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江長天作限,山固壤無朽。”詩句出處:《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,喜徑松成》;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。
一辭溫室樹,幾見武昌柳。荀謝年何少,韋平望已久。 種松夾石道,紆組臨沙阜。目覽帝王州,心存股肱守。 葉動驚彩翰,波澄見赬首。晉宋齊梁都,千山萬江口。 煙散隋宮出,濤來海門吼。風俗太伯馀,衣冠永嘉後。 江長天作限,山固壤無朽。自古稱佳麗,非賢誰奄有。 八元邦族盛,萬石門風厚。天柱揭東溟,文星照北鬥。 高亭一騁望,舉酒共為壽。因賦詠懷詩,遠寄同心友。 禁中晨夜直,江左東西偶。將手握兵符,儒腰盤貴綬。 頒條風有自,立事言無茍。農野聞讓耕,軍人不使酒。 用材當構廈,知道寧窺牖。誰謂青雲高,鵬飛終背負。
|
【註釋】:
江:
①長江的專稱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江漢朝宗於海。”《論衡·書虛》:“且投於江中,何江也?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臨浙江,水波惡。”②江河的通稱。柳宗元《江雪》:“孤舟蓑笠翁,獨釣寒江雪。”錢起《省試湘靈鼓瑟》:“曲終人不見,江上數峰青。”③指隱士的居處。陶潛《與殷晉安別》:“良才不隱世,江湖多賤貧。”王安石《和王勝之雪霽借馬人省》:“超然遂有江湖意。”長:
(一)①長度;兩端的距離。《考工記· 車人》:“車人為車,柯長三尺。”②長度大。與“短”相對。1.指空間。古樂府(木蘭詩》:“北市買長鞭。”2.指時間。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矜偽不長,蓋虛不久。”③巨大。李白《行路難》:“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雲帆濟滄海。”(會:一定。濟:渡。)④遼闊。李白《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》:“鳥飛不到吳天長。”⑤經常。張籍《猛虎行》:“谷中近窟有山村,長向村傢取黃犢。”⑥長處;專長。韓愈《畫記》:“以為非一工人之所能運思,蓋叢集眾工人之所長。”⑦擅長。《三國志· 吳書·周瑜傳》:“與吳越爭衡,本非中國所長。” (二)zhǎng ①年齡大;輩分高。杜甫《兵車行》:“長者雖有問,役夫敢申恨?”②排行第一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始皇有二十馀子,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……”③首領;首長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九州之長,入天子之國曰牧。”(牧:官名。)④生長;成長。賈誼《論積貯疏》:“淫侈之俗,日日以長。”⑤撫養。《詩經· 小雅·蓼莪》:“長我育我。”⑥滋長。《詩經·小雅·巧言》:“君子屢盟,亂是用長。”(盟:盟誓。用:以。)⑦增進;增強。《禮記·學記》:“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,知困然後能自強也,故曰教學相長也。”(反:反省。)⑧提高。李白《與韓荊州書》:“青萍結綠,長價於薛卞之門。”(青萍:劍名。結綠:玉名。)長天:
遼闊的天際。王勃《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》: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~~一色。”天:
①人的頭部。《呂氏春秋·論人》:“適耳目,節嗜欲,釋智謀,去巧故……若此,則無以害其天矣。”(釋:去除。巧故:偽詐。)②天空。王充《論衡·談天》:“察當今天去地甚高,古天與今無異。”《敕勒歌》:“天似穹(qióng)廬,籠蓋四野。”(穹廬:氈帳。)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。《周易· 睽》:“其人天且劓。”(劓:割掉鼻子的刑罰。)④天氣;氣候。《呂氏春秋·季春》:“行秋令,則天多沉陰。”⑤自然界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⑥自然形成的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依乎天理,批大郤,導大窾。”⑦上帝;自然界的主宰。《春秋繁露 ·郊祭》:“天者,百神之大君也。”⑧天命;天意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國之存亡,天也。”⑨依憑;依靠者。《儀禮· 喪服》:“夫者,妻之天也。”作:
①起;起立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舍瑟而作。”②興起;產生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古者天下散亂,莫之能一,是以諸侯並作。”(一:統一。)又起身。《管子·弟子職》:“夜寐蚤作。”(寐:睡。蚤:通“早”。)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由湯至於武丁,賢聖之君六七作。”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大奸作則小盜隨。”③始。《尚書· 禹貢》:“萊夷作牧。”(萊夷:地名。牧:放牧。)④勞作;工作。《莊子·讓王》: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。”楊惲《報孫會宗書》:“田傢作苦。”⑤創作;寫作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孔子懼,作《春秋》。”《呂氏春秋·勿躬》:“容成作歷。”(容成:傳說中黃帝臣,歷法的創造者。)王充《論衡·定賢》:“譬猶工匠之作器也。”⑥名詞,指作品。蕭統《文選序》:“則有‘憑虛’、‘亡是’之作。”⑦事務。鮑照《采桑》:“季春梅始落,女工事蠶作。”(事:從事。)⑧擔當;充任。《論語·子路》:“人而無恒,不可以作巫醫。”(而:假如。)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方正》:“敦槐作關中都督,甚得民情。”⑨當成;算做。羅公升《溪上》:“門前溪一發,我作五湖看。”(一發:一根頭發。)又成為。李賀《浩歌》:“南風吹山作平地。”⑩通“詛”。詛咒。《詩經·大雅·蕩》:“侯作侯祝。”(侯:語氣詞。)(11)通“詐”。欺騙。《史記·孟子荀卿列傳》:“作先合,然後引之大道。”[作色]臉上變色。指神情嚴肅起來或發怒。《禮記·哀公問》:“孔子愀(qiǎo)然作色。”(愀然:容色改變的樣子。)限:
①險阻。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南有巫山黔中之限。”②門檻。《後漢書·臧宮傳》:“宮夜使鋸斷城門限。”③界限。謝脁《和王著作八公山》:“東限瑯邪臺。”④限制。《荀子·強國》:“夫義者,所以限禁人之為惡與奸者也。”固:
①險要、穩固的地方。《周禮·夏官·大司馬》:“以九伐之法正邦國……負固不服則侵之。”(負:恃。侵:指兵臨其境加以威懾。)又使堅固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”②鞏固;牢固。《資治通鑒》卷六十五:“江山險固,沃野千裡,士民殷富。”又使牢固。黃宗羲《原君》:“攝緘縢(téng),固扃鐍(jué),一人之智力,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。”(攝:收緊。縢:繩索。扃:門閂、門環等。鐍:鎖鑰。)③穩固;安定。《國語·晉語二》:“百姓欣而奉之,國可以固。”《資治通鑒·宋明帝泰始三年》:“卒有離心,士無固色。”(色:神色。)④堅持;安守。《荀子·強國》:“子發之致命也恭,其辭賞也固。”⑤堅硬;凝聚。《呂氏春秋 ·首時》:“水凍方固,後稷不種。”(後稷:古農官名。)⑥固執;頑固。《列子 ·湯問》:“汝心之固,固不可徹。”(徹:通。)⑦鄙陋;淺薄。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:“明願有問君而恐固。”⑧副詞。1.表示反復多次,相當於“一再”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良乃固要項伯,項伯見沛公。”(良:留侯張良。要:同“邀”。)2. 表示本來如此。韓愈《師說》:“生乎吾前,其聞道固先乎吾。”3.表示承認某種事物。相當於“固然”。馬中錫《中山狼傳》:“子固仁者,然愚亦甚矣。”⑨通“故”。舊。《戰國策·趙策二》:“國有固籍,兵有常經;變籍則亂,失經則弱。”(經:作為典范的書。)⑩必定;一定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借第令毋斬,而戍死者固十六七。”(11)所以。柳宗元《封建論》:“吾固曰:非聖人之意,勢也。”壤:
①松軟的土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叩石墾壤。”②地。黃伯思《東觀餘論·跋宗室爵竹畫軸後》:“謝康樂如芙蓉出水,自然可愛;顏光祿則如鋪錦列繡,琱(diāo)繢(kuì)滿眼。自然之與琱繢,蓋不翅霄壤。”(謝康樂:謝靈運,曾封康樂公。顏光祿:顏延之,曾封光祿大夫。琱繢:雕飾繪畫。翅:止,隻。)③疆域;地域;區域。《左傳·哀公元年》:“(勾踐)與我同壤。”④古代一種遊戲用具。《論衡·藝增》:“有年五十擊壤於路者。”⑤通“穰(ráng)”。豐收。《莊子·庚桑楚》:“居三年,畏壘大壤。”(居:過瞭。畏壘:山名。)[壤壤]紛亂的樣子,也指紛亂之物。《呂氏春秋·知接》:“孰之壤壤也,可以為之莽莽也。”無:
①沒有。跟“有”相對。陸遊《遊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復疑無路。”②副詞。表示否定,相當於“不”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民以此為教,則粟焉得無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連詞。表示條件,相當於“無論”、“不論”。《詩經·魯頌·灃水》:“不小不大,從公於邁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詩源·箜篌引》:“公無渡河,公竟渡河。墮河而死,當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勢》:“則國非其國,而民無其民也。”⑥語氣詞。用於疑問句末,表示疑問,相當於“否”。白居易《問劉十九》:“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?”朽:
①腐爛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。”②衰老。《晉書·張忠傳》:“年朽花落。”③磨滅。曹操《加棗祗子處中封爵並祀祗令》:“為不朽之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