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謝公高齋吟激楚,戀闕心同在羈旅。”詩句出處:《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對月,聽小童》;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。
海門雙青暮煙歇,萬頃金波湧明月。侯傢小兒能觱篥, 對此清光天性發。長江凝練樹無風,瀏栗一聲霄漢中。 涵胡畫角怨邊草,蕭瑟清蟬吟野叢。沖融頓挫心使指, 雄吼如風轉如水。思婦多情珠淚垂,仙禽欲舞雙翅起。 郡人寂聽衣滿霜,江城月斜樓影長。才驚指下繁韻息, 已見樹杪明星光。謝公高齋吟激楚,戀闕心同在羈旅。 一奏荊人白雪歌,如聞雒客扶風鄔。吳門水驛按山陰, 文字殷勤寄意深。欲識陽陶能絕處,少年榮貴道傷心。
|
【註釋】:
謝:
①辭去官職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大夫七十而致事,若不得謝,則必賜之幾杖。”(致事:退職。)②拒絕。《史記·儒林列傳》:“謝絕賓客。”③辭別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往昔初陽歲,謝傢來貴門。”④道歉;認錯。《戰國策 · 趙策四》:“入而徐趨,至而自謝。”⑤告訴。《漢書·周勃傳附周亞夫》:“使人稱謝:‘皇帝敬勞將軍。’”⑥感謝。《漢書·張湯傳》:“嘗有所薦,其人來謝。”⑦衰退。晁補之《鹽角兒·亳(bó)社觀梅》:“開時似雪,謝時似雪。”(亳:地名。)⑧遜色。劉禹錫《上杜司徒書》:“況乎道謝孔、顏。”公:
①公正;公平。《呂氏春秋·去私》:“外舉不避仇,內舉不避親,祈黃羊可謂公矣。”②公共的;公傢的。陳亮《上孝宗皇帝第三書》:“二聖北狩之痛,蓋國傢之大恥而天下之公憤也。”③公然;公開地。賈誼《論積貯疏》:“殘賊公行,莫之或止。”(殘賊:害。)④公傢,與“私”相對。《詩經·豳風· 七月》:“獻豜於公。”⑤通“功”。功勞。《詩經·小雅·六月》:“薄伐玁狁,以奏膚公。”⑥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。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天子一位,公一位,侯一位,伯一位,子、男同一位。”又為諸侯的通稱。《禮記·喪服大記》:“公之喪,大夫俟練,士卒哭而歸。”(練:喪服。)⑦古代朝廷官階的第一級。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太師、太傅、太保,是為三公。”後泛指朝中職掌權者。李白《行路難》:“漢朝公卿忌賈生。”⑧對男子的敬稱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公等遇雨,皆以失期,失期當斬。”⑨舊稱親屬中的尊長。1.稱祖父。《呂氏春秋·異用》:“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,孔子荷(hè)杖而問之曰:‘子之公不有恙乎?’搏杖而揖之,問曰:‘子之父母不有恙乎?’”(搏杖:扶杖。)2. 稱父親。《戰國策·魏策一》:“將行,其子陳應止其公之行。”3.稱丈夫之父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奉事循公姥,進止敢自專?”(循:順從。姥:婆婆。)⑩稱雄性的禽獸。《齊民要術·作醬法》:“母蟹臍大,圓,竟服下,公蟹狹而長。”高:
①高。與“低”相對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厚也。”杜荀鶴《春宮怨》:“風暖鳥聲碎,日高花影重。”(重:重疊。)②指高度。杜甫《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》之四:“新松恨不高千尺,惡竹應須斬萬竿。”③高級;上等;優良。《對楚王問》:“是其曲彌高,其和彌寡。”④歲數大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五年》:“且昔而高祖孫伯黶,司晉之典籍。”⑤高超;高明的。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對策者百餘人,唯錯為高第。”(對策: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。)⑥尊崇。《莊子· 盜蹠》:“世之所高,莫若黃帝。”⑦高尚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輕辭天子,非高也,勢薄也。”高齋:
高大的住宅。韋應物《聞雁》:“淮南秋雨夜,~~聞雁來。”齋:
①祭祀前整潔身心,以示虛敬。《呂氏春秋·孟春紀》:“天子乃齋。”②信佛的人以素食為齋。白居易《同錢員外題絕糧僧巨川》:“齋時往往聞鐘聲,一食何如不食閑?”③施舍飯食給僧、道等。《清平山堂話本·花燈轎蓮女成佛記》:“每日齋僧佈施,隨喜看經。”④施舍的飯食。釋明概《決對傅奕廢佛僧事》:“寺塔宏壯,齋供充盈。”⑤房舍;屋子。多指書店,學舍。《宋史·徽宗紀一》:“詔諸路州學別置齋舍,以養材武之士。”吟:
①聲調抑揚地詠誦。《莊子·德充符》:“依樹而吟。”②嘆息。《戰國策·楚策一》:“晝吟宵哭。”③啼叫;鳴響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熊咆龍吟殷(yǐn)巖泉。”(殷:如雷震響。)④古代詩歌體裁之一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亮躬耕隴畝,好為梁父吟。”⑤詩歌。陸遊《病起》:“收拾吟箋停酒碗,年來觸事動憂端。”⑥通“噤(jìn)”。閉口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雖有舜禹之智,吟而不言,不如瘖(yīn)聾之指麾也。”(瘖:啞。指麾:指揮。)⑦口吃;說話不清。《後漢書·梁冀傳》:“口吟舌言。”激:
(一)①阻遏水勢;使之騰湧。《孫子·勢》:“激水之疾,至於漂石者,勢也。”引申為沖刷,沖擊。《屍子·君治》:“揚清激濁,蕩去滓穢。”②迅疾;猛烈。《史記·遊俠列傳》:“順風而呼,聲非加疾,其勢激也。”李朝威《柳毅傳》:“千雷萬霆,激繞其身。”③激動;激勵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五人者……激於義而死焉者也。”《呂氏春秋·恃君》:“所以激君人者之行,而厲人主之節也。”引申為激動。柳宗元《貞符序》:“臣不勝奮激。”④聲音高亢。左芬《萬年公主誄》:“挽童齊唱,悲音激摧。”(挽童:引靈柩唱哀歌的少年。摧:悲痛。) (二)jiào 鮮明;明亮。《莊子·盜蹠》:“唇如激丹,齒如齊貝。”《酉陽雜俎·諾皋記上》:“光明迭激,目不能視。”激楚:
①憤激,悲楚。《聊齋志異·細侯》:“既聞細侯已嫁,心甚~~。”②高亢,淒清。《楚辭·招魂》:“宮庭震驚,發~~些。”楚:
①木名。牡荊。落葉灌木或小喬木。枝幹堅勁,可以作杖。《韓非子·十過》:“公宮之垣,皆以荻蒿楛楚墻之。”②打人的荊條。《禮記·學記》:“夏楚二物,收其威也。”(夏:通“檟”。木名。)③用荊條打。《後漢書·史弼傳》:“命左右引出,楚捶數百。”④痛苦。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:“何其楚痛而不得也。”⑤整齊。《詩經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:“籩豆有楚。”(籩豆:食器。)⑥周朝諸侯國,戰國時為七雄之一。原來在今湖北和湖南一帶,後來擴展到今河南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和四川。後為秦所滅。[楚楚]1. 繁茂的樣子。《詩經·小雅·楚茨》:“楚楚者茨。”(茨:茨藜。)2. 鮮明的樣子。《詩經·曹風·蜉蝣》:“蜉蝣之羽,衣裳楚楚。”闕:
(一)①城門兩邊的樓臺。《詩經·鄭風·子衿》:“挑兮達兮,在城闕兮。”②皇宮門前兩邊的樓臺,中間有道路。《左傳·莊公二十一年》:“鄭伯享王於闕西辟。”(享:宴請。西辟:西邊。)③宮殿。岑參《奉和中書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》:“金闕曉鐘開萬戶。”④朝廷。《漢書·朱買臣傳》:“詣闕上書,書久不報。”(詣:到。)⑤墓道外或神廟前的石牌坊。《新五代史·張全義傳》:“鏟除墓闕。” (二)quē ①豁口;空缺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執蓋以當其闕。”②過失;錯誤;缺點。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必能裨補闕漏,有所廣益。”③損害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年》:“(晉)若不闕秦,將焉取之?”(焉:從哪裡。)④虧缺;缺少。《呂氏春秋·任數》:“耳目心智,其所以知識甚闕。” (三)jué 通“掘”。挖;挖掘。《國語·吳語》:“闕為流溝。”心:
①心臟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心者,五臟之主也。”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心之官則思。”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夫民慮之於心,而宣之於口。”③掛懷;關心。唐順之《與呂沃洲巡按書》:“兩公者,一日居乎其位,一日心乎其民者也。”(乎:於。)④中央;中心。劉禹錫《洞庭秋月行》:“洞庭湖月生湖心。”⑤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《呂氏春秋·季夏》:“季夏之月,日在柳,昏心中,旦尾中。”[心腹]1.要害之處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龐統法正傳》:“而敵傢數道並進,已入心腹。”2. 親信的人。同:
①會合;聚集。《詩經·小雅·吉日》:“獸之所同,麀(yōu)鹿麌(yǔ)麌。”(麀:母鹿。麌麌:獸群聚貌。)庾信《燕射歌辭·角調曲》:“涇渭同流,清濁異能。”②古代諸侯按時朝見天子之禮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宗廟之事,如會同,端章甫,願為小相焉。”(如:或者。端:玄端;諸侯祭服。章甫:黑色冠名。相:主持贊禮者。)③相同;與“異”相對。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古今一也,人與我同耳。”④共;共用;同一個。《詩經·秦風·無衣》:“豈曰無衣? 與子同袍。”文天祥《正氣歌》:“牛驥同一皂。”(皂:通“槽”。牛馬槽。)⑤統一;同一。《三國志 · 吳書 ·吳主傳》:“同船濟水。”《禮記·中庸》:“車同軌,書同文,行同倫。”(軌:車子兩輪間的距離。倫:倫常綱紀。)⑥偕同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同行十二年。”⑦參與。《武經總要》前集:“不知三軍之權,而同三軍之任,則疑。”(任:責任;職位。)⑧和諧;安定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,故外戶而不閉,是謂大同。”(謀閉:停止用計謀。外戶:從外面關的門。)⑨整齊。《詩經 ·小雅·車攻》:“我馬既同。”⑩古代土地面積單位,方百裡為同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且昔天子之地一圻,列國一同。”(11)古代樂律中的陰律,又稱“呂”。《周禮·春官·典同》:“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。”在:
①存在;在世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父母在,不遠遊,遊必有方。”范縝《神滅論》:“豈容形亡而神在。”②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狀態。張華《情詩》:“處歡愒(kài)夜促,在戚怨宵長”。(愒:貪。)③處;處所。陶潛《飲酒》之二:“衰榮無定在,彼此共更之。”④在於;取決於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駑馬十駕,功在不舍。”⑤問候;慰問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寡人淹恤在外,二三子使寡人朝夕聞衛國之言,吾子獨不在寡人。”(寡人:衛獻公自稱。淹恤:久遭憂患。吾子:指衛大夫大叔文子。)⑥觀察;審察。《尚書 ·舜典》:“在璇璣玉衡,以齊七政。”(璇璣玉衡:玉飾的天體觀測儀器。七政:日、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。)⑦介詞。引進事情發生的時間、地點、情形、范圍等。柳宗元《田傢》詩:“迎新在此歲。”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將軍禽操宜在今日。”(將軍:指孫權。操:曹操。)⑧和“所”連用,表示強調,其下多連“不”等。⑨終結。《尚書·呂刑》:“非天不中,惟人在命。”⑩通“才”。僅僅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。”羈:
①馬籠頭。《莊子·馬蹄》:“連之以羈馽。”(馽:同“縶”。絆馬足的繩子。)②系住。賈誼《吊屈原賦》:“使騏驥可系而羈兮,豈雲異夫犬羊!”③拘束;束縛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仆少負不羈之才。”④寄居。也指寄居在外的人。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單獻公棄親用羈。”⑤女孩的發髻。《禮記·內則》:“剪發為髻,男角女羈。”羈旅:
寄居,旅居。《韓非子·亡征》:“~~僑士,重帑在外。”也作“羈旅”。《左傳·莊公二十三年》:“~~之臣,……敢辱高位,以速官謗,請以死告。”旅:
①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。一般以五百人為旅。《孫子·謀攻》:“全旅為上,破旅次之。”(全旅:指降服全旅。破旅:指擊潰敵旅。)又泛指軍隊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加之以師旅,因之以饑饉。”②眾;眾多。《說苑·辨物》:“不群居,不旅行。”③共同;一齊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今夫古樂,進旅退旅。”④旅行;寄居。《左傳·莊公二十二年》:“羈旅之臣。”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商旅不行,檣(qiáng)傾楫(jí)摧。”(檣:桅桿。楫:槳。)⑤陳列;排列。《儀禮·燕禮》:“賓以旅酬於西階上。”⑥祭祀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季氏旅於泰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