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天地既板蕩,雲雷時未亨。”詩句出處:《與獨孤穆冥會詩》;是唐朝詩人臨淄縣主的作品。
江都昔喪亂,闕下多構兵。豺虎恣吞噬,幹戈日縱橫。 逆徒自外至,半夜開重城。膏血浸宮殿,刀槍倚簷楹。 今知從逆者,乃是公與卿。白刃污黃屋,邦傢遂因傾。 疾風知勁草,世亂識忠臣。哀哀獨孤公,臨死乃結纓。 天地既板蕩,雲雷時未亨。今者二百載,幽懷猶未平。 山河風月古,陵寢露煙青。君子秉祖德,方垂忠烈名。 華軒一惠顧,土室以為榮。丈夫立志操,存沒感其情。 求義若可托,誰能抱幽貞。(縣主贈穆) 皇天昔降禍,隋室若綴旒。患難在雙闕,幹戈連九州。 出門皆兇豎,所向多逆謀。白日忽然暮,頹波不可收。 望夷既結釁,宗社亦貽羞。溫室兵始合,宮闈血已流。 憫哉吹簫子,悲啼下鳳樓。霜刃徒見逼,玉笄不可求。 羅襦遺侍者,粉黛成仇讎。邦國已淪覆,餘生誓不留。 英英將軍祖,獨以社稷憂。丹血濺黼扆,豐肌染戈矛。 今來見禾黍,盡日悲宗周。玉樹已寂寞,泉臺千萬秋。 感茲一顧重,願以死節酬。幽顯儻不昧,終焉契綢繆。 (穆答縣主) 平陽縣中樹,久作廣陵塵。不意何郎至,黃泉重見春。 (來傢歌人詩) 金閨久無主,羅袂坐生塵。願作吹簫伴,同為騎鳳人。 (穆諷縣主就禮) 朱軒下長路,青草啟孤墳。猶勝陽臺上,空看朝暮雲。 (縣主許穆詩) 露草芊芊,頹塋未遷。自我居此,於今幾年。與君先祖, 疇昔恩波。死生契闊,忽此相過。誰謂佳期,尋當別離。 俟君之北,攜手同歸。(縣主請遷葬詩) 伊彼維揚,在天一方。驅馬悠悠,忽來異鄉。情通幽顯, 獲此相見。義感疇昔,言存繾綣。清江桂洲,可以遨遊。 惟子之故,不遑淹留。(穆答縣主)
|
【註釋】:
天:
①人的頭部。《呂氏春秋·論人》:“適耳目,節嗜欲,釋智謀,去巧故……若此,則無以害其天矣。”(釋:去除。巧故:偽詐。)②天空。王充《論衡·談天》:“察當今天去地甚高,古天與今無異。”《敕勒歌》:“天似穹(qióng)廬,籠蓋四野。”(穹廬:氈帳。)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。《周易· 睽》:“其人天且劓。”(劓:割掉鼻子的刑罰。)④天氣;氣候。《呂氏春秋·季春》:“行秋令,則天多沉陰。”⑤自然界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⑥自然形成的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依乎天理,批大郤,導大窾。”⑦上帝;自然界的主宰。《春秋繁露 ·郊祭》:“天者,百神之大君也。”⑧天命;天意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國之存亡,天也。”⑨依憑;依靠者。《儀禮· 喪服》:“夫者,妻之天也。”地:
①大地。與“天”相對。《管子·形勢解》:“地生養萬物。”②陸地;地面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公(晉獻公)至,毒而獻之。公祭之地,地墳(fèn);與犬,犬斃。”(墳:隆起。)③土地;田地。《周禮·地官·載師》:“以廛裡任國中之地,以場圃任園地。”(廛:城市中的空地。國中:指王城之內。)④領土;疆土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爭地以戰,殺人盈野。”⑤地方;場所。《孫子兵法·虛實》:“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。”⑥處境;地位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久處卑賤之位,困苦之地。”⑦指境界。齊己《移居西湖作》:“隻待秋聲滌心地,衲衣新洗健形容。”(衲衣:僧衣。)⑧地步。杜甫《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》:“議論有餘地,公侯來未遲。”⑨路程。李白《妾薄命》:“長門一步地,不肯暫回車。”⑩通“第”。副詞。但;隻。《漢書·丙吉傳》:“西曹地忍之,此不過污丞相車茵耳。”既:
①盡;終瞭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楚人未既濟。”②副詞。已經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既得之,患失之。”(患:擔心。)③連詞。1. 常與“且”、“又”呼應,表示二種情況並存。《詩經·大雅·烝民》:“既明且哲,以保其身。”2. 則;就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既來之,則安之。”板:
①木板。方苞《獄中雜記》:“其次,求脫械居監外板屋,費亦數十金。”②泛指片狀或扁平的較硬物體。沈括《夢溪筆談·技藝》:“先設一鐵板。”③民族音樂中用來打拍子的樂器。杜牧《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》:“畫堂檀板秋拍碎,一飲有時聯十觥。”④硬得像板子似的。《天工開物·乃粒·菽》:“凡種綠豆,一日之內,遇大雨板土,則不復活。”板蕩:
因《詩·大雅》有《板》、《蕩》二篇,皆詠厲王無道,後故以借謂政局混亂,社會動蕩。李世民《賜蕭瑀》:“疾風知勁草,~~識誠臣。”也作“版蕩”。《晉書·惠帝紀》:“生靈~~,社稷丘墟。”蕩:
①搖動。《韓非子· 外儲說左上》:“夫人蕩舟,桓公大懼。”②動搖;不安定。《荀子· 勸學》:“天下不能蕩也。”③震動;震蕩。《史記· 龜策列傳》:“以破族滅門者,不可勝數,百僚蕩恐。”韓愈《送孟東野序》:“水之無聲,風蕩之鳴。”④放縱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古之狂也肆,今之狂也蕩。”⑤滌除。《晉書·劉琨傳》:“掃蕩仇恥。”⑥平坦。《詩經·齊風·南山》:“魯道有蕩。”(有:形容詞詞頭。)⑦廣大貌。《春秋繁露·基義》:“聖人之道,同諸天地,蕩諸四海。”⑧沖撞;沖殺。《古今風謠·隋大業長白山謠》:“忽聞官軍至,提刀向前蕩。”[蕩蕩]1. 平坦貌。劉向《九嘆·離世》:“路蕩蕩其無人兮。”2. 廣大貌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大海蕩蕩水所歸。”3.心胸寬廣貌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戚戚。”(戚戚:憂愁貌。)雲:
①同“雲2”。②說。《論語·子罕》:“牢曰:‘子雲:吾不試,故藝。’”(牢:人名。試:見用於朝廷。藝:多才藝。)③有。《荀子 ·法行》:“其雲益乎?”④代詞。如此。《史記·汲鄭列傳》:“汲、鄭亦雲,悲夫!”(汲、鄭:指汲黯、鄭當時二人。)⑤助詞。1. 用於句首。《詩經·鄭風·風雨》:“既見君子,雲胡不喜?”2. 用於句中。《後漢書·陳龜傳》:“雖歿(mò)軀體,無所雲補。”(歿:死。補:彌補。)⑥語氣詞。用於句末,表陳述語氣。《史記·伯夷列傳》:“餘登箕山,其上蓋有許由塚雲。”[雲雲]通“蕓蕓”。眾多貌。《莊子·在宥》:“萬物雲雲。”雷:
① [名]雷聲。王充《論衡·雷虛》:“盛夏之時,~電迅速。”②[名]像雷一樣的聲響。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車騎~起,殷天動地。”③[動]通“擂”。敲擊。《樂府詩集·鉅鹿公主歌辭》:“官傢出遊~大鼓。”時:
①季節;指四季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四時行焉。”②特指農時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百畝之田,勿奪其時,八口之傢可以無饑矣。”③光陰;時光;時候。《呂氏春秋·首時》:“天不再與,時不久留。”④指按照規定的時間。南卓《羯(jié)鼓錄》:“黃幡繟亦知音,上嘗使人召之,不時至,上怒,絡繹遣使尋捕。”⑤時辰;時候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始臣之解牛之時。”⑥其時;當時。魏禧《大鐵椎傳》:“時座上有健啖者,貌甚寢。”(健啖:食量過人。寢:醜陋。)⑦機會;時機;時運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好從事而亟失時,可謂知乎?”《新唐書·武平一傳》:“時不再來,榮難人借。”(榮:榮華富貴。)⑧合時;應時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秋水時至,百川灌河。”⑨時代;時世。《呂氏春秋· 察今》:“世易時移,變法宜矣。”⑩時勢;時尚。朱慶餘《近試上張籍水部》:“妝罷低聲問夫婿:畫眉深淺入時無?”(11)副詞。用以表示時間。1. 表示行為不斷發生,相當於“常常”、“經常”。韓愈《行難》:“聖人不世出,賢人不時出。”(不世:罕有。)2. 表示行為偶爾發生,相當於“有時”、“時而”。杜甫《自閬(làng)中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》之三:“行色遞隱見,人煙時有無。”(12)通“伺(sì)”。等候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孔子時其亡也,而往拜之。”未:
①十二地支之一。《春秋·莊公二十四年》:“六月辛未,朔,日有食之。”②十二時辰之一,即午後一時至三時。③十二生肖屬羊。④副詞。1.表示否定。a.相當於“不”。《詩經·周頌·小毖》:“未堪傢多難。”b.相當於“沒有”、“不曾”。《詩經 · 召南·草蟲》:“未見君子,我心傷悲。”2. 用在句尾,表示疑問。相當於“否”。《後漢書·劉表傳》:“言出子口而入吾耳,可以言未?”亨:
(一)通達;順利。李商隱《送千牛將軍赴蜀》:“否極時還泰,屯餘運果亨。”元稹《苦雨》:“百川朝巨海,六龍踏亨衢。”(六龍:傳說日神以六龍駕車。) (二)xiǎng 同“享”。獻。《周易· 大有》:“公用亨於天子。”(公:諸侯。) (三)pēng 同“烹”。煮。《漢書·項籍傳》:“吾翁即汝翁,必欲亨乃翁,幸分我一杯羹。”(翁:父。乃:你。羹:肉汁。)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七月亨葵及菽,八月剝棗,十月獲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