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萬圍千尋妨道路,東西蹶倒山火焚。”詩句出處:《雜曲歌辭·行路難三首》;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。
君不見誇父逐日窺虞淵,跳踉北海超昆侖。 披霄決漢出沆漭,瞥裂左右遺星辰。須臾力盡道渴死, 狐鼠蜂蟻爭噬吞。北方立爭人長九寸,開口抵掌更笑喧。 啾啾飲食滴與粒,生死亦足終天年。睢盱大志少成遂, 坐使兒女相悲憐。 虞衡斤斧羅千山,工命采斫棧與椽。深林土翦十取一, 百牛連鞅摧雙轅。萬圍千尋妨道路,東西蹶倒山火焚。 遺馀毫末不見保,躝躒磵壑何當存。群材未成質已夭, 突兀硣豁空巖巒。柏梁天災武庫火,匠石狼顧相愁冤。 君不見南山棟梁益稀少,愛材養育誰復論。 飛雪斷道冰成梁,侯傢熾炭雕玉房。蟠龍吐耀虎喙張, 熊蹲豹擲爭低昂。攢巒業崿射朱光,丹霞翠霧飄奇香。 美人四向回明璫,雪山冰谷晞太陽。星躔奔走不得止, 奄忽雙燕棲虹梁。風臺露榭生光飾,死灰棄置參與商。 盛時一去貴反賤,桃笙葵扇安可常。
|
【註釋】:
萬:
[萬俟(qí)]復姓。圍:
①包圍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年》:“秦晉圍鄭,鄭既知亡矣。”《孫子·謀攻》:“故用兵之法,十則圍之,五則攻之,倍則分之。”(十:指十倍於敵。分:指分割敵軍;各個擊破。)②包圍圈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(項王)直夜潰圍南出,馳走。”(直夜:當夜。)③環繞;圍繞。《韓非子·備內》:“故日月暈圍於外。”④周圍;周邊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鳧人》:“參分其圍。”⑤狩獵的圍場。《隋書·禮儀志》:“監獵佈圍。”⑥量詞。計算圓周時使用,為兩手拇指、食指合拱或兩臂合抱的長度。《後漢書·虞延傳》:“及長,長八尺六寸,要帶十圍,力能扛(gāng )鼎。”(要:同“腰”。扛:雙手舉物。)⑦通“違”。違背。《管子·形勢》:“其功逆天者,天圍之也。”尋:
①[量]古代長度單位。八尺為一尋。劉禹錫《西塞山懷古》:“千~鐵鎖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頭。”②[動]尋找。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:“太守即遣人隨其往,~向所志。”③[動]重溫。《公羊傳·成公三年》:“聘而言盟者,~舊盟也。”④[動]用,使用。劉向《說苑·敬慎》:“青青不伐,將~斧柯。”⑤[副]不久。李密《陳情表》:“詔書特下,拜臣郎中;~蒙國恩,除臣洗馬。”⑥[尋常] 1.[量]長度單位。八尺為尋,兩尋為常。“尋常”指不長,或不寬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佈帛~~,庸人不釋。”2. [形]普通,一般。劉禹錫《烏衣巷》:“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~~百姓傢。”妨:
①傷害;損害。《楚辭·招魂》:“歸來反故室,敬而無妨些(suò)。”(些,助詞。)②妨礙;阻礙。《漢書·王遵傳》:“其不中用,趣自避退,毋久妨賢。”道:
(一)①道路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會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②水流通行的途徑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秋,晉侯會吳子於良,水道不可,吳子辭,乃還。”(會:約會。良:地名。)③取道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道海安、如皋,凡三百裡。”④方法;途徑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”⑤技藝。《論語·子張》:“雖小道,必有可觀者焉。”⑥宇宙萬物的本原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。”⑦規律;道理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循道而不貳,則天不能禍。”(循:遵照。貳:不專一。)⑧政治主張或思想學說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吾道一以貫之哉。”⑨好的政治局面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天下有道,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。”⑩道德;道義。徐階《送司封仲芳楊子赴留都》:“古道日淪替,群諛紛追隨。”(淪:淪亡。替:衰落。諛:阿諛,奉承。)(11)道傢。上古思想流派之一。(12)指道術。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卷十二:“子若學道,即有仙分。”(13)行政區劃名。1.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,開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。2. 清代和民國初年曾在省以下設若幹分守道。(14)說;講述。《鹽鐵論·遵道》:“飾虛言以亂實,道古以害今。”(15)量詞。用於命令、題目等。《新唐書·選舉志》:“進士試詩、賦及時務策五道。”(二)dǎo ①同“導”。1.疏通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決所犯,傷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決使道。”(決:河流決口。克:能。)2. 引導。《漢書·張騫傳》:“唯王使人道送我。”②治理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。”(政:政令。齊:整頓。免:免於犯罪。)③介詞。從;由。《漢書·淮南王安傳》:“諸使者道長安來,為妄妖言。”路:
①道路;路途。《楚辭·九歌·國觴》:“出不入兮往不反,平原忽兮路超遠。”②路程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緣溪行,忘路之遠近。”③途徑;方向。《尚書·洪范》:“無有作惡,遵王之路。”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義,以塞忠諫之路也。”(引喻:稱引說話。)④仕途,執政。許棠《講德陳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》之八:“當路公卿誰見待? 故鄉親友自疑非。”(待:寬容。疑非:懷疑有錯誤。)⑤法度;規則。李華《禦史中丞廳壁記》:“遵王路以整多方。”(王:指先王。)⑥方面;地區。田藝衡《留青日記·賭博》:“蘇常一路尤甚,士大夫歸傢者則開賭坊,蓋避禁也。”(蘇常:蘇州、常州。避禁:避開禁令。)⑦車。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王思舊勛而賜之路。”⑧大。《史記·孝武本紀》:“路弓乘矢。”⑨宋朝和元朝行政區劃名。宋的路約相當於現在的省,元的路約相當現在的地區。西:
①鳥類止息。《敦煌曲子詞集·西江月》:“棹歌驚起亂西禽,女伴各歸南浦。”②方位名,日落處,與“東”相對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東至於海,西至於河。”③副詞。向西;往西。王維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。”蹶:
(一)①跌倒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三年》:“乃推而蹶之。”《呂氏春秋·慎小》:“人之情,不蹶於山而蹶於垤。”(垤dié:螞蟻做窩時堆在穴口的小土堆。)《荀子·儒效》:“遠者竭蹶而趨之。”(竭:力盡。)②挫折;挫敗。賈誼《陳政事疏》:“蹶六國,兼天下。”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兵法:百裡而趨利者,蹶上將。”③踩;踏。班固《西都賦》:“蹶嶄巖。”《論衡·論死》:“舉足而蹶。”④竭盡。賈誼《論積貯疏》:“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,天下財產何得不蹶?”⑤受挫折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必蹶上將軍。”[蹶然]1.顛仆的樣子。曹丕《列異傳》:“兒隨父入山,父忽蹶然倒地,乃變成白鹿。”2. 急促的樣子。《史記·酈生陸賈列傳》:“於是尉他(tuō)乃蹶然起坐,謝陸生。”(尉他:南越尉趙他。謝:致歉。) (二)guì① 動;搖動。宋玉《風賦》:“蹶石伐木。”(伐:擊。)②急忙的樣子。《韓非子·說疑》:“蹶然舉耳以為是也。”倒:
(一)倒下;仆倒。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弓不虛發,應聲而倒。” (二)dào ①顛倒;倒傳。袁枚《祭妹文》:“則雖年光倒流,兒時可再,而已無與為印證者矣。”②反過來。無名氏《隔江鬥智》第一折:“情願倒賠傢私,送上門兒。”③逆行。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二本第四折:“唬得我倒躲,倒躲。”(唬:同“嚇”。)④倒出;傾出。邵雍《天津感事詩》:“芳樽倒盡人歸去,月光波色戰未休。”⑤副詞。反倒;反而。關漢卿《竇娥冤》:“不想婆婆讓與他老子吃,倒把他老子藥死瞭。”火:
①物體燃燒時發出的光和焰。《周易· 乾》:“水流濕,火就燥。”(濕:低濕處。燥:幹燥物。)②焚燒;燒毀。韓愈《原道》:“人其人,火其書,廬其居。”(使其人成為編戶齊民,焚燒其經書,並將其居所改為民房。)特指火災。《元史·文宗本紀一》:“杭州火,命江浙行省賑被災之傢。”(賑:救濟。被:遭受。)《左傳·宣公十六年》:“凡火,人火曰火,天火曰災。”③古代兵制單位,十人為一火。《新唐書·兵志》:“十人為火,火有長。”《木蘭詩》:“出門看火伴。”④五行之一。《尚書·洪范》:“五行,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⑤星名。1. 大火,即心宿二。李白《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》:“當君相思夜,火落金風高。”(金風:指秋風。)2. 行星之一,即火星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:“火犯守角,則有戰。”焚:
焚燒。《左傳·文公三年》:“秦伯伐晉,濟河焚舟。”(濟:渡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