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跡隨造化久,利與乾坤博。”詩句出處:《經廬嶽回望江州想洛川有作》;是唐朝詩人劉允濟的作品。
龜山帝始營,龍門禹初鑿。出入經變化,俯仰憑寥廓。 未若茲山功,連延並巫霍。東北疏艮象,西南距坤絡。 宏阜自鬱盤,高標復回薄。勢入柴桑渚,陰開彭蠡壑。 九江杳無際,七澤紛相錯。雲雨散吳會,風波騰鄬鄀。 跡隨造化久,利與乾坤博。肸蚃精氣通,紛綸潛怪作。 石渠忽見踐,金房安可托。地入天子都,巖有仙人藥。 二門幾迢遞,三宮何倏爚。咫尺窮杳冥,跬步皆恬漠。 仙才驚羽翰,幽居靜龍蠖。明牧振雄詞,棣華殊灼灼。 盛葉匡西夏,深謀贊禹亳。黃雲覆鼎飛,絳氣橫川躍。 佐歷符賢運,人期茂天爵。禮樂富垂髫,詩書成舞勺。 清輝靖巖電,利器騰霜鍔。遊聖挹衢尊,鄰畿恭木鐸。 巖仞包武侯,波瀾控文若。旋聞刈薪楚,遽睹升葵藿。 稷契序揆圖,良平公輔略。重地資出守,英藩諒求瘼。 豫章觀偉材,江州訪靈崿。陽岫曉氛氳,陰崖暮蕭索。 潛伏屢鯨奔,雄飛更鷙搏。驚透煙霞,騰猿亂枝格。 故園有歸夢,他山飛賞樂。帝鄉徒可遊,湟澗終旅泊。 景物觀淮海,雲霄望河洛。城闕紫微星,圖書玄扈閣。 神功多粉繢,元氣猶斟酌。丞相下南宮,將軍趨北落。 橫簪並附蟬,列鼎俱調鶴。四郊時迷路,五月先投龠。 池榭宣瓊管,風花亂珠箔。舊遊勞夢寐,新知無悅樂。 天寒欲贈言,歲暮期交約。夜琴清玉柱,秋灰變緹幕。 風雲動翰林,宮徵調文籥。言泉激為浪,思緒飛成繳。 千裡輝珠璣,五采含丹雘。鐘鼓旋驚鷃,瑾瑜俄抵鵲。 竊價慚庸怠,叨聲逾寂寞。長望限南溟,居然翳東郭。
|
【註釋】:
跡:
①腳印;足跡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絕跡易,無行地難。”枚乘《上書諫吳王》:“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跡者。”②痕跡。杜甫《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》:“貴戚權門得筆跡,始覺屏障生光輝。”(屏障:指屏風。)又指前代遺留下來的事物。張羽《清口》:“遺跡不可問,但見荒榛叢。”(但:僅。)③事跡;功業。《荀子·正名》:“跡長功成,治之極也。”④追蹤;搜尋。《新唐書·李密傳》:“轉匿大俠王季才傢,為吏跡捕,復亡去。”⑤考察;觀察。《墨子·尚賢中》:“然後聖人聽其言,跡其行,察其所能而慎予官。”隨:
①跟隨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,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。”②沿著;順著。《范子》:“聖人之變,如水隨形。”③順應。《淮南子·齊俗》:“故聖人論世而立法,隨時而舉事。”④聽任;放任。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業精於勤荒於嬉,行成於思毀於隨。”⑤追逐;追求。《周易·隨》:“隨有求得。”(追逐而有所求則必得。)⑥副詞。隨即;接著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(張)良殊大驚,隨目之。”(殊:非常。目:用目看。)⑦周代侯國名。在今湖北省隨縣。⑧春秋邑名。在今山西省介休縣。造:
①至;到……去。《戰國策·宋策》:“造大國之城下。”②達到某種境界。《詩經·大雅·思齊》:“小子有造。”③培養。葉適《宏詞》:“自熙寧之以經術造士也,固患天下之習為詞賦之浮華而不適於實用。”④參與訴訟的雙方。《書·呂刑》:“兩造具備,師聽五辭。”⑤制作。《詩經·鄭風·緇衣》:“敝,予又改造兮。”⑥編撰;著述。《後漢書·王充傳》:“年漸七十,志力衰耗,乃造《養性書》十六篇,裁節嗜欲,頤(yí)神自守。”(頤:養。)造化:
①自然的化育。杜甫《望嶽》:“~~鐘神秀,陰陽割分曉。”②運氣,運數。《黑旋風》劇二:“今日~~低,惹場大是非。”化:
①變化;改變。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變法者因時而化。”引申為生長,化育。《周易·咸》:“天地感而萬物化生。”②教化;感化。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改變人心風俗。《禮記·學記》:“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學乎?”(成俗:形成風俗。)傅玄《晉鼙舞歌·大晉篇》:“化感海外,海外來賓。”(賓:歸順。)③習俗;風氣。《晉書·劉波傳》:“傷化毀俗者,雖親雖貴,必疏而遠之。”《漢書·敘傳下》:“敗俗傷化。”④造化,即大自然。陳子昂《感遇三十八首》之六:“古之得仙道,信與元化並。”(信:誠然。元:同“玄”,玄妙。並:並存。)也指自然之道,即自然規律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:“化不可代,時不可違。”⑤死的委婉說法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。”又特指僧、道死亡。⑥化除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鉆燧(suì)取火,以化腥臊。”(燧:古代取火的工具。)⑦融解。曾鞏:“有馮異,以化黃金幹太後。”久:
①時間長。《莊子·德充符》:“久與賢人處則無過。”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悵恨久之。”《論語·述而》:“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。”②久留。《左傳·文公十二年》:“秦不能久,請深壘固軍以待之。”③久戰。《商君書·戰法》:“攻不若者勿與戰,食不若者勿與久。”利:
①鋒利;銳利。跟“鈍”相對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金就礪則利。”(礪:磨刀石。)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矛之利,於物無不陷也。”②言詞鋒利,會說話。王充《論衡》:“辯口利舌。”③順利;吉利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時不利兮騅(zhuī)不逝。”(騅:馬名。逝:跑。)④利益;好處。《左傳·桓公六年》:“小國離,楚之利也。”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有蔣氏者,專其利三世矣。”⑤有利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叟,不遠千裡而來,亦將有以利吾國乎?”⑥利潤;利息。《史記·越王勾踐世傢》:“候時轉物,逐什一之利。”⑦物產;出產。晁錯《論貴粟疏》:“生谷之土未盡墾,山澤之利未盡出也。”與:
(一)①給予;授予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原思為之宰,與之粟九百。”(原思:孔子弟子。宰:官名。粟:指俸祿。)②幫助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君不與勝者,而與不勝者。”③贊許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與其進也,不與其退也。”④結交;親附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不欺其與。”(其與:指所結交的國傢。)⑤盟國;友邦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王奪之人,霸奪之與,強奪之地。”(之:其。人:指賢士。)⑥黨與;共事人。《後漢書·寇榮傳》:“於人少所與,以此見害於權寵。”(權寵:權臣;寵臣。)⑦介詞。相當於“跟”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蜩與學鳩笑之。”⑧連詞。1. 相當於“和”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太子之善,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。”2.[與其]表示比較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與其奢也,寧儉。”⑨對付。《史記·燕召公世傢》:“龐煖易與耳。”(二)yú 語氣詞。1. 用在句尾表示疑問。《史記·樗裡子甘茂列傳》:“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?”(文信侯:指呂不韋。專:專權。)2. 用在句尾表示感嘆。《禮記·中庸》:“舜其大知也與!”(知:智。)以上意義後作“歟”。 (三)yù 參加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蹇叔之子與師。”(師:軍隊。)乾:
(一)①八卦之一。代表天。《周易·說卦》:“乾,天也。”②男性的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乾道成男。”③乾縣。在陜西省。 (二)gān “幹2”的繁體字。見“幹2”。坤:
①卦名。八卦之一,代表地。②女性的;陰性的。③指西南方。朱象賢《聞見偶錄·串月》:“上方山在吳城之坤方,東臨石湖。”博:
①寬廣;廣闊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思九州之博大兮。”②淵博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博聞強志。”③大;寬大。李伯元《文明小史》第六十回:“第一日便來瞭五十多個,也有寬衣博帶的,也有草帽皮靴的。”④廣泛;普遍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風雨博施。”⑤多。柳宗元《與裴塤書》:“何其優裕者博而局束者寡。”(局束:局促。)⑥謀求;討取。楊萬裡《寄周舍人子充》詩:“省齋先生太高寒,肯把好詩博好官!”⑦通“簿”。古代的一種棋戲,後來泛指賭博。《公羊傳·莊公十二年》:“(宋萬)與閔公博。”《史記·遊俠列傳》:“劇孟行大類朱傢,而好博。”(行:行為。大類:很像。)《關尹子·二柱》:“以我之精,合彼之精,兩精相搏而神應之。”[博士]1.古代學官名,始於戰國,後世相沿不改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上問博士曰:‘湘君何神?’”(上:皇帝。)2.舊時稱某些服務行業的人。《清平山堂話本·楊溫攔路虎傳》:“隻見茶博士叫道:‘官人,吃茶吃湯?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