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羞同班女高秋扇,欲照明王乙夜書。

    “羞同班女高秋扇,欲照明王乙夜書。”詩句出處:《奉和聖制瑞雪篇》;是唐朝詩人劉庭琦的作品。

    紫宸飛雪曉裴回,層閣重門雪照開。九衢皛耀浮埃盡,
    千品差池贄帛來。何處田中非種玉,誰傢院裡不生梅。
    埋雲翳景無窮已,因風落地吹還起。先過翡翠寶房中,
    轉入鴛鴦金殿裡。美人含笑出聯翩,艷逸相輕鬥容止。
    羅衣點著渾是花,玉手摶來半成水。奕奕紛紛何所如,
    頓憶楊園二月初。羞同班女高秋扇,欲照明王乙夜書。
    姑射山中符聖壽,芙蓉闕下降神車。願隨睿澤流無限,
    長報豐年貴有馀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羞:

    ①進獻(食物)。張衡《思玄賦》:“羞玉芝以療饑。”②美味食物。後作“饈”。《陳書·高祖本紀下》:“肴核庶羞,裁令充足而已。”③羞慚;恥辱。曹操《整齊風俗令》:“四者不除,吾以為羞。”

    同:

    ①會合;聚集。《詩經·小雅·吉日》:“獸之所同,麀(yōu)鹿麌(yǔ)麌。”(麀:母鹿。麌麌:獸群聚貌。)庾信《燕射歌辭·角調曲》:“涇渭同流,清濁異能。”②古代諸侯按時朝見天子之禮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宗廟之事,如會同,端章甫,願為小相焉。”(如:或者。端:玄端;諸侯祭服。章甫:黑色冠名。相:主持贊禮者。)③相同;與“異”相對。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古今一也,人與我同耳。”④共;共用;同一個。《詩經·秦風·無衣》:“豈曰無衣? 與子同袍。”文天祥《正氣歌》:“牛驥同一皂。”(皂:通“槽”。牛馬槽。)⑤統一;同一。《三國志 · 吳書 ·吳主傳》:“同船濟水。”《禮記·中庸》:“車同軌,書同文,行同倫。”(軌:車子兩輪間的距離。倫:倫常綱紀。)⑥偕同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同行十二年。”⑦參與。《武經總要》前集:“不知三軍之權,而同三軍之任,則疑。”(任:責任;職位。)⑧和諧;安定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,故外戶而不閉,是謂大同。”(謀閉:停止用計謀。外戶:從外面關的門。)⑨整齊。《詩經 ·小雅·車攻》:“我馬既同。”⑩古代土地面積單位,方百裡為同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且昔天子之地一圻,列國一同。”(11)古代樂律中的陰律,又稱“呂”。《周禮·春官·典同》:“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。”

    班:

    ①分瑞玉。泛指分賜;頒發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班瑞於群後。”(瑞:瑞玉。群後:指眾諸侯。)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請班諸兄弟之貧者。”(諸:之於。)②鋪開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聲子將如晉,遇之於鄭郊,班荊相與食,而言復故。”③頒佈。班固《漢書·翟方進傳》:“周公……制禮樂,班度量,而天下大服。”④排列;分等敘列。《左傳·莊公二十三年》:“朝以正班爵之義,師長幼之序。”⑤等級;次第。《晉書·李雄載記》:“諸將恃恩,各爭班位。”⑥等同;並列。⑦行列。白居易《洛下送牛相公出鎮淮南》:“萬人開路看,百吏立班迎。”特指朝班。王讜《唐語林·雅量》:“文宗時入閣,郎官有誤窺者,上覺之,班退語宰相。”⑧調回;返回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班師振旅。”[班白]斑白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下》:“班白者多以徒行。”(徒行:步行。)

    女:

    (一)①女性。賈誼《論積貯疏》:“一女不織,或受之寒。”②少女。《詩經·周南·關雎》: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③女兒。白居易《長恨歌》:“遂令天下父母心,不重生男重生女。”(男:兒子。)④小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猗(yī)彼女桑。”(猗:采摘。)劉禹錫《石頭城》:“淮水東邊舊時月,夜深還過女墻來。”⑤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又特指織女星。唐彥謙《夜泊東溪有懷》:“酒醒推篷坐,淒涼望女牛。”(牛:牽牛星。)(二)rǔ 代詞。表示第二人稱,相當於“你”或“你們”。後作“汝”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今女不求之於本,而索之於末,此世之所以亂也。” (三)nǜ 將女兒嫁人。《左傳·桓公十一年》:“宋雍氏女於鄭莊公。”

    高:

    ①高。與“低”相對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厚也。”杜荀鶴《春宮怨》:“風暖鳥聲碎,日高花影重。”(重:重疊。)②指高度。杜甫《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》之四:“新松恨不高千尺,惡竹應須斬萬竿。”③高級;上等;優良。《對楚王問》:“是其曲彌高,其和彌寡。”④歲數大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五年》:“且昔而高祖孫伯黶,司晉之典籍。”⑤高超;高明的。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對策者百餘人,唯錯為高第。”(對策: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。)⑥尊崇。《莊子· 盜蹠》:“世之所高,莫若黃帝。”⑦高尚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輕辭天子,非高也,勢薄也。”

    高秋:

    暮秋,深秋。李賀《李憑箜篌引》:“吳絲蜀桐張~~,空山凝雲頹不流。”

    秋:

    ①谷物成熟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(孟夏之月)麥秋至。”②秋天的莊稼。趙汝鐩《耕織嘆》:“香穗垂頭秋登場。”③秋季,農歷七至九月。李紳《憫農二首》之一:“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”④一年的時間段。《史記·梁惠王世傢》:“千秋萬歲後將傳於王。”⑤時刻;時候。《宋史·宗澤傳》:“今日乃汝立功之秋,不可失也。”⑥喻白色。陸遊《訴衷情》:“胡未滅,鬢先秋。”⑦形容飛的樣子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飛龍秋,遊上天。”也作“秋秋”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鳳凰秋秋。”

    秋扇:

    因秋涼後,扇即棄置不用。喻被遺棄的婦女。李咸用《婕妤怨》:“不得團園長近君,珪月鈋時泣~~。”

    扇:

    (一)①門扇。《呂氏春秋·知接》:“上蓋以楊門之扇。”②扇子。《世說新語·輕詆》:“大風揚塵,王以扇拂塵。”③障扇。古代儀仗中障塵蔽日的用具。《宋史·儀衛志一》:“金吾引駕官二人,分立團扇之南。”(金吾:古武官名。負責警衛、儀仗、治安等。)④量詞。用於門、窗等扁形器物。《墨子·備城門》:“為閨門兩扇。”⑤用同“騸”。割去牛馬等傢畜的睪丸或卵巢。黃侃《論學雜著·蘄春語》:“吾鄉謂去牛馬犬陰,皆曰扇。” (二)shān ①搖動扇子或扇狀物使生風。《淮南子·人間》:“武王蔭暍人於樾下,左擁而右扇之。”②(風)吹。嵇康《雜詩》:“微風清扇。”③熾烈。《漢書·谷永傳》:“閻妻驕扇,日以不臧。”(臧:善。)④用同“煽”。煽動,鼓動別人做不該做的事。《晉書·孫恩傳》:“扇動百姓,私集徒眾。”

    欲:

    ①欲望;願望。又作“慾”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從(縱)耳目之欲。”《孫子兵法·謀攻》:“上下同欲者勝。”②想要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愛共叔段,欲立之。”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”③需要。《齊民要術·耕田》:“凡秋耕欲深,春夏欲淺。”④副詞。將要;快要。杜甫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》:“卻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詩書喜欲狂。”⑤情欲;貪欲。劉伶《酒德頌》:“不覺寒暑之切肌,利欲之感情。”

    照:

    ①[動]照耀。《周易·恒》:“日月得天而能久~。”②[名]日光。杜甫《秋野》之四:“遠崖秋沙白,連山晚~紅。”③[動]看鏡中的影子。《晉書·王戎傳附王衍》:“在車中攬鏡自~。”④[動]察看。《後漢書·馮勤傳》:“忠臣孝子,覽~前世,以為鏡誡。”⑤[動]按照,依照(後起意義)。《天朝田畝制度》:“凡分田,~人口,不論男婦。”

    明:

    ①明亮;光明。《詩經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:“子興視夜,明星有爛。”②照亮。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火尚足以明也。”③明顯;明白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則秦不能害齊,亦已明矣。”④公開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太後明謂左右。”又顯露。柳宗元《小石潭記》:“明滅可見。”⑤說明;表明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亦以明死生之大。”⑥賢明;英明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恐托付不效,以傷先帝之明。”⑦聰明;智慧。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韓愈《師說》:“小學而大遺,吾未見其明也。”(遺:放棄。)⑧視力;眼力。又視力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。”⑨白天。張煌言《擬古》之二:“晦明本如轂(gǔ),日日相推移。”(晦:黑夜。轂:車輪的中心。)⑩舊指陽世間。顏延之《和謝監靈運一首》:“人神幽明絕。”(幽:指陰間。絕:指時亂不得祭祀。)(11)次(日或年)。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:“越明年,貧者自南海還,以告富者。”(南海:指浙江佛教勝地普陀山。)(12)朝代名。朱元璋建於公元1368年,1661年為清王朝所代替。[明堂]古代天子舉行朝會、祭祀、慶賞等大典的地方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歸來見天子,天子坐明堂。”[明器]即“冥器”。古代殉葬用的器物。石德玉《曲江池》第二折:“今日有個大人傢出殯,擺設明器,好生齊整。”(大人傢:大戶人傢。)

    明王:

    英明的君主。《莊子·應帝王》:“如是者,可比~~乎?”

    王:

    (一)①夏商周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。秦始皇以後改稱皇帝。《尚書·盤庚上》:“王命眾,悉至於庭。”(悉:都;全。)②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好戰,請以戰喻。”③漢以後的最高封爵。《漢書·諸侯王表》:“武帝施主父之冊,下推恩之令,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,不行黜涉而藩國自析。”(主父:人名。冊:同“策”。析:削弱。)④諸侯或外族來朝見天子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四夷來王。”⑤首領;同類中最特出或最大者。杜甫《前出塞》:“射人先射馬,擒賊先擒王。”⑥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。《爾雅·釋親》:“父之考為王父,父之妣(bǐ)為王母。” (二)wàng ①統治同傢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沛公欲王關中。”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三代不同禮而王。”②成就王業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十者衣(yì)帛(bó)食肉,黎民不饑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”

    乙:

    ①天幹的第二位。與地支相配以紀日、紀年。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乙醜,趙穿攻靈公於桃園。”②次序、等級第二。賈誼《新書·等齊》:“天子之言曰令,令甲令乙是也。”《漢書·西域傳贊》:“興造甲乙之賬。”③用來代替並列的第二人。白居易《和微之詩二十三首·和〈寄樂天〉》:“近聞屈指數,元某與白乙。”④符號名。1. 在書上打鉤。標志讀書中止或分段的地方,也用作勾補脫落文字的記號。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:“人主從上方讀之,止,輒乙其處,讀之二月乃盡。”(人主:指漢武帝。上方:指奏章的前面部分。)陳鴻墀《全唐文紀事·辯證六》:“今進士書試卷末雲:塗、註、乙共計若幹字。唐時已有此語。”(書:寫。)2. 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。⑤燕子的別名。張融《答周顒書》:“非鳧則乙。”(不是野鴨就是燕子。)⑥魚腮骨。《禮記·內則》:“魚去乙。”

    乙夜:

    指二更的時候,夜裡十時至十二時。《周書·蕭圓肅傳》:“朝讀百篇,~~乃寐。”

    書:

    ①書寫;用文字記錄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書不盡言,言不盡意。”《左傳·隱公七年》:“滕侯卒,不書名,未同盟也。”②書法。《新唐書·三宗諸子傳》:“(李)范好學,工書。”③書法的字體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:“六體者,古文、奇字、篆書、隸書、繆篆、蟲書。”④指文字。《南史·陳伯之傳》:“伯之不識書。”⑤書籍。《論語· 先進》:“何必讀書,然後為學?”⑥特指古代典籍《尚書》,為五經之一,內容主要是上古帝王的文誥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盡信《書》,則不如無《書》。”⑦書信。《左傳· 昭公六年》:“叔向使詒子產書。”⑧公文;文書。《漢書·刑法志》:“民知爭端矣,將棄禮而征於書。”(征:征引。書:指刑法。)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軍書十二卷,卷卷有爺名。”⑨指帝王的詔書。《後漢書·禮儀志上》:“立春之日,下寬大之書曰……”⑩臣下的奏章。岑參《寄左省杜拾遺》:“聖朝無闕事,自覺諫書稀。”(闕:缺點。)

    書。:

    “書。”詩句出處:《一七令·書》;是唐朝詩人范堯佐的作品。 書。憑雁,寄魚。出王屋,入匡廬。文生益智,道著清虛。葛洪一萬卷,惠子五車餘。銀鉤屈曲索靖,題橋司馬相如。別後莫暌千裡信,數封緘送到閑居。


    上一篇:以我碧流水,泊君青翰舟。

    下一篇:众口诚难称,长川却易防。
  • 羞同班女高秋扇,欲照明王乙夜书。

    “羞同班女高秋扇,欲照明王乙夜书。”诗句出处:《奉和圣制瑞雪篇》;是唐朝诗人刘庭琦的作品。

    紫宸飞雪晓裴回,层阁重门雪照开。九衢皛耀浮埃尽,
    千品差池贽帛来。何处田中非种玉,谁家院里不生梅。
    埋云翳景无穷已,因风落地吹还起。先过翡翠宝房中,
    转入鸳鸯金殿里。美人含笑出联翩,艳逸相轻斗容止。
    罗衣点著浑是花,玉手抟来半成水。奕奕纷纷何所如,
    顿忆杨园二月初。羞同班女高秋扇,欲照明王乙夜书。
    姑射山中符圣寿,芙蓉阙下降神车。愿随睿泽流无限,
    长报丰年贵有馀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羞:

    ①进献(食物)。张衡《思玄赋》:“羞玉芝以疗饥。”②美味食物。后作“馐”。《陈书·高祖本纪下》:“肴核庶羞,裁令充足而已。”③羞惭;耻辱。曹操《整齐风俗令》:“四者不除,吾以为羞。”

    同:

    ①会合;聚集。《诗经·小雅·吉日》:“兽之所同,麀(yōu)鹿麌(yǔ)麌。”(麀:母鹿。麌麌:兽群聚貌。)庾信《燕射歌辞·角调曲》:“泾渭同流,清浊异能。”②古代诸侯按时朝见天子之礼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宗庙之事,如会同,端章甫,愿为小相焉。”(如:或者。端:玄端;诸侯祭服。章甫:黑色冠名。相:主持赞礼者。)③相同;与“异”相对。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:“古今一也,人与我同耳。”④共;共用;同一个。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:“岂曰无衣? 与子同袍。”文天祥《正气歌》:“牛骥同一皂。”(皂:通“槽”。牛马槽。)⑤统一;同一。《三国志 · 吴书 ·吴主传》:“同船济水。”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车同轨,书同文,行同伦。”(轨:车子两轮间的距离。伦:伦常纲纪。)⑥偕同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同行十二年。”⑦参与。《武经总要》前集:“不知三军之权,而同三军之任,则疑。”(任:责任;职位。)⑧和谐;安定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。”(谋闭:停止用计谋。外户:从外面关的门。)⑨整齐。《诗经 ·小雅·车攻》:“我马既同。”⑩古代土地面积单位,方百里为同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且昔天子之地一圻,列国一同。”(11)古代乐律中的阴律,又称“吕”。《周礼·春官·典同》:“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。”

    班:

    ①分瑞玉。泛指分赐;颁发。《尚书·舜典》:“班瑞于群后。”(瑞:瑞玉。群后:指众诸侯。)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请班诸兄弟之贫者。”(诸:之于。)②铺开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声子将如晋,遇之于郑郊,班荆相与食,而言复故。”③颁布。班固《汉书·翟方进传》:“周公……制礼乐,班度量,而天下大服。”④排列;分等叙列。《左传·庄公二十三年》:“朝以正班爵之义,师长幼之序。”⑤等级;次第。《晋书·李雄载记》:“诸将恃恩,各争班位。”⑥等同;并列。⑦行列。白居易《洛下送牛相公出镇淮南》:“万人开路看,百吏立班迎。”特指朝班。王谠《唐语林·雅量》:“文宗时入阁,郎官有误窥者,上觉之,班退语宰相。”⑧调回;返回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班师振旅。”[班白]斑白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:“班白者多以徒行。”(徒行:步行。)

    女:

    (一)①女性。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一女不织,或受之寒。”②少女。《诗经·周南·关雎》: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③女儿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遂令天下父母心,不重生男重生女。”(男:儿子。)④小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猗(yī)彼女桑。”(猗:采摘。)刘禹锡《石头城》:“淮水东边旧时月,夜深还过女墙来。”⑤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又特指织女星。唐彦谦《夜泊东溪有怀》:“酒醒推篷坐,凄凉望女牛。”(牛:牵牛星。)(二)rǔ 代词。表示第二人称,相当于“你”或“你们”。后作“汝”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今女不求之于本,而索之于末,此世之所以乱也。” (三)nǜ 将女儿嫁人。《左传·桓公十一年》:“宋雍氏女于郑庄公。”

    高:

    ①高。与“低”相对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厚也。”杜荀鹤《春宫怨》:“风暖鸟声碎,日高花影重。”(重:重叠。)②指高度。杜甫《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》之四:“新松恨不高千尺,恶竹应须斩万竿。”③高级;上等;优良。《对楚王问》:“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④岁数大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五年》:“且昔而高祖孙伯黶,司晋之典籍。”⑤高超;高明的。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对策者百余人,唯错为高第。”(对策:对答写在简策上的考题。)⑥尊崇。《庄子· 盗跖》:“世之所高,莫若黄帝。”⑦高尚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轻辞天子,非高也,势薄也。”

    高秋:

    暮秋,深秋。李贺《李凭箜篌引》:“吴丝蜀桐张~~,空山凝云颓不流。”

    秋:

    ①谷物成熟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(孟夏之月)麦秋至。”②秋天的庄稼。赵汝鐩《耕织叹》:“香穗垂头秋登场。”③秋季,农历七至九月。李绅《悯农二首》之一: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”④一年的时间段。《史记·梁惠王世家》:“千秋万岁后将传于王。”⑤时刻;时候。《宋史·宗泽传》:“今日乃汝立功之秋,不可失也。”⑥喻白色。陆游《诉衷情》:“胡未灭,鬓先秋。”⑦形容飞的样子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飞龙秋,游上天。”也作“秋秋”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凤凰秋秋。”

    秋扇:

    因秋凉后,扇即弃置不用。喻被遗弃的妇女。李咸用《婕妤怨》:“不得团园长近君,珪月鈋时泣~~。”

    扇:

    (一)①门扇。《吕氏春秋·知接》:“上盖以杨门之扇。”②扇子。《世说新语·轻诋》:“大风扬尘,王以扇拂尘。”③障扇。古代仪仗中障尘蔽日的用具。《宋史·仪卫志一》:“金吾引驾官二人,分立团扇之南。”(金吾:古武官名。负责警卫、仪仗、治安等。)④量词。用于门、窗等扁形器物。《墨子·备城门》:“为闺门两扇。”⑤用同“骟”。割去牛马等家畜的睾丸或卵巢。黄侃《论学杂著·蕲春语》:“吾乡谓去牛马犬阴,皆曰扇。” (二)shān ①摇动扇子或扇状物使生风。《淮南子·人间》:“武王荫暍人于樾下,左拥而右扇之。”②(风)吹。嵇康《杂诗》:“微风清扇。”③炽烈。《汉书·谷永传》:“阎妻骄扇,日以不臧。”(臧:善。)④用同“煽”。煽动,鼓动别人做不该做的事。《晋书·孙恩传》:“扇动百姓,私集徒众。”

    欲:

    ①欲望;愿望。又作“慾”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从(纵)耳目之欲。”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:“上下同欲者胜。”②想要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”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③需要。《齐民要术·耕田》:“凡秋耕欲深,春夏欲浅。”④副词。将要;快要。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:“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”⑤情欲;贪欲。刘伶《酒德颂》:“不觉寒暑之切肌,利欲之感情。”

    照:

    ①[动]照耀。《周易·恒》:“日月得天而能久~。”②[名]日光。杜甫《秋野》之四:“远崖秋沙白,连山晚~红。”③[动]看镜中的影子。《晋书·王戎传附王衍》:“在车中揽镜自~。”④[动]察看。《后汉书·冯勤传》:“忠臣孝子,览~前世,以为镜诫。”⑤[动]按照,依照(后起意义)。《天朝田亩制度》:“凡分田,~人口,不论男妇。”

    明:

    ①明亮;光明。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子兴视夜,明星有烂。”②照亮。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火尚足以明也。”③明显;明白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则秦不能害齐,亦已明矣。”④公开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太后明谓左右。”又显露。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:“明灭可见。”⑤说明;表明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亦以明死生之大。”⑥贤明;英明。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。”⑦聪明;智慧。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韩愈《师说》:“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”(遗:放弃。)⑧视力;眼力。又视力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。”⑨白天。张煌言《拟古》之二:“晦明本如毂(gǔ),日日相推移。”(晦:黑夜。毂:车轮的中心。)⑩旧指阳世间。颜延之《和谢监灵运一首》:“人神幽明绝。”(幽:指阴间。绝:指时乱不得祭祀。)(11)次(日或年)。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:“越明年,贫者自南海还,以告富者。”(南海:指浙江佛教胜地普陀山。)(12)朝代名。朱元璋建于公元1368年,1661年为清王朝所代替。[明堂]古代天子举行朝会、祭祀、庆赏等大典的地方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归来见天子,天子坐明堂。”[明器]即“冥器”。古代殉葬用的器物。石德玉《曲江池》第二折:“今日有个大人家出殡,摆设明器,好生齐整。”(大人家:大户人家。)

    明王:

    英明的君主。《庄子·应帝王》:“如是者,可比~~乎?”

    王:

    (一)①夏商周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。秦始皇以后改称皇帝。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王命众,悉至于庭。”(悉:都;全。)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。”③汉以后的最高封爵。《汉书·诸侯王表》:“武帝施主父之册,下推恩之令,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,不行黜涉而藩国自析。”(主父:人名。册:同“策”。析:削弱。)④诸侯或外族来朝见天子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四夷来王。”⑤首领;同类中最特出或最大者。杜甫《前出塞》:“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。”⑥古代对祖父母辈的尊称。《尔雅·释亲》:“父之考为王父,父之妣(bǐ)为王母。” (二)wàng ①统治同家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欲王关中。”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三代不同礼而王。”②成就王业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十者衣(yì)帛(bó)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”

    乙:

    ①天干的第二位。与地支相配以纪日、纪年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乙丑,赵穿攻灵公于桃园。”②次序、等级第二。贾谊《新书·等齐》:“天子之言曰令,令甲令乙是也。”《汉书·西域传赞》:“兴造甲乙之账。”③用来代替并列的第二人。白居易《和微之诗二十三首·和〈寄乐天〉》:“近闻屈指数,元某与白乙。”④符号名。1. 在书上打钩。标志读书中止或分段的地方,也用作勾补脱落文字的记号。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人主从上方读之,止,辄乙其处,读之二月乃尽。”(人主:指汉武帝。上方:指奏章的前面部分。)陈鸿墀《全唐文纪事·辩证六》:“今进士书试卷末云:涂、注、乙共计若干字。唐时已有此语。”(书:写。)2. 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。⑤燕子的别名。张融《答周颙书》:“非凫则乙。”(不是野鸭就是燕子。)⑥鱼腮骨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鱼去乙。”

    乙夜:

    指二更的时候,夜里十时至十二时。《周书·萧圆肃传》:“朝读百篇,~~乃寐。”

    书:

    ①书写;用文字记录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”《左传·隐公七年》:“滕侯卒,不书名,未同盟也。”②书法。《新唐书·三宗诸子传》:“(李)范好学,工书。”③书法的字体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六体者,古文、奇字、篆书、隶书、缪篆、虫书。”④指文字。《南史·陈伯之传》:“伯之不识书。”⑤书籍。《论语· 先进》:“何必读书,然后为学?”⑥特指古代典籍《尚书》,为五经之一,内容主要是上古帝王的文诰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尽信《书》,则不如无《书》。”⑦书信。《左传· 昭公六年》:“叔向使诒子产书。”⑧公文;文书。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民知争端矣,将弃礼而征于书。”(征:征引。书:指刑法。)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”⑨指帝王的诏书。《后汉书·礼仪志上》:“立春之日,下宽大之书曰……”⑩臣下的奏章。岑参《寄左省杜拾遗》:“圣朝无阙事,自觉谏书稀。”(阙:缺点。)

    书。:

    “书。”诗句出处:《一七令·书》;是唐朝诗人范尧佐的作品。 书。凭雁,寄鱼。出王屋,入匡庐。文生益智,道著清虚。葛洪一万卷,惠子五车余。银钩屈曲索靖,题桥司马相如。别后莫暌千里信,数封缄送到闲居。


    上一篇:以我碧流水,泊君青翰舟。

    下一篇:众口诚难称,长川却易防。

  • 上一篇:以我碧流水,泊君青翰舟。

    下一篇:众口诚难称,长川却易防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