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杜宇聲方切,江蘺色正新。”詩句出處:《獻喬侍郎》;是唐朝詩人李中的作品。
位望誰能並,當年志已伸。人間傳鳳藻,天上演龍綸。 賈馬才無敵,褒雄譽益臻。除奸深系念,致主迥忘身。 諫疏縱橫上,危言果敢陳。忠貞雖貫世,消長豈由人。 慷慨辭朝闕,迢遙涉路塵。千山明夕照,孤棹渡長津。 杜宇聲方切,江蘺色正新。卷舒唯合道,喜慍不勞神。 禪客陪清論,漁翁作近鄰。靜吟窮野景,狂醉養天真。 格論思名士,輿情渴直臣。九霄恩復降,比戶意皆忻。 卻入鴛鸞序,終身顧問頻。漏殘丹禁曉,日暖玉墀春。 鑒物心如水,憂時鬢若銀。惟期康庶事,永要敘彝倫。 貴賤知無間,孤寒必許親。幾多沈滯者,拭目望陶鈞。
|
【註釋】:
杜:
①一種草本植物;甘棠。即棠梨、杜梨,也稱杜樹。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種梨》:“杜樹大者插五枝,小者或三或二。”②堵塞;閉;杜絕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強公室,杜私門。”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(李)牧杜門不出,固稱疾。”(固:一再地。)宇:
①屋簷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況衛在君之宇下,而敢有異志?”(衛:衛國。)②房屋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各安其宇。”③國傢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皇帝休烈,平一宇內,德惠脩長。”(休:美。烈:事業。)④上下四方,天下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萬物同宇而異體。”⑤儀容;風度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雅量》:“世以此定二王神宇。”(世:世人。二王:指王徽之和王獻之。神:神情。)[宇宙]1.屋宇棟梁。《鹽鐵論·復古》:“宇宙之間,燕雀不知天地之高也。”2. 所有的空間和時間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纮(hóng)宇宙而章三光。”(纮:本指繩帶,此指維系、總領。章:明。三光:日、月、星。)聲:
①樂音;音樂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。”(鄭聲:指鄭地的俗樂。雅樂:指廟堂音樂,正樂。)②聲音;聲響。《詩經·小雅·伐木》:“嚶其鳴矣,求其友聲。”③發出聲音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阿女默無聲,手巾掩口啼,淚落便如瀉。”④口音。魏禧《大鐵椎傳》:“與人罕言語,語類楚聲。”⑤聲張;張揚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吾社之行為士先者,為之聲義,斂貲(zī)財以送其行。”(斂:聚集。貲:通“資”,財物。)⑥名譽;名聲;聲望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有聲》:“文王有聲。”⑦聲勢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吾三戰而三勝,聲威天下。”(威:震。)⑧指漢字的聲母。《南史·謝莊傳》:“又王玄謨問莊何者為雙聲,何者為疊韻。”⑨指聲調,漢字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種聲調。韓愈《唐故相權公墓碑》:“(權)公生三歲,知變四聲,四歲能為詩。”(權公:權德輿。)⑩量詞。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轉軸拔弦三兩聲。”方:
(一)①並列。《莊子·山木》:“方舟而濟於河。”也指竹木編成的筏子。《詩經·周南·漢廣》:“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”②方圓。表面積。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(孫權)割據江東,地方數千裡。”③正方;方形。與圓相對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輿人》:“圜者中規,方者中矩。”④方向;方位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北方有侮臣者,願借子殺之。”⑤方面。《楚辭·九辯》:“心怵惕而震蕩兮,何所憂之多方?”(怵惕:戒懼。)⑥正直。《新語·慎微》:“然後忠良方直之人,則得容於世而施於政。”⑦地區;區域。黃宗羲《柳敬亭傳》:“且五方土音,鄉俗好尚,習見習聞。”⑧指地。古人以為天圓地方,故稱地為方。《淮南子·本經》:“戴圓履方。”⑨方法;辦法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博學而無方。”⑩藥方;處方。《後漢書·華佗傳》:“精於方藥。”(11)道理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尚賢使能,則民知方。”(尚:尊崇。)(12)比擬;比方。《漢書·衛青霍去病傳贊》:“票(piāo)騎亦方此意,為將如此。”(票騎:指霍去病。)(13)副詞。1.正在。《漢書·高帝紀》:“沛公、項羽方攻陳留。”2. 剛剛。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廡下一生伏案臥,方成草。”3. 就要。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今治水軍八十萬眾,方與將軍會獵於吳。”(治:訓練。會獵:一同打獵,是交戰的婉辭。)(14)介詞。正當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方此之時,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。” (二)páng [方羊]徘徊。《左傳·哀公十七年》:“如魚窺尾,衡流而方羊。”切:
(一)①用刀切開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用之切玉如切泥焉。”②磨。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。” (二)qiè ①摩擦;接觸。王安石《汴說》:“肩相切,踵相籍。”(籍:踐踏。)②貼近;接近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《詩經》《尚書》故而不切。”(故:前代的掌故。不切:不切近現實。)③切合。劉勰《文心雕龍·物色》:“故巧言切狀,如印之印泥。”④誠懇;直率。《史記·萬石張叔列傳》:“建為郎中令,事有可言,屏人直言,極切。”⑤深;深切。《史記·平津侯主父列傳》:“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。”⑥急迫;殷切。辛棄疾《賀新郭·別茂嘉十二弟》:“杜鵑聲切。”⑦指中醫以手摸脈診病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意治病人,必先切其脈,乃治之。”(意:人名。)⑧反切的簡稱。反切是我國傳統的一種註音方法,即取上一個字的聲母與下一個字的韻母和聲調,拼成一個音,來註某一個字的讀音。江:
①長江的專稱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江漢朝宗於海。”《論衡·書虛》:“且投於江中,何江也?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臨浙江,水波惡。”②江河的通稱。柳宗元《江雪》:“孤舟蓑笠翁,獨釣寒江雪。”錢起《省試湘靈鼓瑟》:“曲終人不見,江上數峰青。”③指隱士的居處。陶潛《與殷晉安別》:“良才不隱世,江湖多賤貧。”王安石《和王勝之雪霽借馬人省》:“超然遂有江湖意。”色:
①臉色;表情;神色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民有饑色。”②怒色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太後之色少解。”③姿色;美色。多用於女子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寡人好色。”④情欲。《孟子· 告子上》:“告子曰:‘食、色,性也。’”⑤顏色;色彩。《老子》第十二章:“五色令人目盲。”⑥景象;景色。《莊子·盜蹠》:“車馬有行色。”⑦種類;品類。《敦煌變文集·降魔變文》:“樹下端然坐睡,不知是何色類?”⑧佛教用語。指人能感知的一切外物,與“空”相對。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: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”陳子昂《感遇》之八:“空色皆寂滅,緣業亦何名。”正:
(一)①不偏斜。《尚書·說命上》:“惟木從繩則正。”(繩:指木工取直的墨線。)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儀正而景(yǐng影)正。”(儀:用來測定時刻的日規。景:影子。)②人的行為正派;正直;公正。《新書·道術》:“方直不曲謂之正,反正為邪。”《鹽鐵論·論儒》:“子瑕,佞(nìng濘)臣也,夫子因之,非正也。”③合規范;合標準。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割不正不食。”(割:切肉。)④純正不雜。《荀子·樂論》:“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。”⑤作為主體,與“副”相對。《隋書·經籍志》:“補續殘缺正副二本,藏於宮中。”⑥正面,與“反”相對。《天工開物·造皮紙》:“紙以逼簾者為正面。”(逼:靠近。簾:竹簾。)⑦大於零的,與“負”相對。《九章算術·方程》:“如方程,各置所取,以正負術入之。”⑧長官。《左傳·哀公元年》:“(少康)為仍牧正,……逃奔有虞,為之庖正。”⑨正當;合適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正道捐棄而邪事日長。”⑩糾正;使……正。《左傳·隱公十一年》:“政以治民,刑以正邪。”使端正。《論語·子路》:“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!”(11)副詞。表示動作在進行中;狀態的持續。《漢書·燕刺王旦傳》:“正讙不可止。” (二)zhēng ①陰歷每年的第一個月。《漢書·武帝紀》:“三年春正月,行幸甘泉宮。”(幸:指帝王到某處。)②箭靶中心。《詩經·齊風·猗嗟》:“終日射侯,不出正兮。”新:
①剛有的或剛經驗到的。《周易·雜卦》:“革,去故也;鼎,取新也。”②沒有用過的。黃滔《陳侍禦新居》:“幕客開新第,詞人遍有詩。”③指新的人或事物。韓愈《送窮文》:“攜朋挈儔,去故就新。”(攜:帶著。儔:伴侶。)④更新;使變新。《尚書·胤征》:“舊染污俗,咸與維新。”⑤指剛結婚時的(人或物)。⑥副詞。相當於“剛”、“剛才”。《荀子·不茍》:“新浴者振其衣,新沐者彈其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