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容膝有匡床,及肩才數堵。”詩句出處:《移九江》;是唐朝詩人李紳的作品。
秋波入白水,帆去侵空小。五兩劇奔星,檣烏疾飛鳥。 盆城依落日,盆浦看雲眇。雲眇更蒼蒼,匡山低夕陽。 楚客喜風水,秦人悲異鄉。異鄉秋思苦,江皋月華吐。 漾漾隱波亭,悠悠通月浦。津橋歸候吏,竹巷開門戶。 容膝有匡床,及肩才數堵。隙光非白駒,懸磬我無虞。 體瘦寡行立,傢肥安啜哺。天書憐譴謫,重作朱轓客。 四座眼全青,一麾頭半白。今來思往事,往事益淒然。 風月同今昔,悲歡異目前。四時嗟閱水,一紀換流年。 獨有西庭鶴,孤鳴白露天。
|
【註釋】:
容:
①包含;容納。《莊子·外物》:“地非不廣且大也,人之所用容足耳。”②容忍;寬容。《史記·汲黯鄭當時列傳》:“不能容人之過。”③允許;許可。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:“五降之後,不容彈矣。”④容顏;儀表。《宋史·田錫傳》:“居公庭,危坐終日,無懈容。”⑤樣子;狀態。李白《古風五十九首》之一:“一百四十年,國容何赫然!”(一百四十年:指唐朝建國至天寶十四年共有一百四十年。)⑥修飾;打扮。《詩經·衛風·伯兮》:“豈無膏沐,誰適為容?”⑦副詞。或許;可能。《後漢書·李固傳》:“宮省之內,容有陰謀。”[容與]1.自由自在、逍遙從容的樣子。屈原《九歌·湘夫人》:“聊逍遙兮容與。”2. 徘徊不前的樣子。《楚辭· 九章·涉江》:“船容與而不進兮。”有:
(一)①與“無”相對。1. 表示占有、具有、領有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陳文子有馬十乘(shèng)。”(乘:四匹。)諸葛亮《草廬對》:“孫權據有江東。”2.表示存在。曹丕《雜詩》:“西北有浮雲,亭亭如車蓋。”3. 表示發生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天下有變,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、洛。”②豐收。儲光羲《觀競渡》:“能令秋大有,鼓吹遠相催。”③表示不定指。跟“某”相近。李白《菩薩蠻》:“暝色入高樓,有人樓上愁。”④助詞。1. 多用於朝代名稱的前面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有周不顯,帝命不時。”2. 用於形容詞前面。《詩經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:“明星有爛。”(爛:燦爛。) (二)yòu 通“又”。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於學。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三十有七年,親巡天下。”匡:
①方正;端正。《商君書·畫策》:“是以人主處匡床之上,聽絲竹之聲,而天下治。”李白《贈何七判官昌浩》:“有時忽惆悵,匡坐至夜分。”②匡正;糾正。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匡亂世反之於正。”③輔助;挽救。《國語·晉語九》:“今范、中行氏之臣,不能匡相其君,使至於難。”(難:患難。)《後漢書·臧洪傳》:“匡困補乏,以悅天下。”④歪;彎曲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輪人》:“輪雖敝不匡。”(輪:車輪。敝:壞。)⑤通“眶”。眼眶。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涕滿匡而橫流。”床:
①[名]坐榻,臥具。《孔雀東南飛》:“媒人下~去,諾諾復爾爾。”《木蘭詩》:“開我東閣門,坐我西閣~。”②[名]安放器物的架子。徐陵《玉臺新詠·序》:“翡翠筆~,無時離手。”③[名]井上圍欄。古樂府《淮南王篇》:“後園鑿井銀作~。”及:
①趕上;追上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故不能推車而及。”《呂氏春秋·聽言》:“往者不可及,來者不可待。”②至;到達。《左傳·宜公十五年》:“雖鞭之長,不及馬腹。”③如;比得上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君美甚,徐公何能及也。”④趁著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彼眾我寡,及其未既濟也,請擊之。”(濟:渡河。)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。”⑤介詞。和;與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女心傷悲,殆及公子同歸。”(殆:隻怕。公子:指貴族之子。)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及父偕老,老使我怨。”及肩:
與他人肩膀相齊,謂相差甚遠。孫綽《穎川府君碑》:“矯矯秀姿,卓卓英韻;他人之高,~~而已。”肩:
①肩膀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五年以長(zhǎng),則肩隨之。”(長:年長。)《左傳·哀公二年》:“鄭人擊簡子,中肩,斃於車中。”②任用。《尚書·盤庚下》:“朕不肩好(hào)貨。”(好貨:指貪財的人。)③三歲的獸。《詩經·齊風·還》:“並驅從兩肩兮。”(從:追逐。)④負擔。《左傳·襄公二年》:“鄭成公疾,子駟請息肩於晉。”(息肩:卸去負擔。)⑤齊等;相提並論。顧況《嚴公釣臺作》:“嚴生何耿潔,托志肩夷巢。”(夷:指伯夷。巢:指巢父。)范成大《灩澦堆》:“山川丘陵皆地險,惟此險絕馀難肩。”才:
①副詞。表示此前不久。晁錯《言守邊備塞疏》:“救之,少發則不足,多發,遠縣才至,則胡又已去。”(胡:指匈奴。)②僅僅;隻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初極狹,才通人。”③表示在某種條件下結果怎樣。《老殘遊記》第十二回:“問瞭鄉人,才尋著瞭關帝廟。”數:
(一)①計算。《莊子·庚桑楚》:“簡發而櫛,數米而炊。”(櫛:梳。)②比較起來最突出。杜甫《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》:“國初以來畫鞍馬,神妙獨數江都王。”③責備;列舉(罪行)。《左傳·昭公二年》:“使吏數之。”④稱說;訴說。《後漢書·禰衡傳》:“馀子碌碌,莫足數也。”(馀子:其餘的人。)施鑒《天仙子·秋閨》:“無人處,深深語,天涯往事難重數。” (二)shù ①數目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號物之數謂之萬。”②數詞。幾;幾個。陳恭尹《秋日西郊宴集》:“欲灑新亭數行淚,南朝風景已全非。”(新亭:亭名。)③算術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三曰六藝:禮、樂、射、禦、書、數。”④天命;氣數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以為李廣老,數奇,毋令當單於。”⑤規律;法則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凡舉大事,毋逆大數,必順其時。”⑥技藝;方術。《孟子 ·告子上》:“今夫弈之為數,小數也。” (三)shuò ①多次;頻繁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今吾嗣為之十二年,幾死者數矣。”②副詞。屢次。《孫子·行軍》:“屢賞者窘也,數罰者困也。” (四)cù 細;密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數罟(gǔ)不入洿(wū)池,魚鱉不可勝食也。”(罟:網。洿池:池塘。)堵:
①古城築墻單位,多以長高各一丈為堵。一說以版築法築墻時,五版為一堵。《詩經·大雅·綿》:“百堵皆興。”②墻壁。《莊子·庚桑楚》:“吾聞至人屍居環堵之室。”③堵塞;阻擋。林則徐《體察洋面堵截情形折》:“在伶仃洋一帶,按月輪流堵截。”魏源《武聖記》卷七:“哨臺以守望,炮臺以堵敵。”④懸掛鐘磬的單位,十六枚為一堵。《周禮·春官·小胥》:“凡縣鐘磬,半為堵,全為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