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白楊蕭蕭悲故柯,黃雀啾啾爭晚禾。”詩句出處:《登吳古城歌》;是唐朝詩人劉長卿的作品。
登古城兮思古人,感賢達兮同埃塵。望平原兮寄遠目, 嘆姑蘇兮聚麋鹿。黃池高會事未終,滄海橫流人蕩覆。 伍員殺身誰不冤,竟看墓樹如所言。越王嘗膽安可敵, 遠取石田何所益。一朝空謝會稽人,萬古猶傷甬東客。 黍離離兮城坡坨,牛羊踐兮牧豎歌。野無人兮秋草綠, 園為墟兮古木多。白楊蕭蕭悲故柯,黃雀啾啾爭晚禾。 荒阡斷兮誰重過,孤舟逝兮愁若何。天寒日暮江楓落, 葉去辭風水自波。 |
【註釋】:
白:
①白色。《荀子·榮辱》:“目辨白黑美惡。”(辨:辨別。)②純潔。《韓非子·說疑》:“竦(sǒng)心白意。”(竦:恭敬。)③皎潔;明亮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唯見江心秋月白。”④彰明;顯赫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禮義不加於國傢,則功名不白。”⑤表明;陳述。《呂氏春秋·士節》:“吾將以死白之。”⑥稟告;報告。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狀》:“太尉自州以狀白府。”⑦徒然;平白地。李白《越女詞》五首之四:“相看月未墮,白地斷肝腸。”楊:
①木名。落葉喬木。種類很多,有白楊、小葉楊、大葉楊等。《詩經·陳風·東門之楊》:“東門之楊,其葉。”(zāngzāng:茂盛的樣子。)②戰國初期哲學傢楊朱及其學術派別的簡稱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天下之言,不歸楊則歸墨。”(墨:墨子。)蕭:
①香蒿。《詩經·王風·采葛》:“彼采蕭兮,一日不見,如三秋兮。”②淒清;冷落。劉伶《北芒客舍》:“枯葉散蕭林。”③灑脫。蘇轍《武昌九曲亭記》:“(浮圖精舍)依山臨壑,隱蔽松櫪(lì),蕭然絕俗。”(櫪:木名。)④古國名。春秋時宋的附庸,後為楚所滅。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北。[蕭條]荒涼。陳子昂《感遇三十八首》之三十四:“朔風吹海樹,蕭條邊已秋。”[蕭索]冷落蕭條。李白《古風五十九首》之十四:“胡關饒風沙,蕭索竟終古。”(饒:多。)[蕭瑟]1.風聲。曹操《步出夏門行·觀滄海》:“秋風蕭瑟,洪波湧起。”2. 寂寞淒涼。杜甫《北征》:“人煙渺蕭瑟。”[蕭墻]古代宮室作為屏障用的矮墻,後借指內部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吾恐季氏之憂,不在顓(zhuān)臾,而在蕭墻之內也。”(季氏:季孫氏。春秋後期魯國貴族。顓臾:古國名。)蕭蕭:
①稀疏的樣子。蘇軾《次韻韶守狄大夫見贈》:“華發~~老遂良,一身萍掛海中央。”②衰敗的樣子。劉禹錫《西塞山懷古》:“今逢四海為傢日,故壘~~蘆荻秋。”③狀風吹草木搖落的聲音。杜甫《登高》:“無邊落木~~下,不盡長江滾滾來。”④狀馬鳴聲。李白《送友人》:“揮手自茲去,~~班馬鳴。”蕭:
①香蒿。《詩經·王風·采葛》:“彼采蕭兮,一日不見,如三秋兮。”②淒清;冷落。劉伶《北芒客舍》:“枯葉散蕭林。”③灑脫。蘇轍《武昌九曲亭記》:“(浮圖精舍)依山臨壑,隱蔽松櫪(lì),蕭然絕俗。”(櫪:木名。)④古國名。春秋時宋的附庸,後為楚所滅。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北。[蕭條]荒涼。陳子昂《感遇三十八首》之三十四:“朔風吹海樹,蕭條邊已秋。”[蕭索]冷落蕭條。李白《古風五十九首》之十四:“胡關饒風沙,蕭索竟終古。”(饒:多。)[蕭瑟]1.風聲。曹操《步出夏門行·觀滄海》:“秋風蕭瑟,洪波湧起。”2. 寂寞淒涼。杜甫《北征》:“人煙渺蕭瑟。”[蕭墻]古代宮室作為屏障用的矮墻,後借指內部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吾恐季氏之憂,不在顓(zhuān)臾,而在蕭墻之內也。”(季氏:季孫氏。春秋後期魯國貴族。顓臾:古國名。)悲:
①哀痛;悲傷。《禮記· 問喪》:“夫悲哀在中,故形變於外也。”《韓非子·和氏獻璧》:“子奚哭之悲也?”(奚:為何。)②同情;憐憫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(蔣氏)言之,貌若甚戚者。餘悲之。”(戚:悲哀。)③眷戀。《漢書·高祖紀下》:“遊子悲故鄉。”故:
①緣故;原因。王安石《讀孟嘗君傳》:“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,士以故歸之。”高叔嗣《簡袁永之獄中》:“罪至欲何言,直以愚慵故。”②事。《韓非子·顯學》:“不道仁義者故,不聽學者之言。”(者:之。)特指祭祀、期會等大事。《禮記·玉藻》:“君無故不殺牛,大夫無故不殺羊,士無故不殺犬豕。”③事故。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父母俱存,兄弟無故,一樂也。”④原來的;舊有的。袁凱《客中夜坐》:“落葉蕭蕭江水長,故園歸路更茫茫。”蘇洵《六國論》:“從六國破亡之故事。”⑤老朋友;舊交。曹丕《與吳質書》“昔年疾疫,尋故鄉離其災。”⑥去世。張居正《答總督王鑒川計處黃酋》:“近報吉能亦於三月三日病故。”(吉能:人名。)⑦副詞。1.本來。李白《白頭吟》:“兔絲故無情,隨風任傾倒。”2.仍然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三日斷五匹,大人故嫌遲。”(大人:對長輩的敬稱。)3. 故意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將尉醉,廣故數言欲之,忿恚尉。”⑧連詞。表示因果;“所以”。蘇洵《六國論》:“故曰弊在賂秦也。”2. 猶則,便。《周易·豫》:“天地以順動,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(tè);聖人以順動,則刑罰清而民服。”(忒:差錯。)柯:
①斧柄。《詩經·豳風·伐柯》:“伐柯伐柯,其則不遠。”(謂砍伐斧柄,手中的斧柄就是榜樣,不必遠求。)②草木的枝莖。《禮記·禮器》:“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。”《晉書·石崇傳》:“(珊瑚樹)高二尺許,枝柯扶疏。”(扶疏:繁茂紛披。)杜甫《古柏行》:“柯如青銅根如石。”黃:
①黃色。《詩經·邶風·綠衣》:“綠兮衣兮,綠衣黃裳(cháng)。”(裳:下衣;下裙。)楊臣源《城東早春》:“綠柳才黃半未勻。”②變黃。韋應物《答鄭騎曹青橘絕句》:“憐君臥病思新橘,試摘猶酸亦未黃。”③黃帝的簡稱。陶潛《時運》:“清琴橫床,濁酒半壺。黃唐莫逮(dài),慨獨在餘。”(黃:黃帝。唐:唐堯。逮:及。)④雌黃,古人用作塗抹文字,點校書籍的顏料。陶翰《贈鄭員外》:“何必守章句,終年事鉛黃。”[黃口]幼兒。《淮南子·汜論》:“古之伐國不殺黃口。”[黃耈(gǒu)]老人。《詩經·小雅·南山有臺》:“樂隻君子,遐不黃耈。”爭:
(一)①爭奪。《韓非子·說林下》:“爭肥饒之地。”《史記·伍子胥列傳》:“兩女子爭桑相攻。”②競爭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左右爭欲擊之。”③爭辯;辯論。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“鄂侯爭之急,辨之疾。”④相差。杜荀鶴《自遣》:“百年身後一丘土,貧富高低爭幾多?”⑤怎麼;怎。多用於古詩詞曲中。白居易《題峽中石上》:“誠知老去風情少,見此爭無一句詩!”(二)zhèng 通“諍”。規勸。《後漢書·王充傳》:“以數諫爭不合,去。”(以:因為。)晚:
①日暮;傍晚。《楚辭·九辯》:“白日晼(wǎn)晚其將入兮。”(晼:日落。)《漢書·天文志》:“伏見蚤晚。”②時間靠後。沈括《夢溪筆談·藥議》:“一丘之禾,則後種者晚實。”③接近終瞭,特指老年。杜甫《羌村三首》之二:“晚歲迫偷生,還傢少歡趣。”(偷生:茍且生活。)④後來的。《後漢書·蔡邕傳》:“邕乃自書丹於碑……於是後儒晚學咸取正焉。”(書丹:指用朱筆書寫。取正:用作典范。)禾:
①古代指谷子。即粟,去皮後稱為小米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黍、稷、重穋,禾、麻、菽、麥。”②稻子,通常指水稻。范成大《鐘山閣上望雨》:“粳禾未實秈(xiān)禾瘦。”(實:結子。秈:水稻名。)③指禾苗;莊稼。李紳《憫農》:“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”歐陽修《讀徂徠集》:“孝悌勤蠶禾。”(悌:友愛。蠶:養蠶。)④通“和”。和;同。《呂氏春秋· 必己》:“一上一下,以禾為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