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繁華一旦有消歇,題劍無光履聲絕。”詩句出處:《泰娘歌》;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。
泰娘傢本閶門西,門前綠水環金堤。有時妝成好天氣, 走上皋橋折花戲。風流太守韋尚書,路傍忽見停隼旟。 鬥量明珠鳥傳意,紺幰迎入專城居。長鬟如雲衣似霧, 錦茵羅薦承輕步。舞學驚鴻水榭春,歌傳上客蘭堂暮。 從郎西入帝城中,貴遊簪組香簾櫳。低鬟緩視抱明月, 纖指破撥生胡風。繁華一旦有消歇,題劍無光履聲絕。 洛陽舊宅生草萊,杜陵蕭蕭松柏哀。妝奩蟲網厚如繭, 博山爐側傾寒灰。蘄州刺史張公子,白馬新到銅駝裡。 自言買笑擲黃金,月墮雲中從此始。安知鵩鳥座隅飛, 寂寞旅魂招不歸。秦嘉鏡有前時結,韓壽香銷故篋衣。 山城少人江水碧,斷雁哀猿風雨夕。朱弦已絕為知音, 雲鬢未秋私自惜。舉目風煙非舊時,夢尋歸路多參差。 如何將此千行淚,更灑湘江斑竹枝。
|
【註釋】:
繁:
(一)①多;盛;繁多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故不教而誅,則刑繁而邪不勝。”②雜亂;繁雜。梅堯臣《擬李益〈竹窗聞風〉》:“窗前風動竹,聲碎影仍繁。”③茂盛。李商隱《和馬郎中移白菊見示》:“繁花疑自月中生。”④繁殖。《管子·八觀》:“薦草多衍,則六畜繁也。”(薦:茂草。衍:盛多。) (二)pán 馬腹帶。《禮記·禮器》:“大路繁纓一就。”華:
(一)①草木所開的花。後作“花”。《詩經·召南·何彼穠矣》:“華如桃李。”《詩經· 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。”又指開花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桃始華。”②從中間剖開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為天子削瓜者副之,巾以絺;為國君者華之,巾以绤。”(二)huá ①光彩;光輝。謝莊《月賦》:“增華臺室,揚采軒宮。”(臺室、軒宮:皆星座名。)又輝映。何遜《秋夕仰贈從兄寘南》:“高樹北風響,空庭秋月華。”②出現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的彩色光環,古人以為吉兆。李程《日五色賦》:“祥開日華。”(祥:吉祥。)③華麗;華美。曹植《洛神賦》:“華容婀娜,令我忘餐。”又指人物美麗有風采。陸機《贈紀士》:“華顏婉如玉。”④精華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物華天寶,龍光射牛鬥之墟。”⑤才學。韓愈《送鄭十校理得洛字》:“才子富文華。”又指文采。杜甫《贈比部蕭郎中十兄》:“詞華傾後輩。”(傾:使欽佩。)⑥聲譽;名聲。張九齡《和許給事中直夜簡諸公》:“聲華大國寶。”⑦繁盛。劉得仁《樂遊原春望》:“始覺繁華地,應無不醉人。”⑧顯貴。王績《策杖尋隱士》:“歲歲長如此,方知輕世華。”⑨浮華。《後漢書·周舉傳》:“但務其華,不求其實。”⑩歲月;時光。沈佺期《春閨》:“歲華空自擲。”又年輕;年少。李商隱《錦瑟》:“錦瑟無端五十弦,一弦一柱思華年。”(11)(頭發)花白。蘇軾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:“故國神遊,多情應笑我,早生華發。”(12)中國古稱華夏,省稱“華”。亦專指漢族。《左傳·定公十年》:“夷不亂華。”(夷:古稱少數民族名。)(13)通“嘩”。喧嘩。《晏子春秋·內篇問上二十》:“不掩君過,諫乎前,不華乎外。”(乎:於。) (三)huà 通“樺”。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華楓枰櫨。”一:
①數詞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愛一牛?”(愛:吝惜。)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:“數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萬也。”又表序數第一。《呂氏春秋·古樂》:“投足以歌八闋:一曰載民,二曰玄鳥。”(八闋:指舞樂的八章。載民、玄鳥:樂曲八章之名。)②專一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螾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滿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至拜大將,乃韓信也,一軍皆驚。”④統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傳·莊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惡一也。”(惡:指惡人。)⑥整體。賈誼《新書·過秦上》:“合從締交,相與為一。”⑦古代哲學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氣”。⑧副詞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食客數千人,無貴賤一與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一聞人之過,終身不忘。”(過:過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於寡人,一至於此乎?”⑨語氣詞。起加強語氣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恥之,願比死者一灑之。”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。[一何]副詞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婦啼一何苦!”一旦:
①某一天。《戰國策·趙策》:“~~山陵崩,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。②一時,忽然。朱熹《大學章句》:“而~~豁然貫通焉,則事物之表裡粗精無不到。”旦:
①天明;早晨。《木蘭詩》:“旦辭爺娘去,暮宿黃河邊。”②天,日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一旦山陵崩,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?”③特指初一日。《南齊書·禮志上》:“秦人以十月旦為歲首。”[旦旦]1.天天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旦旦而伐之。”2. 誠懇貌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信誓旦旦。”[城旦]秦漢時刑法之一。即判處白天巡邊,夜晚築城。《史記· 秦始皇本紀》:“黥(qíng)為城旦。”(黥:古代面部刺字之刑。)有:
(一)①與“無”相對。1. 表示占有、具有、領有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陳文子有馬十乘(shèng)。”(乘:四匹。)諸葛亮《草廬對》:“孫權據有江東。”2.表示存在。曹丕《雜詩》:“西北有浮雲,亭亭如車蓋。”3. 表示發生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天下有變,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、洛。”②豐收。儲光羲《觀競渡》:“能令秋大有,鼓吹遠相催。”③表示不定指。跟“某”相近。李白《菩薩蠻》:“暝色入高樓,有人樓上愁。”④助詞。1. 多用於朝代名稱的前面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有周不顯,帝命不時。”2. 用於形容詞前面。《詩經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:“明星有爛。”(爛:燦爛。) (二)yòu 通“又”。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於學。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三十有七年,親巡天下。”消:
①減少;減損。蔡邕《陳太丘碑》:“元方在喪毀瘁,消形嘔血。”②消散。《紅樓夢》第二十七回:“花謝花飛飛滿天,紅消香斷有誰憐?”③融化。許渾《春日思舊遊寄南徐從事劉三復》:“湘潭雲盡暮山出,巴蜀雪消春水來。”④除去;消滅。王充《論衡· 治期》:“夫世亂民逆,國之危殆災害系於上天,賢君之德不能消卻。”⑤消磨;度過。方幹《冬夜泊僧舍》:“無酒能消夜,隨僧早閉門。”⑥消受;享用。白居易《哭從弟》:“一片綠衫消不得,腰金拖紫是何人?”⑦經得起。辛棄疾《摸魚兒·置酒小山亭》:“更能消幾番風雨,匆匆春又歸去。”⑧需要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“這自然,何消吩咐。”⑨通“銷”。熔化。白居易《答友問》:“置鐵在洪爐,鐵消易如雪。”[消化]人和動物對食物的溶解吸收。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卷一:“檳榔之功有四……四曰飽能使之饑,蓋食後食之,則飲食消化,不至停積。”[消息]1. 消長;增減。《周易·豐》:“日中則昃(zè),月盈則食,天地盈虛,與時消息。”(昃:日偏西。食:通“蝕”,虧損。)2.音信;信息。周準《明妃曲》:“中原消息斷,胡地風沙寒。”[消渴]指糖尿病、尿崩癥等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相如口吃而善著書,常有消渴疾。”消歇:
消散,休止。庾信《擬詠懷》:“壯情已~~,雄圖不復申。”歇:
①停息;停止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禍未歇也。必三年而後能紓(shū)。”(紓:解除。)②盡;完畢。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得臣猶在,憂未歇也。”③休息。白居易《賣炭翁》:“市南門外泥中歇。”④過夜;住宿。《水滸全傳》第三十五回:“宋江叫把花榮老小安頓一所歇處。”⑤散發。顏延之《和謝監靈運》:“芬馥歇蘭若。”題:
①額頭。宋玉《招魂》:“雕題黑齒。”②物體的前端。左思《蜀都賦》:“金鋪交映,玉題相暉。”(金鋪:門上獸形環鈕。玉題:椽頭的玉飾。)③書寫;題寫。《世說新語·簡傲》:“題門上作‘鳳’字而去。”④命名;題名。《韓非子·和氏》:“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。”⑤品評。《後漢書·許劭傳》:“每月輒更其品題。”⑥題目。《世說新語·文學》:“謝看題,便各使四坐通。”⑦通“睇”。看;視。《詩經 · 小雅·小宛》:“題彼脊令,載飛載鳴。”[題目]1.命題;題目。杜甫《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》詩:“天老書題目。”(天老:指三公。)2.書籍的標目。《南史·王僧虔傳》:“取《三國志》聚置床頭百日許……汝曾未窺其題目。”3.名稱。《北史·念賢傳》:“時行殿初成,未有題目,帝詔近侍各名之。”4.借口;名義。白居易《送呂漳州》詩:“獨醉似無名,借君作題目。”5.品評。《世說新語·政事》:“舉無失才,凡所題目,皆如其言。”無:
①沒有。跟“有”相對。陸遊《遊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復疑無路。”②副詞。表示否定,相當於“不”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民以此為教,則粟焉得無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連詞。表示條件,相當於“無論”、“不論”。《詩經·魯頌·灃水》:“不小不大,從公於邁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詩源·箜篌引》:“公無渡河,公竟渡河。墮河而死,當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勢》:“則國非其國,而民無其民也。”⑥語氣詞。用於疑問句末,表示疑問,相當於“否”。白居易《問劉十九》:“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?”光:
①光亮;光輝。《墨子·尚賢中》:“若日之光,若月之明。”李白《靜夜思》:“窗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”②明亮;光明。《楚辭·九章·涉江》:“與天地兮同壽,與日月兮齊光。”③光采;風采。《莊子·盜蹠》:“身長八尺二寸,面目有光。”也指華美。《詩經·大雅·韓奕》:“百兩彭彭,八鸞鏘鏘,不顯其光。”④光榮;榮耀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下民之樂,子孫保光。”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取尊官厚祿,以為宗族交遊光寵。”⑤時光;光陰。李白《前有一樽酒行二首》之一:“青軒桃李能幾何?流光欺人忽蹉跎。”(青軒:官員坐的有青綢障蔽的車。)⑥景物;景色。辛棄疾《南鄉子·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》:“何處望神州,滿眼風光北固樓。”⑦發揚光大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誠宜開張聖聽,以光先帝遺德。”⑧光滑。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爬羅剔抉(jué),刮垢磨光。”(抉:挑出,剔出。)⑨指禮樂文物。《周易·觀》:“觀國之光,利用賓於王。”履:
①踩踏;踐踏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旻》:“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”又用作名詞,指踐踏的地方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賜我先君履:東至於海,西至於河……”②實行,經歷。《禮記·表記》:“處其位而不履其事,則亂也。”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親履艱難者知下情。”③鞋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鄭人有且置履者。”(且:將。置:添置。)又用作動詞,穿鞋。《莊子·田子方》:“履句屨者知地形。”(句屨:方頭鞋。)④祿。《詩經·周南·樛木》:“樂隻君子,福履綏之。”(隻:語氣詞。綏suí:安。)聲:
①樂音;音樂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。”(鄭聲:指鄭地的俗樂。雅樂:指廟堂音樂,正樂。)②聲音;聲響。《詩經·小雅·伐木》:“嚶其鳴矣,求其友聲。”③發出聲音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阿女默無聲,手巾掩口啼,淚落便如瀉。”④口音。魏禧《大鐵椎傳》:“與人罕言語,語類楚聲。”⑤聲張;張揚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吾社之行為士先者,為之聲義,斂貲(zī)財以送其行。”(斂:聚集。貲:通“資”,財物。)⑥名譽;名聲;聲望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有聲》:“文王有聲。”⑦聲勢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吾三戰而三勝,聲威天下。”(威:震。)⑧指漢字的聲母。《南史·謝莊傳》:“又王玄謨問莊何者為雙聲,何者為疊韻。”⑨指聲調,漢字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種聲調。韓愈《唐故相權公墓碑》:“(權)公生三歲,知變四聲,四歲能為詩。”(權公:權德輿。)⑩量詞。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轉軸拔弦三兩聲。”絕:
①斷;截斷。《史記·伍子胥列傳》:“楚發兵絕吳兵之後,不得歸。”②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今滕絕長補短,將五十裡也。”引申為斷絕。《論語·堯曰》:“繼絕世,舉逸民。”《抱樸子·交際》:“乃發憤著論,杜門絕交。”又特指氣絕身亡。《呂氏春秋·知接》:“蒙衣袂而絕乎壽宮。”③橫度;穿過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絕江河。”(假:借助。楫:槳。)《呂氏春秋·悔過》:“今行數千裡,又絕諸侯之地以襲國,臣不知其可也。”④極;非常。《史記·呂不韋列傳》:“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。”又特指極遙遠的。《史記·衛將軍驃騎列傳》:“因前使絕國功,封騫博望侯。”(騫:張騫。)又指極好的,獨一無二的。《漢書·敘傳上》:“逢蒙絕技於弧矢。”(逢蒙:古代善於射箭的人。弧:弓。)《後漢書·班彪傳附班固》:“此六子者,皆有殊行絕才。”[絕頂]1. 山的最高峰。杜甫《望嶽》:“會當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。”(會當:定當。)2. 非常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