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既載從戎筆,仍披選勝襟。”詩句出處:《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懷寄獻尚書》;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。
下客依蓮幕,明公念竹林。縱然膺使命,何以奉徽音。 投刺雖傷晚,酬恩豈在今。迎來新瑣闥,從到碧瑤岑。 水勢初知海,天文始識參。固慚非賈誼,惟恐後陳琳。 前席驚虛辱,華樽許細斟。尚憐秦痔苦,不遣楚醪沈。 既載從戎筆,仍披選勝襟。瀧通伏波柱,簾對有虞琴。 宅與嚴城接,門藏別岫深。閣涼松冉冉,堂靜桂森森。 社內容周續,鄉中保展禽。白衣居士訪,烏帽逸人尋。 佞佛將成傳,耽書或類淫。長懷五羖贖,終著九州箴。 良訊封鴛綺,餘光借玳簪。張衡愁浩浩,沈約瘦愔愔。 蘆白疑粘鬢,楓丹欲照心。歸期無雁報,旅抱有猿侵。 短日安能駐,低雲隻有陰。亂鴉沖曬網,寒女簇遙砧。 東道違寧久,西園望不禁。江生魂黯黯,泉客淚涔涔。 逸翰應藏法,高辭肯浪吟。數須傳庾翼,莫獨與盧諶。 假寐憑書簏,哀吟叩劍鐔。未嘗貪偃息,那復議登臨。 彼美回清鏡,其誰受曲針。人皆向燕路,無乃費黃金。
|
【註釋】:
既:
①盡;終瞭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楚人未既濟。”②副詞。已經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既得之,患失之。”(患:擔心。)③連詞。1. 常與“且”、“又”呼應,表示二種情況並存。《詩經·大雅·烝民》:“既明且哲,以保其身。”2. 則;就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既來之,則安之。”載:
(一)①乘坐。《史記·河渠書》:“陸行載車,水行載舟。”②裝載。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載以牛車。”③交通工具。《尚書·益稷》:“予乘四載,隨山刊木。”(四載:四種交通工具。刊:砍。)④開始。陶潛《停雲》:“東園之樹,枝條載榮。”(榮:茂盛。)⑤充滿。《詩經·大雅·生民》:“厥聲載路。”⑥助詞。用於句首或句中,起加強語氣的作用。《詩經 · 齊風·載驅》:“載驅薄薄。”(薄薄:馬蹄聲。)⑦副詞。又;且。《詩經 · 鄘風·載馳》:“載馳載驅。”⑧做;施行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年》:“淑慎爾止,無載爾偽。”⑨通“再”。二;第二。《呂氏春秋·順民》:“文王載拜稽首而辭曰。”(二)zǎi ①年。杜甫《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》:“騎驢十三載,旅食京華春。”(旅食:寄食。)②記錄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五年》:“夫有勛而不廢,有績而載。”從:
(一)[從容]1.逍遙自在。歐陽修《浪淘沙》:“把酒祝東風,且共從容。”2.鎮靜安詳。黃溍《日損齋筆記·文獻黃公神道碑》:“俯仰從容,不大聲色。” (二)cóng ①相隨;跟隨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子路從而後。”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。”②追逐;追趕。《孫子兵法· 軍爭》:“佯北勿從。”③聽從;依從。《左傳· 莊公十年》:“小惠未遍,民弗從也。”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從天而頌之,孰與制天命而用之。”④聽任;任憑。杜甫《屏跡》:“失學從兒懶,長貧任婦愁。”⑤做;參與。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及使之從政,則茫然不知其方……”⑥指跟隨的人。《後漢書·單超傳》:“其仆從皆乘牛車……”⑦副的。與“正”相對。古代官吏的品級有正、從之分。《唐六典》:“司封郎中員外郎掌邦之封爵,凡有九等。一曰王,正一品,食邑一萬戶;二曰郡王,從一品,食邑五千戶。”⑧次要的;附屬的。《老殘遊記》第四回:“居然也拿住瞭兩個為從的強盜夥計。”⑨舊指堂房,即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。《三國志· 蜀書·許靖傳》:“(靖)少(shào)與從弟劭俱知名。”⑩介詞。自;由。1.表示起點。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記》:“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。”2. 表示對象,相當於“向”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。”(三) sǒng [從容(yǒng)]同“慫恿”。鼓動。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日夜從容(衡山)王密謀反事。”(反:反叛。)(四)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稱“從”,東西方向稱“衡(橫)”。《詩經·齊風·南山》:“衡從其畝。”(畝:田壟。)②特指“合縱”。戰國時南北六國土地相連,聯合反對西面的秦國,稱“合從”,省稱“從”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遂散六國之從。”③放縱。晁錯《賢良文學對策》:“其行罰也,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。”從戎:
從軍。曹植《雜詩》:“類此遊客子,捐軀遠~~。”戎:
①古代兵器的總稱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天子乃教於田獵,以習五戎。”②兵車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梁弘禦戎,萊駒為右。”③兵士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臣辱戎士,敢告不敏,攝官承乏。”④軍隊;軍務。潘嶽《楊荊州誄》:“烈烈楊侯,實領禁戎。”(烈烈:顯赫。禁戎:禁軍。)韓愈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是年,吾佐戎徐州。”⑤戰爭;征伐。《左傳·成公十三年》:“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。”(祀:祭祀。)⑥大。《詩經·周頌·烈文》:“念茲戎功。”⑦我國古代稱西部的少數民族。《史記·晉世傢》:“任之政,使和戎,戎大親附。”(政:政事。)筆:
①書寫繪畫用的文具。《新唐書·李白傳》:“援筆成文,婉麗精切。”②書寫;寫作。《史記·孔子世傢》:“至於為《春秋》,筆則筆,削則削,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。”(削:指刪除。)③筆力;筆法。杜甫《戲為六絕句》之一:“庾信文章更老成,凌雲健筆意縱橫。”《後漢書·臧洪傳》:“晏嬰不降志於白刃,南史不曲筆以求存。”(曲筆:不據事直書,有意掩蓋真相。)④指書畫文章。《晉書·樂廣傳》:“廣乃作二百句語,述己之志。嶽因取次比,便成名筆。”(嶽:潘嶽。次比:排列;潤色。)⑤指散文。白居易《與元九書》:“今且各纂詩筆,粗為卷第。”仍:
①沿襲;依照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仍舊貫,如之何? 何必改作?”(舊貫:舊例。如之何:怎麼樣。)《後漢書·後紀序》:“漢仍其謬,知患莫改。”(患:禍患。)②相隨;接續。《楚辭·九章·悲回風》:“觀炎氣之相仍兮,窺煙液之所積。”③屢;頻繁。《後漢書·元帝紀》:“百姓仍遭兇阨,無以相振。”④副詞。仍然。白居易《洛橋寒食日作,十韻》:“宿醉頭仍重,晨遊眼乍明。”(宿:隔夜。乍:忽然。)⑤因而;於是。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仍父子再亡國,各不終其身。”《南史·宗武帝紀》:“初,帝平齊,仍有定關洛意。”[仍仍]不得志的樣子。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乃始仍仍然知其盆瓴之足羞也。”(乃始:於是。)披:
①古代用在柩車兩旁使人牽挽的帛。《周禮·夏官·司士》:“大喪,作士掌事,作六軍之事執披。”(事:指喪事。六軍:指從六軍中派人。)②分割,劈開。《左傳·昭公五年》:“殺適立庶,又披其邑。”柳宗元《籠鷹詞》:“雲披霧裂虹蜺斷,霹靂掣電捎平岡。”③打開;翻閱。蘇垞《侍宴安樂公主山莊應制》:“駸駸羽騎歷城池,帝女樓臺向晚披。”④披露;表露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臣願披腹心,輸肝膽。”⑤披或穿在身上。《新序·雜事五》:“披裘帶索,往見孟嘗君。”[披靡]本指草木倒伏,後比喻軍隊潰敗。《明史·朱能傳》:“軍數萬人皆披靡,蹂籍死者甚眾,降三千餘人。”(蹂籍:踐踏。)選:
①選擇;挑揀。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收種》:“選好穗絕色者。”②選舉;舉薦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選賢與能。”③選輯成冊的作品。王士禛等《師友詩傳錄》:“文之有選,自蕭維摩始也。”④遣送;放逐。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:“弗去,懼選。”勝:
①(舊讀shēng)能承擔;經得起。《韓非子·揚權》:“枝大本小,將不勝春風。”(本:莖幹。)②(舊讀shēng)盡;完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不違農時,谷不可勝食也。”③戰勝。跟“負”、“敗”相對。《詩經·周頌·武》:“嗣武受之,勝殷遏劉。”(嗣武:指周武王。遏劉:制止屠殺。)④勝過;超過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質勝文則野。”⑤克制:制服。《鹽鐵論·周秦》:“臧文仲治魯,勝其盜而自矜。”(矜:誇耀。)⑥優美的;美好的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予觀夫巴陵勝狀,在洞庭一湖。”⑦勝地或勝景。柳宗元《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》:“見怪石特出,度其下必有殊勝。”⑧優良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勝友如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