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錦帆沖浪濕,羅袖拂行衣。”詩句出處:《相和歌辭·江南曲八首》;是唐朝詩人劉希夷的作品。
暮宿南洲草,晨行北岸林。日懸滄海闊,水隔洞庭深。 煙景無留意,風波有異潯。歲遊難極目,春戲易為心。 朝夕無榮遇,芳菲已滿襟。 艷唱潮初落,江花露未晞。春洲驚翡翠,朱服弄芳菲。 畫舫煙中淺,青陽日際微。錦帆沖浪濕,羅袖拂行衣。 含情罷所采,相嘆惜流暉。 君為隴西客,妾遇江南春。朝遊含靈果,夕采弄風蘋。 果氣時不歇,蘋花日自新。以此江南物,持贈隴西人。 空盈萬裡懷,欲贈竟無因。 皓如楚江月,靄若吳岫雲。波中自皎鏡,山上亦氛氳。 明月留照妾,輕雲持贈君。山川各離散,光氣乃殊分。 天涯一為別,江北自相聞。 艤舟乘潮去,風帆振草涼。潮平見楚甸,天際望維揚。 洄溯經千裡,煙波接兩鄉。雲明江嶼出,日照海流長。 此中逢歲晏,浦樹落花芳。 暮春三月晴,維揚吳楚城。城臨大江汜,回映洞浦清。 晴雲曲金閣,珠樓碧煙裡。月明芳樹群鳥飛, 風過長林雜花起。可憐離別誰傢子,於此一至情何已。 北堂紅草盛豐茸,南湖碧水照芙蓉。朝遊暮起金花盡, 漸覺羅裳珠露濃。自惜妍華三五歲,已嘆關山千萬重。 人情一去無還日,欲贈懷芳怨不逢。 憶昔江南年盛時,平生怨在長洲曲。冠蓋星繁湘水上, 沖風摽落洞庭淥,落花舞袖紅紛紛,朝霞高閣洗晴雲。 誰言此處嬋娟子,珠玉為心以奉君。
|
【註釋】:
錦:
①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。《左傳· 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夫人使饋之錦與馬。”岑參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》:“狐裘不暖錦衾薄。”(衾qīn:被子。)《禮記·玉藻》:“錦衣狐裘,諸侯之服也。”②鮮艷華美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沙鷗翔集,錦鱗遊泳。”錦帆:
錦制的船帆。陳陰鏗《渡青草湖》:“洞庭春溜滿,平湖~~張。”帆:
①利用風力使船前進的佈篷。李白《行路難》詩:“直掛雲帆濟滄海。”②借指帆船。溫庭筠《夢江南》:“過盡千帆皆不是,斜暉脈脈水悠悠。”③張帆行駛。韓愈《除官赴闕》:“不枉故人書,無因帆江水。”沖:
①搖動的樣子。《詩經·小雅·蓼蕭》:“既見君子,鞗(tiáo)革沖沖。”(鞗:連接韁繩和嚼子的銅環。革:皮制的馬絡子。)②直上;飛升。黃巢《不第後賦菊》:“沖天香陣透長安,滿城盡帶黃金甲。”③沖洗;沖激。《老殘遊記》第十四回:“那莊子上的人,被水沖的有一大半。”④虛;空虛。《老子》:“大盈若沖,其用不窮。”⑤謙虛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荀彧傳》:“皆謙沖節儉。”⑥幼小。謝朓《齊敬皇後哀策文》:“方年沖藐。”浪:
(一)①波浪。《世說新語·雅量》:“風起浪湧。”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濁浪排空。”②水波湧起。左思《魏都賦》:“溫泉毖湧而自浪”。(毖:通“泌”,泉水湧流的樣子。)③放蕩;放縱。《詩經·邶風·終風》:“謔浪笑敖,中心是悼。”《明史·唐寅傳》:“寅恥不就,歸傢益放浪。”④隨便;輕率。杜甫《泛舟送魏十八倉曹還京》:“見酒須相憶,將詩莫浪傳。”杜牧《罪言》:“最下策為浪戰,不計地勢,不審攻守是也。”⑤空;白白地。韓愈《秋懷》之一:“胡為浪自苦,得酒且歡喜。”蘇軾《贈月長老》:“功名半幅紙,兒女浪苦辛。” (二)láng ①液體滴落或流動的樣子。柳宗元《與顧十郎書》:“因言感激,浪然出涕。”②流逝。秦觀《寄孫莘老少監》:“天上圖書森似舊,人間歲月浪如馳。”[浪浪]流動的樣子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攬茹蕙以掩涕兮,沾餘襟之浪浪。”濕:
(一)①潮濕。與“幹” 相對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施薪若一,火就燥也;平地若一,水就濕也。”②沾濕。李山甫《早春微雨》:“怪來鶯蝶似凝愁,不覺看花暫濕頭。” (二)tà 古水名。後變寫作“漯”。為古黃河支流,河道屢有變遷,主河道在今山東省茌(chí)平縣。已湮沒羅:
①捕鳥的網。《淮南子·兵略》:“飛鳥不動,不絓網羅。”②張網捕鳥。《新唐書·王世充傳》:“羅取飛鳥。”③招致;網羅。韓愈《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》:“羅而致之幕下。”《漢書·王莽傳》:“網羅天下異能之士。”④分佈;排列。陳騤《文則》:“森羅辭翰,備括規摹。”(森:眾多貌。括:包括。規摹:準則。)⑤質地細密而輕薄的絲織品。《鹽鐵論·散不足》:“今富者縟繡羅紈。”(縟:花紋繁多。紈:薄綢。)⑥遭遇;遭受。《論衡·辨祟》:“抵觸縣官,羅麗刑罰。”(麗:觸犯。)《漢書·於定國傳》:“羅文法者,於公所決皆不恨。”⑦過濾用的羅篩。《齊民要術》:“以羅漉去皮子。”⑧用羅篩過濾。《齊民要術》:“細羅曲末一鬥。”⑨量詞。十二打為一羅。袖:
①衣袖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長袖善舞。”②藏在袖子裡。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:“朱亥袖四十斤鐵椎(chuí)。”(椎:錘。)拂:
(一)①擦拭;除去灰塵。《楚辭·卜居》:“詹尹乃端策拂龜。”(詹尹:鄭詹尹,太卜名。策:蓍草,占卜用。龜:龜殼,占卜用。)②輕輕擦過;掠過。張衡《思玄賦》:“寒風淒而永至兮,拂穹岫之騷騷。”③抖動;揮動。《逸周書·時訓》:“鳴鳩拂其羽。”④違背;違逆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忠言拂於耳。”⑤擊。劉向《說苑·雜言》:“幹將莫邪,拂鐘不錚。”⑥彈奏。李端《聽箏》:“欲得周郎顧,時時誤拂弦。” (二)bì 通“弼”。輔助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入則無法傢拂士,出則無敵國外患者,國恒亡。”行:
(一)①路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弁》:“行有死人。”②排列而成的行列。杜甫《贈衛八處士》:“昔別君未婚,兒女忽成行。”又為成行的東西的量詞。李群玉《九日》:“一行斜雁向人來。”③行輩;輩份。《漢書·李廣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漢天子,我丈人行也。”④古代軍事編制。二十五人為行。揚雄《羽獵賦》:“各按行伍。”(伍:五人為伍。) (二)xíng ①行走;兩腳交替前進。《列子·說符》:“譬之出不由門,行不從徑也。”(徑:路。)泛指運行;前進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”②引申為離開;離去。《左傳· 僖公五年》:“宮之奇以其族行。”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蘭是女郎。”又指與出門在外有關的事物。杜甫《奉簡高三十五使君》:“行色秋將晚。”③行程;路程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:“千裡之行,始於足下。”④疏通;疏導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水逆行,泛濫於中國。”又指流動的或臨時的。⑤做;實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夫人幼而學之,壯而欲行之。”(夫:語氣詞。)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義,必自斃。”⑥行為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聽其言而觀其行。”⑦品行。屈原《九章·橘頌》:“行比伯夷。”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陸遜陳其素行。”⑧唐、宋官制,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,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。歐陽修《瀧岡阡表》:“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。”(特進:官名。)⑨古詩詩體之一。屬樂府詩類。⑩漢字字體之一行書的省稱。字體較楷書簡易,較草書規范,漢代以來即流行。陸遊《作字》:“書成半行草。”(11)副詞。將要。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感吾生之行休。”(休:指死。)衣:
(一)①上衣。《詩經·邶風·綠衣》:“綠衣黃裳。”(裳:裙子;下衣。)②泛指衣服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無衣無褐,何以卒歲?”(褐:用粗毛做的短衣。卒:終。)③遮蔽身體局部的東西。《晉書·惠帝紀》:“帝墜馬傷足,尚書高光進面衣,帝嘉之。”④器物的外罩。歐陽修《六一居士詩話》:“蘇子瞻學士,蜀人也,嘗於淯井監得西南夷人所賣蠻佈弓衣,其文織成梅聖俞春雪詩。”⑤指果實的皮、膜。齊丘《陪遊鳳皇臺獻詩》:“金桃帶葉摘,綠李和衣嚼。”⑥指覆在地皮表面上的某些東西。白居易《營閑事》:“暖變墻衣色。”⑦鳥羽蟲翅。陸遊《小園獨立》:“新泥添燕戶,細雨濕鶯衣。”張耒《夏日》:“蝶衣曬粉花枝舞。”[衣缽]亦作“衣缽”。原指佛教中師父傳授給徒弟的袈裟和缽盂,後泛指傳授下來的思想、學術、技能等。楊萬裡《贈王婿時可》:“兩傢不是無傢法,何須外人問衣缽。” (二)yì①穿(衣服)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許子必織佈然後衣乎?”(許子:許行。)②給人衣服穿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寒者衣之,饑者食之。”③覆蓋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。”(薪:柴草。)④包裹。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狀》:“裂裳衣瘡,手註善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