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絕咽斷骨那下補,萬金寵贈不如土。

    “絕咽斷骨那下補,萬金寵贈不如土。”詩句出處:《相和歌辭·東門行》;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。

    漢傢三十六將軍,東方雷動橫陣雲。雞鳴函谷客如霧,
    貌同心異不可數。赤丸夜語飛電光,徼巡司隸眠如羊。
    當街一叱百吏走,馮敬胸中函匕首。兇徒側耳潛愜心,
    悍臣破膽皆杜口。魏王臥內藏兵符,子西掩袂真無辜。
    羌胡轂下一朝起,敵國舟中非所擬。安陵誰辨削礪功,
    韓國詎明深井裡。絕咽斷骨那下補,萬金寵贈不如土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絕:

    ①斷;截斷。《史記·伍子胥列傳》:“楚發兵絕吳兵之後,不得歸。”②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今滕絕長補短,將五十裡也。”引申為斷絕。《論語·堯曰》:“繼絕世,舉逸民。”《抱樸子·交際》:“乃發憤著論,杜門絕交。”又特指氣絕身亡。《呂氏春秋·知接》:“蒙衣袂而絕乎壽宮。”③橫度;穿過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絕江河。”(假:借助。楫:槳。)《呂氏春秋·悔過》:“今行數千裡,又絕諸侯之地以襲國,臣不知其可也。”④極;非常。《史記·呂不韋列傳》:“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。”又特指極遙遠的。《史記·衛將軍驃騎列傳》:“因前使絕國功,封騫博望侯。”(騫:張騫。)又指極好的,獨一無二的。《漢書·敘傳上》:“逢蒙絕技於弧矢。”(逢蒙:古代善於射箭的人。弧:弓。)《後漢書·班彪傳附班固》:“此六子者,皆有殊行絕才。”[絕頂]1. 山的最高峰。杜甫《望嶽》:“會當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。”(會當:定當。)2. 非常的。

    咽:

    (一)①咽頭,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。位於鼻腔、口腔的後方,喉的上方。分為鼻咽、口咽和喉咽三部分。通稱咽喉。《夢溪筆談·藥議》:“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。咽則納飲食,喉則通氣。”②喻形勢險要之地。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韓,天下之咽喉。”(二)yè ①阻塞。劉向《新序·雜事》:“雲霞充咽,則奪日月之明。”②聲音阻塞或低微。孟郊《古怨別》:“含情兩相向,欲語氣先咽。”

    斷:

    ①斷開;截斷。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:“刑至斷肢體,刻肌膚。”②斷絕;隔開。喬宇《秋風亭下泛舟》:“山分秦晉群峰斷,水入河汾兩派通。”李白《大堤曲》:“天長音信斷。”③盡;極。張羽《清口》:“行行重行行,目斷雙飛鴻。”④禁止;戒除;禁絕。王羲之《雜帖》:“此郡斷酒一年,所省百餘萬斛米,乃過於租。”⑤判斷;決定;決斷。《國語·晉語九》:“及斷獄之日,叔魚抑邢侯。”⑥副詞。絕對。柳宗元《封建論》:“周之事跡,斷可見矣。”李商隱《無題》:“斷無消息石榴紅。”

    骨:

    ①人及動物的骨頭、骨骼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蚓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”②指屍骨。陸遊《醉中出西門偶書》:“青山是處可埋骨,白發向人羞折腰。”③軀體。陸龜蒙《夢遊甘露寺》:“豈伊煩惱骨,合到清涼域?”(伊:這。合:應當。)④指起支撐作用的架子。《朱子語類》第一百二十五:“惟其中空,故受軸而運轉不窮,如傘柄上木管子眾骨所會者。”⑤心思;神志。《新唐書·盧杞傳》:“忠臣寒膺,良士痛骨。”(膺:胸。)⑥(人的)品格;氣質。李賀《送沈亞之》:“吾聞壯夫重心骨。”⑦文學作品的剛健筆力、風格。《文心雕龍 · 風骨》:“若瘠義肥辭,繁雜失統,則無骨之征也。”(統:中心。)

    下:

    ①位置在低處的。與“上”相對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龐涓死於此樹之下。”②等級低的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能謗議於市朝,聞寡人之耳者,受下賞。”③謙詞。《水滸全傳》第六十三回:“蔡福聽瞭,心中暗喜:如此發放,正中下懷。”④質量低的。陸羽《茶經·五之煮》:“其水用山水,上;江水,中;井水,下。”⑤時間在後的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奮乎百世之上,百世之下,聞者莫不興起也。”⑥次序靠後的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上稱帝嚳,下道齊桓。”⑦低於;少於。《呂氏春秋·雍塞》:“此不下九石。”⑧表示屬於一定的范圍、情況、條件等。⑨當某個時間或時節;時下。⑩由高處往低處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孔子下,欲與之言。”(11)去;往。常指由西往東,由北往南,由上遊往下遊。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:“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。”(12)攻克。《呂氏春秋·慎大》:“一朝而兩城下。”(13)退讓。(14)頒佈;下達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令下而人皆疾習射,日夜不休。”(15)用;施行。蘇軾《西江月 ·昨夜扁舟京口》:“此景百年幾變,個中下語千難。”(16)動作的次數。林嗣環《口技》:“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。”

    補:

    ①補綴衣服。白居易《村居臥病》詩:“補褐防寒歲。”(褐:粗佈衣服。)②泛指修補一切破損之物。杜甫《後苦寒二首》:“白鵠翅垂眼流血,安得春泥補地裂!”③彌補;補救。晁錯《賢良文學對策》:“補主之過。”④補充;補助。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種谷》:“稀豁之處,鋤而補之。”(稀豁:稀疏。)⑤益;裨益。《左傳·莊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惡一也,惡於宋而保於我,保之何補?”⑥補養;滋補。《莊子·外物》:“靜然可以補病。”

    萬:

    [萬俟(qí)]復姓。

    金:

    ①金屬的通稱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;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。”《周禮·秋官·職金》:“入其金錫於為兵器之府。”(為:制作。)②金黃色。《嶽陽樓記》:“浮光躍金。”《阿房宮賦》:“金塊珠礫,棄擲迤邐,秦人視之,亦不甚惜。”③錢財;錢。《史記·陳丞相世傢》:“臣聞(陳)平受諸將金,金多者得善處,金少者得惡處。”④金屬制的樂器或兵器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金石絲竹,樂之器也。”《淮南子·說山》:“砥石不利,而可以利金。”(利金:磨利刀劍。)⑤古代八音之一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師》:“皆播之以八言,金、石、土、革、絲、木、匏、竹。”⑥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。以一鎰(二十四兩)為一金,或以一斤為一金。《史記·燕召公世傢》:“子之因遺(wèi)蘇代百金。”(子之:人名。遺:贈與。)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,買五人之脰而函之。”(脰dòu:頸項;頭臚。)《獄中雜記》:“富者賂數百金。”⑦比喻堅固。《過秦論》:“始皇之心,自以為關中之地,金城千裡。”⑧五行之一。《尚書·洪范》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⑨朝代名(公元1115—1234年)。女真族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所建。

    寵:

    ①尊貴;榮耀。《國語·楚語上》:“撫征南海,訓及諸夏,其寵大矣。”《老子》第十三章:“寵辱若驚。”②偏愛。《左傳·昭公二年》:“少薑有寵於晉侯。”③驕縱。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好殫(dān)物以窮寵,忽下叛而生憂也。”(殫:盡。)

    贈:

    ①贈送;送給。《詩經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:“知子之來之,雜佩以贈之。”(子:你。)②驅除;送走。《周禮·春官·占夢》:“以贈惡夢。”③賜死者以官爵或榮譽稱號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步夫人卒,追贈皇後。”

    不:

    (一)①不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(懸)特兮。”(特:三歲的獸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無;沒有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詞。無實義。《逸周書·皇門》:“我不則寅哉寅哉!”[不祿]士死的諱稱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天子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後作“柎”。《詩經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華,鄂不(wěi)。”(常棣:即棠梨樹。 鄂:同“萼”。 :有光采。)

    如:

    ①順從;依照。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唯所如之,無不如志。”李朝威《柳毅傳》:“毅如其言,遂至其宮。”②往;到……去。《漢書·燕王傳》:“田生如長安,不見(劉)澤。”③似;像;如同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”④及;趕得上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弗如也! 吾與女弗如也!”⑤奈。“如……何”,相當於“奈……何”,把……怎麼樣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一薛居州,獨如宋王何?”(薛居州:人名,宋臣。)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其如土石何?”⑥介詞。相當於“於”。引進比較對象。《呂氏春秋·愛士》:“人之困窮,甚如饑渴。”⑦連詞。1. 相當於“如果”,表示假設。《詩經·秦風·黃鳥》:“如可贖兮,人百其身。”2. 相當於“和”。表示並列。《儀禮·鄉飲酒禮》:“公如大夫入。”(大夫:官名。)3. 相當於“而”。表示轉折。至於;卻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如其禮樂,以俟君子。”4.相當於“或者”。表示選擇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(安:怎。方六七十:指縱橫六七十裡。邦:諸侯封國。)⑧助詞。形容詞後綴,相當於“然”,表示“……的樣子”。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孔子於鄉黨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[不如]也作“弗如”。比不上。岑參《石犀》:“始知李太守,伯禹亦不如。”(伯禹:大禹。)

    土:

    (一)①泥土;土壤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。”《尚書·禹貢》:“(冀州)厥土惟白壤。”(厥:其;它的。)②土地;田地。揚雄《羽獵賦》:“不奪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。”(膏腴:肥沃。)③領土;國土。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”④地方;地區。《詩經·魏風·碩鼠》:“逝將去女,適彼樂土。”(逝:通“誓”。去:離開。女:通“汝”,你。適:往。)⑤鄉土;故鄉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久在絕域,年老思土。”⑥本地的;地方性的。《尚書·旅獒》:“犬馬非其土性不畜。”⑦五行之一。《尚書·洪范》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⑧八音之一。指塤一類的樂器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師》:“皆播之以八音,金、石、土、革、絲、木、匏、竹。”⑨土地神。《公羊傳·僖公三十一年》:“天子祭天,諸侯祭土。” (二)dù ①植物的根。《詩經·豳風·鴟鴞》:“徹彼桑土。”②古代河流名。《詩經·大雅·綿》:“民之初生,自土沮漆。”(沮:通“徂cú”,往。漆:古河名。)


    上一篇:日照天正绿,杳杳归鸿吟。

    下一篇:归流驶且广,泛舟绝沿洄。
  • 绝咽断骨那下补,万金宠赠不如土。

    “绝咽断骨那下补,万金宠赠不如土。”诗句出处:《相和歌辞·东门行》;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。

    汉家三十六将军,东方雷动横阵云。鸡鸣函谷客如雾,
    貌同心异不可数。赤丸夜语飞电光,徼巡司隶眠如羊。
    当街一叱百吏走,冯敬胸中函匕首。凶徒侧耳潜惬心,
    悍臣破胆皆杜口。魏王卧内藏兵符,子西掩袂真无辜。
    羌胡毂下一朝起,敌国舟中非所拟。安陵谁辨削砺功,
    韩国讵明深井里。绝咽断骨那下补,万金宠赠不如土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绝:

    ①断;截断。《史记·伍子胥列传》:“楚发兵绝吴兵之后,不得归。”②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今滕绝长补短,将五十里也。”引申为断绝。《论语·尧曰》:“继绝世,举逸民。”《抱朴子·交际》:“乃发愤著论,杜门绝交。”又特指气绝身亡。《吕氏春秋·知接》:“蒙衣袂而绝乎寿宫。”③横度;穿过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”(假:借助。楫:桨。)《吕氏春秋·悔过》:“今行数千里,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,臣不知其可也。”④极;非常。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:“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。”又特指极遥远的。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:“因前使绝国功,封骞博望侯。”(骞:张骞。)又指极好的,独一无二的。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逢蒙绝技于弧矢。”(逢蒙:古代善于射箭的人。弧:弓。)《后汉书·班彪传附班固》:“此六子者,皆有殊行绝才。”[绝顶]1. 山的最高峰。杜甫《望岳》: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”(会当:定当。)2. 非常的。

    咽:

    (一)①咽头,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。位于鼻腔、口腔的后方,喉的上方。分为鼻咽、口咽和喉咽三部分。通称咽喉。《梦溪笔谈·药议》:“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。咽则纳饮食,喉则通气。”②喻形势险要之地。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:“韩,天下之咽喉。”(二)yè ①阻塞。刘向《新序·杂事》:“云霞充咽,则夺日月之明。”②声音阻塞或低微。孟郊《古怨别》:“含情两相向,欲语气先咽。”

    断:

    ①断开;截断。《史记·文帝本纪》:“刑至断肢体,刻肌肤。”②断绝;隔开。乔宇《秋风亭下泛舟》:“山分秦晋群峰断,水入河汾两派通。”李白《大堤曲》:“天长音信断。”③尽;极。张羽《清口》:“行行重行行,目断双飞鸿。”④禁止;戒除;禁绝。王羲之《杂帖》:“此郡断酒一年,所省百余万斛米,乃过于租。”⑤判断;决定;决断。《国语·晋语九》:“及断狱之日,叔鱼抑邢侯。”⑥副词。绝对。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周之事迹,断可见矣。”李商隐《无题》:“断无消息石榴红。”

    骨:

    ①人及动物的骨头、骨骼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”②指尸骨。陆游《醉中出西门偶书》:“青山是处可埋骨,白发向人羞折腰。”③躯体。陆龟蒙《梦游甘露寺》:“岂伊烦恼骨,合到清凉域?”(伊:这。合:应当。)④指起支撑作用的架子。《朱子语类》第一百二十五:“惟其中空,故受轴而运转不穷,如伞柄上木管子众骨所会者。”⑤心思;神志。《新唐书·卢杞传》:“忠臣寒膺,良士痛骨。”(膺:胸。)⑥(人的)品格;气质。李贺《送沈亚之》:“吾闻壮夫重心骨。”⑦文学作品的刚健笔力、风格。《文心雕龙 · 风骨》:“若瘠义肥辞,繁杂失统,则无骨之征也。”(统:中心。)

    下:

    ①位置在低处的。与“上”相对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庞涓死于此树之下。”②等级低的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能谤议于市朝,闻寡人之耳者,受下赏。”③谦词。《水浒全传》第六十三回:“蔡福听了,心中暗喜:如此发放,正中下怀。”④质量低的。陆羽《茶经·五之煮》:“其水用山水,上;江水,中;井水,下。”⑤时间在后的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奋乎百世之上,百世之下,闻者莫不兴起也。”⑥次序靠后的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上称帝喾,下道齐桓。”⑦低于;少于。《吕氏春秋·雍塞》:“此不下九石。”⑧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、情况、条件等。⑨当某个时间或时节;时下。⑩由高处往低处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孔子下,欲与之言。”(11)去;往。常指由西往东,由北往南,由上游往下游。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:“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。”(12)攻克。《吕氏春秋·慎大》:“一朝而两城下。”(13)退让。(14)颁布;下达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令下而人皆疾习射,日夜不休。”(15)用;施行。苏轼《西江月 ·昨夜扁舟京口》:“此景百年几变,个中下语千难。”(16)动作的次数。林嗣环《口技》:“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。”

    补:

    ①补缀衣服。白居易《村居卧病》诗:“补褐防寒岁。”(褐:粗布衣服。)②泛指修补一切破损之物。杜甫《后苦寒二首》:“白鹄翅垂眼流血,安得春泥补地裂!”③弥补;补救。晁错《贤良文学对策》:“补主之过。”④补充;补助。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种谷》:“稀豁之处,锄而补之。”(稀豁:稀疏。)⑤益;裨益。《左传·庄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恶一也,恶于宋而保于我,保之何补?”⑥补养;滋补。《庄子·外物》:“静然可以补病。”

    万:

    [万俟(qí)]复姓。

    金:

    ①金属的通称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《周礼·秋官·职金》:“入其金锡于为兵器之府。”(为:制作。)②金黄色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浮光跃金。”《阿房宫赋》:“金块珠砾,弃掷迤逦,秦人视之,亦不甚惜。”③钱财;钱。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:“臣闻(陈)平受诸将金,金多者得善处,金少者得恶处。”④金属制的乐器或兵器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金石丝竹,乐之器也。”《淮南子·说山》:“砥石不利,而可以利金。”(利金:磨利刀剑。)⑤古代八音之一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师》:“皆播之以八言,金、石、土、革、丝、木、匏、竹。”⑥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。以一镒(二十四两)为一金,或以一斤为一金。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:“子之因遗(wèi)苏代百金。”(子之:人名。遗:赠与。)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,买五人之脰而函之。”(脰dòu:颈项;头胪。)《狱中杂记》:“富者赂数百金。”⑦比喻坚固。《过秦论》:“始皇之心,自以为关中之地,金城千里。”⑧五行之一。《尚书·洪范》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⑨朝代名(公元1115—1234年)。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所建。

    宠:

    ①尊贵;荣耀。《国语·楚语上》:“抚征南海,训及诸夏,其宠大矣。”《老子》第十三章:“宠辱若惊。”②偏爱。《左传·昭公二年》:“少姜有宠于晋侯。”③骄纵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好殚(dān)物以穷宠,忽下叛而生忧也。”(殚:尽。)

    赠:

    ①赠送;送给。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知子之来之,杂佩以赠之。”(子:你。)②驱除;送走。《周礼·春官·占梦》:“以赠恶梦。”③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步夫人卒,追赠皇后。”

    不:

    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(wěi)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:有光采。)

    如:

    ①顺从;依照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唯所如之,无不如志。”李朝威《柳毅传》:“毅如其言,遂至其宫。”②往;到……去。《汉书·燕王传》:“田生如长安,不见(刘)泽。”③似;像;如同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④及;赶得上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弗如也! 吾与女弗如也!”⑤奈。“如……何”,相当于“奈……何”,把……怎么样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一薛居州,独如宋王何?”(薛居州:人名,宋臣。)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其如土石何?”⑥介词。相当于“于”。引进比较对象。《吕氏春秋·爱士》:“人之困穷,甚如饥渴。”⑦连词。1. 相当于“如果”,表示假设。《诗经·秦风·黄鸟》:“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。”2. 相当于“和”。表示并列。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:“公如大夫入。”(大夫:官名。)3. 相当于“而”。表示转折。至于;却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”4.相当于“或者”。表示选择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(安:怎。方六七十:指纵横六七十里。邦:诸侯封国。)⑧助词。形容词后缀,相当于“然”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[不如]也作“弗如”。比不上。岑参《石犀》:“始知李太守,伯禹亦不如。”(伯禹:大禹。)

    土:

    (一)①泥土;土壤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。”《尚书·禹贡》:“(冀州)厥土惟白壤。”(厥:其;它的。)②土地;田地。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不夺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。”(膏腴:肥沃。)③领土;国土。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”④地方;地区。《诗经·魏风·硕鼠》:“逝将去女,适彼乐土。”(逝:通“誓”。去:离开。女:通“汝”,你。适:往。)⑤乡土;故乡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久在绝域,年老思土。”⑥本地的;地方性的。《尚书·旅獒》:“犬马非其土性不畜。”⑦五行之一。《尚书·洪范》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⑧八音之一。指埙一类的乐器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师》:“皆播之以八音,金、石、土、革、丝、木、匏、竹。”⑨土地神。《公羊传·僖公三十一年》:“天子祭天,诸侯祭土。” (二)dù ①植物的根。《诗经·豳风·鸱鸮》:“彻彼桑土。”②古代河流名。《诗经·大雅·绵》:“民之初生,自土沮漆。”(沮:通“徂cú”,往。漆:古河名。)


    上一篇:日照天正绿,杳杳归鸿吟。

    下一篇:归流驶且广,泛舟绝沿洄。

  • 上一篇:日照天正绿,杳杳归鸿吟。

    下一篇:归流驶且广,泛舟绝沿洄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