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乘我廟堂運,坐使幹戈戢。”詩句出處:《將軍行》;是唐朝詩人劉希夷的作品。
將軍辟轅門,耿介當風立。諸將欲言事,逡巡不敢入。 劍氣射雲天,鼓聲振原隰。黃塵塞路起,走馬追兵急。 彎弓從此去,飛箭如雨集。截圍一百裡,斬首五千級。 代馬流血死,胡人抱鞍泣。古來養甲兵,有事常討襲。 乘我廟堂運,坐使幹戈戢。獻凱歸京師,軍容何翕習。 |
【註釋】:
乘:
(一)①登;升。屈原《涉江》:“乘鄂渚而反顧兮,欸秋冬之緒風。”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乘彼垝垣,以望復關。”(垝垣:毀壞的土墻。復關:地名。)②坐;駕。《墨子·親士》:“良馬難乘,然可以任重致遠。”③趁著;憑借。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山河。”李白《塞下曲六首》之五:“塞虜乘秋下,天兵出漢傢。”(塞虜:塞外之敵。)④欺凌。《荀子·強國》:“一國作謀,則三國必起而乘我。”⑤追逐。《漢書·陳湯傳》:“吏士喜,大呼乘之。”⑥戰勝。《尚書·西伯戡黎》:“周人乘黎。”(黎:國名。)⑦計算;計劃。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為人臣者,乘事而有功則賞。”⑧乘法。算術中四則運算方法之一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趙達傳》:“此術微妙,頭乘尾除,一算之法,父子不相語。”⑨佛教術語。指解釋教義深淺的等級。張羽《贈僧還日本》:“遍參東土法,頓悟上乘禪。” (二)shèng ①量詞。一車四馬的總稱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車六七百乘,騎千餘,卒數萬人。”②四的代稱。《左傳·殽之戰》:“以乘韋先,牛十二犒師。”③春秋時晉國史書名。後泛指一般史書。④帝王的代稱。班固《東都賦》:“損乘輿之服禦。”(損:減少。服禦:指帝王的衣物等用品。)廟:
①供奉祖先牌位及祭祀祖先的地方。《詩經·魯頌·閟宮》:“新廟奕(yì)奕。”(奕奕:高大。)②指供奉神靈或先賢的地方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:“於是作渭陽五帝廟。”許渾《泛五雲溪》:“佛廟千巖裡,人傢一島中。”③借指朝廷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居廟堂之高,則憂其民。”《孫子·計》:“夫未戰而廟算勝者,得算多也。”[廟號]古代帝王死後附祭於太廟所起的名號。《新唐書·高帝紀》:“謚曰太武,廟號高祖。”(謚:死者的稱號。)廟堂:
①宗廟的明堂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吾聞楚有神龜,死已三千歲矣,王巾笥而藏之~~之上。”②指朝廷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居~~之高,則憂其民;處江湖之遠,則憂其君。”堂:
①殿堂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諸侯趨走堂下。”②正屋,即廳堂。杜甫《贈衛八處士》:“焉知二十載,重上君子堂。”③舊時官府議事或審案的地方。李商隱《行次西效作》:“巍巍政事堂。”④指某些有專門用途的房屋、廳堂或居室。柳宗元《盩厔(zhōu zhì)縣新食堂記》:“新作食堂於縣內之右。”⑤父系、母系同祖的親屬。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:“羊長和父繇與太傅祜同堂相善。”(羊長和:人名。)[堂堂]1.宏大。《晏子春秋·外篇重而異者二》:“寡人將去此堂堂國而死乎?”(去:離開。)2. 光明正大。《法言·重黎》:“堂堂乎忠,難矣哉!”3. 容貌魁偉不凡。《後漢書·伏湛傳》:“湛容貌堂堂。”4.公然;無顧慮的樣子。陸遊《涉白馬渡慨然有懷》:“袁曹百戰相持處,犬羊堂堂自來去。”運:
①運動;轉動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日月運行,一寒一暑。”《楚辭·九章·哀郢》:“將運舟而下浮兮,上洞庭而下江。”②搬運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亮復出祁山,以木牛運,糧盡退軍。”③運用。《孫子兵法·九地》:“運兵計謀,為不可測。”④命運;氣數。何景明《大梁行》:“更聞飛檄(xí)救邯鄲,一朝運去同衰賤。”(檄:征召的文書。)⑤南北的距離。《國語 · 越語上》:“勾踐之地……廣運百裡。”坐:
①坐。古人席地而坐;兩膝著地;臀部放在腳跟上。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坐而假寐。”《呂氏春秋·離俗》:“終日坐,不自快。”②座位。後來寫作“座”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鄭人有且置履者,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。”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請以舞劍,因擊沛公於坐。”又比喻容易,不費力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天之高也,星辰之遠也,茍求其敵,千歲之日至,可坐而致也。”(日至:指冬至。)③據守;堅守。《左傳·桓公十二年》:“楚人坐其北門。”④訴訟人對質;對證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莊子為坐。”(莊子:人名。)⑤犯罪;囚犯……獲罪。《晏子春秋·雜下》:“王曰:‘何坐?’曰:‘坐盜’”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數歲,坐法去官,傢居長安。”也指判罪,定罪。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敢有毀者,坐之!”⑥徒然;白白地。李白《蜀道難》:“以手撫膺坐長嘆。”⑦因為;由於。古詩《陌上桑》:“來歸相怨怒,但坐觀羅敷。”(羅敷:美女名。)杜牧《山行》:“停車坐愛楓林晚。”⑧居住;停留。歸莊《黃孝子傳》:“父子坐旅中倘怳(tǎng huǎng)累月,因留過歲。”(惝怳:失意。累:數。)使:
①命令;派遣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楚子使屈完如師。”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天子以為李氏世將,而使將(jiàng)八百騎。”(將:帶兵。)②役使;使用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使民以時。”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使人不以道。”(道:道理。)③出使。《晏子春秋·內篇雜下九》:“晏子使楚。”④令;讓;致使。《公羊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使人兄弟相疑。”⑤任;放縱。《宋書·劉瑀傳》:“瑀使氣尚人。”⑥表假設的連詞。假使;如果。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使(毛)遂蚤得處囊中,乃穎脫而出。”(蚤:通“早”。穎:指錐尖。)[使命]1. 使者所接受的指令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下官奉使命,言談大有緣。”2.使者。《宋史·田景咸傳》:“每使命至,惟設肉一器,賓主共食。”幹:
①古人用以抵禦敵人刀箭,捍衛自身的兵器。《詩經 · 大雅·公劉》:“幹戈戚揚,爰方啟行。”②冒犯;觸犯。《後漢書·虞延傳》:“於是外戚斂乎,莫敢幹法。”③騷擾;侵犯。《三國志·吳志·陸遜傳》:“不令兵士幹擾侵侮。”④求取;謀取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子張學幹祿。”⑤幹涉;幹擾。《魏書·天象志四》:“齊武帝殂(cú),西昌侯以從子幹政。”(殂:死。從子:侄子。)⑥關涉;牽連。《淮南子·說林》:“猶人臣各守其職,不得相幹。”⑦岸;水邊。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坎坎伐檀兮,置之河之幹兮。”(坎坎:伐木聲。)⑧天幹,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的總稱。⑨山澗;山間流水。《詩經 · 小雅·斯幹》:“秩秩斯幹,幽幽南山。”⑩量詞。相當於“個”。《漢書·食貨志下》:“又民用錢,郡縣不同:或用輕錢,百加若幹;或用重錢,平稱不受。”[幹城]比喻捍衛者。《詩經·周南·兔置》:“赳赳武夫,公侯幹城。”(赳赳:勇武貌。公侯:指國君。)幹戈:
①兵器的代稱。《詩·大雅·公劉》:“弓矢斯張,~~戚揚。”②戰爭的代稱。文天祥《過零丁洋》:“辛苦遭逢起一經,~~寥落四周星。”戈:
①古代一種橫刃長柄的兵器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古之兵,戈、矛、矢而已矣。”②泛指兵器。《尚書·費誓》:“備乃弓矢,鍛乃戈矛,礪乃鋒刃,無敢不善。”③戰爭。《後漢書·公孫述傳》:“偃武息戈,卑辭事漢。”戢:
①聚藏(兵器)。《詩經·周頌·時邁》:“載戢幹戈。”(載:助詞。)②收斂。《漢書·刑法志》:“天下既定,戢臧幹戈,教以文德。”《詩經·小雅·鴛鴦》:“鴛鴦在梁,戢其左翼。”③止息;禁止。《陳書·虞寄傳》:“願將軍少戢雷霆。”(少:稍微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