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住覺超真境,依遊渡法船。”詩句出處:《題法華寺五言二十韻》;是唐朝詩人李紳的作品。
花界無生地,慈宮有相天。化娥騰寶像,留影閟金仙。 殿湧全身塔,池開半月泉。十峰排碧落,雙澗合清漣。 藥草經行遍,香燈次第燃。戒珠高臘護,心印祖僧傳。 瓶識先羅漢,衣存舊福田。幻身觀火宅,昏眼照青蓮。 住覺超真境,依遊渡法船。化城珠百億,靈跡冠三千。 蕭壁將沈影,梁薪尚綴煙。色塵知有數,劫燼豈無年。 龍噴疑通海,鯨吞想漏川。磬疏聞啟梵,鐘息見安禪。 指喻三車覺,開迷五陰纏。教通方便入,心達是非詮。 貝葉千花藏,檀林萬寶篇。坐嚴獅子迅,幢飾網珠懸。 極樂知無礙,分明應有緣。還將意功德,留偈法王前。
|
【註釋】:
住:
①停留;留下。《後漢書·薊子訓傳》:“薊先生小住。”②居住;住宿。李之儀《卜算子》:“我住長江頭,君住長江尾。”《魏書·袁翻傳》:“那瓌住所,非所經見。”(那瓌:人名。) ③停止。庾信《喜晴》:“雨住便生熱。”④通“駐”。駐紮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蔣琬傳》:“總帥諸軍,屯住漢中。”(屯:駐紮。)覺:
(一)①醒悟;明白。《左傳·哀公二十一年》:“數年不覺。”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覺今是而昨非”《公羊傳·昭公三十一年》:“叔術覺焉。”②發覺。柳宗元《三戒·黔之驢》:“然往來視之,覺無異能者。”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伺者因此覺知。”③感覺。《滕王閣序》:“天高地迥,覺宇宙之無窮。”李商隱《無題》:“夜吟應覺月光寒。”陶潛《雜詩》其三:“氣力漸衰損,轉覺日不如。”④高大;正直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一年》:“夫子,覺者也。” (二)jiào 睡醒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唯覺時之枕席,失向來之煙霞。”《三國志· 魏書· 武帝紀》:“須臾覺我。”超:
①躍上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左右免胄(zhòu)而下,超乘者三百乘。”(胄:頭盔。)②躍過。曹植《七啟》:“駕超野之駟(sì),乘追風之輿。”(駟:套四匹馬的車。輿:指車。)③跳過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挾太山以超北海,語人曰:‘我不能,是誠不能也。’”④超出;勝過。魏征《十漸不克終疏》:“聽言則遠超於上聖。”⑤遙遠。《楚辭·九歌·國殤》:“出不入兮往不反,平原忽兮路超遠。”真:
①古稱仙人為真。《楚辭·九思·守志》:“隨真人兮翱翔。”②本性;本質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無益損乎其真。”③真實;真誠。《漢書·宣帝紀》:“使真偽毋相亂。”④真書,即漢字楷書。⑤副詞。的確;實在。杜甫《莫相疑行》:“牙齒欲落真可惜。”境:
①疆界;邊界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臣始至於境,問國之大禁,然後敢入。”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今境內之民,皆曰農戰可避,而官爵可得也。”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。”②地域;處所。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:“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,不復出焉。”③環境;境況。柳宗元《小石潭記》:“以其境過清,不可久居,乃記之而去。”《宋史·舒璘傳》:“敝床疏席,總是佳趣;櫛(zhì)風沐雨,反為美境。”(敝:破。疏:粗。櫛:梳頭。)④境域;疆域。《後漢書·西羌傳》:“武帝征伐四夷,開地廣境。”⑤佛教指成為心意對象的世界。依:
①靠著;挨近。《孫子兵法·行軍》:“依水草而背眾樹。”羅鄴《鸚鵡詠》:“玉檻(jiàn)瑤軒任所依。”(檻:欄桿。軒:窗。)②依靠;依托。《左傳·隱公六年》:“我周之東遷,晉、鄭焉依。”(焉:助詞。是。)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繞樹三匝,何枝可依?”(匝:周。)③依照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願依彭咸之遺則。”(彭咸:人名。則:準則。)④依戀。古詩《行行重行行》:“胡馬依北風,越鳥巢南枝。”⑤茂盛的樣子。《詩經·小雅·車舝》:“依彼平林,有集維鷮。”[依依]1.輕柔的樣子。《詩經·小雅·采薇》:“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。”2. 留戀;思戀的樣子。《楚辭·九思·傷時》:“志戀戀兮依依。”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舉手長勞勞,二情同依依。”(勞勞:憂傷。)[依稀]仿佛;不清晰。劉禹錫《荊州道懷古》:“南國山川舊帝畿(jī),宋臺梁館尚依稀。”(帝畿:京都。)趙嘏《江樓舊感》詩:“風景依稀似去年。”遊:
①在水上漂浮。《詩經·邶風·谷風》:“泳之遊之。”(泳:在水中潛行。)泛指遊泳。《韓非子·難勢》:“越人善遊矣。”(越:國名。)②虛浮;不切實際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(lù陸)。”③遊玩;遊覽。晁錯《言守邊備塞疏》:“幼則同遊。”引申指旅行;出外求學或求官。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“二十而南遊江淮。”④交際;交往。《漢書·枚乘傳》:“與英俊並遊。”⑤流動。《漢書·溝洫志》:“水尚有所遊蕩。”⑥縱;放縱。《後漢書·仇覽傳》:“剽輕遊恣。”⑦liú(流)。通“旒”。旌旗上懸垂的飾物。《左傳·桓公二年》:“鞶厲遊纓。”[遊說]為瞭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四處奔走。《史記·張儀列傳》:“子毋讀書遊說,安得此辱乎?”渡:
①渡過江河。鄭谷《淮上與友人別》:“揚子江頭楊柳春,楊花愁殺渡江人。”②指越過,跨過;由此及彼。杜甫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:“茅飛渡江灑江郊。”③渡口。多用作地名。陸遊《書憤》:“樓船雪夜瓜洲渡,鐵馬秋風大散關。”④劃船。李清照《如夢令》:“爭渡、爭渡,驚起一灘鷗鷺。”法:
① 刑法;法令;法律;制度。《周易·蒙》:“利用刑人,以正法也。”(刑人:以刑懲人。)又指制度;規章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遵先王之法而過者,未之有也。”②標準;模范。《管子·七法》:“尺寸也,繩墨也,規矩也……謂之法。”③方法;辦法。沈括《夢溪筆談·技藝》:“其法:用膠泥刻字,薄如錢唇,每字為一印,火燒令堅。”④仿效;學習。《商君書·壹言》:“故聖人之為國也,不法古,不修今,因世而為之治。”⑤佛教的教義。李白《春日歸山寄孟浩然》:“鳥聚疑聞法,龍參若護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