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王道潛隳伍員死,可嘆鬥間瞻王氣。

    “王道潛隳伍員死,可嘆鬥間瞻王氣。”詩句出處:《姑蘇懷古送秀才下第歸江南》;是唐朝詩人劉商的作品。

    姑蘇臺枕吳江水,層級鱗差向天倚。秋高露白萬林空,
    低望吳田三百裡。當時雄盛如何比,千仞無萬根立平地。
    臺前夾月吹玉鸞,臺上迎涼撼金翠。銀河倒瀉君王醉,
    灩酒峨冠眄西子。宮娃酣態舞娉婷,香飆四颯青城墜。
    伍員結舌長噓嚱,忠諫無因到君耳。城烏啼盡海霞銷,
    深掩金屏日高睡。王道潛隳伍員死,可嘆鬥間瞻王氣。
    會稽勾踐擁長矛,萬馬鳴蹄掃空壘。瓦解冰銷真可恥,
    凝艷妖芳安足恃。可憐荒堞晚冥濛,麋鹿呦呦達遺址。
    君懷逸氣還東吳,吟狂日日遊姑蘇。興來下筆到奇景,
    瑤盤迸灑蛟人珠。大鵬矯翼翻雲衢,嵩峰霽後凌天孤。
    海潮秋打羅剎石,月魄夜當彭蠡湖。有時凝思傢虛無,
    霓幢仿佛遊仙都。琳瑯暗戛玉華殿,天香靜裊金芙蕖。
    君聲日下聞來久,清贍何人敢敵手。我逃名跡遁西林,
    不得灞陵傾別酒。莫便五湖為隱淪,年年三十升仙人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王:

    (一)①夏商周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。秦始皇以後改稱皇帝。《尚書·盤庚上》:“王命眾,悉至於庭。”(悉:都;全。)②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好戰,請以戰喻。”③漢以後的最高封爵。《漢書·諸侯王表》:“武帝施主父之冊,下推恩之令,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,不行黜涉而藩國自析。”(主父:人名。冊:同“策”。析:削弱。)④諸侯或外族來朝見天子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四夷來王。”⑤首領;同類中最特出或最大者。杜甫《前出塞》:“射人先射馬,擒賊先擒王。”⑥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。《爾雅·釋親》:“父之考為王父,父之妣(bǐ)為王母。” (二)wàng ①統治同傢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沛公欲王關中。”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三代不同禮而王。”②成就王業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十者衣(yì)帛(bó)食肉,黎民不饑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”

    王道:

    ①治世的法則。多指以仁義治天下的政策,以仁義治天下的統治方法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禮樂刑政,四達而不悖,則~~備矣。”②指先生所行的正道。《書·洪范》:“無偏無黨,~~蕩蕩,無黨無偏,~~平平,無反無側,~~正直。”

    道:

    (一)①道路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會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②水流通行的途徑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秋,晉侯會吳子於良,水道不可,吳子辭,乃還。”(會:約會。良:地名。)③取道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道海安、如皋,凡三百裡。”④方法;途徑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”⑤技藝。《論語·子張》:“雖小道,必有可觀者焉。”⑥宇宙萬物的本原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。”⑦規律;道理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循道而不貳,則天不能禍。”(循:遵照。貳:不專一。)⑧政治主張或思想學說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吾道一以貫之哉。”⑨好的政治局面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天下有道,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。”⑩道德;道義。徐階《送司封仲芳楊子赴留都》:“古道日淪替,群諛紛追隨。”(淪:淪亡。替:衰落。諛:阿諛,奉承。)(11)道傢。上古思想流派之一。(12)指道術。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卷十二:“子若學道,即有仙分。”(13)行政區劃名。1.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,開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。2. 清代和民國初年曾在省以下設若幹分守道。(14)說;講述。《鹽鐵論·遵道》:“飾虛言以亂實,道古以害今。”(15)量詞。用於命令、題目等。《新唐書·選舉志》:“進士試詩、賦及時務策五道。”(二)dǎo ①同“導”。1.疏通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決所犯,傷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決使道。”(決:河流決口。克:能。)2. 引導。《漢書·張騫傳》:“唯王使人道送我。”②治理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。”(政:政令。齊:整頓。免:免於犯罪。)③介詞。從;由。《漢書·淮南王安傳》:“諸使者道長安來,為妄妖言。”

    潛:

    ①在水下活動。《莊子·達生》:“至人潛行不窒,蹈火不熱。”(至人: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。)②隱沒;隱藏。《詩經·小雅·鶴鳴》:“魚潛在淵。”③秘密;暗中;悄悄。杜甫《春夜喜雨》:“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。”《左傳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若潛師以來,國可得也。”④水名。漢水支流,即今湖北潛江市東南的蘆洑河。[潛心]靜心專註。《宋史·楊時傳》:“幼穎異,能屬文;稍長,潛心經史。”(屬:撰寫。)

    隳:

    ①毀;毀壞。《鹽鐵論·備胡》:“季桓隳其都城。”(季桓:人名。)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一夫作難而七廟隳。”②通“惰(duò)”。懈怠。《韓非子·六反》:“凡人之生也,財用足則隳於用力。”[隳突]破壞;沖撞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(悍吏)叫囂乎東西,隳突乎南北。”

    伍:

    ①古代最小的編制單位。軍中五人為伍,戶籍以五傢為伍。《孫子·謀攻》:“凡用兵之法:……全卒為上,破卒次之;全伍為上,破伍次之。”(全:不戰而勝。卒:百人。破:擊破。)《管子·立政》:“五傢為伍。”《左傳·桓公五年》:“先偏後伍。”②隊列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子之持戟之士,一日而三失伍。”③軍隊。④同類;同夥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生乃與噲等為伍。”⑤通“伍”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參伍以變。”《國語·齊語》:“聖王之治天下也,參其國而伍其鄰。”

    員:

    (一)①人數;名額。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吏員自佐史至丞相,十二萬二百八十五人。”②通“圓”。圓形。《後漢書·趙岐傳》:“可立一員石於吾墓前。” (二)yún (雲)。1.動詞詞頭。《石鼓文》:“君子員獵員遊。”《尚書·秦誓》:“若弗員來。”2.句末語氣詞。《詩經·鄭風·出其東門》:“聊樂我員。”

    可:

    (一)①同意。《左傳·隱公三年》:“公曰:不可。”②正確。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:“使以臣之言為可,願行而利其道;以臣之言為不可,久留臣無為也。”(使:如果。)③值得。白居易《賣炭翁》:“可憐身上衣正單,心憂炭賤願天寒。”④能夠;可以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朽木不可雕也。”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庶曰:‘此人可就見,不可屈致也。’”⑤著實。《史記·田單列傳》:“吾懼燕(yān)人掘吾城外塚墓,僇(lù)先人,可為寒心。”(僇:通“戮”。殺。此指戮屍。)⑥適合;適宜。張翰《杖賦》:“方圓適意,洪細可乎。”李漁《笠翁一傢言·笠翁偶集·種植部》:“芙蕖則不然:自荷錢出水之日,便為點綴綠波;及其莖葉既生,則又日高日上……此皆言其可目者也。”⑦痊愈。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三:“瘦得渾如削,百般醫療終難可。”(渾:簡直。)⑧當著,對著。周邦彥《南柯子》:“曉來階下按新聲,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。”(按:擊,奏。一方:一塊。)⑨副詞。1.表示估計,相當於“大約”。王維《洛陽女兒行》:“洛陽女兒對門居,才可容顏十五餘。”2. 表示轉折,相當於“卻”。李白《相逢行》:“相見情已深,未語可知心。”3. 表示反詰,相當於“豈”“哪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騅不逝兮可奈何!”方幹《山中言志》:“潛夫自有孤雲侶,可要王侯知姓名?”(潛夫:隱居的人。) (二)kè [可汗(hán)]亦作“可罕”。古代北方一些少數民族君主的稱號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昨夜見軍帖,可汗大點兵。”(軍帖:軍中文告。)

    嘆:

    ①嘆息。《詩經·豳風·東山》:“婦嘆於室。”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夙(sù)夜憂嘆。”(夙:早。)②吟誦;歌唱。陸機《日出東南隅行》:“春遊良可嘆。”《楊君石門頌》:“垂流億載,世世嘆誦。”(垂流:流傳。)③贊嘆;贊美。《禮記·郊特牲》:“孔子屢嘆之。”④唱和;隨聲應和。《荀子·禮論》:“清廟之歌,一唱而三嘆也。”(清廟:《詩經·周頌》篇名。)

    鬥:

    ①古代酒器名。《詩經·大雅·行葦》:“酌以大鬥,以祈(qí)黃耈(gǒu)。”(祈:求。耇:老壽。)②量器名。可容一鬥。《莊子·胠篋》:“掊(pǒu)鬥折衡,而民不爭。”(掊:擊打。衡:稱量輕重的器具。)③容量單位。十升為一鬥,十鬥為一石。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:“十升為鬥,十鬥為斛。”④星宿名。1. 二十八宿之一。又稱南鬥,有星六顆。蘇軾《赤壁賦》:“月出於東山之上,徘徊於鬥牛之間。”2. 北鬥星,有星七顆。《淮南子·齊俗》:“夫乘舟而惑者,不知東西,見鬥極則寤矣。”⑤鬥形的器具。高適《燕歌行》:“殺氣三時作陣雲,寒聲一夜傳刁鬥。”(陣雲:戰雲。三時:指時間長。刁鬥:行軍中煮飯的銅器,有柄,如鬥。)⑥用同“陡”。《徐霞客遊記·遊雁宕山日記》:“望巖下鬥深百丈。”[鬥拱]也作“枓栱”(dǒu gǒng)。我國傳統建築中的支承構件,位於立柱與橫梁的交接處。從柱頂探出的弧形肘木叫拱,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。[鬥室]喻狹小的房間。餘集《聊齋志異》序:“把卷坐鬥室中,青燈睒睒(shǎn),已不待展讀,而陰森之氣,逼人毛發。”(睒:同“��”。 眨眼。)[鬥筲]喻才識短淺,氣量狹窄。《東周列國志》第七十六回:“囊瓦乃鬥筲之輩,貪功僥幸。”(囊瓦:春秋時期楚國令尹。)

    間:

    (一)①空隙;縫隙。《莊子· 養生主》:“彼節者有間,而刀刃者無厚。”(節:骨節。)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:“晏子為齊相,出,其禦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。”②隔閡。《左傳·哀公二十七年》:“故君臣多間。”《後漢書·皇後紀上》:“母子慈愛,始終無纖介之間。”(纖介:比喻微小。)③間隔。方苞《獄中雜記》:“骨微傷,病間月。”④私下;暗地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。”(之:到。次所:臨時住所。叢祠:神祠。)⑤離間。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他人一間,女能復自救邪?”(女:汝。邪:耶。)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讒人間之,可謂窮矣。”⑥參與;介入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肉食者謀之,又何間焉?”⑦攙合。杜甫《贈衛八處士》:“夜雨剪春韭,新炊間黃粱。”⑧抄小路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沛公已去,間至軍中。”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故令人持璧歸,間至趙矣。”⑨副詞。斷斷續續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予在患難中,間以詩記所遭。” (二)jiān ①片刻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有間,大魚動。”②當中;中間。李白《關山月》:“明月出天山,蒼茫雲海間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八月之間旱,則苗槁矣。”③空間;期間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奉命於危難之間。”④量詞。陶淵明《歸園田居》之一:“方宅十餘畝,草屋八九間。”

    瞻:

    ①向上或往前看。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貆(huán)兮?”(胡:為何。爾:你。縣:同“懸”。貆:貉類動物。)②瞻仰;敬視。《景德傳燈錄 · 無業禪師》:“後聞馬大師禪門鼎盛,特往瞻禮。”③看;察看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(仲秋之月)瞻肥瘠,察物色。”

    王:

    (一)①夏商周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。秦始皇以後改稱皇帝。《尚書·盤庚上》:“王命眾,悉至於庭。”(悉:都;全。)②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好戰,請以戰喻。”③漢以後的最高封爵。《漢書·諸侯王表》:“武帝施主父之冊,下推恩之令,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,不行黜涉而藩國自析。”(主父:人名。冊:同“策”。析:削弱。)④諸侯或外族來朝見天子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四夷來王。”⑤首領;同類中最特出或最大者。杜甫《前出塞》:“射人先射馬,擒賊先擒王。”⑥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。《爾雅·釋親》:“父之考為王父,父之妣(bǐ)為王母。” (二)wàng ①統治同傢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沛公欲王關中。”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三代不同禮而王。”②成就王業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十者衣(yì)帛(bó)食肉,黎民不饑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”

    氣:

    ①氣;氣體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虹霓也,雲霧也,風雨也,四時也,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。”孟浩然《臨洞庭上張丞相》:“氣蒸雲夢澤,波撼嶽陽城。”②空氣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天積氣耳,亡(wú)處亡氣。”(亡:通“無”。)③自然界陰陽風雨等現象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禦六氣之辯。”(禦:掌握適應。六氣:指陰陽風雨晦明。辯:同“變”。變化。)④呼吸;氣息。《漢書·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武氣絕,半日復息。”⑤氣味。《大戴禮記·四代》:“食為味,味為氣。”⑥氣勢;精神狀態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夫戰,勇氣也。”⑦古代哲學概念。指形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的物質實體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水火有氣而無生。”⑧古代醫學指人體生存要素之一。《呂氏春秋·盡數》:“精不流則氣鬱。”


    上一篇:日暮怅欲还,晴烟满千嶂。

    下一篇:高楼倏冥灭,茂林久摧折。
  • 王道潜隳伍员死,可叹斗间瞻王气。

    “王道潜隳伍员死,可叹斗间瞻王气。”诗句出处:《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》;是唐朝诗人刘商的作品。

    姑苏台枕吴江水,层级鳞差向天倚。秋高露白万林空,
    低望吴田三百里。当时雄盛如何比,千仞无万根立平地。
    台前夹月吹玉鸾,台上迎凉撼金翠。银河倒泻君王醉,
    滟酒峨冠眄西子。宫娃酣态舞娉婷,香飙四飒青城坠。
    伍员结舌长嘘嚱,忠谏无因到君耳。城乌啼尽海霞销,
    深掩金屏日高睡。王道潜隳伍员死,可叹斗间瞻王气。
    会稽勾践拥长矛,万马鸣蹄扫空垒。瓦解冰销真可耻,
    凝艳妖芳安足恃。可怜荒堞晚冥濛,麋鹿呦呦达遗址。
    君怀逸气还东吴,吟狂日日游姑苏。兴来下笔到奇景,
    瑶盘迸洒蛟人珠。大鹏矫翼翻云衢,嵩峰霁后凌天孤。
    海潮秋打罗刹石,月魄夜当彭蠡湖。有时凝思家虚无,
    霓幢仿佛游仙都。琳琅暗戛玉华殿,天香静袅金芙蕖。
    君声日下闻来久,清赡何人敢敌手。我逃名迹遁西林,
    不得灞陵倾别酒。莫便五湖为隐沦,年年三十升仙人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王:

    (一)①夏商周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。秦始皇以后改称皇帝。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王命众,悉至于庭。”(悉:都;全。)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。”③汉以后的最高封爵。《汉书·诸侯王表》:“武帝施主父之册,下推恩之令,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,不行黜涉而藩国自析。”(主父:人名。册:同“策”。析:削弱。)④诸侯或外族来朝见天子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四夷来王。”⑤首领;同类中最特出或最大者。杜甫《前出塞》:“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。”⑥古代对祖父母辈的尊称。《尔雅·释亲》:“父之考为王父,父之妣(bǐ)为王母。” (二)wàng ①统治同家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欲王关中。”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三代不同礼而王。”②成就王业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十者衣(yì)帛(bó)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”

    王道:

    ①治世的法则。多指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,以仁义治天下的统治方法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礼乐刑政,四达而不悖,则~~备矣。”②指先生所行的正道。《书·洪范》:“无偏无党,~~荡荡,无党无偏,~~平平,无反无侧,~~正直。”

    道:

    (一)①道路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会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②水流通行的途径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秋,晋侯会吴子于良,水道不可,吴子辞,乃还。”(会:约会。良:地名。)③取道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道海安、如皋,凡三百里。”④方法;途径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”⑤技艺。《论语·子张》:“虽小道,必有可观者焉。”⑥宇宙万物的本原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⑦规律;道理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循道而不贰,则天不能祸。”(循:遵照。贰:不专一。)⑧政治主张或思想学说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吾道一以贯之哉。”⑨好的政治局面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天下有道,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。”⑩道德;道义。徐阶《送司封仲芳杨子赴留都》:“古道日沦替,群谀纷追随。”(沦:沦亡。替:衰落。谀:阿谀,奉承。)(11)道家。上古思想流派之一。(12)指道术。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十二:“子若学道,即有仙分。”(13)行政区划名。1.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,开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。2. 清代和民国初年曾在省以下设若干分守道。(14)说;讲述。《盐铁论·遵道》:“饰虚言以乱实,道古以害今。”(15)量词。用于命令、题目等。《新唐书·选举志》:“进士试诗、赋及时务策五道。”(二)dǎo ①同“導”。1.疏通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决所犯,伤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决使道。”(决:河流决口。克:能。)2. 引导。《汉书·张骞传》:“唯王使人道送我。”②治理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”(政:政令。齐:整顿。免:免于犯罪。)③介词。从;由。《汉书·淮南王安传》:“诸使者道长安来,为妄妖言。”

    潜:

    ①在水下活动。《庄子·达生》:“至人潜行不窒,蹈火不热。”(至人: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。)②隐没;隐藏。《诗经·小雅·鹤鸣》:“鱼潜在渊。”③秘密;暗中;悄悄。杜甫《春夜喜雨》: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”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若潜师以来,国可得也。”④水名。汉水支流,即今湖北潜江市东南的芦洑河。[潜心]静心专注。《宋史·杨时传》:“幼颖异,能属文;稍长,潜心经史。”(属:撰写。)

    隳:

    ①毁;毁坏。《盐铁论·备胡》:“季桓隳其都城。”(季桓:人名。)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一夫作难而七庙隳。”②通“惰(duò)”。懈怠。《韩非子·六反》:“凡人之生也,财用足则隳于用力。”[隳突]破坏;冲撞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(悍吏)叫嚣乎东西,隳突乎南北。”

    伍:

    ①古代最小的编制单位。军中五人为伍,户籍以五家为伍。《孙子·谋攻》:“凡用兵之法:……全卒为上,破卒次之;全伍为上,破伍次之。”(全:不战而胜。卒:百人。破:击破。)《管子·立政》:“五家为伍。”《左传·桓公五年》:“先偏后伍。”②队列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子之持戟之士,一日而三失伍。”③军队。④同类;同伙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生乃与哙等为伍。”⑤通“伍”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参伍以变。”《国语·齐语》:“圣王之治天下也,参其国而伍其邻。”

    员:

    (一)①人数;名额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吏员自佐史至丞相,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。”②通“圆”。圆形。《后汉书·赵岐传》:“可立一员石于吾墓前。” (二)yún (云)。1.动词词头。《石鼓文》:“君子员猎员游。”《尚书·秦誓》:“若弗员来。”2.句末语气词。《诗经·郑风·出其东门》:“聊乐我员。”

    可:

    (一)①同意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公曰:不可。”②正确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使以臣之言为可,愿行而利其道;以臣之言为不可,久留臣无为也。”(使:如果。)③值得。白居易《卖炭翁》:“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”④能够;可以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朽木不可雕也。”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庶曰:‘此人可就见,不可屈致也。’”⑤着实。《史记·田单列传》:“吾惧燕(yān)人掘吾城外冢墓,僇(lù)先人,可为寒心。”(僇:通“戮”。杀。此指戮尸。)⑥适合;适宜。张翰《杖赋》:“方圆适意,洪细可乎。”李渔《笠翁一家言·笠翁偶集·种植部》:“芙蕖则不然:自荷钱出水之日,便为点缀绿波;及其茎叶既生,则又日高日上……此皆言其可目者也。”⑦痊愈。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三:“瘦得浑如削,百般医疗终难可。”(浑:简直。)⑧当着,对着。周邦彦《南柯子》:“晓来阶下按新声,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。”(按:击,奏。一方:一块。)⑨副词。1.表示估计,相当于“大约”。王维《洛阳女儿行》:“洛阳女儿对门居,才可容颜十五余。”2. 表示转折,相当于“却”。李白《相逢行》:“相见情已深,未语可知心。”3. 表示反诘,相当于“岂”“哪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骓不逝兮可奈何!”方干《山中言志》:“潜夫自有孤云侣,可要王侯知姓名?”(潜夫:隐居的人。) (二)kè [可汗(hán)]亦作“可罕”。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。”(军帖:军中文告。)

    叹:

    ①叹息。《诗经·豳风·东山》:“妇叹于室。”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夙(sù)夜忧叹。”(夙:早。)②吟诵;歌唱。陆机《日出东南隅行》:“春游良可叹。”《杨君石门颂》:“垂流亿载,世世叹诵。”(垂流:流传。)③赞叹;赞美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:“孔子屡叹之。”④唱和;随声应和。《荀子·礼论》:“清庙之歌,一唱而三叹也。”(清庙:《诗经·周颂》篇名。)

    斗:

    ①古代酒器名。《诗经·大雅·行苇》:“酌以大斗,以祈(qí)黄耈(gǒu)。”(祈:求。耇:老寿。)②量器名。可容一斗。《庄子·胠箧》:“掊(pǒu)斗折衡,而民不争。”(掊:击打。衡:称量轻重的器具。)③容量单位。十升为一斗,十斗为一石。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十升为斗,十斗为斛。”④星宿名。1. 二十八宿之一。又称南斗,有星六颗。苏轼《赤壁赋》:“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。”2. 北斗星,有星七颗。《淮南子·齐俗》:“夫乘舟而惑者,不知东西,见斗极则寤矣。”⑤斗形的器具。高适《燕歌行》:“杀气三时作阵云,寒声一夜传刁斗。”(阵云:战云。三时:指时间长。刁斗:行军中煮饭的铜器,有柄,如斗。)⑥用同“陡”。《徐霞客游记·游雁宕山日记》:“望岩下斗深百丈。”[斗拱]也作“枓栱”(dǒu gǒng)。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支承构件,位于立柱与横梁的交接处。从柱顶探出的弧形肘木叫拱,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。[斗室]喻狭小的房间。余集《聊斋志异》序:“把卷坐斗室中,青灯睒睒(shǎn),已不待展读,而阴森之气,逼人毛发。”(睒:同“��”。 眨眼。)[斗筲]喻才识短浅,气量狭窄。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七十六回:“囊瓦乃斗筲之辈,贪功侥幸。”(囊瓦:春秋时期楚国令尹。)

    间:

    (一)①空隙;缝隙。《庄子· 养生主》:“彼节者有间,而刀刃者无厚。”(节:骨节。)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晏子为齐相,出,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。”②隔阂。《左传·哀公二十七年》:“故君臣多间。”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上》:“母子慈爱,始终无纤介之间。”(纤介:比喻微小。)③间隔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骨微伤,病间月。”④私下;暗地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。”(之:到。次所:临时住所。丛祠:神祠。)⑤离间。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他人一间,女能复自救邪?”(女:汝。邪:耶。)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谗人间之,可谓穷矣。”⑥参与;介入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”⑦搀合。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:“夜雨剪春韭,新炊间黄粱。”⑧抄小路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已去,间至军中。”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故令人持璧归,间至赵矣。”⑨副词。断断续续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予在患难中,间以诗记所遭。” (二)jiān ①片刻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有间,大鱼动。”②当中;中间。李白《关山月》:“明月出天山,苍茫云海间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八月之间旱,则苗槁矣。”③空间;期间。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奉命于危难之间。”④量词。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之一:“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”

    瞻:

    ①向上或往前看。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貆(huán)兮?”(胡:为何。尔:你。县:同“悬”。貆:貉类动物。)②瞻仰;敬视。《景德传灯录 · 无业禅师》:“后闻马大师禅门鼎盛,特往瞻礼。”③看;察看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(仲秋之月)瞻肥瘠,察物色。”

    王:

    (一)①夏商周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。秦始皇以后改称皇帝。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王命众,悉至于庭。”(悉:都;全。)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。”③汉以后的最高封爵。《汉书·诸侯王表》:“武帝施主父之册,下推恩之令,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,不行黜涉而藩国自析。”(主父:人名。册:同“策”。析:削弱。)④诸侯或外族来朝见天子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四夷来王。”⑤首领;同类中最特出或最大者。杜甫《前出塞》:“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。”⑥古代对祖父母辈的尊称。《尔雅·释亲》:“父之考为王父,父之妣(bǐ)为王母。” (二)wàng ①统治同家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欲王关中。”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三代不同礼而王。”②成就王业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十者衣(yì)帛(bó)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”

    气:

    ①气;气体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虹霓也,云雾也,风雨也,四时也,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。”孟浩然《临洞庭上张丞相》:“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。”②空气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天积气耳,亡(wú)处亡气。”(亡:通“无”。)③自然界阴阳风雨等现象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御六气之辩。”(御:掌握适应。六气:指阴阳风雨晦明。辩:同“变”。变化。)④呼吸;气息。《汉书·苏建传附苏武》:“武气绝,半日复息。”⑤气味。《大戴礼记·四代》:“食为味,味为气。”⑥气势;精神状态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夫战,勇气也。”⑦古代哲学概念。指形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实体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水火有气而无生。”⑧古代医学指人体生存要素之一。《吕氏春秋·尽数》:“精不流则气郁。”


    上一篇:日暮怅欲还,晴烟满千嶂。

    下一篇:高楼倏冥灭,茂林久摧折。

  • 上一篇:日暮怅欲还,晴烟满千嶂。

    下一篇:高楼倏冥灭,茂林久摧折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