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莫嗔阮氏哭途窮,萬代深沈恨亦同。”詩句出處:《登郡樓書懷》;是唐朝詩人劉兼的作品。
煙雨樓臺漸晦冥,錦江澄碧浪花平。卞和未雪荊山恥, 莊舄空傷越國情。天際寂寥無雁下,雲端依約有僧行。 登高欲繼離騷詠,魂斷愁深寫不成。 邊郡荒涼悲且歌,故園迢遞隔煙波。琴聲背俗終如是, 劍氣沖星又若何。朝客漸通書信少,釣舟頻引夢魂多。 北山更有移文者,白首無塵歸去麼。 莫嗔阮氏哭途窮,萬代深沈恨亦同。瑞玉豈知將抵鵲, 鉛刀何事卻屠龍。九夷欲適嗟吾道,五柳終歸效古風。 獨倚郡樓無限意,滿江煙雨正冥濛。
|
【註釋】:
莫:
①(mu)[名]日落的時候。《禮記·聘義》:“日~人倦。”(“暮”的本字。)②[代]沒有什麼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天下之水,~大於海。”③[副]不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殺臣,宋~能守,乃可攻也。”氏:
(一)①上古同姓貴族的不同分支,以別子孫之所出。後來姓、氏不分。《左傳·隱公八年》:“天子建德,因生以賜姓,胙之土而命之氏。”②遠古傳說中人物、朝代名;少數民族;世襲官職名,均加上氏。③古代稱呼已婚婦女,常於其父姓後加“氏”。潘嶽《楊仲武誄》:“八歲喪父,其母鄭氏。”④古代稱呼學有專長的人,常於姓或姓名後加“氏”。孔安國《尚書序》:“左氏傳曰。” (二)zhī[月氏]漢代西域國名。《漢書·張騫傳》:“騫以郎應募,使月氏。”[閼(yān)氏]漢代匈奴稱君主的正妻。途:
①道路。《孫子兵法·軍爭》:“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。”《管子·中匡》:“鮑叔、隰朋趨而出,及管仲於途。”②途徑;方法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邪枉辟回失道途。”張居正《朱漢水墓》:“畏途今若此,吾道轉淒然。”窮:
①窮盡;完結;盡頭。《楚辭 ·九歌·雲中君》:“橫四海兮焉窮。”(橫:充滿。)《呂氏春秋·審分》:“意觀乎無窮,譽流乎無止。”②極度;極端。《墨子·天志上》:“故天子者,天下之窮貴也,天下之窮富也。”③極力推究;深究。《禮記 · 樂記》:“窮本知變,樂之情也。”④阻塞不通。《漢書·趙廣漢傳》:“長安少年數人會窮裡空舍謀共劫人。”⑤走投無路。《荀子·哀公》:“鳥窮則啄,獸窮則攫。”⑥困厄;不得志。與“達”相對。李康《運命論》:“是以聖人處窮達如一也。”⑦貧困;生活困難。《戰國策 · 齊策四》:“振困窮,補不足。”萬:
[萬俟(qí)]復姓。代:
①代替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莊子來,欲代子相。”②交替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春與秋其代序。”③繼承;接替。《論衡·偶會》:“父歿(mò)而子嗣,姑死而婦代。”(歿:死。姑:丈夫的母親。婦:兒媳。)《晉書·羊祜傳》:“(祜)疾漸篤,乃舉杜預自代。”(篤:指病重。自代:接替自己。)④朝代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三代之事,何足法也。”⑤歷史的分期。杜甫《詠懷古跡五首》之二:“悵望千秋一灑淚,蕭條異代不同時。”(蕭條:寂寞。)⑥傢族世系以父子相繼為一代。王維《李陵詠》:“三代將門子。”⑦世代;一代又一代。崔顥《江畔老人愁》:“自言傢代仕梁陳,垂朱拖紫三十人。”(梁、陳:朝代名。朱、紫:指官服。)⑧世;世上。白居易《讀張籍古樂府》:“尤工樂府詩,舉代少其倫。”(工:擅長。倫:匹敵。)⑨古國名。1. 戰國時國名。在今河北蔚縣東北。2. 漢代諸侯國名。在今山西省中部及北部一帶。3.十六國國名。在今內蒙古中部一帶。深:
①水深。與“淺”相對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旻(mín)》:“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”②從上到下或從外到裡距離遠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一年》:“深山大澤,實生龍蛇。”③深厚;密切。杜甫《羌村三首》之三:“請為父老歌,艱難愧深情。”④深入;深刻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”又精到。⑤精深;深奧。《論衡· 自紀》:“何以為辯? 喻深以淺。”⑥厲害;深重。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君之病在肌膚,不治將益深。”⑦刻毒;殘酷。《戰國策·燕策三》:“秦之遇將軍,可謂深矣:父母宗族皆為戮沒。”(將軍:指樊於[wū]期。遇:對待。)⑧色彩濃重。白居易《買花》:“一叢深色花,十戶中人賦。”⑨時間久。陸遊《入蜀記》:“是日風靜,舟行頗遲,又深秋潦(lǎo)縮。”(潦縮:積水下降。)⑩副詞。表示程度較高,相當於“很”、“非常”。《史記·汲黯鄭當時列傳》:“然至其輔少主,守城深堅,招之不來。”沈:
汁;含有某種物質的液體。《左傳·哀公三年》:“無備而官辦者,猶拾沈也。”(官辦:由公傢采取措施。)恨:
①怨恨。《荀子·堯問》:“處官久者士妒之,祿厚者民怨之,位尊者君恨之。”嶽飛《滿江紅》:“靖康恥,猶未雪;臣子恨,何時滅!”②遺憾;不滿意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不知戒,後必有恨。”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。”亦:
①副詞。1. 相當於“也”、“也是”。《詩經·鄭風·將仲子》:“仲可懷也,人之多言,亦可畏也。”(仲:老二。懷:懷念。)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秦亦不以城予趙,趙亦終不予秦璧。”2. 表示語氣的減弱。相當於“不過”、“隻是”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王亦不好士也,何患無士?”(好:喜歡。患:擔憂。)②語氣詞。《詩經·召南·草蟲》:“亦既見止,亦既覯止。”(止:語氣詞。覯gòu:相遇。)[不亦]用於反問句。表示委婉語氣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樂乎?”同:
①會合;聚集。《詩經·小雅·吉日》:“獸之所同,麀(yōu)鹿麌(yǔ)麌。”(麀:母鹿。麌麌:獸群聚貌。)庾信《燕射歌辭·角調曲》:“涇渭同流,清濁異能。”②古代諸侯按時朝見天子之禮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宗廟之事,如會同,端章甫,願為小相焉。”(如:或者。端:玄端;諸侯祭服。章甫:黑色冠名。相:主持贊禮者。)③相同;與“異”相對。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古今一也,人與我同耳。”④共;共用;同一個。《詩經·秦風·無衣》:“豈曰無衣? 與子同袍。”文天祥《正氣歌》:“牛驥同一皂。”(皂:通“槽”。牛馬槽。)⑤統一;同一。《三國志 · 吳書 ·吳主傳》:“同船濟水。”《禮記·中庸》:“車同軌,書同文,行同倫。”(軌:車子兩輪間的距離。倫:倫常綱紀。)⑥偕同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同行十二年。”⑦參與。《武經總要》前集:“不知三軍之權,而同三軍之任,則疑。”(任:責任;職位。)⑧和諧;安定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,故外戶而不閉,是謂大同。”(謀閉:停止用計謀。外戶:從外面關的門。)⑨整齊。《詩經 ·小雅·車攻》:“我馬既同。”⑩古代土地面積單位,方百裡為同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且昔天子之地一圻,列國一同。”(11)古代樂律中的陰律,又稱“呂”。《周禮·春官·典同》:“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