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今年噬毒得霍疾,支心攪腹戟與刀。

    “今年噬毒得霍疾,支心攪腹戟與刀。”詩句出處:《寄韋珩》;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。

    初拜柳州出東郊,道旁相送皆賢豪。回眸炫晃別群玉,
    獨赴異域穿蓬蒿。炎煙六月咽口鼻,胸鳴肩舉不可逃。
    桂州西南又千裡,漓水鬥石麻蘭高。陰森野葛交蔽日,
    懸蛇結虺如蒲萄。到官數宿賊滿野,縛壯殺老啼且號。
    饑行夜坐設方略,籠銅枹鼓手所操。奇瘡釘骨狀如箭,
    鬼手脫命爭纖毫。今年噬毒得霍疾,支心攪腹戟與刀。
    邇來氣少筋骨露,蒼白瀄汩盈顛毛。君今矻矻又竄逐,
    辭賦已復窮詩騷。神兵廟略頻破虜,四溟不日清風濤。
    聖恩倘忽念地葦,十年踐蹈久已勞。幸因解網入鳥獸,
    畢命江海終遊遨。願言未果身益老,起望東北心滔滔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今:

    ①此時;現在。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實迷途其未遠,覺今是而昨非。”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老夫今者殊不欲食。”《左傳·襄公二年》:“(崔子)今不來矣。”②現代。與“古”相對。《禮記·中庸》:“生乎今之世,反古之道。”(反:違反。)《論語·子罕》:“後生可畏,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?”③今日。《詩經·召南·摽有梅》:“求我庶士,迨其今兮。”(庶:多。士:指未婚男子。迨dài:及;到。)④當今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今夫天下之人牧,未有不嗜殺人者也。”⑤將要;將會。司馬遷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豎子不足與謀,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。吾屬今為之虜矣。”⑥不久。《史記·申屠嘉列傳》:“汝第往,吾今使人召若。”⑦假如;如果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今不急下,吾烹太公。”

    年:

    ①收成;年景。《谷梁傳·桓公三年》:“五谷皆熟為有年也。”蘇軾《喜雨亭記》:“雨麥於岐山之陽,其占為有年。”②十二個月為一年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湯之時,八年七旱。”③年紀;年歲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是時賈生年二十餘,最為少。”④帝王的年號。改年叫改元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改年為延康。”

    噬:

    ①吃;咬。柳宗元《封建論》:“人不能搏噬。”②吞;侵吞。潘嶽《西征賦》:“逾十葉以逮赧,邦分崩而為二;竟橫噬於虎口,輸文武之神器。”(十葉:十代。赧:周赧王。)

    毒:

    ①有害之物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關羽傳》:“刮骨去毒,然後此患乃除耳。”《周易·噬嗑》:“六三,噬臘肉,遇毒。”②放毒;毒死;下毒。《北史·長孫晟傳》:“突厥飲泉,易可行毒,因取諸藥毒水上流,達頭人畜飲之多死。”③毒害;危害。蘇軾《教戰守策》:“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。”④痛恨。《後漢書·袁紹傳》:“令人憤毒。”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若毒之乎?”

    得:

    ①獲取;得到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賢明之士思得明君。”②捉得;找到。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:“逐而得之。”③得意。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:“意氣洋洋,甚自得也。”④得到的莊稼;收獲;思想上獲得;心得。漢·晁錯《論貴粟疏》:“亡(wú)農夫之苦,有仟伯之得。”宋·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古人之觀於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蟲魚、鳥獸,往往有得。”⑤能;能夠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沛公軍霸上,未得與項羽相見。”⑥表示某種動作能做或可以做。前蜀·杜光庭《神仙感遇傳·羅公遠》:“試令羅公取,取不得則羅公輸,取得則僧輸。”⑦需要;應該;必須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君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”⑧合適;正確。明· 馬中錫《中山狼傳》:“於彼計則得。”《漢書·敘傳上》:“歷古今之得失。”⑨完成;完瞭。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十三學得琵琶成。”⑩通“德”。感激恩德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為宮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識窮乏者得我歟?”

    霍:

    ①鳥疾飛的聲音。引為迅速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勞苦煩辱則必奔,霍焉離耳。”(奔:奔逃。離:離散。)枚乘《七發》:“涊然汗出,霍然病已。”②大山繞小山。晁補之《酬李唐臣贈山水短軸》:“大山宮,小山霍,欲識山高觀石腳。”(宮:圍繞。)③通“藿”。豆葉。《漢書·鮑宣傳》:“使奴從賓客,漿酒霍肉。”[霍霍]1.迅速閃動的樣子。劉子翬《諭俗》之八:“乞靈走群祀,晚電明霍霍。”2.象聲詞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小弟聞姊來,磨刀霍霍向豬羊。”

    疾:

    ①疾病。《尚書·金縢》:“王有疾,弗豫。”(豫:痊愈。)《墨子·兼愛上》:“不知疾之所自起,則弗能攻。”②患病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簡子疾,五日不知人。”《左傳·隱公三年》:“宋穆公疾。”③痛苦;困苦。《管子·小問》:“凡牧民者,必知其疾。”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:“問之民所疾苦。”④毛病。《史記·孔子世傢》:“孔子賢者,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。”⑤憂慮;擔心。《文心雕龍·諸子》:“君子之處世,疾名德之不章。”(章:顯著。)⑥憎恨;厭惡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天下之欲疾其君者。”《宋史·樊知古傳》:“吾疾貧富不均,今為汝輩均之。”⑦通“嫉”,忌妒。《墨子· 尚同下》:“愛民不疾,民無可使。”⑧迅猛;急速。《管子·度地》:“夫水之性,以高走下則疾。”⑨(聲音)大,宏亮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順風而呼,聲非加疾也,而聞者彰。”

    支:

    ①枝。《詩經·衛風·芄蘭》:“芄(wán)蘭之支。”(芄蘭:植物名。)②動物或人體的四肢。後作“肢”。枚乘《七發》:“四支委隨。”③分支;支派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率其支屬徒居野王。”(徙:遷移。野王:地名。)④枝節。《莊子·列禦寇》:“從事華辭,以支為旨。”⑤支撐;支持。《後漢書·郭太傳》:“天之所廢,不可支也。”(廢:廢棄。)白居易《除夜》:“薄晚支頤坐,中宵枕臂眠。”(薄:迫近。頤:腮。宵:夜。)《國語·越語下》:“皆知其資財不足以支長久也。”⑥支付;供給。《漢書·趙充國傳》:“今大司農所轉谷至者,足支萬人一歲食。”(大司農:官名。轉:車運。)⑦拒;抵禦。《戰國策·趙策二》:“韓、魏不能支秦,必入臣。”⑧地支。指歷法中用的“子、醜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”十二個字,和天幹相配,用以紀年、紀日。十二地支又用以紀十二時辰,每一時辰相當於兩個小時。[支離]1.分散;不完整。《左傳·哀公二十五年》:“公為支離之卒。”(支離之卒:被分散的小隊步兵。)2. 散亂,不集中。

    心:

    ①心臟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心者,五臟之主也。”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心之官則思。”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夫民慮之於心,而宣之於口。”③掛懷;關心。唐順之《與呂沃洲巡按書》:“兩公者,一日居乎其位,一日心乎其民者也。”(乎:於。)④中央;中心。劉禹錫《洞庭秋月行》:“洞庭湖月生湖心。”⑤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《呂氏春秋·季夏》:“季夏之月,日在柳,昏心中,旦尾中。”[心腹]1.要害之處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龐統法正傳》:“而敵傢數道並進,已入心腹。”2. 親信的人。

    攪:

    ①擾亂;《詩經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胡逝我梁,隻攪我心。”(逝:往。梁:魚梁,築以捕魚的壩。)②攪拌;拌和。吳自牧《夢粱錄·育子》:“尊長以金銀釵攪水,名曰‘攪盆釵’。”

    腹:

    ①肚子。《左傳·宣公十五年》:“雖鞭之長,不及馬腹。”②內心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臣願披腹心,輸肝膽。”③比喻中央部位。《鹽鐵論·刺復》:“方今為天下之腹,郡諸侯並臻。”④前面。與“背”相對。秦觀《邊防》下:“吾軍糧盡引還,則腹背受敵。”⑤抱在懷中。《詩經·小雅·蓼莪》:“顧我復我,出入腹我。”(復:庇護。)⑥包括;包羅;容納。孟郊《大隱詠·趙記室俶在職無事》:“大道母群物,達人腹眾才。”⑦指懷孕。《大戴禮記·保傅》:“《青史氏之記》曰:‘古者胎教,王後腹之七月,而後宴室。’”

    戟:

    ①古代的一種兵器,是矛和戈的合體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(nà),樊噲側其盾以撞。”(內:接納。)《詩經·秦風·無衣》:“王於興師,修我矛戟。”②刺激。柳宗元《與崔饒州論石鐘乳書》:“戟喉癢肺。”《夢溪筆談·異事》:“遇鹿豕,即以尾戟之以食。”③指手臂做成戟的形狀。蘇軾《後怪石供》:“舉手而示蘇子曰:拱此而揖人,人莫不喜;戟此而詈人,人莫不怒。”

    與:

    (一)①給予;授予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原思為之宰,與之粟九百。”(原思:孔子弟子。宰:官名。粟:指俸祿。)②幫助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君不與勝者,而與不勝者。”③贊許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與其進也,不與其退也。”④結交;親附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不欺其與。”(其與:指所結交的國傢。)⑤盟國;友邦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王奪之人,霸奪之與,強奪之地。”(之:其。人:指賢士。)⑥黨與;共事人。《後漢書·寇榮傳》:“於人少所與,以此見害於權寵。”(權寵:權臣;寵臣。)⑦介詞。相當於“跟”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蜩與學鳩笑之。”⑧連詞。1. 相當於“和”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太子之善,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。”2.[與其]表示比較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與其奢也,寧儉。”⑨對付。《史記·燕召公世傢》:“龐煖易與耳。”(二)yú 語氣詞。1. 用在句尾表示疑問。《史記·樗裡子甘茂列傳》:“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?”(文信侯:指呂不韋。專:專權。)2. 用在句尾表示感嘆。《禮記·中庸》:“舜其大知也與!”(知:智。)以上意義後作“歟”。 (三)yù 參加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蹇叔之子與師。”(師:軍隊。)

    刀:

    ①兵器名。《三國志· 吳書·吳主傳》:“於安平之世而刀劍不離於身。”②用來切、割、砍、削的工具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割雞焉用牛刀。”③古錢幣名。形狀像刀。《荀子· 富國》:“厚刀佈之斂以奪之財。”④小船。《詩經·衛風·河廣》:“誰謂河廣? 曾不容刀。”⑤量詞。紙張計算單位。通常以一百張為一刀。沈榜《宛署雜記·鄉試》:“包裹紙十刀。”


    上一篇:宪府初腾价,神州转耀铓。

    下一篇:一闻激高义,眦裂肝胆横。
  • 今年噬毒得霍疾,支心搅腹戟与刀。

    “今年噬毒得霍疾,支心搅腹戟与刀。”诗句出处:《寄韦珩》;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。

    初拜柳州出东郊,道旁相送皆贤豪。回眸炫晃别群玉,
    独赴异域穿蓬蒿。炎烟六月咽口鼻,胸鸣肩举不可逃。
    桂州西南又千里,漓水斗石麻兰高。阴森野葛交蔽日,
    悬蛇结虺如蒲萄。到官数宿贼满野,缚壮杀老啼且号。
    饥行夜坐设方略,笼铜枹鼓手所操。奇疮钉骨状如箭,
    鬼手脱命争纤毫。今年噬毒得霍疾,支心搅腹戟与刀。
    迩来气少筋骨露,苍白瀄汩盈颠毛。君今矻矻又窜逐,
    辞赋已复穷诗骚。神兵庙略频破虏,四溟不日清风涛。
    圣恩倘忽念地苇,十年践蹈久已劳。幸因解网入鸟兽,
    毕命江海终游遨。愿言未果身益老,起望东北心滔滔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今:

    ①此时;现在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”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老夫今者殊不欲食。”《左传·襄公二年》:“(崔子)今不来矣。”②现代。与“古”相对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生乎今之世,反古之道。”(反:违反。)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后生可畏,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?”③今日。《诗经·召南·摽有梅》:“求我庶士,迨其今兮。”(庶:多。士:指未婚男子。迨dài:及;到。)④当今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今夫天下之人牧,未有不嗜杀人者也。”⑤将要;将会。司马迁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竖子不足与谋,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。吾属今为之虏矣。”⑥不久。《史记·申屠嘉列传》:“汝第往,吾今使人召若。”⑦假如;如果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今不急下,吾烹太公。”

    年:

    ①收成;年景。《谷梁传·桓公三年》:“五谷皆熟为有年也。”苏轼《喜雨亭记》:“雨麦于岐山之阳,其占为有年。”②十二个月为一年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汤之时,八年七旱。”③年纪;年岁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是时贾生年二十余,最为少。”④帝王的年号。改年叫改元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改年为延康。”

    噬:

    ①吃;咬。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人不能搏噬。”②吞;侵吞。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逾十叶以逮赧,邦分崩而为二;竟横噬于虎口,输文武之神器。”(十叶:十代。赧:周赧王。)

    毒:

    ①有害之物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关羽传》:“刮骨去毒,然后此患乃除耳。”《周易·噬嗑》:“六三,噬腊肉,遇毒。”②放毒;毒死;下毒。《北史·长孙晟传》:“突厥饮泉,易可行毒,因取诸药毒水上流,达头人畜饮之多死。”③毒害;危害。苏轼《教战守策》:“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。”④痛恨。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令人愤毒。”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若毒之乎?”

    得:

    ①获取;得到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贤明之士思得明君。”②捉得;找到。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:“逐而得之。”③得意。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意气洋洋,甚自得也。”④得到的庄稼;收获;思想上获得;心得。汉·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亡(wú)农夫之苦,有仟伯之得。”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古人之观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虫鱼、鸟兽,往往有得。”⑤能;能够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军霸上,未得与项羽相见。”⑥表示某种动作能做或可以做。前蜀·杜光庭《神仙感遇传·罗公远》:“试令罗公取,取不得则罗公输,取得则僧输。”⑦需要;应该;必须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君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”⑧合适;正确。明· 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:“于彼计则得。”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历古今之得失。”⑨完成;完了。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十三学得琵琶成。”⑩通“德”。感激恩德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识穷乏者得我欤?”

    霍:

    ①鸟疾飞的声音。引为迅速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劳苦烦辱则必奔,霍焉离耳。”(奔:奔逃。离:离散。)枚乘《七发》:“涊然汗出,霍然病已。”②大山绕小山。晁补之《酬李唐臣赠山水短轴》:“大山宫,小山霍,欲识山高观石脚。”(宫:围绕。)③通“藿”。豆叶。《汉书·鲍宣传》:“使奴从宾客,浆酒霍肉。”[霍霍]1.迅速闪动的样子。刘子翚《谕俗》之八:“乞灵走群祀,晚电明霍霍。”2.象声词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小弟闻姊来,磨刀霍霍向猪羊。”

    疾:

    ①疾病。《尚书·金縢》:“王有疾,弗豫。”(豫:痊愈。)《墨子·兼爱上》:“不知疾之所自起,则弗能攻。”②患病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简子疾,五日不知人。”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宋穆公疾。”③痛苦;困苦。《管子·小问》:“凡牧民者,必知其疾。”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问之民所疾苦。”④毛病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孔子贤者,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。”⑤忧虑;担心。《文心雕龙·诸子》:“君子之处世,疾名德之不章。”(章:显著。)⑥憎恨;厌恶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天下之欲疾其君者。”《宋史·樊知古传》:“吾疾贫富不均,今为汝辈均之。”⑦通“嫉”,忌妒。《墨子· 尚同下》:“爱民不疾,民无可使。”⑧迅猛;急速。《管子·度地》:“夫水之性,以高走下则疾。”⑨(声音)大,宏亮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”

    支:

    ①枝。《诗经·卫风·芄兰》:“芄(wán)兰之支。”(芄兰:植物名。)②动物或人体的四肢。后作“肢”。枚乘《七发》:“四支委随。”③分支;支派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率其支属徒居野王。”(徙:迁移。野王:地名。)④枝节。《庄子·列御寇》:“从事华辞,以支为旨。”⑤支撑;支持。《后汉书·郭太传》:“天之所废,不可支也。”(废:废弃。)白居易《除夜》:“薄晚支颐坐,中宵枕臂眠。”(薄:迫近。颐:腮。宵:夜。)《国语·越语下》:“皆知其资财不足以支长久也。”⑥支付;供给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“今大司农所转谷至者,足支万人一岁食。”(大司农:官名。转:车运。)⑦拒;抵御。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:“韩、魏不能支秦,必入臣。”⑧地支。指历法中用的“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”十二个字,和天干相配,用以纪年、纪日。十二地支又用以纪十二时辰,每一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。[支离]1.分散;不完整。《左传·哀公二十五年》:“公为支离之卒。”(支离之卒:被分散的小队步兵。)2. 散乱,不集中。

    心:

    ①心脏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心者,五脏之主也。”②通常指思维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心之官则思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夫民虑之于心,而宣之于口。”③挂怀;关心。唐顺之《与吕沃洲巡按书》:“两公者,一日居乎其位,一日心乎其民者也。”(乎:于。)④中央;中心。刘禹锡《洞庭秋月行》:“洞庭湖月生湖心。”⑤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《吕氏春秋·季夏》:“季夏之月,日在柳,昏心中,旦尾中。”[心腹]1.要害之处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庞统法正传》:“而敌家数道并进,已入心腹。”2. 亲信的人。

    搅:

    ①扰乱;《诗经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胡逝我梁,只搅我心。”(逝:往。梁:鱼梁,筑以捕鱼的坝。)②搅拌;拌和。吴自牧《梦粱录·育子》:“尊长以金银钗搅水,名曰‘搅盆钗’。”

    腹:

    ①肚子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虽鞭之长,不及马腹。”②内心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臣愿披腹心,输肝胆。”③比喻中央部位。《盐铁论·刺复》:“方今为天下之腹,郡诸侯并臻。”④前面。与“背”相对。秦观《边防》下:“吾军粮尽引还,则腹背受敌。”⑤抱在怀中。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:“顾我复我,出入腹我。”(复:庇护。)⑥包括;包罗;容纳。孟郊《大隐咏·赵记室俶在职无事》:“大道母群物,达人腹众才。”⑦指怀孕。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:“《青史氏之记》曰:‘古者胎教,王后腹之七月,而后宴室。’”

    戟:

    ①古代的一种兵器,是矛和戈的合体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(nà),樊哙侧其盾以撞。”(内:接纳。)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:“王于兴师,修我矛戟。”②刺激。柳宗元《与崔饶州论石钟乳书》:“戟喉痒肺。”《梦溪笔谈·异事》:“遇鹿豕,即以尾戟之以食。”③指手臂做成戟的形状。苏轼《后怪石供》:“举手而示苏子曰:拱此而揖人,人莫不喜;戟此而詈人,人莫不怒。”

    与:

    (一)①给予;授予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原思为之宰,与之粟九百。”(原思:孔子弟子。宰:官名。粟:指俸禄。)②帮助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君不与胜者,而与不胜者。”③赞许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与其进也,不与其退也。”④结交;亲附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不欺其与。”(其与:指所结交的国家。)⑤盟国;友邦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王夺之人,霸夺之与,强夺之地。”(之:其。人:指贤士。)⑥党与;共事人。《后汉书·寇荣传》:“于人少所与,以此见害于权宠。”(权宠:权臣;宠臣。)⑦介词。相当于“跟”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蜩与学鸠笑之。”⑧连词。1. 相当于“和”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太子之善,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。”2.[与其]表示比较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与其奢也,宁俭。”⑨对付。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:“庞煖易与耳。”(二)yú 语气词。1.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。《史记·樗里子甘茂列传》:“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?”(文信侯:指吕不韦。专:专权。)2. 用在句尾表示感叹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舜其大知也与!”(知:智。)以上意义后作“欤”。 (三)yù 参加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蹇叔之子与师。”(师:军队。)

    刀:

    ①兵器名。《三国志· 吴书·吴主传》:“于安平之世而刀剑不离于身。”②用来切、割、砍、削的工具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割鸡焉用牛刀。”③古钱币名。形状像刀。《荀子· 富国》:“厚刀布之敛以夺之财。”④小船。《诗经·卫风·河广》:“谁谓河广? 曾不容刀。”⑤量词。纸张计算单位。通常以一百张为一刀。沈榜《宛署杂记·乡试》:“包裹纸十刀。”


    上一篇:宪府初腾价,神州转耀铓。

    下一篇:一闻激高义,眦裂肝胆横。

  • 上一篇:宪府初腾价,神州转耀铓。

    下一篇:一闻激高义,眦裂肝胆横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