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有客汾陰至,臨堂瞪雙目。”詩句出處:《葡萄歌》;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。
野田生葡萄,纏繞一枝高。移來碧墀下,張王日日高。 分岐浩繁縟,修蔓蟠詰曲。揚翹向庭柯,意思如有屬。 為之立長檠,佈濩當軒綠。米液溉其根,理疏看滲漉。 繁葩組綬結,懸實珠璣蹙。馬乳帶輕霜,龍鱗曜初旭。 有客汾陰至,臨堂瞪雙目。自言我晉人,種此如種玉。 釀之成美酒,令人飲不足。為君持一鬥,往取涼州牧。
|
【註釋】:
有:
(一)①與“無”相對。1. 表示占有、具有、領有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陳文子有馬十乘(shèng)。”(乘:四匹。)諸葛亮《草廬對》:“孫權據有江東。”2.表示存在。曹丕《雜詩》:“西北有浮雲,亭亭如車蓋。”3. 表示發生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天下有變,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、洛。”②豐收。儲光羲《觀競渡》:“能令秋大有,鼓吹遠相催。”③表示不定指。跟“某”相近。李白《菩薩蠻》:“暝色入高樓,有人樓上愁。”④助詞。1. 多用於朝代名稱的前面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有周不顯,帝命不時。”2. 用於形容詞前面。《詩經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:“明星有爛。”(爛:燦爛。) (二)yòu 通“又”。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於學。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三十有七年,親巡天下。”客:
①賓客;外來人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臣聞吏議逐客,竊以為過矣。”《詩經·商頌·那》:“我有嘉客,亦不夷懌(yì)。”(夷懌:喜悅。)②門客;食客。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馮驩聞孟嘗君好客。”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孟嘗君出記,問門下諸客。”③旅客。李商隱《滯雨》:“滯雨長安夜,殘燈獨客愁。”④客商。盧綸《晚次鄂州》:“估客晝眠知浪靜,舟人夜語覺潮生。”⑤旅居;寄居。杜甫《去蜀》:“五載客蜀郡,一年居梓州。”⑥為某種目的而奔走活動的人。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吳王好劍客。”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重門擊柝(tuò),以禦暴客。”(柝:打更用的梆子。)陰:
(一)①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。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。”《韓非子·說林上》:“夏居山之陰。”②陽光、月亮、星星被遮擋的天氣。李東陽《蜀葵》:“縱教雨黑天陰夜,不是南枝不放花。”③背面。吳曾《能改齋漫錄·樂府一》:“政和中,一中貴人使越州回,得詞於古碑陰,無名無譜,不知何人作也。”④陰影;樹陰。辛棄疾《水龍吟· 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》:“對桐陰滿庭清晝。”⑤陰森;陰冷。龔鼎孳《遊七星巖》:“花月炎蒸偏五嶺,乍來陰洞逼秋看。”⑥暗中;暗地裡。《三國志·魏志·武帝紀》:“備之未東也,陰與董承等謀反。”⑦詭詐。《新唐書·李林甫傳》:“性陰密,忍誅殺,不見喜怒。”⑧男女生殖器的通稱。《史記· 呂不韋列傳》:“私求大陰人嫪毐為舍人。”⑨古代哲學概念。 與“陽”相對。用以概括諸事物兩大對立面的一個方面。柳宗元《天說》:“寒而暑者,世謂之陰陽。”⑩時光。《晉書·陶侃傳》:“大禹聖者,乃惜寸陰;至於眾人當惜分陰。”(11)通“蔭yìn”。庇蔭;庇護。《詩經·大雅·桑柔》:“既之陰女,反予來赫。”(予:我。赫:拒絕。) (二)ān [亮陰]指帝王居喪。《尚書·說命上》:“王宅憂,亮陰三祀。”(祀:年。)又《無逸》:“乃或亮陰,三年不言。”至:
①到;到達。《詩經·秦風·渭陽》:“我送舅氏,日至渭陽。”(舅氏:舅父,母親的兄弟。)《左傳·文公二年》:“秦師又至。”(師:軍隊。)②及;達到。李白《望天門山》:“天門中斷楚江開,碧水東流至此回。”③達到極點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中庸之為德也,其至矣乎!”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此亦飛之至也。”④周備;周到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或遇其叱咄,色愈恭,禮愈至,不敢出一言以復。”(叱咄:呼喝;大聲斥責。)⑤節氣名。夏至、冬至的統稱。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凡分分、至、啟、閉,必書雲物。”⑥副詞。最;極。《荀子·正論》:“罪至重而刑至輕,庸人不知惡矣。”⑦連詞。表示提出另一話題。相當於“至於”。《墨子·非攻》:“至攘人犬豕雞豚者,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。”⑧通“志”。意志;志向。鄒陽《上書吳王》:“故願大王無忽,察聽其至。”《漢書·鄒陽傳》“至”作“志”。臨:
(一)①自上往下看。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而君之後宮臨而笑臣。”(臣:自稱的謙詞。)②統治;治理。《漢書·貢禹傳》:“武帝始臨天下,尊賢用士。”《國語·晉語五》:“茍從是行也,臨長晉國者,非汝其誰?”③至;到;到達。李密《陳情表》:“州司臨門,急於星火。”(州司:州官。)也用於稱對方到來的敬辭。《左傳·襄公三年》:“請君臨之。”④靠近;臨近。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平原君傢樓臨民傢。”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把酒臨風。”陶淵明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臨清流而賦詩。”⑤對著范本摹仿。⑥指時間臨近;將要。《漢書·韓延壽傳》:“臨上車,騎吏一人後至。”(騎吏:騎馬的官吏。)⑦監視。《詩經·大雅·大明》:“上帝臨女,無貳爾心。”(女:同“汝”。爾:你。) (二)lìn 哭,哭吊死者。《史記·孝文帝本紀》:“宮殿中當臨者,皆以旦夕,各十五舉聲。”(旦:早。舉聲:高聲號哭。)《世說新語·傷逝》:“孝武山陵夕,王孝伯入臨。”堂:
①殿堂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諸侯趨走堂下。”②正屋,即廳堂。杜甫《贈衛八處士》:“焉知二十載,重上君子堂。”③舊時官府議事或審案的地方。李商隱《行次西效作》:“巍巍政事堂。”④指某些有專門用途的房屋、廳堂或居室。柳宗元《盩厔(zhōu zhì)縣新食堂記》:“新作食堂於縣內之右。”⑤父系、母系同祖的親屬。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:“羊長和父繇與太傅祜同堂相善。”(羊長和:人名。)[堂堂]1.宏大。《晏子春秋·外篇重而異者二》:“寡人將去此堂堂國而死乎?”(去:離開。)2. 光明正大。《法言·重黎》:“堂堂乎忠,難矣哉!”3. 容貌魁偉不凡。《後漢書·伏湛傳》:“湛容貌堂堂。”4.公然;無顧慮的樣子。陸遊《涉白馬渡慨然有懷》:“袁曹百戰相持處,犬羊堂堂自來去。”雙:
①兩個;一對;成雙的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權》:“權投以雙戟。”②偶。與“單”相對。《宋史·禮志十九》:“隻日視事,雙日不坐。”(隻:單。視事:辦理公事。坐:指坐堂辦公。)③匹敵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至如信者,國士無雙。”目:
①眼睛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目不能兩視而明。”②觀看;註視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卒中往往語,皆指目陳勝。”③以目示意;遞眼色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范增數目項王。”④看法。方孝孺《答王秀才書》:“俾世俗易心改目,以勉其遠且大者。”⑤眼力;目光。魏征《述懷》:“既傷千裡目,還驚九折魂。”(九折:指道路崎嶇。)孟棨《本事詩·崔護》:“彼此目註者久之。”⑥網眼。劉知幾《史通·敘事》:“捕高鳥者張其萬置(jū),而獲之者由於一目。”(置:捕鳥獸的網。)⑦名目;條目。《梁書·殷鈞傳》:“又受詔料檢西省法書古籍,別為品目。”(省:官署名。)元稹《批宰臣請上尊號第二表》:“百吏雖存,官業多曠;萬目雖設,紀律未張。”⑧標題。《北史·儒林傳上·孫惠蔚》:“惠蔚既入東觀,見典籍未周……或文壞字誤,謬爛相屬,卷目雖多,全定者少。”(東觀:指宮中藏書、著書之處。謬爛:錯誤雜亂。屬:連接。)又目錄。韓愈《上張仆射書》:“有小吏持院中故事節目十餘事來示愈。”⑨頭領。《明史·陳金傳》:“賊覘(chān)諸要害無守者,乃悉所有賂目兵,乘暮遁去。”(覘:窺視。目兵:兵卒中的小頭目。)⑩品評;看待。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:“世目周侯,嶷如斷山。”(11)列;行列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北驅予並往,而不在使者之目。”[目前]1. 眼前。王鰲《震澤長語·文章》:“《禹貢》敘山水脈絡原委,如在目前。”2. 當前;現在。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二》:“許之,則禍在後日;不許,則禍在目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