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略地侵中土,傳烽到上京。”詩句出處:《至德三年春正月,時謬蒙差攝海鹽令》;是唐朝詩人劉長卿的作品。
天上胡星孛,人間反氣橫。風塵生汗馬,河洛縱長鯨。 本謂才非據,誰知禍已萌。食參將可待,誅錯輒為名。 萬裡兵鋒接,三時羽檄驚。負恩殊鳥獸,流毒遍黎氓。 朝市成蕪沒,幹戈起戰爭。人心懸反覆,天道暫虛盈。 略地侵中土,傳烽到上京。王師陷魑魅,帝座逼欃槍。 渭水嘶胡馬,秦山泣漢兵。關原馳萬騎,煙火亂千甍。 鳳駕瞻西幸,龍樓議北征。自將行破竹,誰學去吹笙。 白日重輪慶,玄穹再造榮。鬼神潛釋憤,夷狄遠輸誠。 海內戎衣卷,關中賊壘平。山川隨轉戰,草木困橫行。 區宇神功立,謳歌帝業成。天回萬象慶,龍見五雲迎。 小苑春猶在,長安日更明。星辰歸正位,雷雨發殘生。 文物登前古,簫韶下太清。未央新柳色,長樂舊鐘聲。 八使推邦彥,中司案國程。蒼生屬伊呂,明主仗韓彭。 兇醜將除蔓,奸豪已負荊。世危看柱石,時難識忠貞。 薄伐征貔虎,長驅擁旆旌。吳山依重鎮,江月帶行營。 金石懸詞律,煙雲動筆精。運籌初減灶,調鼎未和羹。 北虜傳初解,東人望已傾。池塘催謝客,花木待春卿。 昔忝登龍首,能傷困驥鳴。艱難悲伏劍,提握喜懸衡。 巴曲誰堪聽,秦臺自有情。遂令辭短褐,仍欲請長纓。 久客田園廢,初官印綬輕。榛蕪上國路,苔蘚北山楹。 懶慢羞趨府,驅馳憶退耕。榴花無暇醉,蓬發帶愁縈。 地僻方言異,身微俗慮並。傢憐雙鯉斷,才愧小鱗烹。 滄海今猶滯,青陽歲又更。洲香生杜若,溪暖戲䴔䴖。 煙水宜春候,褰關值晚晴。潮聲來萬井,山色映孤城。 旅夢親喬木,歸心亂早鶯。倘無知己在,今已訪蓬瀛。
|
【註釋】:
略:
①疆界。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封略之內,何非君土?”②巡視;巡行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楚子為舟師以略吳疆。”③謀略;智謀。④侵奪;掠奪。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:“其夏,匈奴數萬騎入,殺代郡太守恭友,略千馀人。”又收羅;網羅。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使從官略女子。”⑤簡省;簡略。與“詳”相對。劉知幾《史通·敘事》:“加以一字太詳,減其一字太略。”⑥大概;概要。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然而軻也嘗聞其略也。”⑦副詞。1.完全。《太平廣記·金部下·宜春郡民》:“至夜深,章生潛身入室內,略不聞聲息。”2. 稍微。《水經註·江水》:“兩岸連山,略無闕處。”地:
①大地。與“天”相對。《管子·形勢解》:“地生養萬物。”②陸地;地面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公(晉獻公)至,毒而獻之。公祭之地,地墳(fèn);與犬,犬斃。”(墳:隆起。)③土地;田地。《周禮·地官·載師》:“以廛裡任國中之地,以場圃任園地。”(廛:城市中的空地。國中:指王城之內。)④領土;疆土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爭地以戰,殺人盈野。”⑤地方;場所。《孫子兵法·虛實》:“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。”⑥處境;地位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久處卑賤之位,困苦之地。”⑦指境界。齊己《移居西湖作》:“隻待秋聲滌心地,衲衣新洗健形容。”(衲衣:僧衣。)⑧地步。杜甫《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》:“議論有餘地,公侯來未遲。”⑨路程。李白《妾薄命》:“長門一步地,不肯暫回車。”⑩通“第”。副詞。但;隻。《漢書·丙吉傳》:“西曹地忍之,此不過污丞相車茵耳。”侵:
(一)①進犯;進攻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。”②侵奪;侵占。《漢書·地理志下》:“至(周)襄王,以河內賜晉文公,又為諸侯所侵,故其分地小。”(分:分封。)③欺凌;傷害;欺負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強不侵弱。”韓愈《枯樹》:“老樹無枝葉,風霜不復侵。”④漸進。陳子昂《南山傢園十韻》:“坐觀萬象化,方見百年侵。”⑤逐漸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帝憑怒,侵減龍伯之國使厄。”⑥逼近。庾肩吾《亂後經夏禹廟》:“侵雲似天闕,照水類河宮。”(闕:宮闕。類:似。)⑦荒年;莊稼歉收。《谷梁傳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五谷不升謂之大侵。”(升:成熟。) (二)qǐn 長相既矮小又醜陋。又作“寢”。《漢書·田蚡傳》:“田蚡貌侵。”中:
(一)①中間。《墨子·經上》:“中,同長也。”(同長:同樣長的半徑。)柳宗元《天說》:“渾然而中處者,世謂之元氣。”②內;在一定的范圍內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國中無偽。”《考工記·巨人》:“國中九經九緯。”③位置、等級在高下或兩端之間。《列子·力命》:“中塗遇東郭先生。”(塗:同“途”。)《漢書·食貨志下》:“金有三等,黃金為上,白金為中,赤金為下。”④正;適中。《禮記·玉藻》:“頭頸必中。”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湯執中。”(湯:殷商國君。)⑤宜於;合於。《史記·外戚世傢》:“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,斥出歸之。” (二)zhòng ①符合;適合。《呂氏春秋·懷寵》:“必中理,然後說。”《荀子·賦篇》:“圓者中規,方者中矩。”②誣蔑;誣蔑別人使受損害。《漢書·何武傳》:“顯怒,欲以吏事中商。”(顯、商:人名。)③遭受;感受。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援亦中病。”中土:
①指中國。《後漢書·西域傳》:“其國則殷乎~~。”②中原地區。《新語·懷慮》:“魯莊公據~~之地,承聖人之後。”土:
(一)①泥土;土壤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。”《尚書·禹貢》:“(冀州)厥土惟白壤。”(厥:其;它的。)②土地;田地。揚雄《羽獵賦》:“不奪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。”(膏腴:肥沃。)③領土;國土。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”④地方;地區。《詩經·魏風·碩鼠》:“逝將去女,適彼樂土。”(逝:通“誓”。去:離開。女:通“汝”,你。適:往。)⑤鄉土;故鄉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久在絕域,年老思土。”⑥本地的;地方性的。《尚書·旅獒》:“犬馬非其土性不畜。”⑦五行之一。《尚書·洪范》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⑧八音之一。指塤一類的樂器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師》:“皆播之以八音,金、石、土、革、絲、木、匏、竹。”⑨土地神。《公羊傳·僖公三十一年》:“天子祭天,諸侯祭土。” (二)dù ①植物的根。《詩經·豳風·鴟鴞》:“徹彼桑土。”②古代河流名。《詩經·大雅·綿》:“民之初生,自土沮漆。”(沮:通“徂cú”,往。漆:古河名。)傳:
(一)①傳遞。司馬遷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秦王大喜,傳以示美人及左右。”②傳授。韓愈《師說》:“師者,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。”③流傳;傳播。桓寬《鹽鐵論·非鞅》:“功如丘山,名傳後世。”張籍《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》之十:“新詩才上卷,已得滿城傳。”(卷:指書寫用的紙、帛。)④表達。江總《侍宴賦得起坐彈鳴琴詩》:“絲傳園客意,曲奏楚妃情。”(絲:指琴。)⑤臨摹。杜荀鶴《八駿圖》:“丹雘(huò)傳真未得真,那知筋骨與精神。”(丹雘:紅色顏料。真:原貌。)[傳道]1.轉述;傳說。杜甫《秦州雜詩》之十三:“傳道東柯谷,深藏數十傢。”2.傳授儒傢聖賢之道。韓愈《師說》:“師者,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。”後也指宗教宣傳教義。[傳燈]1.佛傢指宣傳佛法。佛法猶如明燈,可以消除迷惑,故稱。崔顥《贈懷一上人》:“傳燈遍都邑,杖錫遊王公。”2.指佛像前或人將死時置於腳後的長明燈。杜甫《望牛頭寺》:“傳燈無白日,佈地有黃金。”[傳衣]傳授師法;繼承師業。李商隱《謝書》:“自蒙半夜傳衣後,不羨王祥得佩刀。”(二)zhuàn ①驛站的房舍,供過往旅客及車馬中途休息的地方。《後漢書·陳忠傳》:“發人修道,繕理亭傳。”又泛指客舍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(秦王)舍相如廣成傳。”(舍:使居住。廣成:傳舍名。)②驛站所備的車馬。《左傳·成公五年》:“晉侯以傳召伯宗。”③出入關卡的憑證。《漢書·宣帝紀》:“民以車船載谷入關者,得毋用傳。”(毋:勿。)又泛指官府的憑證。《後漢書·陳蕃傳》:“以諫爭不合,投傳而去。”(投:棄擲。)④解說經義的文字。⑤傳記。如《二十五史》均有人物列傳。劉知幾《史通·列傳》:“傳之為體,大抵相同,而述者多方,有時而異。”烽:
①古時邊防在高臺上燒柴以報警的煙火。《墨子·號令》:“晝則舉烽,夜則舉火。”②借指烽火臺。《通典·兵五》:“一烽六人。”到:
①達到;到達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蒙到,二郡皆服。”《史記·平準書》:“於是天子北至朔方,東到太山。”(太:同“泰”。)②通“倒”。顛倒。《墨子·經下》:“臨鑒而立,景到。”(鑒:鏡。景:同“影”。)上:
(一)①位置在高處的。與“下”相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坐於堂上,有牽牛而過堂下者。”②等級高或質量好的。《天工開物·飴餳》:“色以白者為上。”③次序或時間在前的。《墨子·七患》:“故雖上世之聖王,豈能使五谷常收,而旱水不至哉?”古樂府《日出東南隅行》:“東方千餘騎,夫婿居上頭。”④在上位的君主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長上。”⑤由低處往高處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摶(tuán)扶搖而上者九萬裡。”⑥去;往。黃宗羲《柳敬亭傳》:“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。”⑦向前。《戰國策·秦策二》:“三鼓之而卒不上。”(卒:終。)⑧進呈;進獻;送上。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:“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。”⑨出場。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一本楔子:“正旦扮鶯鶯上。”⑩加;添加。《論語·顏淵》:“草上之風必偃。”(11)塗染。《天工開物·造竹紙》:“先以白礬水染過,後上紅花汁雲。”(12)通“尚”。崇尚。《呂氏春秋·長見》:“尊賢上功。” (二)shǎng 上聲,漢語四聲之一。鐘嶸《詩品序》:“至平上去人,則餘病未能。”上京:
指京都。《陳書·廢帝紀》:“仍遣使人蔣裕出~~。”京:
①人工堆起的高丘。《詩經· 小雅· 甫田》:“曾孫之庾(yǔ),如坻如京。”(曾孫:指周王。庾:露天糧囤。坻:小丘。)《呂氏春秋·不廣》:“得屍二萬,以為二京。”《管子·輕重丁》:“有新成囷京者二傢。”(囷jūn:圓形的谷倉。)②方形谷倉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黃氏諸倩見(宋)建傢京下方石,即弄之。”(倩:女婿。)③大。《公羊傳· 桓公九年》:“京者何? 大也。”《左傳·莊公二十二年》:“八世之後,莫之與京。”④國都;首都。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論其遷邑易京,則同規乎殷盤。”(規:效法。殷盤:殷王盤庚。)班固《典引》:“京遷鎬、亳。”《詩經·大雅·公劉》:“京京之野。”[京師]國都。曹植《洛神賦序》:“黃初三年,餘朝京師。”[京華]對京城的美稱。杜甫《夢李白》:“冠蓋滿京華,斯人獨憔悴。”(冠蓋:指官吏。斯:這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