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秋水隨形影,清濁混心跡。”詩句出處:《秋日題汝陽潭壁》;是唐朝詩人劉希夷的作品。
獨坐秋陰生,悲來從所適。行見汝陽潭,飛蘿蒙水石。 懸瓢木葉上,風吹何歷歷。幽人不耐煩,振衣步閑寂。 回流清見底,金沙覆銀礫。錯落非一文,空朧幾千尺。 魚鱗可憐紫,鴨毛自然碧。吟詠秋水篇,渺然忘損益。 秋水隨形影,清濁混心跡。歲暮歸去來,東山餘宿昔。
|
【註釋】:
秋:
①谷物成熟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(孟夏之月)麥秋至。”②秋天的莊稼。趙汝鐩《耕織嘆》:“香穗垂頭秋登場。”③秋季,農歷七至九月。李紳《憫農二首》之一:“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”④一年的時間段。《史記·梁惠王世傢》:“千秋萬歲後將傳於王。”⑤時刻;時候。《宋史·宗澤傳》:“今日乃汝立功之秋,不可失也。”⑥喻白色。陸遊《訴衷情》:“胡未滅,鬢先秋。”⑦形容飛的樣子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飛龍秋,遊上天。”也作“秋秋”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鳳凰秋秋。”隨:
①跟隨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,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。”②沿著;順著。《范子》:“聖人之變,如水隨形。”③順應。《淮南子·齊俗》:“故聖人論世而立法,隨時而舉事。”④聽任;放任。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業精於勤荒於嬉,行成於思毀於隨。”⑤追逐;追求。《周易·隨》:“隨有求得。”(追逐而有所求則必得。)⑥副詞。隨即;接著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(張)良殊大驚,隨目之。”(殊:非常。目:用目看。)⑦周代侯國名。在今湖北省隨縣。⑧春秋邑名。在今山西省介休縣。形:
①[名]形體。《楚辭·漁父》:“顏色憔悴,~容枯槁。”②[名]容貌。王充《論衡·齊世》:“~面醜惡。”③[名]形狀。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~似酒尊。”④[名]地形。《孫子兵法·地形》:“險~者,我先居之。”⑤[名]形勢。《赤壁之戰》:“則荊吳之勢強,鼎足之~成矣。”⑥[動]表現,顯露。蕭統《文選序》:“情動於中而~ 於言。”⑦[動]對比。《老子》:“長短相~。”⑧[名]通“型”。鑄造器物的模子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:“隨器而制~。”清:
①水純凈透明,與“濁”相對。屈原《漁父》:“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纓。”②潔凈。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京室密清。”③使潔凈;使幹凈。陸雲《盛德賦》:“泛時雨以清天,灑狂塵以肅地。”④清晰;清楚。張祜《酬凌秀才惠虎枕》:“八寸黃楊惠不輕,虎頭光照簟文清。”⑤聲音清亮;清脆。蘇軾《石鐘山記》:“南聲函胡,北聲清越。”(函胡:含糊,模糊。越:高揚。)⑥清爽;清涼;寒涼。辛棄疾《西江月》:“明月別枝驚鵲,清風半夜鳴蟬。”(別:另一。)⑦冷清;淒清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謝公宿處今尚在,淥水蕩漾清猿啼。”⑧寂靜;清靜。《莊子·天下》:“寂乎若清。”⑨清平;安定;太平。唐太宗《詠風》:“勞歌《大風曲》,威加四海清。”(大風曲:漢高祖即位後曾回故鄉,作《大風歌》。加:施。)⑩公正;廉潔;清白;清廉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舉世皆濁而我獨清,眾人皆醉而我獨醒,是以見放。”(是以:因此。)(11)單純;素雅。杜牧《沈下賢》:“斯人清唱何人和? 草徑苔蕪不可尋。”(12)肅清;使幹凈。梁啟超《戊戌政變記·譚嗣同傳》:“保護聖主,復大權,清君側,肅宮廷。”(13)用完;用盡。《越絕書·荊平王內傳》:“(伍子胥)乃發其簞飯,清其壺漿而食。”(荊:楚國的別稱。)(14)中國封建朝代名稱,公元1616~1911年。(15)廁所。後作“圊”。《風俗通·怪神》:“二三日乃於清中糞下啼。”(16)古代哲學用語。指沖和之氣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故道之以禮,養之以清。”濁:
①渾濁,與“清”相對。《詩經·邶風·谷風》:“涇以渭濁,湜(shí)湜其沚。”(涇、渭:二水名,在陜西省,二水會合後涇水因渭水而混濁。湜湜:水清的樣子。沚:水中小洲。)②污濁。賈誼《吊屈原賦》:“所貴聖之神德兮,遠濁世而自臧。”(臧:通“藏”,隱藏。)《楚辭·漁父》:“舉世皆濁而我獨清。”③聲音低沉粗重。《晉書·謝安傳》:“有鼻疾,故其音濁。”混:
(一)①水勢盛大。《說文》:“混,豐流也。”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汩(gǔ)乎混流,順阿而下。”(汩:水流急促。阿:大丘陵。)②渾;渾濁。《老子》第十五章:“混兮其若濁。”孫樵《書褒城驛壁》:“視其沼,則淺混而污。”③混合;混同;混雜。《老子》第十四章:“混而為一。”《法言·修身》:“人之性也善惡混。”④混同;合為一體。《老子》第十四章:“此三者不可致詰,故混而為一。”[混然]混不可分。葉適《安集兩淮省狀》:“千裡之州,百裡之邑,混然一區,煙火相望。”(省:中書省。) (二)hún ①糊塗。《史記·屈原列傳》:“舉世混濁而我獨清。”②同“渾”。渾濁。心:
①心臟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心者,五臟之主也。”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心之官則思。”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夫民慮之於心,而宣之於口。”③掛懷;關心。唐順之《與呂沃洲巡按書》:“兩公者,一日居乎其位,一日心乎其民者也。”(乎:於。)④中央;中心。劉禹錫《洞庭秋月行》:“洞庭湖月生湖心。”⑤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《呂氏春秋·季夏》:“季夏之月,日在柳,昏心中,旦尾中。”[心腹]1.要害之處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龐統法正傳》:“而敵傢數道並進,已入心腹。”2. 親信的人。跡:
①腳印;足跡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絕跡易,無行地難。”枚乘《上書諫吳王》:“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跡者。”②痕跡。杜甫《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》:“貴戚權門得筆跡,始覺屏障生光輝。”(屏障:指屏風。)又指前代遺留下來的事物。張羽《清口》:“遺跡不可問,但見荒榛叢。”(但:僅。)③事跡;功業。《荀子·正名》:“跡長功成,治之極也。”④追蹤;搜尋。《新唐書·李密傳》:“轉匿大俠王季才傢,為吏跡捕,復亡去。”⑤考察;觀察。《墨子·尚賢中》:“然後聖人聽其言,跡其行,察其所能而慎予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