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連澌光比鏡,囚墨膩於磐。

    “連澌光比鏡,囚墨膩於磐。”詩句出處:《謝友生遺端溪硯瓦》;是唐朝詩人李咸用的作品。

    尋常濡翰次,恨不到端溪。得自新知己,如逢舊解攜。
    玩餘輕照乘,謝欲等懸黎。靜對勝凡客,閑窺憶好題。
    媧天補剩石,昆劍切來泥。著指痕猶濕,停旬水未低。
    呵雲潤柱礎,筆彩飲虹霓。鵒眼工諳謬,羊肝士乍刲。
    連澌光比鏡,囚墨膩於磐。書信成池黑,吟須到日西。
    正誇憂盜竊,將隱怯攀躋。捧受同交印,矜持過秉珪。
    草顛終近旭,懶癖必無嵇。用合緣鸚鵡,珍應負會稽。
    貞姿還落落,寒韻落淒淒。風月情相半,煙花思豈迷!
    宜從方袋挈,枉把短行批。淺小金為鬥,泓澄玉作堤。
    遇人依我惜,想爾與天齊。□□□□□,行時隻獨齎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連:

    ①聯合;集合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故善戰者服上刑,連諸侯者次之。”《史記· 田單列傳》:“樂毅畏誅而不敢歸,以伐齊為名,實欲連兵南面而王(wàng)齊。”(王:稱王。)②連接。陳子龍《寓山賦》:“是山也,峻削孤竦,無所連附。”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連辟公府,不就。”③連續。何景明《歲晏行》:“長官叫號吏馳突,府帖連催築河卒。”(府帖:府的文書。)④牽連;連累。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:“令民為什伍,而相收司連坐。”⑤同時得到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一釣而連六鰲。”⑥連同;連帶。葛洪《神仙傳》:“凡傳三人,連子四矣。”⑦姻親關系。《史記·南越列傳》:“(呂嘉)及蒼梧秦王有連。”⑧古代行政區劃名。十國為連。柳宗元《封建論》:“有諸侯而後有方伯連帥。”(方伯:一方諸侯之長。)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十國以為連”。⑨未煉的鉛。後作“鏈”。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長沙出連錫。”

    澌:

    ①竭盡;消亡。《隱居通議·雜錄》:“往時故跡,銷磨澌滅。”②指屍體。《論衡·實知》:“溝有流澌,澤有枯骨。”③同“凘”。解凍時流動的冰塊,泛指冰。曹松《信州聞通寺題僧砌下泉》:“耗痕延黑蘚,凈罅(xià)吐微澌。”(耗:通“眊”,昏暗。罅:縫隙。)④通“嘶”。沙啞。《周禮·天官· 內饔》:“鳥皫色而沙鳴”賈公彥疏:“鳥毛失色而鳴又澌。”

    光:

    ①光亮;光輝。《墨子·尚賢中》:“若日之光,若月之明。”李白《靜夜思》:“窗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”②明亮;光明。《楚辭·九章·涉江》:“與天地兮同壽,與日月兮齊光。”③光采;風采。《莊子·盜蹠》:“身長八尺二寸,面目有光。”也指華美。《詩經·大雅·韓奕》:“百兩彭彭,八鸞鏘鏘,不顯其光。”④光榮;榮耀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下民之樂,子孫保光。”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取尊官厚祿,以為宗族交遊光寵。”⑤時光;光陰。李白《前有一樽酒行二首》之一:“青軒桃李能幾何?流光欺人忽蹉跎。”(青軒:官員坐的有青綢障蔽的車。)⑥景物;景色。辛棄疾《南鄉子·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》:“何處望神州,滿眼風光北固樓。”⑦發揚光大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誠宜開張聖聽,以光先帝遺德。”⑧光滑。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爬羅剔抉(jué),刮垢磨光。”(抉:挑出,剔出。)⑨指禮樂文物。《周易·觀》:“觀國之光,利用賓於王。”

    比:

    ①親密;親近。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:“吾兄弟比以安。”②靠近;並列。劉勰《文心雕龍·情采》:“五音比而成韶夏。”③勾結。《論語· 為政》: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”(周:結合。)④比較;較量。屈原《九章·涉江》:“與天地兮比壽,與日月兮齊光。”⑤比擬;能夠相比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每自比於管仲、樂毅。”⑥比方;比喻。白居易《與元九書》:“諷君子小人則引香草惡鳥為比。”《三國演義》第二十一回:“龍之為物,可比世之英雄。”⑦比照;仿照。⑧副詞。1.頻頻;接連地。《史記·呂太後本紀》:“擅廢帝更立,又比殺三趙王。”(擅:擅自。)2.近來。《後漢書·宦者傳· 呂強》:“比谷雖賤,而戶有饑色。”⑨介詞。及;等到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先主傳》:“比到當陽,眾十餘萬。”(當陽:地名。)

    囚:

    ①拘禁;囚禁。《左傳·定公九年》:“陽虎願東,乃囚西鄙。”(陽虎:人名。鄙:邊邑,邊城。)②囚犯;囚徒。《左傳·莊公十一年》:“今子,魯囚也。”③戰俘。《詩經·魯頌·泮水》:“在泮獻囚。”④俘虜;俘獲敵人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周瑜傳》:“梟其渠帥,囚俘萬餘口。”

    墨:

    ①寫字、繪畫用的黑色顏料。《莊子·田子方》:“宋元君將畫圖,眾史皆至,受揖而立舐(shì)紙和(huò)墨,在外者半。”(舐:舔。和:粉狀或粒狀物攙和在一起,或加水攪拌。這裡指研磨。)②黑色。《宋書·禮志五》:“州刺史銅印墨綬。”③指詩文書畫。《史記·蕭相國世傢》:“徒持文墨議論。”④木工用來畫直線的工具。引申為法度、準則。《荀子·禮論》:“故繩墨誠陳矣,則不可欺以曲直。”⑤古代五刑之一。在犯人面部刺字,染以黑色,為懲罰的標記。也稱黥。《尚書·伊訓》:“臣下不匡,其刑墨。”⑥貪污;不廉潔。《左傳·昭公十四年》:“貪以敗官為墨。”⑦墨傢的簡稱。《韓非子·顯學》:“世之顯學,儒墨也。”⑧比喻讀書或識字的能力。⑨通“默”。沉默,不作聲。《漢書·李廣傳附李陵》:“(任立政)微動之,陵墨不應。”(任立政:漢使者,李陵的舊友。微動:用語言暗暗打動。)⑩通“纆”。繩索。《史記·南越列傳》:“成敗之轉,譬若糾墨。”

    於:

    (一)①介詞。相當於“在”。表動作的時間、處所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射其左,越於車下。”(越:墜。)②介詞。相當於“對”、“對於”。表動作對象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於學。”③相當於“向”。表示趨向。《戰國策·東周策》:“秦假道於周以伐韓。”④相當於“至”、“到”。表示方向和目標。《尚書· 盤庚上》:“盤庚遷於殷。”(遷:遷都。)⑤相當於“過”。表示比較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於泰山,或輕於鴻毛。”⑥相當於“自”、“從”、“由”。表示起始。宋玉《風賦》:“夫風生於地,起於青蘋之末。”(青蘋:水草名。末:頂端。)⑦相當於“給”。《漢書·揚雄傳下》:“東方朔割炙(zhì)於細君。”(炙:烤肉。細君:妻。)⑧相當於“被”。表被動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。” (二)wū(烏)。嘆詞。表呼聲或贊嘆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禹曰:‘於,帝念哉!’”(念:常常想。)

    磐:

    ①大石。《韓非子·顯學》:“磐石千裡,不可謂富。”②通“盤”。盤桓;逗留。《後漢書·宋意傳》:“久磐京邑。”


    上一篇:生人血欲尽,搀抢无饱意。

    下一篇:二教无先后,一相平而直。
  • 连澌光比镜,囚墨腻于磐。

    “连澌光比镜,囚墨腻于磐。”诗句出处:《谢友生遗端溪砚瓦》;是唐朝诗人李咸用的作品。

    寻常濡翰次,恨不到端溪。得自新知己,如逢旧解携。
    玩余轻照乘,谢欲等悬黎。静对胜凡客,闲窥忆好题。
    娲天补剩石,昆剑切来泥。著指痕犹湿,停旬水未低。
    呵云润柱础,笔彩饮虹霓。鹆眼工谙谬,羊肝士乍刲。
    连澌光比镜,囚墨腻于磐。书信成池黑,吟须到日西。
    正夸忧盗窃,将隐怯攀跻。捧受同交印,矜持过秉珪。
    草颠终近旭,懒癖必无嵇。用合缘鹦鹉,珍应负会稽。
    贞姿还落落,寒韵落凄凄。风月情相半,烟花思岂迷!
    宜从方袋挈,枉把短行批。浅小金为斗,泓澄玉作堤。
    遇人依我惜,想尔与天齐。□□□□□,行时只独赍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连:

    ①联合;集合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故善战者服上刑,连诸侯者次之。”《史记· 田单列传》:“乐毅畏诛而不敢归,以伐齐为名,实欲连兵南面而王(wàng)齐。”(王:称王。)②连接。陈子龙《寓山赋》:“是山也,峻削孤竦,无所连附。”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连辟公府,不就。”③连续。何景明《岁晏行》:“长官叫号吏驰突,府帖连催筑河卒。”(府帖:府的文书。)④牵连;连累。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令民为什伍,而相收司连坐。”⑤同时得到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一钓而连六鳌。”⑥连同;连带。葛洪《神仙传》:“凡传三人,连子四矣。”⑦姻亲关系。《史记·南越列传》:“(吕嘉)及苍梧秦王有连。”⑧古代行政区划名。十国为连。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。”(方伯:一方诸侯之长。)《礼记·王制》:“十国以为连”。⑨未炼的铅。后作“链”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长沙出连锡。”

    澌:

    ①竭尽;消亡。《隐居通议·杂录》:“往时故迹,销磨澌灭。”②指尸体。《论衡·实知》:“沟有流澌,泽有枯骨。”③同“凘”。解冻时流动的冰块,泛指冰。曹松《信州闻通寺题僧砌下泉》:“耗痕延黑藓,净罅(xià)吐微澌。”(耗:通“眊”,昏暗。罅:缝隙。)④通“嘶”。沙哑。《周礼·天官· 内饔》:“鸟皫色而沙鸣”贾公彦疏:“鸟毛失色而鸣又澌。”

    光:

    ①光亮;光辉。《墨子·尚贤中》:“若日之光,若月之明。”李白《静夜思》:“窗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”②明亮;光明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与天地兮同寿,与日月兮齐光。”③光采;风采。《庄子·盗跖》:“身长八尺二寸,面目有光。”也指华美。《诗经·大雅·韩奕》:“百两彭彭,八鸾锵锵,不显其光。”④光荣;荣耀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下民之乐,子孙保光。”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取尊官厚禄,以为宗族交游光宠。”⑤时光;光阴。李白《前有一樽酒行二首》之一:“青轩桃李能几何?流光欺人忽蹉跎。”(青轩:官员坐的有青绸障蔽的车。)⑥景物;景色。辛弃疾《南乡子·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》:“何处望神州,满眼风光北固楼。”⑦发扬光大。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。”⑧光滑。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爬罗剔抉(jué),刮垢磨光。”(抉:挑出,剔出。)⑨指礼乐文物。《周易·观》:“观国之光,利用宾于王。”

    比:

    ①亲密;亲近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吾兄弟比以安。”②靠近;并列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情采》:“五音比而成韶夏。”③勾结。《论语· 为政》: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”(周:结合。)④比较;较量。屈原《九章·涉江》:“与天地兮比寿,与日月兮齐光。”⑤比拟;能够相比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每自比于管仲、乐毅。”⑥比方;比喻。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一回:“龙之为物,可比世之英雄。”⑦比照;仿照。⑧副词。1.频频;接连地。《史记·吕太后本纪》:“擅废帝更立,又比杀三赵王。”(擅:擅自。)2.近来。《后汉书·宦者传· 吕强》:“比谷虽贱,而户有饥色。”⑨介词。及;等到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传》:“比到当阳,众十余万。”(当阳:地名。)

    囚:

    ①拘禁;囚禁。《左传·定公九年》:“阳虎愿东,乃囚西鄙。”(阳虎:人名。鄙:边邑,边城。)②囚犯;囚徒。《左传·庄公十一年》:“今子,鲁囚也。”③战俘。《诗经·鲁颂·泮水》:“在泮献囚。”④俘虏;俘获敌人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周瑜传》:“枭其渠帅,囚俘万余口。”

    墨:

    ①写字、绘画用的黑色颜料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宋元君将画图,众史皆至,受揖而立舐(shì)纸和(huò)墨,在外者半。”(舐:舔。和: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,或加水搅拌。这里指研磨。)②黑色。《宋书·礼志五》:“州刺史铜印墨绶。”③指诗文书画。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徒持文墨议论。”④木工用来画直线的工具。引申为法度、准则。《荀子·礼论》:“故绳墨诚陈矣,则不可欺以曲直。”⑤古代五刑之一。在犯人面部刺字,染以黑色,为惩罚的标记。也称黥。《尚书·伊训》:“臣下不匡,其刑墨。”⑥贪污;不廉洁。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:“贪以败官为墨。”⑦墨家的简称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世之显学,儒墨也。”⑧比喻读书或识字的能力。⑨通“默”。沉默,不作声。《汉书·李广传附李陵》:“(任立政)微动之,陵墨不应。”(任立政:汉使者,李陵的旧友。微动:用语言暗暗打动。)⑩通“纆”。绳索。《史记·南越列传》:“成败之转,譬若纠墨。”

    于:

    (一)①介词。相当于“在”。表动作的时间、处所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射其左,越于车下。”(越:坠。)②介词。相当于“对”、“对于”。表动作对象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”③相当于“向”。表示趋向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秦假道于周以伐韩。”④相当于“至”、“到”。表示方向和目标。《尚书· 盘庚上》:“盘庚迁于殷。”(迁:迁都。)⑤相当于“过”。表示比较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⑥相当于“自”、“从”、“由”。表示起始。宋玉《风赋》:“夫风生于地,起于青蘋之末。”(青蘋:水草名。末:顶端。)⑦相当于“给”。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:“东方朔割炙(zhì)于细君。”(炙:烤肉。细君:妻。)⑧相当于“被”。表被动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。” (二)wū(乌)。叹词。表呼声或赞叹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禹曰:‘于,帝念哉!’”(念:常常想。)

    磐:

    ①大石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磐石千里,不可谓富。”②通“盘”。盘桓;逗留。《后汉书·宋意传》:“久磐京邑。”


    上一篇:生人血欲尽,搀抢无饱意。

    下一篇:二教无先后,一相平而直。

  • 上一篇:生人血欲尽,搀抢无饱意。

    下一篇:二教无先后,一相平而直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