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石樓霞耀壁,猿樹鶴分枝。”詩句出處:《和段校書冬夕寄題廬山》;是唐朝詩人劉得仁的作品。
名高身未到,此恨蓄多時。是夕吟因話,他年必去隨。 嘗聞廬嶽頂,半入楚江湄。幾處懸崖上,千尋瀑佈垂。 爐峰松淅瀝,湓浦柳參差。日色連湖白,鐘聲拂浪遲。 煙梯緣薜荔,嶽寺步欹危。地本饒靈草,林曾出祖師。 石樓霞耀壁,猿樹鶴分枝。細徑縈巖末,高窗見海涯。 嵌空寒更極,寂寞夜尤思。陰谷冰埋術,仙田雪覆芝。 亂泉禪客瀨,異跡逸人知。蘚室新開灶,檉潭未瞭棋。 如何遂閑放,長得在希夷。空務漁樵事,方無道路悲。 謝公臺尚在,陶令柳潛衰。塵外難相許,人間貴跡遺。 雖懷丹桂影,不忘白雲期。仁者終攜手,今朝預賦詩。
|
【註釋】:
石:
(一)①石頭;石塊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且焉置土石?”②碑碣;石刻。陸機《文賦》:“被金石以廣德,流管弦而日新。”③石磬,古樂器名,八音之一。《韓非子·說疑》:“不聽鐘石之聲。”④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針。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(病)在肌膚,針石所及也。” (二)dàn (舊讀shí) ①古代重量單位。一百二十斤為一石。《墨子·魯問》:“而任五十石之重。”②容量單位。十鬥為一石。韓愈《雜說》四:“馬之千裡者,一食或盡粟一石。”樓:
①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屋。杜甫《登嶽陽樓》:“昔聞洞庭水,今上嶽陽樓。”②設在高處的建築,多用作瞭望。《左傳·宣公十五年》:“登諸樓車,使呼宋而告之。”霞:
①彩霞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落霞與孤鶩齊飛。”②色彩艷麗。孟郊《送諫議十六叔至孝義渡》:“霞衣相飄飄。”③通“遐”。遙遠。《楚辭·遠遊》:“載營魄而登霞兮,掩浮雲而上征。”(營魄:魂魄。)耀:
①照耀;照射。江淹《別賦》:“日出天而耀景。”(景:陽光。)沈括《夢溪筆談·象數一》:“月本無光,猶銀丸,日耀之乃光耳。”②明亮;光明。《晉書·孫登傳》:“故用光在乎得薪,所以保其耀。”(薪:柴。所以:用來。)③顯示;顯明。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先王耀德不觀兵。”④炫耀。《左傳·哀公二十三年》:“君命瑤,非敢耀武也。”(瑤:指智伯瑤。)⑤榮耀。韋應物《題從姪成緒西林精舍書齋》:“雖甘巷北單,豈塞青紫耀。”(單:孤單。青紫:喻高官。)壁:
①墻;墻壁。《漢書·司馬相如傳》:“相如與馳歸成都,傢徒四壁立。”②營壘。《漢書·高帝紀上》:“帝晨馳入韓信、張耳壁,奪之軍。”③構築營壘;駐守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項王軍壁垓(gāi)下,兵少食盡,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。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。”(垓下:地名。)④陡峭的山崖。《隋書·豆盧勣(jī)傳》:“其山絕壁千尋,由來乏水,諸羌苦之。”(尋:古代長度單位,八尺為尋。)⑤邊;面。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四本第三折:“一個這壁,一個那壁,一遞一聲長籲氣。”(遞:輪流;順次。)⑥星宿名。二十八宿(xiù)之一。樹:
①樹木。《禮記·祭義》:“樹木以時伐焉。”(以時:按時,適時。)②種植。《詩經·鄭風·將仲子》:“無折我樹杞。”(杞:一種樹。)③培養人才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下》:“吾聞子善樹人。”④豎立;建立。《後漢書·桓彬傳》:“乃共樹碑而頌焉。”⑤量詞。《齊民要術·序》:“種柑橘千樹。”⑥門屏風。《禮記·郊特牲》:“臺門而旅樹。”分:
(一)①分開;劃分。與“合”相對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分國以為五鄉,鄉為之師;分鄉以為五州,州為之長。”(國:都城。)②從主體分出的部分;分支。《元史·順宗紀五》:“立中書分省於濟寧。”(中書省:中央總管國傢政事的機關。濟寧:在山東省。)③分成;分出。《韓非子·顯學》:“故孔墨之後,儒分為八,墨離為三,取舍相反不同。”④離開;分散。《莊子·漁父》:“嗚呼!遠哉,其分於道也。”⑤分配;給與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廣廉,得賞賜輒(zhé)分其麾(huī)下,飲食與士共之。”(輒:總是。麾下:部下。)⑥分擔;分享。揚雄《解嘲》:“分人之祿。”《三國志·吳書·陸瑁傳》:“陳國陳融……等皆單貧有志,就瑁遊處,瑁割少分甘,與同豐約。”(割:分給。約:節儉。)⑦區分;辨別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周與蝴蝶必有分矣。”⑧量詞。《晉書·陶侃傳》:“大禹聖者,乃惜寸陰,至於眾人,當惜分陰。” (二)fèn ①名分;職分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故禮達而名定。”②資質;資歷。況周頤《蕙風詞話》卷一:“性靈關天分,書卷關學歷。”③福分;緣分。劉禹錫《寄樂天》:“幸免如斯分非淺,祝君長詠夢熊詩。”④情分;關系或感情。《北齊書·封孝琬傳》:“晚相逢遇,分好遂深。”⑤料想。《漢書·李廣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自分已死久矣。”⑥甘心;服氣。李肩吾《清平樂》:“燕子可憐人去,海棠不分春寒。”枝:
①枝條。《莊子·山木》:“見大木枝葉盛茂。”杜甫《江畔獨步尋花》:“千朵萬朵壓枝低。”②歧出的,分支。《莊子·駢拇》:“駢拇枝指出乎性哉。”(駢拇:拇指與第二指連生。)《呂氏春秋·慎行》:“盡殺崔杼之妻子及枝屬。”③肢體;四肢。《呂氏春秋 · 圜道》:“感而不知,則形體四枝不使矣。”④支撐;支持。《左傳 ·桓公五年》:“蔡、衛不枝,固將先奔。”⑤抵禦;抗拒。《新序·善謀上》:“足以枝於秦。”⑥量詞。[枝梧]1.抗拒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諸將皆懾服,莫敢枝梧。”2.支撐。《水經註·漯水》:“以木為圓基,令互相枝梧。”費昶《華光省中夜聞城外搗衣》:“鬢搖九枝花。”白居易《長恨歌》:“梨花一枝春帶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