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從邪陷厥父,吾欲討彼狂。”詩句出處:《詠三良》;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。
束帶值明後,顧盼流輝光。一心在陳力,鼎列誇四方。 款款效忠信,恩義皎如霜。生時亮同體,死沒寧分張。 壯軀閉幽隧,猛志填黃腸。殉死禮所非,況乃用其良。 霸基弊不振,晉楚更張皇。疾病命固亂,魏氏言有章。 從邪陷厥父,吾欲討彼狂。
|
【註釋】:
從:
(一)[從容]1.逍遙自在。歐陽修《浪淘沙》:“把酒祝東風,且共從容。”2.鎮靜安詳。黃溍《日損齋筆記·文獻黃公神道碑》:“俯仰從容,不大聲色。” (二)cóng ①相隨;跟隨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子路從而後。”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。”②追逐;追趕。《孫子兵法· 軍爭》:“佯北勿從。”③聽從;依從。《左傳· 莊公十年》:“小惠未遍,民弗從也。”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從天而頌之,孰與制天命而用之。”④聽任;任憑。杜甫《屏跡》:“失學從兒懶,長貧任婦愁。”⑤做;參與。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及使之從政,則茫然不知其方……”⑥指跟隨的人。《後漢書·單超傳》:“其仆從皆乘牛車……”⑦副的。與“正”相對。古代官吏的品級有正、從之分。《唐六典》:“司封郎中員外郎掌邦之封爵,凡有九等。一曰王,正一品,食邑一萬戶;二曰郡王,從一品,食邑五千戶。”⑧次要的;附屬的。《老殘遊記》第四回:“居然也拿住瞭兩個為從的強盜夥計。”⑨舊指堂房,即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。《三國志· 蜀書·許靖傳》:“(靖)少(shào)與從弟劭俱知名。”⑩介詞。自;由。1.表示起點。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記》:“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。”2. 表示對象,相當於“向”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。”(三) sǒng [從容(yǒng)]同“慫恿”。鼓動。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日夜從容(衡山)王密謀反事。”(反:反叛。)(四)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稱“從”,東西方向稱“衡(橫)”。《詩經·齊風·南山》:“衡從其畝。”(畝:田壟。)②特指“合縱”。戰國時南北六國土地相連,聯合反對西面的秦國,稱“合從”,省稱“從”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遂散六國之從。”③放縱。晁錯《賢良文學對策》:“其行罰也,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。”邪:
(一)①邪惡。《商君書 · 墾令》:“上信而官不敢為邪。”(信:守信用。)②妖異怪誕之事。《南史·袁君正傳》:“性不信巫邪。”③中醫指引起疾病的因素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“邪傷肝也。”④歪斜。與“正”相對。後寫作“斜”。《墨子·備穴》:“邪鑿之。” (二)yá [瑯邪]古郡名。秦置。在今山東省膠南縣瑯邪臺西北。 (三)yé 語氣詞。後作“耶”。1. 表示疑問或反問,相當於“嗎”、“呢”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?”2.表示感嘆,相當於“啊”、“呀”。《周易·系辭傳下》:“乾坤,其《易》之門邪!”陷:
①陷入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及陷於罪,然後從而刑之,是罔民也。”(罔:欺騙。)②陷阱。《韓非子·六反》:“犯而誅之,是為民設陷也。”③陷害。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無俟奸人構陷。”④穿透。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吾矛之利,於物無不陷也。”⑤攻克;陷落。韓愈《張中丞傳後序》:“及城陷,賊縛巡等數十人坐。”⑥淪陷。邵長蘅《閻典史傳》:“城俄陷。”厥:
①石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和之璧,井裡之厥也。”(和之璧:和氏璧。)②代詞。其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厥土惟黃壤。”蘇洵《六國論》:“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斬荊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”③副詞。乃;才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屈原放逐,乃賦《離騷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國語》。”(賦:創作。)④通“橛”。樹樁。《莊子·達生》:“吾處身也,若厥株拘。”(株拘:指樹根盤錯。)⑤通“掘”。挖掘。《山海經·海外北經》:“禹厥之三仞。”(仞:八尺,或七尺。)⑥昏厥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》:“使人薄厥。”⑦病名。《傷寒論·辨少陰病脈證並治》:“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。”父:
(一)①父親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父在觀其志,父沒觀其行。”(沒:通“歿”,死。)②對傢族或親戚中男性長輩的稱呼。《爾雅·釋親》:“父三考為王父,父之妣為王母;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,王父之母為曾祖王母。”③為古代天子對同姓諸侯、諸侯對同姓大夫的尊稱。《詩經 · 小雅 · 伐木》:“既有肥羜(zhù),以速諸父。”(羜:幼羊。速:召請。)④泛指動物雄性。左思《吳都賦》:“其上則猿父哀吟。” (二)fǔ ①對老年人的尊稱。《史記·伍子胥列傳》:“此劍值百金,以與父。”②同“甫”。對成年男子的美稱,多附在名字後面。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四人者:廬陵蕭君圭君玉,長樂王回深父,餘弟安國平父、安上純父。”(廬陵:今江西吉安縣。蕭君圭君玉:蕭君圭字君玉。長樂:地名,在今福建。王回深父:王回字深父。下文“平父”“純父”同。)③為從事某一類行業男子的通稱。柳宗元《鈷鉧潭西小丘記》:“農夫漁父過而陋之。”④開始。《老子》第四十二章:“強梁者不得其死,吾將以為教父。”(強梁:強橫,強悍。其死:指正常死亡。以為:“以”後省代詞“此”“之”等,意思是用這句話作為……)吾:
①代詞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②通“禦(禦)”。抵禦。《墨子·公孟》:“厚攻則厚吾,薄攻則薄吾。”③[吾子]對人的尊稱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病未及死,吾子勉之。”欲:
①欲望;願望。又作“慾”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從(縱)耳目之欲。”《孫子兵法·謀攻》:“上下同欲者勝。”②想要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愛共叔段,欲立之。”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”③需要。《齊民要術·耕田》:“凡秋耕欲深,春夏欲淺。”④副詞。將要;快要。杜甫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》:“卻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詩書喜欲狂。”⑤情欲;貪欲。劉伶《酒德頌》:“不覺寒暑之切肌,利欲之感情。”討:
①聲討;征伐。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亡不越竟,反不討賊。” (亡:逃亡。反: 同“返”。)②征討。《左傳·隱公十年》:“以王命討不庭。”(不庭:不來朝見。)③治理;整頓。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。”④探索;研究。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討正法之本。”《論語·憲問》:“為命,裨諶草創之,世叔討論之。”彼:
①指示代詞。相當於“那”。與“此”相對。1.指示人或事物。《詩經·鄭風·狡童》:“彼狡童兮,不與我言兮。”(狡:狡猾。)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彼一時,此一時也。”2.指示場所。《戰國策·秦策二》:“息壤在彼。”(息壤:地名。)②人稱代詞。1.第三人稱。相當於“他”、“他們”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彼眾我寡。”又《昭公二年》:“彼何罪?”2. 泛指別人;他人。《韓非子·說疑》:“彼又使譎(jué)詐之士。”(譎詐:玩弄手段。)狂:
①瘋狗;狗發瘋。《晉書·五行志中》:“旱歲,犬多狂死。”《漢書·五行志中》:“旱歲犬多狂死及為怪。”②發瘋;精神失常。《呂氏春秋·必己》:“比幹戮,箕子狂。”《吳越春秋·王僚使公子光傳》:“子胥之吳,乃被(pī)發佯狂。”(被:披。)③狂妄;傲慢。《左傳·文公十二年》:“好勇而狂。”④縱情地;無拘束地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古之狂也肆,今之狂也蕩。”⑤氣勢猛烈;聲勢大。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迴狂瀾於既倒。”杜甫《君不見簡蘇徯》:“深山窮谷不可處,霹靂魍魎兼狂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