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浩浩海裔,不威而同。”詩句出處:《唐鐃歌鼓吹曲十二篇·梁之餘,保荊衡》;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。
苞枿矣,惟恨之蟠。彌巴蔽荊,負南極以安。 曰我舊梁氏,緝綏艱難。江漢之阻,都邑固以完。聖人作, 神武用。有臣勇智,奮不以眾。投跡死地,謀猷縱。 化敵為傢,慮則中。浩浩海裔,不威而同。系縲降王。 定厥功。澶漫萬裡,宣唐風。蠻夷九譯,咸來從。 凱旋金奏,象形容。震赫萬國,罔不龔。
|
【註釋】:
浩:
①水勢廣闊或盛大。枚乘《七發》:“浩㲿(wǎng)漾兮,慌曠曠兮。”(㲿漾:即汪洋,水寬無邊。 慌:慌忽。)曹植《贈白馬王彪》:“霖雨泥我塗,流潦浩縱橫。”②廣大;盛大。《詩經·小雅·雨無正》:“浩浩昊天。”③富餘;眾多。劉塤《隱居通義·詩歌二》:“今人讀杜詩,見汪洋浩博,茫無津涯。”(杜:杜甫。津涯:邊岸。)《東京夢華錄·民俗》:“以其人煙浩穰,添十數萬眾不加多,減之不覺少。”[浩浩]1. 水勢大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銜遠山,吞長江,浩浩湯(shāng)湯,橫無涯際。”(湯湯:大水急流。)2. 廣大的樣子。劉滄《春日旅遊》:“浩浩晴原人獨去,依依春草水分流。”3. 曠遠的樣子。古詩《涉江采芙蓉》:“還顧望舊鄉,長路漫浩浩。”[浩蕩]1.水勢壯闊的樣子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青冥浩蕩不見底,日月照耀金銀臺。”(青冥:天空。金銀臺:金銀築成的宮闕,指神仙所居的地方。)2.放蕩自恣的樣子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怨靈修之浩蕩兮,終不察夫民心。”(靈修:指楚懷王。)浩浩:
①水勢盛大的樣子。《書·堯典》:“湯湯洪水方割,蕩蕩懷山襄陵,~~滔天。”②廣闊遼遠的樣子。蘇軾《赤壁賦》:“~~乎如馮虛禦風,而不知其所止。”浩:
①水勢廣闊或盛大。枚乘《七發》:“浩㲿(wǎng)漾兮,慌曠曠兮。”(㲿漾:即汪洋,水寬無邊。 慌:慌忽。)曹植《贈白馬王彪》:“霖雨泥我塗,流潦浩縱橫。”②廣大;盛大。《詩經·小雅·雨無正》:“浩浩昊天。”③富餘;眾多。劉塤《隱居通義·詩歌二》:“今人讀杜詩,見汪洋浩博,茫無津涯。”(杜:杜甫。津涯:邊岸。)《東京夢華錄·民俗》:“以其人煙浩穰,添十數萬眾不加多,減之不覺少。”[浩浩]1. 水勢大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銜遠山,吞長江,浩浩湯(shāng)湯,橫無涯際。”(湯湯:大水急流。)2. 廣大的樣子。劉滄《春日旅遊》:“浩浩晴原人獨去,依依春草水分流。”3. 曠遠的樣子。古詩《涉江采芙蓉》:“還顧望舊鄉,長路漫浩浩。”[浩蕩]1.水勢壯闊的樣子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青冥浩蕩不見底,日月照耀金銀臺。”(青冥:天空。金銀臺:金銀築成的宮闕,指神仙所居的地方。)2.放蕩自恣的樣子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怨靈修之浩蕩兮,終不察夫民心。”(靈修:指楚懷王。)海:
①海洋;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(揚州)沿於江海。”也指大的湖泊。杜甫《兵車行》:“君不見青海頭,古來白骨無人收。”曹操《步出夏門行·觀滄海》:“東臨碣石,以觀滄海。”②連成片的同類事物。李白《關山月》:“明月出天山,蒼茫雲海間。”③來自海外的。江總《山庭春日》:“岸綠開河柳,池紅照海榴。”④大的(容器或容量)。徐光啟《刻幾何原本序》:“百傢之學海。”[四海][海內]古人認為中國為海環繞,所以用來指全國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故推恩足以保四海,不推恩無以保妻子。”(推恩:施恩惠於人。)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“海內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。”裔:
①衣服的邊緣。郎瑛《七修類稿·國事類·衣服制》:“凡官員衣服寬窄隨身,文官自領至裔,去地一寸。”②泛指邊沿。《楚辭·九歌·湘夫人》:“蛟何為兮水裔?”③邊遠的地方。《隋書·河間王弘傳》:“時河東多盜賊,民不得安,弘奏為盜者百馀人,投之邊裔。”④指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。《左傳·定公十年》:“裔不謀夏,夷不亂華。”⑤後代。左思《吳都賦》:“虞、魏之昆,顧、陸之裔。”(昆:後代。)不:
(一)①不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(懸)特兮。”(特:三歲的獸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無;沒有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詞。無實義。《逸周書·皇門》:“我不則寅哉寅哉!”[不祿]士死的諱稱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天子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後作“柎”。《詩經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華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樹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威:
①威嚴;有威儀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子溫而厲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。”②威勢;威力。《詩經·周頌·我將》:“畏天之威。”《左傳·文公七年》:“叛而不討,何以示威?”(討:征伐。)③使……害怕;威懾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。”《墨子· 七患》:“賞賜不能喜,誅罰不能威。”④害怕;畏懼。《詩經 · 小雅 ·常棣》:“死喪之威。”(喪:亡。)《莊子·漁父》:“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。”而:
①第二人稱代詞,相當於“你”、“你的”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年》:“餘知而無罪也。”②連詞。1.表示並列或聯合關系,相當於“和”、“與”、“並且”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子溫而厲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。”2.表示承接。連接兩個謂語。a.動作前後相繼。蘇軾《喜雨亭記》:“於是舉酒於亭上,以屬客而告之曰。”(屬:同“囑”。)b.相當於“則”、“就”。《國語·楚語下》:“夫民心之慍也,若防大川焉,潰而所犯必多矣。”(潰:決堤。犯:危害。)3. 表示轉折,相當於“卻”、“然而”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。”4. 表示因果,相當於“因而”、“所以”。《說苑·修文》:“情動於中,而形於聲。”(中:心中。)5.連接分句,表示假設關系或引出進一層意思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年》:“子產而死,誰其嗣之?”(嗣:繼承。)6.將修飾語連接到動詞上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吾恂恂而起。”(恂恂:緊張而擔心。)③語氣詞。用於句末表示感嘆語氣。《詩經·齊風·著》:“俟我於堂乎而。”(俟:等候。)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已而已而! 今之從政者殆而!”(殆:危險。)④通“能”。能夠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德合一君,而征一國。”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行柔而剛,用弱而強。”[而已]助詞,猶罷瞭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:“諸子十傢,其可觀者九傢而已。”同:
①會合;聚集。《詩經·小雅·吉日》:“獸之所同,麀(yōu)鹿麌(yǔ)麌。”(麀:母鹿。麌麌:獸群聚貌。)庾信《燕射歌辭·角調曲》:“涇渭同流,清濁異能。”②古代諸侯按時朝見天子之禮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宗廟之事,如會同,端章甫,願為小相焉。”(如:或者。端:玄端;諸侯祭服。章甫:黑色冠名。相:主持贊禮者。)③相同;與“異”相對。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古今一也,人與我同耳。”④共;共用;同一個。《詩經·秦風·無衣》:“豈曰無衣? 與子同袍。”文天祥《正氣歌》:“牛驥同一皂。”(皂:通“槽”。牛馬槽。)⑤統一;同一。《三國志 · 吳書 ·吳主傳》:“同船濟水。”《禮記·中庸》:“車同軌,書同文,行同倫。”(軌:車子兩輪間的距離。倫:倫常綱紀。)⑥偕同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同行十二年。”⑦參與。《武經總要》前集:“不知三軍之權,而同三軍之任,則疑。”(任:責任;職位。)⑧和諧;安定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,故外戶而不閉,是謂大同。”(謀閉:停止用計謀。外戶:從外面關的門。)⑨整齊。《詩經 ·小雅·車攻》:“我馬既同。”⑩古代土地面積單位,方百裡為同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且昔天子之地一圻,列國一同。”(11)古代樂律中的陰律,又稱“呂”。《周禮·春官·典同》:“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