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潘嶽方稱老,嵇康本厭喧。

    “潘嶽方稱老,嵇康本厭喧。”詩句出處:《落第後歸山下舊居留別劉起居昆季》;是唐朝詩人盧綸的作品。

    寂寞過朝昏,沈憂豈易論。有時空卜命,無事可酬恩。
    寄食依鄰裡,成傢望子孫。風塵知世路,衰賤到君門。
    醉裡因多感,愁中欲強言。花林逢廢井,戰地識荒園。
    悵別臨晴野,悲春上古原。鳥歸山外樹,人過水邊村。
    潘嶽方稱老,嵇康本厭喧。誰堪將落羽,回首仰飛翻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潘:

    ①[名]淘米水。《左傳·哀公十四年》:“使疾,而遣之~沐。”②(pan)[名]回旋的水流。《列子·黃帝》:“流水之~為淵。”

    嶽:

    ①高大的山。《說文》作“嶽”,古文隸變作“嶽”。②對妻子的父母或伯、叔父的稱呼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“范進道:‘嶽父見教的是。’”

    方:

    (一)①並列。《莊子·山木》:“方舟而濟於河。”也指竹木編成的筏子。《詩經·周南·漢廣》:“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”②方圓。表面積。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(孫權)割據江東,地方數千裡。”③正方;方形。與圓相對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輿人》:“圜者中規,方者中矩。”④方向;方位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北方有侮臣者,願借子殺之。”⑤方面。《楚辭·九辯》:“心怵惕而震蕩兮,何所憂之多方?”(怵惕:戒懼。)⑥正直。《新語·慎微》:“然後忠良方直之人,則得容於世而施於政。”⑦地區;區域。黃宗羲《柳敬亭傳》:“且五方土音,鄉俗好尚,習見習聞。”⑧指地。古人以為天圓地方,故稱地為方。《淮南子·本經》:“戴圓履方。”⑨方法;辦法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博學而無方。”⑩藥方;處方。《後漢書·華佗傳》:“精於方藥。”(11)道理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尚賢使能,則民知方。”(尚:尊崇。)(12)比擬;比方。《漢書·衛青霍去病傳贊》:“票(piāo)騎亦方此意,為將如此。”(票騎:指霍去病。)(13)副詞。1.正在。《漢書·高帝紀》:“沛公、項羽方攻陳留。”2. 剛剛。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廡下一生伏案臥,方成草。”3. 就要。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今治水軍八十萬眾,方與將軍會獵於吳。”(治:訓練。會獵:一同打獵,是交戰的婉辭。)(14)介詞。正當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方此之時,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。” (二)páng [方羊]徘徊。《左傳·哀公十七年》:“如魚窺尾,衡流而方羊。”

    稱:

    (一)①稱量;量重。《商君書·算地》:“度而取長,稱而取重。”②舉起。《詩經· 豳風·七月》:“稱彼兕觥。”③指舉薦。《左傳·襄公三年》:“祈奚請老,晉侯問嗣焉,稱解狐。”④贊揚;頌揚。《商君書·徠民》:“此四王者,萬世之所稱也,以為聖王,然其道猶不能取用於後。”⑤陳述;聲言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上稱帝嚳,下通齊桓,中述湯武,以刺世事。”⑥稱呼;稱為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今秦王欲吞天下,稱帝而治。”⑦名稱;稱謂。嵇康《養生論》:“一畝十斛,謂之良田,此天下之通稱也。’”《南史·毛喜傳》:“文帝嘗謂宣帝曰:‘我諸子皆以伯為名,汝諸子宜用叔為稱。’”(嘗:曾經。)⑧號稱;聲稱;稱作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乃詐稱公子扶蘇、項燕,從民欲也。”⑨名聲;聲譽。《晉書·王洽傳》:“(洽)與荀羨俱有美稱。” (二)chèng 測重量的器具。後作“秤”。《淮南子·時則》:“角鬥稱。” (三)chèn ①適合;相副。《後漢書·來歙傳》:“誠恨奉職不稱,以為朝廷羞。”《南齊書·張融傳》:“(衣)已令裁減,稱卿之體。”(卿:對對方的愛稱。)②衡量。《晉書·刁協傳》:“(劉)裕散其資財,令百姓稱力而取之,彌日不盡。”

    老:

    ①年歲大。《詩經·邶風·擊鼓》:“與子偕老。”(偕:一同。)《老子》第十八章:“民至老死不相往來。”②衰老。辛棄疾《永遇樂·京口北固亭懷古》:“廉頗老矣,尚能飯否?”③老年人。《戰國策·齊策》:“民扶老攜幼,迎君道中。”特用於對資深長者的敬稱。《詩經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不憖遺一老。”(憖yìn:願)④老死;終老。死的諱稱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牖之下。”⑤敬老,養老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。”⑥熟練,有經驗。歐陽修《為君難論》:“其父奢,趙之名將,老用於兵者也。”⑦對公卿大夫的總稱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天子之老,請帥王賦。”也指大夫的傢臣《論語·憲問》:“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。”(孟公綽:魯大夫。趙魏:都是晉國的世卿。)⑧告老;年老退休。《左傳·襄公三年》:“祁奚請老。”(祁奚:晉大夫。)⑨年久的;歷時久遠的。原來的(與“新”相對)。方苞《獄中雜記》:“而獄中為老監者四,監五室。”⑩陳舊的。歸有光《項脊軒志》:“百年老屋,塵泥滲漉。”(11)前綴。用於稱人、排列次序和某些動植物名。蘇軾《江城子·密州出獵》:“老夫聊發少年狂。”

    康:

    ①安寧;和樂。《尚書·大誥》:“迪民康。”(迪:引導。)沈佺期《答魑魅代書寄傢人》:“傳聞大小康。”(大小:大人小孩。)②健康。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命如南山石,四體康且直。”徐陵《與王吳郡僧智書》:“體中何如?願保康勝。”(勝:安好。)③空。《詩經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:“酌彼康爵。”(爵:酒杯。)又俗稱蘿卜裡面空為“康”。也作“糠”。

    本:

    ①草木的根或莖幹。《呂氏春秋·先己》:“百仞之松,本傷於下而末槁於上。”《國語·晉語一》:“伐木不自其本,必復生。”②基礎;主體。《漢書·趙充國傳》:“臣聞兵以計為本,故多算勝少算。”(算:謀算。)③根源;來源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樂者音之所由生也,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。”④特指農業生產。《商君書·壹言》:“能事本而禁末者,富。”(末:指工商業。)⑤原來的;固有的。《世說新語·識鑒》:“因與諸尚書言孫、吳用兵本意。”蕭統《文選序》:“變其本而加厲。”(厲:厲害。)⑥依據;按照。柳宗元《駁復仇議》:“本情以正褒貶。”⑦自己或自己方面的。《列子 ·周穆王》:“燕人生於燕,長於楚,及老而還本國。”《清平山堂話本·快嘴李翠蓮記》:“本宅眾親簇擁新人到瞭堂前,朝西站定。”⑧現今的。王安石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》:“臣前蒙陛下問及本朝所以享國百年天下無事之故。”⑨本錢。《醒世恒言》卷三十三:“把十五貫錢與女婿作本,開店養身。”⑩奏章。申時行《召對錄》:“先生每看這本說朕酒、色、財、氣……”(11)版本。錢大昕《十駕齋養新錄》卷六:“所引諸經,與今本多異者,皆出先秦古書。”(12)演出的底本。(13)副詞。本來;原來。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臣本佈衣,躬耕於南陽。”(14)量詞。用於書冊、戲曲等。孔尚任《桃花扇·孤吟》:“昨日看完上本,演的何如?”

    厭:

    (一)①壓;覆壓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平王弱,抱而入,再拜,皆厭紐。”(弱:幼小。紐:指玉璧上的襻紐。)《荀子·強國》:“黭然而雷擊之,如墻厭之。”(黭yǎn然:突然。黭,通“奄”。)②壓制;抑制。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舉左案齊,舉右案魏,厭案萬乘之國。”(案:抑制。)《漢書·翼奉傳》:“東厭諸侯之權,西遠羌胡之難。”③鎮壓。《宋書·索虜傳》:“進可以厭捍兇寇,覆其巢窟。”(捍:抵禦。)④特指用迷信的方法鎮壓妖邪,驅避災禍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秦始皇帝常曰‘東南有天子氣’,於是因東遊以厭之。”⑤堵塞。《荀子·修身》:“厭其源,開其瀆,江河可竭。”(瀆dú:溝渠。)(二)yàn ①飽;飽足。後來寫作“饜”。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原憲不厭糟糠,匿於窮巷。”(原憲:人名。窮巷:偏僻狹窄的小巷。)《清波雜志》卷八:“每食數斤,猶未厭飫。”(飫yù:飽足。)②滿足。《呂氏春秋·尊師》:“好學而不厭,好教而不倦。”《聊齋志異·雨錢》:“(翁)乃顧語秀才:‘頗厭君意否?’曰:‘足矣。’”③服;信服。《漢書·景帝紀》:“諸獄疑,若雖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厭者,輒讞之。”(輒zhé:就。讞yàn:評議。)司馬光《賀部員外郎司馬府君墓志銘》:“斷獄必求厭人心。”④合;符合。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克厭帝心。”(克:能。)《新唐書·喬琳傳》:“琳年高且聵,每進對失次,所言不厭帝旨。”(聵kuì:聾。失次:錯亂。)⑤厭惡;嫌棄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我龜既厭,不我告猶。”(猶:指吉兇。)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山不厭高,海不厭深。”⑥美盛的樣子。《詩經·周頌·載芟》:“驛驛其達,有厭其傑。”(驛驛:禾苗生長的樣子。達:生出地面。傑:指高大的禾苗。) (三)yǎn ①做惡夢。後來寫作“魘(魘)”。《山海經 · 西山經》:“有鳥焉……名鵸䳜,服之使人不厭,又可以禦兇。”《世說新語·假譎》:“虨乃詐厭,良久不悟,聲氣轉急。”(虨:人名。)②閉藏;掩蔽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其厭也如緘。”《春秋繁露·深察名號》:“而月之魄常厭於日光。”(魄:月初升時的微光。) (四)yān 安;安定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天下厭然猶一也。” (五)yì ①通“撎”。長揖。《儀禮·鄉飲酒禮》:“賓厭介入門左,介厭眾賓入。”(介:傳賓主之言的人。)[厭浥]露水沾濕的樣子。《詩經·召南·行露》:“厭浥行露。”(行háng:道路。)


    上一篇:白云消散尽,陇塞俨然秋。

    下一篇:长卿未遇杨朱泣,蔡泽无媒原宪贫。
  • 潘岳方称老,嵇康本厌喧。

    “潘岳方称老,嵇康本厌喧。”诗句出处:《落第后归山下旧居留别刘起居昆季》;是唐朝诗人卢纶的作品。

    寂寞过朝昏,沈忧岂易论。有时空卜命,无事可酬恩。
    寄食依邻里,成家望子孙。风尘知世路,衰贱到君门。
    醉里因多感,愁中欲强言。花林逢废井,战地识荒园。
    怅别临晴野,悲春上古原。鸟归山外树,人过水边村。
    潘岳方称老,嵇康本厌喧。谁堪将落羽,回首仰飞翻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潘:

    ①[名]淘米水。《左传·哀公十四年》:“使疾,而遣之~沐。”②(pan)[名]回旋的水流。《列子·黄帝》:“流水之~为渊。”

    岳:

    ①高大的山。《说文》作“嶽”,古文隶变作“岳”。②对妻子的父母或伯、叔父的称呼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“范进道:‘岳父见教的是。’”

    方:

    (一)①并列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方舟而济于河。”也指竹木编成的筏子。《诗经·周南·汉广》:“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”②方圆。表面积。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(孙权)割据江东,地方数千里。”③正方;方形。与圆相对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舆人》:“圜者中规,方者中矩。”④方向;方位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北方有侮臣者,愿借子杀之。”⑤方面。《楚辞·九辩》:“心怵惕而震荡兮,何所忧之多方?”(怵惕:戒惧。)⑥正直。《新语·慎微》:“然后忠良方直之人,则得容于世而施于政。”⑦地区;区域。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:“且五方土音,乡俗好尚,习见习闻。”⑧指地。古人以为天圆地方,故称地为方。《淮南子·本经》:“戴圆履方。”⑨方法;办法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博学而无方。”⑩药方;处方。《后汉书·华佗传》:“精于方药。”(11)道理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尚贤使能,则民知方。”(尚:尊崇。)(12)比拟;比方。《汉书·卫青霍去病传赞》:“票(piāo)骑亦方此意,为将如此。”(票骑:指霍去病。)(13)副词。1.正在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沛公、项羽方攻陈留。”2. 刚刚。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庑下一生伏案卧,方成草。”3. 就要。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今治水军八十万众,方与将军会猎于吴。”(治:训练。会猎:一同打猎,是交战的婉辞。)(14)介词。正当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方此之时,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。” (二)páng [方羊]徘徊。《左传·哀公十七年》:“如鱼窥尾,衡流而方羊。”

    称:

    (一)①称量;量重。《商君书·算地》:“度而取长,称而取重。”②举起。《诗经· 豳风·七月》:“称彼兕觥。”③指举荐。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:“祈奚请老,晋侯问嗣焉,称解狐。”④赞扬;颂扬。《商君书·徕民》:“此四王者,万世之所称也,以为圣王,然其道犹不能取用于后。”⑤陈述;声言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上称帝喾,下通齐桓,中述汤武,以刺世事。”⑥称呼;称为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今秦王欲吞天下,称帝而治。”⑦名称;称谓。嵇康《养生论》:“一亩十斛,谓之良田,此天下之通称也。’”《南史·毛喜传》:“文帝尝谓宣帝曰:‘我诸子皆以伯为名,汝诸子宜用叔为称。’”(尝:曾经。)⑧号称;声称;称作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乃诈称公子扶苏、项燕,从民欲也。”⑨名声;声誉。《晋书·王洽传》:“(洽)与荀羡俱有美称。” (二)chèng 测重量的器具。后作“秤”。《淮南子·时则》:“角斗称。” (三)chèn ①适合;相副。《后汉书·来歙传》:“诚恨奉职不称,以为朝廷羞。”《南齐书·张融传》:“(衣)已令裁减,称卿之体。”(卿:对对方的爱称。)②衡量。《晋书·刁协传》:“(刘)裕散其资财,令百姓称力而取之,弥日不尽。”

    老:

    ①年岁大。《诗经·邶风·击鼓》:“与子偕老。”(偕:一同。)《老子》第十八章:“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”②衰老。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“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”③老年人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民扶老携幼,迎君道中。”特用于对资深长者的敬称。《诗经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不慭遗一老。”(慭yìn:愿)④老死;终老。死的讳称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。”⑤敬老,养老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。”⑥熟练,有经验。欧阳修《为君难论》:“其父奢,赵之名将,老用于兵者也。”⑦对公卿大夫的总称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天子之老,请帅王赋。”也指大夫的家臣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。”(孟公绰:鲁大夫。赵魏:都是晋国的世卿。)⑧告老;年老退休。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:“祁奚请老。”(祁奚:晋大夫。)⑨年久的;历时久远的。原来的(与“新”相对)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而狱中为老监者四,监五室。”⑩陈旧的。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:“百年老屋,尘泥渗漉。”(11)前缀。用于称人、排列次序和某些动植物名。苏轼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:“老夫聊发少年狂。”

    康:

    ①安宁;和乐。《尚书·大诰》:“迪民康。”(迪:引导。)沈佺期《答魑魅代书寄家人》:“传闻大小康。”(大小:大人小孩。)②健康。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命如南山石,四体康且直。”徐陵《与王吴郡僧智书》:“体中何如?愿保康胜。”(胜:安好。)③空。《诗经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:“酌彼康爵。”(爵:酒杯。)又俗称萝卜里面空为“康”。也作“糠”。

    本:

    ①草木的根或茎干。《吕氏春秋·先己》:“百仞之松,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。”《国语·晋语一》:“伐木不自其本,必复生。”②基础;主体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“臣闻兵以计为本,故多算胜少算。”(算:谋算。)③根源;来源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乐者音之所由生也,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。”④特指农业生产。《商君书·壹言》:“能事本而禁末者,富。”(末:指工商业。)⑤原来的;固有的。《世说新语·识鉴》:“因与诸尚书言孙、吴用兵本意。”萧统《文选序》:“变其本而加厉。”(厉:厉害。)⑥依据;按照。柳宗元《驳复仇议》:“本情以正褒贬。”⑦自己或自己方面的。《列子 ·周穆王》:“燕人生于燕,长于楚,及老而还本国。”《清平山堂话本·快嘴李翠莲记》:“本宅众亲簇拥新人到了堂前,朝西站定。”⑧现今的。王安石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》:“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。”⑨本钱。《醒世恒言》卷三十三:“把十五贯钱与女婿作本,开店养身。”⑩奏章。申时行《召对录》:“先生每看这本说朕酒、色、财、气……”(11)版本。钱大昕《十驾斋养新录》卷六:“所引诸经,与今本多异者,皆出先秦古书。”(12)演出的底本。(13)副词。本来;原来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。”(14)量词。用于书册、戏曲等。孔尚任《桃花扇·孤吟》:“昨日看完上本,演的何如?”

    厌:

    (一)①压;覆压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平王弱,抱而入,再拜,皆厌纽。”(弱:幼小。纽:指玉璧上的襻纽。)《荀子·强国》:“黭然而雷击之,如墙厌之。”(黭yǎn然:突然。黭,通“奄”。)②压制;抑制。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:“举左案齐,举右案魏,厌案万乘之国。”(案:抑制。)《汉书·翼奉传》:“东厌诸侯之权,西远羌胡之难。”③镇压。《宋书·索虏传》:“进可以厌捍凶寇,覆其巢窟。”(捍:抵御。)④特指用迷信的方法镇压妖邪,驱避灾祸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秦始皇帝常曰‘东南有天子气’,于是因东游以厌之。”⑤堵塞。《荀子·修身》:“厌其源,开其渎,江河可竭。”(渎dú:沟渠。)(二)yàn ①饱;饱足。后来写作“餍”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原宪不厌糟糠,匿于穷巷。”(原宪:人名。穷巷:偏僻狭窄的小巷。)《清波杂志》卷八:“每食数斤,犹未厌饫。”(饫yù:饱足。)②满足。《吕氏春秋·尊师》:“好学而不厌,好教而不倦。”《聊斋志异·雨钱》:“(翁)乃顾语秀才:‘颇厌君意否?’曰:‘足矣。’”③服;信服。《汉书·景帝纪》:“诸狱疑,若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,辄谳之。”(辄zhé:就。谳yàn:评议。)司马光《贺部员外郎司马府君墓志铭》:“断狱必求厌人心。”④合;符合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克厌帝心。”(克:能。)《新唐书·乔琳传》:“琳年高且聩,每进对失次,所言不厌帝旨。”(聩kuì:聋。失次:错乱。)⑤厌恶;嫌弃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我龟既厌,不我告犹。”(犹:指吉凶。)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。”⑥美盛的样子。《诗经·周颂·载芟》:“驿驿其达,有厌其杰。”(驿驿:禾苗生长的样子。达:生出地面。杰:指高大的禾苗。) (三)yǎn ①做恶梦。后来写作“魇(魘)”。《山海经 · 西山经》:“有鸟焉……名鵸䳜,服之使人不厌,又可以御凶。”《世说新语·假谲》:“虨乃诈厌,良久不悟,声气转急。”(虨:人名。)②闭藏;掩蔽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其厌也如缄。”《春秋繁露·深察名号》:“而月之魄常厌于日光。”(魄:月初升时的微光。) (四)yān 安;安定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天下厌然犹一也。” (五)yì ①通“撎”。长揖。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:“宾厌介入门左,介厌众宾入。”(介:传宾主之言的人。)[厌浥]露水沾湿的样子。《诗经·召南·行露》:“厌浥行露。”(行háng:道路。)


    上一篇:白云消散尽,陇塞俨然秋。

    下一篇:长卿未遇杨朱泣,蔡泽无媒原宪贫。

  • 上一篇:白云消散尽,陇塞俨然秋。

    下一篇:长卿未遇杨朱泣,蔡泽无媒原宪贫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