢中葉。”(炎漢:指漢朝。)③書頁。一張為一葉。王彥泓《寓夜》詩:“鼠翻書葉響,蟲逗燭花飛。”這個意義又寫作“頁”。亡:
(一)①逃跑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請由此亡。”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從徑道亡,歸璧於趙。”②外出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孔子時其亡也,而往拜之。”(時其亡:趁他不在傢時。)③失去;丟失。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:“亡羊而補牢,未為遲也。”④死。《資治通鑒·卷第六十五》:“今劉表新亡,二子不協,軍中諸將,各有彼此。”⑤滅亡;與“存”相對。《左傳 ·僖公五年》:“虢亡,虞必從之。”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項王笑曰:‘天之亡我,我何渡為!’”杜牧《冬至日寄小姪阿宜詩》:“經書括根本,史書閱興亡。”⑥通“忘(wàng)”。忘記。《韓非子·說林下》:“人不能自止於足,而亡其富之涯乎。”(二)wú 同“無”。①沒有。《漢書·胡建傳》:“貧亡車馬。”賈誼《論積貯疏》:“用之亡度,則物力必屈。”②副詞。表否定,相當於“不”。《漢書·貢禹傳》:“傢亡得私販賣,與民爭利。”《列子·愚公移山》:“河曲智叟亡以應。”似:
①像;類似。《莊子·山木》:“材與不材之間,似之而非也。”古詩《敕勒歌》:“天似穹廬,籠蓋四野。”②似乎;好像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天似啟之。”晏殊《浣溪沙》:“似曾相識燕歸來。”③給與。韓愈《誰氏子》:“寫吾此詩持送似。”賈島《劍客》:“今日把似君,誰為不平事。”④介詞。引進比較對象。劉克莊《風入松》:“逆旅主人相問,今回老似前回?”⑤通“嗣”。繼承;延續。《詩經·大雅·江漢》:“無曰予小子,召公是似。”川:
水道;河流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匠人》:“兩山之間,必有川焉。”《商君書·弱民》:“濟大川而無舡(xiāng)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