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公冶本非罪,潘郎一為民。”詩句出處:《送華陰尉張苕赴邕府使幕》;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。
昔忝南宮郎,往來東觀頻。嘗披燕公傳,聳若窺三辰。 翊聖崇國本,像賢正朝倫。高視緬今古,清風夐無鄰。 蘭錡照通衢,一傢十朱輪。酂國嗣侯絕,韋卿世業貧。 夫子承大名,少年振芳塵。青袍仙掌下,矯首凌煙旻。 公冶本非罪,潘郎一為民。風霜苦搖落,堅白無緇磷。 一旦逢良時,天光燭幽淪。重為長裾客,佐彼觀風臣。 分野窮禹畫,人煙過虞巡。不言此行遠,所樂相知新。 雨起巫山陽,鳥鳴湘水濱。離筵出蒼莽,別曲多悲辛。 今朝一杯酒,明日千裡人。從此孤舟去,悠悠天海春。
|
【註釋】:
公:
①公正;公平。《呂氏春秋·去私》:“外舉不避仇,內舉不避親,祈黃羊可謂公矣。”②公共的;公傢的。陳亮《上孝宗皇帝第三書》:“二聖北狩之痛,蓋國傢之大恥而天下之公憤也。”③公然;公開地。賈誼《論積貯疏》:“殘賊公行,莫之或止。”(殘賊:害。)④公傢,與“私”相對。《詩經·豳風· 七月》:“獻豜於公。”⑤通“功”。功勞。《詩經·小雅·六月》:“薄伐玁狁,以奏膚公。”⑥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。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天子一位,公一位,侯一位,伯一位,子、男同一位。”又為諸侯的通稱。《禮記·喪服大記》:“公之喪,大夫俟練,士卒哭而歸。”(練:喪服。)⑦古代朝廷官階的第一級。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太師、太傅、太保,是為三公。”後泛指朝中職掌權者。李白《行路難》:“漢朝公卿忌賈生。”⑧對男子的敬稱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公等遇雨,皆以失期,失期當斬。”⑨舊稱親屬中的尊長。1.稱祖父。《呂氏春秋·異用》:“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,孔子荷(hè)杖而問之曰:‘子之公不有恙乎?’搏杖而揖之,問曰:‘子之父母不有恙乎?’”(搏杖:扶杖。)2. 稱父親。《戰國策·魏策一》:“將行,其子陳應止其公之行。”3.稱丈夫之父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奉事循公姥,進止敢自專?”(循:順從。姥:婆婆。)⑩稱雄性的禽獸。《齊民要術·作醬法》:“母蟹臍大,圓,竟服下,公蟹狹而長。”冶:
①熔煉金屬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:“冶鑄煮鹽。”②熔煉金屬的工匠。《淮南子·俶真》:“今夫冶工之鑄器,金踴躍於爐中。”③培養;造就。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君子之才。”④多姿;艷麗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。”洪邁《夷堅丙志·無足婦人》:“(婦人)無兩足,但以手行,而容貌絕冶。”⑤通“野”。郊外。樂府詩《子夜四時歌·春歌》:“冶遊步春露。”[冶遊]1. 指男女在春天或節日裡到野外遊玩。晏幾道《浣溪沙》之四:“落英飛絮冶遊天。”2. 專指嫖妓。紀昀(yún)《閱微草堂筆記·如是我聞四》:“先拊(fǔ)膺痛哭,責其子之冶遊;次嚙齒握拳,數諸客之誘引。”本:
①草木的根或莖幹。《呂氏春秋·先己》:“百仞之松,本傷於下而末槁於上。”《國語·晉語一》:“伐木不自其本,必復生。”②基礎;主體。《漢書·趙充國傳》:“臣聞兵以計為本,故多算勝少算。”(算:謀算。)③根源;來源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樂者音之所由生也,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。”④特指農業生產。《商君書·壹言》:“能事本而禁末者,富。”(末:指工商業。)⑤原來的;固有的。《世說新語·識鑒》:“因與諸尚書言孫、吳用兵本意。”蕭統《文選序》:“變其本而加厲。”(厲:厲害。)⑥依據;按照。柳宗元《駁復仇議》:“本情以正褒貶。”⑦自己或自己方面的。《列子 ·周穆王》:“燕人生於燕,長於楚,及老而還本國。”《清平山堂話本·快嘴李翠蓮記》:“本宅眾親簇擁新人到瞭堂前,朝西站定。”⑧現今的。王安石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》:“臣前蒙陛下問及本朝所以享國百年天下無事之故。”⑨本錢。《醒世恒言》卷三十三:“把十五貫錢與女婿作本,開店養身。”⑩奏章。申時行《召對錄》:“先生每看這本說朕酒、色、財、氣……”(11)版本。錢大昕《十駕齋養新錄》卷六:“所引諸經,與今本多異者,皆出先秦古書。”(12)演出的底本。(13)副詞。本來;原來。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臣本佈衣,躬耕於南陽。”(14)量詞。用於書冊、戲曲等。孔尚任《桃花扇·孤吟》:“昨日看完上本,演的何如?”非:
①違背;違反。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:“無謀非德,無犯非義。”(無:不。謀:謀劃。犯:觸及。)②違理的事;過錯。與“是”相對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。”③指責;譏諷;非議;非難。《呂氏春秋·審己》:“國人不說,大非上。”(說:同“悅”。上:指國君。)《荀子· 修身》:“故非我而當者,吾師也。”④不是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子非魚,安知魚之樂?”(子:你。安:怎。)⑤無;沒有。左思《三都賦序》:“雖寶非用。”⑥副詞。不。《尚書·盤庚下》:“各非敢違卜。”( 卜:吉卜。)罪:
①罪惡;犯法行為。《詩經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無罪無辜,讒口囂囂。”(囂囂áoáo:眾口詆毀的樣子。)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無功不賞,無罪不罰。”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武安又盛毀灌夫所橫恣,罪逆不道。”②過失;過錯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大夫何罪?”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此天之亡我,非戰之罪也。”③罪人。《呂氏春秋·慎大》:“出拘救罪。”④懲處;治罪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春離法者罪。”(離:通“罹”。觸犯。)⑤歸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無罪歲,斯天下之民至焉。”潘:
①[名]淘米水。《左傳·哀公十四年》:“使疾,而遣之~沐。”②(pan)[名]回旋的水流。《列子·黃帝》:“流水之~為淵。”郎:
①古代官名。帝王侍從官的總稱。《漢書·蘇武傳》:“少以父任,兄弟並為郎。”②女子對丈夫或情人的稱呼。李白《長幹行》:“郎騎竹馬來,繞床弄青梅。”《西洲曲》:“憶郎郎不至,仰頭望飛鴻。”③對青年男子的美稱。蘇軾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:“故壘西邊,人道是:三國周郎赤壁。”④對年輕女子稱為“女郎”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蘭是女郎。”⑤古邑名。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戰於郎。”1. 春秋魯遠邑。在今山東省魚臺縣東北。2. 春秋魯近邑。在今山東省曲阜市附近。⑥通“廊”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醉甚而出,倚於郎門。”一:
①數詞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愛一牛?”(愛:吝惜。)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:“數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萬也。”又表序數第一。《呂氏春秋·古樂》:“投足以歌八闋:一曰載民,二曰玄鳥。”(八闋:指舞樂的八章。載民、玄鳥:樂曲八章之名。)②專一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螾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滿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至拜大將,乃韓信也,一軍皆驚。”④統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傳·莊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惡一也。”(惡:指惡人。)⑥整體。賈誼《新書·過秦上》:“合從締交,相與為一。”⑦古代哲學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氣”。⑧副詞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食客數千人,無貴賤一與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一聞人之過,終身不忘。”(過:過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於寡人,一至於此乎?”⑨語氣詞。起加強語氣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恥之,願比死者一灑之。”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。[一何]副詞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婦啼一何苦!”為:
(一)①做。《詩經·周頌·豐年》:“為酒為醴,烝畀祖妣。”(烝:進獻。畀:給予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其為人也孝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愛。)②制作;創作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為宮室,不斬於丘木。”(丘木:墓地的樹。)《漢書·枚乘傳》:“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。”(遲:慢。)③治理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善為國者,倉廩雖滿,不偷於農。”(偷:怠惰;忽視。)《論語·為政》:“為政以德。”④行為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。”(嘗:曾經。)⑤充當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”(溫:溫習。故:舊的知識。)⑥當作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霓為衣兮風為馬。”⑦變為;成為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蘭芷變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為茅。”(蘭、芷、荃、蕙:皆香草名。)⑧認為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而子為我願之乎?”(子:你。)⑨是。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:“餘為伯儵,餘而祖也。”⑩介詞。1. 表被動。被。《三國志 · 吳書· 呂蒙傳》:“為張遼等所襲。”2.表對象。對;向。《戰國策·韓策二》:“(嚴仲子)因為聶政語曰:‘臣有仇。’”(11)連詞。如果。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秦為知之,必不救也。”(12)語氣詞。1. 與“何”相配,表疑問語氣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何以伐為?”(伐:進攻。)2. 多用於句未,表示反問語氣。《漢書·外戚傳下·趙皇後》:“今故告之,反怒為!”(故:故意。) (二)wèi ①幫助。《詩經·大雅·鳧鷖》:“公屍燕飲,福祿來為。”②介詞。1. 表對象。替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為人謀而不忠乎?”2. 表原因。因為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3. 表目的。為瞭。《孔雀東南飛》:“慎勿為婦死。”③通“偽”。假裝。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。”民:
①[名]奴隸。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:“昔武王克商,分魯公以殷~六族。”②[名]人民,百姓。《曹劌論戰》:“小惠未遍,~弗從也。”③[名]人。《禮記·王制》:“五方之~,言語不通。”④[名]指別人。《詩經·邶風·谷風》:“凡~有喪,匍匐救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