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重於權者失君恩,落向天涯海邊去。

    “重於權者失君恩,落向天涯海邊去。”詩句出處:《險竿行》;是唐朝詩人柳曾的作品。

    山險驚摧輈,水險能覆舟。奈何平地不肯立,
    走上百尺高竿頭。我不知爾是人耶復猱耶,
    使我為爾長嘆嗟。我聞孝子不許國,忠臣不愛傢。
    爾今輕命重黃金,忠孝兩虧徒爾誇。始以險技悅君目,
    終以貪心媚君祿。百尺高竿百度緣,一足參差一傢哭。
    險竿兒,聽我語,更有險徒險於汝。重於權者失君恩,
    落向天涯海邊去。險竿兒,爾須知,險途欲往爾可思。
    上得不下下不得,我謂此輩險於險竿兒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重:

    (一)①厚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夫茅之為物薄,而用可重也。”②重量。《漢書·食貨志下》:“更造大錢,徑寸二分,重十二銖。”(徑:直徑。銖:二十四銖為一兩。)③分量大;程度深。與“輕”相對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千金,重幣也。”④重要;貴重。《論語·泰伯》:“任重而道遠。”⑤重視;敬重。《韓詩外傳》卷一:“曾子重其身而輕其祿。”(祿:做官的俸祿。)賈誼《過秦論上》:“尊賢重士。”⑥加上;加重。白居易《長恨歌》:“遂令天下父母心,不重生男重生女。”屈原《離騷》:“紛吾既有此內美兮,又重之以脩能。”⑦莊重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君子不重則不威。”⑧慎重。《六韜·論將》:“命在於將,將者國之輔,先王之所重也。” (二)chóng ①重疊;重復。程垓《摸魚兒》:“重門深鎖,猶有夜深月。”②量詞。層。李白《早發白帝城》:“兩岸猿聲啼不住,輕舟已過萬重山。”③副詞。1. 重新;再次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乃重修嶽陽樓。”(乃:於是)2. 加上,表示更進一層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紛吾既有此內美兮,又重之以脩能。”(紛:多的樣子。脩能:修飾的美態。脩,同修。)

    於:

    (一)①介詞。相當於“在”。表動作的時間、處所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射其左,越於車下。”(越:墜。)②介詞。相當於“對”、“對於”。表動作對象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於學。”③相當於“向”。表示趨向。《戰國策·東周策》:“秦假道於周以伐韓。”④相當於“至”、“到”。表示方向和目標。《尚書· 盤庚上》:“盤庚遷於殷。”(遷:遷都。)⑤相當於“過”。表示比較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於泰山,或輕於鴻毛。”⑥相當於“自”、“從”、“由”。表示起始。宋玉《風賦》:“夫風生於地,起於青蘋之末。”(青蘋:水草名。末:頂端。)⑦相當於“給”。《漢書·揚雄傳下》:“東方朔割炙(zhì)於細君。”(炙:烤肉。細君:妻。)⑧相當於“被”。表被動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。” (二)wū(烏)。嘆詞。表呼聲或贊嘆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禹曰:‘於,帝念哉!’”(念:常常想。)

    權:

    ①秤錘;秤砣。《論語·堯曰》:“謹權量,審法度。”②秤。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:“權者,銖、兩、斤、鈞、石也,所以稱物平施,知輕重也。”③稱量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權,然後知輕重;度,然後知長短。”④衡量。《呂氏春秋·舉難》:“且人固難全,權而用其長者。”⑤均平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 弓人》:“九和之弓,角與幹權。”⑥重;重於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三》:“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,以太子權王也。”⑦權力;權勢。《商君書·修權》:“國之所以治者三:一曰法,二曰信,三曰權。”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,稍奪之權。”(稍:逐漸。)⑧有權勢的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,使我不得開心顏!”(摧眉:低顏。)⑨權變;權謀。《淮南子·主術》:“任輕者易權。”⑩變通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:“禮有經,亦有權,想沒有什麼行不得處。”(經:常規。)(11)代理(官職);攝守官職。李翱《韓史部行狀》:“入為權知國子博士。”(12)副詞。姑且;暫且。左思《魏都賦》:“權假日以馀榮。”

    者:

    ①代詞。指人、物、事、時間、地點等。《道林寓居》:“青嶂者邊來已熟,紅塵那畔去應疏。”②助詞。1.與動詞、形容詞或短語構成“者”字結構,表示人、事、物等。《老子》:“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。”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奪項王天下者,必沛公也。”2. 與數詞構成“者”字結構,指稱前邊的事物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周瑜傳》:“此數四者,用兵之患也。”3. 與時間名詞構成“者”字結構,相當於“……的時候”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昔者十日並出。”4.用在名詞主語後,表示提頓或判斷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陳勝者,陽城人也。”5. 用在復句的前一分句末,表示因果關系或假設關系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。”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盡吾志而不能至者,可以無悔矣。”③語氣詞。用於句末,與疑問代詞“誰”、“何”等配合,表示疑問語氣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誰為大王為此計者?”

    失:

    ①失去;丟掉;喪失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既得之,患失之。”②耽誤;錯過。《莊子·田子方》:“吾終身與汝,交一臂而失之。”(與:贊許。交一臂:指擦肩而過。)③未能達到目的。《世說新語·雅量》:“殷(仲堪)悵然自失。”④控制不好;未能把住。《左傳· 宣公十年》:“某氏之守臣某,失守宗廟。”⑤迷失;找不著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使失路者而肯聽習問知,即不成迷也。”⑥錯誤;過失。《大戴禮·保傅》:“失之毫厘,差之千裡。”⑦消失;不見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惟覺時之枕席,失向來之煙霞。”(覺:醒。向來:原來。)⑧違背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予自度不得脫,則直前詬(gòu)虜帥失信。”(直前:徑直上前。詬:責備。虜:敵人。)⑨離開。曹丕《與吳質書》:“昔日遊處,行則連輿,止則接席,何曾須臾相失。”⑩改變常態。蔡琰《悲憤詩》:“兒呼母兮號失聲,我掩耳兮不忍聽。”(號:哭號。)

    君:

    ①君主。《嶽陽樓記》:“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。”《論語·泰伯》:“大哉堯之為君也!”(大:偉大。)②封號。《戰國策·燕策二》:“樂毅奔趙,趙封以望諾君。”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始常山王、成安君為佈衣時,相與為刎頸之交。”《史記·信陵君列傳》:“安釐王即位,封公子為信陵君。”③對人的尊稱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徐公不若君之美也。”王維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。”(陽關:地名。)特指妻妾稱夫,子孫稱父祖輩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傢君作宰。”(宰:指縣令。)[君子]與“小人”相對。1.指在高位的人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無君子莫治野人,無野人莫養君子。”(野人:百姓。)2.指有道德的人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聖人吾不得而見矣,得見君子者,斯可矣。”(斯可矣:這就可以瞭。)

    恩:

    ①恩惠;德惠。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臣不勝受恩感激。”②有情義。蘇武《詩四首》之三:“結發為夫妻,恩愛兩不疑。”《韓非子·六反》:“不養恩愛之心而增威嚴之勢。”

    落:

    ①花葉脫落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葉沃若。”(沃若:潤澤貌。)②落下;降下。韓愈《詠雪贈張籍》:“隻見縱橫落,寧知遠近來。”(寧:豈。)《十五從軍征》:“淚落沾我衣。”③凋落;衰謝。路蕩《拔茅賦》:“榮落惟運。”(榮:榮耀。運:命運。)又衰敗。《管子·宙合》:“盛而不落者,未之有也。”④流落;淪落。韓愈《祭河南張員外文》:“我落陽山。”⑤停留;停止。李子卿《府試授衣賦》:“山靜風落。”⑥村落。杜甫《兵車行》:“千村萬落生荊杞。”⑦宮室剛建成時舉行的慶祝祭禮。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楚子成章華之臺,願與諸侯落之。”⑧開始。《詩經·周頌·訪落》:“訪予落止,率時昭考。”⑨新鐘等重要器物鑄成時以公豬血塗抹。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(叔孫為孟鐘)饗(xiǎng)大夫以落之。”(饗:款待。)

    向:

    ①朝北的窗戶。《說文》:“向,北出牖也。”②對著;朝向。《孫子·軍爭》:“故用兵之法,高陵勿向。”③趨向;奔向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下》:“(西伯)修義而人向之,卒為天下患。”④方向;目標。柳宗元《送兄序》:“進不知向,退不知守。”⑤將近;接近。陶潛《歲暮和張常侍》:“向夕長風起,寒雲沒西山。”⑥仰慕;歸向。沈作喆《寓簡》卷二:“朝者君子所會,市者小人所集,義欲向君子而背小人也。”⑦偏愛;偏袒。《西遊記》第三十八回:“行者道:‘八戒生得夯,你有些偏向他。’”⑧原先;從前。《莊子· 山木》:“向也不怒,而今也怒。”⑨原來的;舊的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太守即遣人隨其往,尋向所志。”(志:記。)⑩副詞。相當於“剛才”。《莊子·達生》:“向者休來,吾告之以至人之德。”(休:人名。至人:有至德之人。)(11)介詞。表示方向、對象。李煜《虞美人》:“問君能有幾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。”(12)連詞“假使”。相當於“如果”。《論衡·定賢》:“向令韓信用權變之才,為芳叔通之事,安得謀反誅死之禍哉?”

    天:

    ①人的頭部。《呂氏春秋·論人》:“適耳目,節嗜欲,釋智謀,去巧故……若此,則無以害其天矣。”(釋:去除。巧故:偽詐。)②天空。王充《論衡·談天》:“察當今天去地甚高,古天與今無異。”《敕勒歌》:“天似穹(qióng)廬,籠蓋四野。”(穹廬:氈帳。)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。《周易· 睽》:“其人天且劓。”(劓:割掉鼻子的刑罰。)④天氣;氣候。《呂氏春秋·季春》:“行秋令,則天多沉陰。”⑤自然界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⑥自然形成的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依乎天理,批大郤,導大窾。”⑦上帝;自然界的主宰。《春秋繁露 ·郊祭》:“天者,百神之大君也。”⑧天命;天意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國之存亡,天也。”⑨依憑;依靠者。《儀禮· 喪服》:“夫者,妻之天也。”

    天涯:

    天的邊際,喻極遠的地方。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“海內存知己,~~若比鄰。”

    涯:

    ①水邊;崖。《尚書·微子》:“若涉大水,其無津涯。”(津:渡口。)②邊際;盡頭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。”③止境。袁枚《祭妹文》:“然則抱此無涯之憾,天乎,人乎,而竟已乎!”④方面;區域。古詩《行行重行行》:“相去萬餘裡,各在天一涯。”

    海:

    ①海洋;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(揚州)沿於江海。”也指大的湖泊。杜甫《兵車行》:“君不見青海頭,古來白骨無人收。”曹操《步出夏門行·觀滄海》:“東臨碣石,以觀滄海。”②連成片的同類事物。李白《關山月》:“明月出天山,蒼茫雲海間。”③來自海外的。江總《山庭春日》:“岸綠開河柳,池紅照海榴。”④大的(容器或容量)。徐光啟《刻幾何原本序》:“百傢之學海。”[四海][海內]古人認為中國為海環繞,所以用來指全國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故推恩足以保四海,不推恩無以保妻子。”(推恩:施恩惠於人。)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“海內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。”

    邊:

    ①側畔;旁邊。陶潛《五柳先生傳》:“先生不知何許人也,亦不詳其姓字,宅邊有五柳樹,因以為號焉。”②邊緣。蘇渙《毒蜂成一窠》詩:“長安大道邊,挾彈誰傢兒?”③邊境。《鹽鐵論·利議》:“思念北邊之未安。”④指邊防。《宋書·裴松之傳》:“裴松之廊廟之才,不宜久屍邊務。”(廊廟:指朝廷。屍:主管。)⑤靠近;接壤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齊邊楚。”

    去:

    (一)①離開。《詩經·魏風·碩鼠》:“逝將去女,適彼樂土。”②距離。《谷梁傳·莊公三十二年》:“梁丘在曹邾之間,去齊八百裡。”③失去;失掉。孟雲卿《悲哉行》:“孤兒去慈親,遠客喪主人。”周亮工《書影》卷一:“郡縣守巡各至,問所失,吏部曰:‘吾傢無一物,獨去破氈具一床耳。’”④除去;舍棄;丟棄。《左傳·隱公六年》:“見惡,如農夫之務去草焉。”韓愈《與孟尚書書》:“何有去聖人之道,舍先王之法,而從夷狄之教,以求福利也。”⑤婉稱去世;死亡。古詩《孤兒行》:“居生不樂,不如早去,下從地下黃泉。”⑥往;到。辛棄疾《摸魚兒》:“休去倚危欄,斜陽正在、煙柳斷腸處。”⑦過去的;從前的。《新語·至德》:“斯乃去事之戒,來事之師也。”⑧助詞。用於形容詞後,相當於“啊”、“瞭”。白居易《鹽商婦》:“綠鬟富去金釵多,皓腕肥來銀釧窄。”(綠鬟:比喻女子烏黑的發髻。)⑨去聲。漢語四聲之一。⑩往;到……去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卿可去成婚。”李白《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》:“一為遷客去長沙,西望長安不見傢。”(遷客:被貶謫到外地的官員。)(11)通“驅”。驅逐。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三去之馀,獲其雄狐。” (二)jǔ 收藏。《左傳·昭公十九年》:“紡焉以度而去之。”(紡線搓繩量瞭城墻的高度然後收藏起來。)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龍亡而漦在,櫝而去之。”(漦lí:涎沫。櫝dú:放在木匣中。)這個意義後來寫作“弆”。


    上一篇:度拜稽首,庙于元龟。

    下一篇:揽衣中夜起,感物涕盈襟。
  • 重于权者失君恩,落向天涯海边去。

    “重于权者失君恩,落向天涯海边去。”诗句出处:《险竿行》;是唐朝诗人柳曾的作品。

    山险惊摧輈,水险能覆舟。奈何平地不肯立,
    走上百尺高竿头。我不知尔是人耶复猱耶,
    使我为尔长叹嗟。我闻孝子不许国,忠臣不爱家。
    尔今轻命重黄金,忠孝两亏徒尔夸。始以险技悦君目,
    终以贪心媚君禄。百尺高竿百度缘,一足参差一家哭。
    险竿儿,听我语,更有险徒险于汝。重于权者失君恩,
    落向天涯海边去。险竿儿,尔须知,险途欲往尔可思。
    上得不下下不得,我谓此辈险于险竿儿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重:

    (一)①厚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夫茅之为物薄,而用可重也。”②重量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更造大钱,径寸二分,重十二铢。”(径:直径。铢:二十四铢为一两。)③分量大;程度深。与“轻”相对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千金,重币也。”④重要;贵重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任重而道远。”⑤重视;敬重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一:“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。”(禄:做官的俸禄。)贾谊《过秦论上》:“尊贤重士。”⑥加上;加重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遂令天下父母心,不重生男重生女。”屈原《离骚》:“纷吾既有此内美兮,又重之以脩能。”⑦庄重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君子不重则不威。”⑧慎重。《六韬·论将》:“命在于将,将者国之辅,先王之所重也。” (二)chóng ①重叠;重复。程垓《摸鱼儿》:“重门深锁,犹有夜深月。”②量词。层。李白《早发白帝城》:“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”③副词。1. 重新;再次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乃重修岳阳楼。”(乃:于是)2. 加上,表示更进一层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纷吾既有此内美兮,又重之以脩能。”(纷:多的样子。脩能:修饰的美态。脩,同修。)

    于:

    (一)①介词。相当于“在”。表动作的时间、处所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射其左,越于车下。”(越:坠。)②介词。相当于“对”、“对于”。表动作对象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”③相当于“向”。表示趋向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秦假道于周以伐韩。”④相当于“至”、“到”。表示方向和目标。《尚书· 盘庚上》:“盘庚迁于殷。”(迁:迁都。)⑤相当于“过”。表示比较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⑥相当于“自”、“从”、“由”。表示起始。宋玉《风赋》:“夫风生于地,起于青蘋之末。”(青蘋:水草名。末:顶端。)⑦相当于“给”。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:“东方朔割炙(zhì)于细君。”(炙:烤肉。细君:妻。)⑧相当于“被”。表被动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。” (二)wū(乌)。叹词。表呼声或赞叹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禹曰:‘于,帝念哉!’”(念:常常想。)

    权:

    ①秤锤;秤砣。《论语·尧曰》:“谨权量,审法度。”②秤。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权者,铢、两、斤、钧、石也,所以称物平施,知轻重也。”③称量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权,然后知轻重;度,然后知长短。”④衡量。《吕氏春秋·举难》:“且人固难全,权而用其长者。”⑤均平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 弓人》:“九和之弓,角与干权。”⑥重;重于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三》:“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,以太子权王也。”⑦权力;权势。《商君书·修权》:“国之所以治者三:一曰法,二曰信,三曰权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,稍夺之权。”(稍:逐渐。)⑧有权势的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!”(摧眉:低颜。)⑨权变;权谋。《淮南子·主术》:“任轻者易权。”⑩变通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:“礼有经,亦有权,想没有什么行不得处。”(经:常规。)(11)代理(官职);摄守官职。李翱《韩史部行状》:“入为权知国子博士。”(12)副词。姑且;暂且。左思《魏都赋》:“权假日以馀荣。”

    者:

    ①代词。指人、物、事、时间、地点等。《道林寓居》:“青嶂者边来已熟,红尘那畔去应疏。”②助词。1.与动词、形容词或短语构成“者”字结构,表示人、事、物等。《老子》:“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夺项王天下者,必沛公也。”2. 与数词构成“者”字结构,指称前边的事物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周瑜传》:“此数四者,用兵之患也。”3. 与时间名词构成“者”字结构,相当于“……的时候”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昔者十日并出。”4.用在名词主语后,表示提顿或判断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陈胜者,阳城人也。”5. 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末,表示因果关系或假设关系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。”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尽吾志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。”③语气词。用于句末,与疑问代词“谁”、“何”等配合,表示疑问语气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谁为大王为此计者?”

    失:

    ①失去;丢掉;丧失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既得之,患失之。”②耽误;错过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吾终身与汝,交一臂而失之。”(与:赞许。交一臂:指擦肩而过。)③未能达到目的。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:“殷(仲堪)怅然自失。”④控制不好;未能把住。《左传· 宣公十年》:“某氏之守臣某,失守宗庙。”⑤迷失;找不着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,即不成迷也。”⑥错误;过失。《大戴礼·保傅》:“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”⑦消失;不见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惟觉时之枕席,失向来之烟霞。”(觉:醒。向来:原来。)⑧违背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予自度不得脱,则直前诟(gòu)虏帅失信。”(直前:径直上前。诟:责备。虏:敌人。)⑨离开。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昔日游处,行则连舆,止则接席,何曾须臾相失。”⑩改变常态。蔡琰《悲愤诗》:“儿呼母兮号失声,我掩耳兮不忍听。”(号:哭号。)

    君:

    ①君主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”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大哉尧之为君也!”(大:伟大。)②封号。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:“乐毅奔赵,赵封以望诺君。”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始常山王、成安君为布衣时,相与为刎颈之交。”《史记·信陵君列传》:“安釐王即位,封公子为信陵君。”③对人的尊称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徐公不若君之美也。”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(阳关:地名。)特指妻妾称夫,子孙称父祖辈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家君作宰。”(宰:指县令。)[君子]与“小人”相对。1.指在高位的人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无君子莫治野人,无野人莫养君子。”(野人:百姓。)2.指有道德的人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圣人吾不得而见矣,得见君子者,斯可矣。”(斯可矣:这就可以了。)

    恩:

    ①恩惠;德惠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臣不胜受恩感激。”②有情义。苏武《诗四首》之三:“结发为夫妻,恩爱两不疑。”《韩非子·六反》:“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。”

    落:

    ①花叶脱落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。”(沃若:润泽貌。)②落下;降下。韩愈《咏雪赠张籍》:“只见纵横落,宁知远近来。”(宁:岂。)《十五从军征》:“泪落沾我衣。”③凋落;衰谢。路荡《拔茅赋》:“荣落惟运。”(荣:荣耀。运:命运。)又衰败。《管子·宙合》:“盛而不落者,未之有也。”④流落;沦落。韩愈《祭河南张员外文》:“我落阳山。”⑤停留;停止。李子卿《府试授衣赋》:“山静风落。”⑥村落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千村万落生荆杞。”⑦宫室刚建成时举行的庆祝祭礼。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楚子成章华之台,愿与诸侯落之。”⑧开始。《诗经·周颂·访落》:“访予落止,率时昭考。”⑨新钟等重要器物铸成时以公猪血涂抹。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(叔孙为孟钟)飨(xiǎng)大夫以落之。”(飨:款待。)

    向:

    ①朝北的窗户。《说文》:“向,北出牖也。”②对着;朝向。《孙子·军争》:“故用兵之法,高陵勿向。”③趋向;奔向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:“(西伯)修义而人向之,卒为天下患。”④方向;目标。柳宗元《送兄序》:“进不知向,退不知守。”⑤将近;接近。陶潜《岁暮和张常侍》:“向夕长风起,寒云没西山。”⑥仰慕;归向。沈作喆《寓简》卷二:“朝者君子所会,市者小人所集,义欲向君子而背小人也。”⑦偏爱;偏袒。《西游记》第三十八回:“行者道:‘八戒生得夯,你有些偏向他。’”⑧原先;从前。《庄子· 山木》:“向也不怒,而今也怒。”⑨原来的;旧的。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。”(志:记。)⑩副词。相当于“刚才”。《庄子·达生》:“向者休来,吾告之以至人之德。”(休:人名。至人:有至德之人。)(11)介词。表示方向、对象。李煜《虞美人》: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(12)连词“假使”。相当于“如果”。《论衡·定贤》:“向令韩信用权变之才,为芳叔通之事,安得谋反诛死之祸哉?”

    天:

    ①人的头部。《吕氏春秋·论人》:“适耳目,节嗜欲,释智谋,去巧故……若此,则无以害其天矣。”(释:去除。巧故:伪诈。)②天空。王充《论衡·谈天》:“察当今天去地甚高,古天与今无异。”《敕勒歌》:“天似穹(qióng)庐,笼盖四野。”(穹庐:毡帐。)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。《周易· 睽》:“其人天且劓。”(劓:割掉鼻子的刑罚。)④天气;气候。《吕氏春秋·季春》:“行秋令,则天多沉阴。”⑤自然界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”⑥自然形成的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。”⑦上帝;自然界的主宰。《春秋繁露 ·郊祭》:“天者,百神之大君也。”⑧天命;天意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国之存亡,天也。”⑨依凭;依靠者。《仪礼· 丧服》:“夫者,妻之天也。”

    天涯:

    天的边际,喻极远的地方。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“海内存知己,~~若比邻。”

    涯:

    ①水边;崖。《尚书·微子》:“若涉大水,其无津涯。”(津:渡口。)②边际;尽头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”③止境。袁枚《祭妹文》:“然则抱此无涯之憾,天乎,人乎,而竟已乎!”④方面;区域。古诗《行行重行行》:“相去万余里,各在天一涯。”

    海:

    ①海洋;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(扬州)沿于江海。”也指大的湖泊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君不见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。”曹操《步出夏门行·观沧海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”②连成片的同类事物。李白《关山月》:“明月出天山,苍茫云海间。”③来自海外的。江总《山庭春日》:“岸绿开河柳,池红照海榴。”④大的(容器或容量)。徐光启《刻几何原本序》:“百家之学海。”[四海][海内]古人认为中国为海环绕,所以用来指全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故推恩足以保四海,不推恩无以保妻子。”(推恩:施恩惠于人。)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”

    边:

    ①侧畔;旁边。陶潜《五柳先生传》:“先生不知何许人也,亦不详其姓字,宅边有五柳树,因以为号焉。”②边缘。苏涣《毒蜂成一窠》诗:“长安大道边,挟弹谁家儿?”③边境。《盐铁论·利议》:“思念北边之未安。”④指边防。《宋书·裴松之传》:“裴松之廊庙之才,不宜久尸边务。”(廊庙:指朝廷。尸:主管。)⑤靠近;接壤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齐边楚。”

    去:

    (一)①离开。《诗经·魏风·硕鼠》:“逝将去女,适彼乐土。”②距离。《谷梁传·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梁丘在曹邾之间,去齐八百里。”③失去;失掉。孟云卿《悲哉行》:“孤儿去慈亲,远客丧主人。”周亮工《书影》卷一:“郡县守巡各至,问所失,吏部曰:‘吾家无一物,独去破毡具一床耳。’”④除去;舍弃;丢弃。《左传·隐公六年》:“见恶,如农夫之务去草焉。”韩愈《与孟尚书书》:“何有去圣人之道,舍先王之法,而从夷狄之教,以求福利也。”⑤婉称去世;死亡。古诗《孤儿行》:“居生不乐,不如早去,下从地下黄泉。”⑥往;到。辛弃疾《摸鱼儿》:“休去倚危栏,斜阳正在、烟柳断肠处。”⑦过去的;从前的。《新语·至德》:“斯乃去事之戒,来事之师也。”⑧助词。用于形容词后,相当于“啊”、“了”。白居易《盐商妇》:“绿鬟富去金钗多,皓腕肥来银钏窄。”(绿鬟:比喻女子乌黑的发髻。)⑨去声。汉语四声之一。⑩往;到……去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卿可去成婚。”李白《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》:“一为迁客去长沙,西望长安不见家。”(迁客: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。)(11)通“驱”。驱逐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三去之馀,获其雄狐。” (二)jǔ 收藏。《左传·昭公十九年》:“纺焉以度而去之。”(纺线搓绳量了城墙的高度然后收藏起来。)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龙亡而漦在,椟而去之。”(漦lí:涎沫。椟dú:放在木匣中。)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弆”。


    上一篇:度拜稽首,庙于元龟。

    下一篇:揽衣中夜起,感物涕盈襟。

  • 上一篇:度拜稽首,庙于元龟。

    下一篇:揽衣中夜起,感物涕盈襟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