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曳綬司徒府,所從信國楨。”詩句出處:《送李策秀才還湖南,因寄幕中親故兼》;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。
深春風日凈,晝長幽鳥鳴。仆夫前致詞,門有白面生。 攝衣相問訊,解帶坐南榮。端志見眉睫,苦言發精誠。 因出懷中文,調孤詞亦清。悄如促柱弦,掩抑多不平。 乃言本蜀士,世降岷山靈。前人秉藝文,高視來上京。 曳綬司徒府,所從信國楨。析薪委寶林,善響繼傢聲。 何處翳附郭,幾人思郈成。雲天望喬木,風水悲流萍。 前與計吏西,始列貢士名。森然就筆札,從試春官卿。 帝城岐路多,萬足伺晨星。茫茫風塵中,工拙同有營。 寒女勞夜織,山苗榮寸莖。侯門方擊鐘,衣褐誰將迎。 弱羽果摧頹,壯心鬱怦怦。諒無蟠木容,聊復蓬累行。 昨日訊靈龜,繇言利艱貞。當求舍拔中,必在審己明。 誓將息薄遊,焦思窮筆精。蒔蘭在幽渚,安得揚芬馨。 曰餘摧落者,散質負華纓。一聆苦辛詞,再動伊鬱情。 身棄言不動,愛才心尚驚。恨無羊角風,使爾化北溟。 論罷情益親,涉旬忘歸程。日攜邑中客,閑眺江上城。 晝憩命金罍,宵談轉璿衡。薰風香麈尾,月露濡桃笙。 忽被戒羸驂,薄言事南征。火雲蔚千裡,旅思浩已盈。 湘江含碧虛,衡嶺浮翠晶。豈伊山水異,適與人事並。 油幕侶昆丘,粲然疊瑤瓊。庾樓見清月,孔坐多綠醽。 復有衡山守,本自雲龍庭。抗志在靈府,發越侔咸英。 一揮出滎陽,惠彼嗤嗤氓。隼旟辭灞水,居者皆涕零。 惟昔與伊人,交歡經宿齡。一從雲雨散,滋我鄙吝萌。 北渚不堪愁,南音誰復聽。離憂若去水,浩漾無時停。 嘗聞祝融峰,上有神禹銘。古石瑯玕姿,秘文螭虎形。 聖功奠遠服,神物擁休禎。賢人在其下,仿佛疑蓬瀛。 君行歷郡齋,大袂拂雙旌。飾容遇朗鑒,肝鬲可以呈。 昔日馬相如,臨邛坐盡傾。勉君刷羽翰,蚤取凌青冥。
|
【註釋】:
曳:
①牽引;拉或拖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棄甲曳兵而走。”(甲:盔甲。兵:兵器。走:跑。)李商隱《韓碑》:“長繩百尺曳碑倒。”②困頓。《後漢書·馮衍傳》:“貧而不衰,賤而不恨,年雖疲曳,猶庶幾名賢之風。”③逾越。王褒《洞簫賦》:“狀若捷武,超騰逾曳,迅漂巧兮。”綬:
絲帶,古代用來拴系玉飾、印璽,因身分與等級不同而顏色有別。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:“懷黃金之印,結紫綬於要。”(要:腰。)司:
(一)①主管;職掌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唯器與名,不可以假人,君之所司也。”(器:器物。名:名號。假:借。)《呂氏春秋·孟春》:“乃命太史,守典奉法,司天日月星辰之行。”②官吏。唐太宗《幸武功慶善宮》:“無為任百司。”(無為:指無為而治。任:任用。)③官署名。唐、宋以後,尚書省所屬六部下設司。《舊唐書·職官志三》:“尚書省領二十四司。六尚書,各分領四司。”④某些獨立官署及外官。⑤考察;觀察。《山海經· 大荒西經》:“司日月之長短。”《周禮·地官·媒氏》:“司男女之無夫傢者而會之。”(無夫傢者:指鰥寡。) (二)sì ①窺伺;偵察。後作“伺”。《漢書·齊悼惠王傳》:“以為物而司之,得勃。”(物:怪物。勃:人名。)②繼承。後作“嗣”。《尚書·高宗肜日》:“王司敬民。”徒:
①步行。袁宏道《滿井遊記》:“風力雖尚勁,然徒步則汗出浹背。”《周易·賁》:“舍車而徒。”②步兵。《書·武成》:“前徒倒戈。”(前:前面。)③服勞役的犯人。《管子·輕重乙》:“今發徒隸而作之。”④服徭役的百姓。《新唐書·閻立德傳》:“領徒四萬治京城。”⑤弟子;門徒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予未得為孔子徒也。”⑥同夥;同一類人。韓愈《師說》:“郯子之徒,其賢不及孔子。”⑦泛指某一類人(多指壞人)。白居易《紫藤》:“先柔後為害,有似諛佞徒。”⑧罪刑之一。即徒刑(使服勞役)。《新唐書·刑法志》:“用刑有五……三曰徒。”⑨空;一無所有。《爾雅 · 釋訓》:“暴虎,徒搏也。”⑩副詞。1.徒然;白白地。《清稗類鈔·馮婉貞》:“徒糜彈藥,無益吾事。”陸機《文賦》:“言徒靡而弗華。”(靡:美。華:光彩。)2. 隻;僅僅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王徒好其言,不能用其實。”府:
①古代國傢貯藏財物及收藏文書的地方。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且絕民用而實王府,猶塞川原而為潢(huáng)污也。”(實:充實。潢污:積水處。)《漢書·郊祀志上》:“史書而藏之府。”②稱聚集之處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七年》:“詩書,義之府也。”③官員處理公務的地方。《漢書·元後傳》:“君其召諸侯,令待府舍。”④達官貴人的住宅或尊稱別人的住宅。庾信《哀江南賦》:“誅茅宋玉之宅,穿徑臨江之府。”⑤舊時行政區劃名。唐、宋時大州及京都所在地稱府;後來為縣以上的行政區域。方苞《獄中雜記》:“謫戍者移順天府羈候。”⑥通“腑”。臟腑。《後漢書·馬融傳》:“先王所以平和府藏,頤養精神,致之無疆。”所:
①處所;位置;地方。《墨子·號令》:“夜以火指鼓所。”《詩經·豳風·九罭》:“鴻飛遵渚(zhǔ),公歸無所。”(遵:沿著。渚:水中的沙洲。)②元、明時駐軍的一種建制。《明史·兵志二》:“度(duó)要害地,系一郡者設所,連郡者設衛。”(度:估量。)③不定數詞,附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未到匈奴陳二裡所,止。”(陳:同“陣”。)④量詞。計算房舍及其他處所。《宋書 ·沈慶之傳》:“居清明門外,有宅四所,室宇甚麗。”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刺足陽明脈,左右各三所。”⑤助詞。用在動詞前,組成名詞性短語。1. 動詞後不再出現表事物的詞。《荀子·榮辱》:“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所不為也。”2. 動詞後用“者”或“的”表示事物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視吾傢所寡有者。”3. 動詞後仍出現表事物的詞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。”⑥助詞。放在動詞前表示被動,多與“為”配合使用。《漢書·黃霸傳》:“食於道旁,乃為烏所盜肉。”(烏:烏鴉。)[所以]1.表示原因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吾所以為此者,以先國傢之急而後私仇也。”2. 表示使用的東西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吾知所以距子矣,吾不言。”(距:同“拒”。)3. 表示方法或憑借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彼兵者,所以禁暴除害也。”從:
(一)[從容]1.逍遙自在。歐陽修《浪淘沙》:“把酒祝東風,且共從容。”2.鎮靜安詳。黃溍《日損齋筆記·文獻黃公神道碑》:“俯仰從容,不大聲色。” (二)cóng ①相隨;跟隨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子路從而後。”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。”②追逐;追趕。《孫子兵法· 軍爭》:“佯北勿從。”③聽從;依從。《左傳· 莊公十年》:“小惠未遍,民弗從也。”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從天而頌之,孰與制天命而用之。”④聽任;任憑。杜甫《屏跡》:“失學從兒懶,長貧任婦愁。”⑤做;參與。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及使之從政,則茫然不知其方……”⑥指跟隨的人。《後漢書·單超傳》:“其仆從皆乘牛車……”⑦副的。與“正”相對。古代官吏的品級有正、從之分。《唐六典》:“司封郎中員外郎掌邦之封爵,凡有九等。一曰王,正一品,食邑一萬戶;二曰郡王,從一品,食邑五千戶。”⑧次要的;附屬的。《老殘遊記》第四回:“居然也拿住瞭兩個為從的強盜夥計。”⑨舊指堂房,即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。《三國志· 蜀書·許靖傳》:“(靖)少(shào)與從弟劭俱知名。”⑩介詞。自;由。1.表示起點。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記》:“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。”2. 表示對象,相當於“向”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。”(三) sǒng [從容(yǒng)]同“慫恿”。鼓動。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日夜從容(衡山)王密謀反事。”(反:反叛。)(四)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稱“從”,東西方向稱“衡(橫)”。《詩經·齊風·南山》:“衡從其畝。”(畝:田壟。)②特指“合縱”。戰國時南北六國土地相連,聯合反對西面的秦國,稱“合從”,省稱“從”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遂散六國之從。”③放縱。晁錯《賢良文學對策》:“其行罰也,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。”信:
①誠實;真實。《老子》: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”②副詞。實在;的確。杜甫《兵車行》:“信知生男惡,反是生女好。”③信用。《左傳·桓公十二年》:“戰焉,宋無信也。君子曰:‘茍信無繼,盟無益也。’”(茍:如果。繼:繼續。盟:結盟。)④相信。王充《論衡·問孔》:“世儒學者,好信師而是古。”⑤信奉。《論語· 子張》:“信道不篤。”(篤:堅定。)⑥音訊;消息。杜甫《喜達行在所》詩:“西憶岐陽信。”⑦信函。元稹《書樂天紙》詩:“半封京信半題詩。”⑧古指傳遞信件的人。杜甫《寄彭州高三十五君》:“書成無信將。”(書:書信。將:送。)⑨信符;憑證。《後漢書·烏桓鮮卑傳》:“大人有所召呼,則刻木為信,雖無文字,而部眾不敢違犯。”(大人:酋長。)⑩隨意;隨便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低眉信手續續彈。”(11)同“芯(xìn)”。(12)古通“伸(shēn)”。伸展。揚雄《解嘲》:“是以士頗得信其舌而奮其筆。”國:
①國傢。《周禮·春官·詛祝》:“作盟詛之載辭,以敘國之信用。”(詛祝:官名。盟詛:大事為盟,小事為詛。國:指天子之國。)②周代的諸侯國及漢以後侯王的封地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四月,兵罷戲下,諸侯各就國。”《晉書·陶侃傳》:“侃季年懷止足之分,不與朝權,未亡一年,欲遜位歸國。”(止足:知止知足。未亡:死前。遜位:辭官。)③國都;京城。《左傳 · 隱公元年》:“大都不過參(sān)國之一,小九之一。”(參國之一:國都的三分之一。九之一:九分之一。)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登斯樓也,則有去國懷鄉,憂讒畏譏,滿目蕭然,感極而悲者矣。”④地區;鄉土。羅鄴《雁二首》之一:“暮天新雁起汀洲,紅蓼(liǎo)花開水國愁。”(蓼:草名,此指水蓼。)王維《相思》:“紅豆生南國,春來發幾枝?”⑤國人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兔不可復得,而身為宋國笑。”楨:
①一種質地堅硬的樹。《山海經·東山經》:“太山,上多金玉、楨木。”②古代築土墻時樹立在兩端的木柱。《尚書·費(bì)誓》:“峙(zhì)乃楨幹。”(峙:豎立。乃:你的。幹:築墻板兩邊的木樁。)[楨幹]比喻能勝重任的人才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陸凱傳》:“姚信、樓玄……皆社稷之楨幹,國傢之良輔。”(輔:大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