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瀟灑風塵外,逢迎詩酒徒。”詩句出處:《奉和吏部楊尚書太常李卿二相公策免》;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。
文雅關西族,衣冠趙北都。有聲真漢相,無颣勝隋珠。 當軸龍為友,臨池鳳不孤。九天開內殿,百辟看晨趨。 誡滿澄欹器,成功別大壚。馀芳在公論,積慶是神扶。 步武離臺席,徊翔集帝梧。銓材秉秦鏡,典樂去齊竽。 瀟灑風塵外,逢迎詩酒徒。唯應待華誥,更食萬錢廚。
|
【註釋】:
瀟:
水深而清的樣子。《水經註·湘水》:“二妃從征,溺於湘江,神遊洞庭之淵,出入瀟湘之浦。瀟者,水清深也。”(二妃:傳說為舜後娥皇、女英。)[瀟灑]1.舉止灑脫超俗的樣子。李白《王右軍》:“右軍本清真,蕭蕭在風坐。”2.輕快舒暢。皮日休《獨在開元寺避暑頗懷魯望因飛筆聯句》:“懷君瀟灑處,孤夢繞罘罳(fú sī)。”(魯望:陸龜蒙字。飛筆:快寫快遞。罘罳:張在屋簷或窗上防止鳥雀入內的網,此借指對方的居處。)灑:
(一)①把水散佈在地上。《詩經·唐風·山有樞》:“子有廷內,弗灑弗掃。”②使分散地落下;散播。杜甫《詠懷古跡五首》之二:“悵望千秋一灑淚,蕭條異代不同時。”③分散;分。《逸周書·大匡》:“賦灑其幣,鄉正保貸。”④瀟灑脫俗;不拘束。《新唐書·袁朗傳》:“後主聞其才,詔為《月賦》一篇,灑然無留思。” (二)xǐ ①洗滌。後來寫作“洗”。《莊子·山木》:“吾願君刳形去皮,灑心去欲。”②洗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恥之,願比死者壹灑之。”(比:替。)(三)xiǎn [灑然]1.寒栗的樣子。《素問·風論》:“腠理開則灑然寒,閉則熱而悶。”2.肅敬的樣子。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:“是日觀范雎之見者,群臣莫不灑然變色易容者。”3.整齊的樣子。《徐霞客遊記·粵西遊日記一》:“一靜室窗欞西向,戶榻灑然。” (四)cuǐ 高峻的樣瞭。《詩經·邶風·新臺》:“新臺有灑,河水浼浼。”風:
(一)①空氣流通的現象。《詩經·邶風·北風》:“北風其涼。”②吹風;讓風吹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有寒疾,不可以風。”③比喻快速如風。《資治通鑒·晉成帝咸和五年》:“俟足下軍到,風發相赴。”④氣勢;勢頭。《晉書·劉毅傳》:“好臧否人物,王公貴人望風憚之。”⑤教化;教育。《周書·齊煬王憲傳》:“宣風導禮。”⑥風氣;風俗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故為之說,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。”陸遊《遊山西村》:“衣冠簡樸古風存。”⑦景象;景色。楊萬裡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》之一:“畢竟西湖六月中,風光不與四時同。”⑧風度;風格。杜甫《詠懷古跡五首》:“搖落深知宋玉悲,風流儒雅亦吾師。”⑨歌謠;民歌。《左傳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吾驟歌北風,又歌南風。”(驟:屢次。)⑩走失;散失。《尚書·費誓》:“馬牛其風。”(11)病名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王粲傳》註引《典略》:“太祖先苦頭風,是日疾發臥。”(12)諷誦。嚴羽《滄浪詩話·詩辯》:“先須讀《楚辭》,朝夕諷詠,以為之本。” (二)fěng 通“諷(fěng)”。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。《漢書·趙廣漢傳》:“廣漢聞之,先風告(杜)建不改,於是收案致法。”(收案:收審。)[風騷]《詩經》的《國風》和《楚辭》的《離騷》的合稱。《宋書·謝靈運傳論》:“莫不同祖風騷。”(祖:效法。)也泛指詩文。高適《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》:“晚晴催翰墨,秋興引風騷。”(翰:筆。)風塵:
①風沙,塵土。陸機《為顧彥先贈婦》:“京洛多~~,素衣化為緇。”②喻指戰亂。《漢書·終軍傳》:“邊境時有~~之警,臣宜被堅執銳,當矢石,啟前行。”③喻指宦途。戴叔倫《贈殷亮》:“山中舊宅無人住,來往~~共白頭。”④喻指讒言。《南齊書·謝朓傳》:“遂復構~~,妄惑朱紫,詆貶朝政,疑間親賢。”⑤喻指妓女。《聊齋志異·彭海秋》:“君勿以~~可棄,遂舍念苦海人。”塵:
①灰塵;塵土。晁錯《論貴粟疏》:“春不得避風塵,夏不得避暑熱。”②污染。蘇軾《笏記》:“既塵美職,復玷名藩。”(藩:藩鎮。)③蹤跡;業績。《宋史·南唐李氏世傢》:“思追巢、許之餘塵。”④世俗。宗教稱俗世,隱者稱仕途皆曰塵。《紅樓夢》第一回:“無才可去補蒼天,枉入紅塵若許年。”⑤比喻戰爭;禍亂。《警世通言·杜十娘怒沉百寶箱》:“當先洪武爺掃蕩胡塵。”(洪武爺: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。)又“煙塵”連用,義同。高適《燕歌行》:“漢傢煙塵在東北。”⑥重量單位。一分的萬萬分之一。《清史稿·時憲志一》:“微、塵、秒、忽,雖屬無幾,而總計之,便集少成多。”外:
①疏遠。《周易·泰》:“內君子而外小人,君子道長(zhǎng),小人道消也。”(內:親近。長:增長。消:減少。)《韓非子·愛臣》:“此君人者所外也。”(君人者:國君。)②外邊;外部。與“內”相對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入則無法傢拂士,出則無敵國外患者,國恒亡。”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內惑於鄭袖,外欺於張儀。”③外表。《法言·修身》:“其為外也肅括。”④其他的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外人稱夫子好辯,敢問何也?”⑤不正規的;非正式的。《論衡·案書》:“《國語》、《左氏》之外傳也。”⑥排除;除去。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外此,其餘無足利矣。”⑦稱父系之外的親屬。《爾雅·釋親》:“母之考為外王父。”逢:
(一)①遇見;碰到。李白《古風·二十四》:“路逢鬥雞者。”王維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:“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。”②迎接。王維《與盧象集朱傢》:“主人能愛客,終日有逢迎。”③迎合;奉承。《孟子· 告子下》:“今之大夫,皆逢君之惡。”④大。《禮記·儒行》:“丘少居魯,衣逢掖之衣。”(掖:胳肢窩。“逢掖”即大袖子。)(二)péng [逢逢]象聲詞。鼓聲。李賀《上之回》:“蚩尤死,鼓逢逢。”逢迎:
①迎接,接待。《後漢書·竇融傳》:“高峻之屬皆欲~~大軍。”②迎合、奉承。《宋論·仁宗》:“不能~~揣摩,以利其詭遇。”③迎擊,沖擊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:“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,折木發屋,揚沙石,窈冥晝晦,~~楚軍。楚軍大亂。”迎:
①迎接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民扶老攜幼,迎君道中。”②面對著;正對著。《晉書·杜預傳》:“今兵威已振,譬如破竹,數節之後,皆迎刃而解,無復著手處也。”③迎擊。李華《河南府參軍廳壁記》:“如川決防,如竹迎刃。”④迎合。《新五代史·唐傢人傳第二》:“劉氏多智,善迎意承旨。”詩:
①文學體裁的一種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詩言志。”②特指《詩經》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《詩》曰:‘孝子不匱,永錫爾類。’”(錫:賜。類:善。)③奉持。《禮記·內則》:“朝服寢門外,詩負之。”酒徒:
嗜酒的人。元結《石魚湖上醉歌》:“山為樽,水為沼,~~歷歷坐洲島。”徒:
①步行。袁宏道《滿井遊記》:“風力雖尚勁,然徒步則汗出浹背。”《周易·賁》:“舍車而徒。”②步兵。《書·武成》:“前徒倒戈。”(前:前面。)③服勞役的犯人。《管子·輕重乙》:“今發徒隸而作之。”④服徭役的百姓。《新唐書·閻立德傳》:“領徒四萬治京城。”⑤弟子;門徒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予未得為孔子徒也。”⑥同夥;同一類人。韓愈《師說》:“郯子之徒,其賢不及孔子。”⑦泛指某一類人(多指壞人)。白居易《紫藤》:“先柔後為害,有似諛佞徒。”⑧罪刑之一。即徒刑(使服勞役)。《新唐書·刑法志》:“用刑有五……三曰徒。”⑨空;一無所有。《爾雅 · 釋訓》:“暴虎,徒搏也。”⑩副詞。1.徒然;白白地。《清稗類鈔·馮婉貞》:“徒糜彈藥,無益吾事。”陸機《文賦》:“言徒靡而弗華。”(靡:美。華:光彩。)2. 隻;僅僅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王徒好其言,不能用其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