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無營傲雲竹,琴帙靜為友。”詩句出處:《贈方處士兼以寫別》;是唐朝詩人李群玉的作品。
天與雲鶴情,人間恣詩酒。龍宮奉采覓,澒洞一千首。 清如南薰絲,韻若黃鐘吼。喜於風騷地,忽見陶謝手。 籍籍九江西,篇篇在人口。芙蓉為芳菲,未落諸花後。 所知心眼大,別自開戶牖。才力似風鵬,誰能算升鬥。 無營傲雲竹,琴帙靜為友。鸞鳳戢羽儀,騏驥在郊藪。 鏡湖春水綠,越客憶歸否。白衣四十秋,逍遙一何久。 此身無定跡,又逐浮雲走。離思書不窮,殘陽落江柳。
|
【註釋】:
無:
①沒有。跟“有”相對。陸遊《遊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復疑無路。”②副詞。表示否定,相當於“不”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民以此為教,則粟焉得無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連詞。表示條件,相當於“無論”、“不論”。《詩經·魯頌·灃水》:“不小不大,從公於邁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詩源·箜篌引》:“公無渡河,公竟渡河。墮河而死,當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勢》:“則國非其國,而民無其民也。”⑥語氣詞。用於疑問句末,表示疑問,相當於“否”。白居易《問劉十九》:“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?”營:
①圍繞聚居。《公羊傳·莊公二十五年》:“以朱絲營社。”②軍營;營壘。《三國志·魏志·武帝紀》:“賊夜攻營,伏兵擊破之。”③紮營。庾信《哀江南賦》:“營軍梁溠,搜乘巴渝。”(搜乘:檢閱兵車。)④建造。王維《贈房盧氏琯》:“茅茨(cí)君試營。”(茅茨:茅屋。)⑤經營;料理。《禮記·儒行》:“營道同術。”⑥謀求。陶潛《飲酒》詩之十一:“傾身營一飽,少許便有馀。”⑦迷惑。《孫臏兵法·威王問》:“營而離之,我並卒而擊之。”(離:分散。並卒:集中兵力。)[營營]1.象聲詞。《詩經·小雅·青蠅》:“營營青蠅,止於樊。”(樊:籬笆。)2.往來不絕的樣子。白居易《白牡丹》:“城中看花客,旦暮走營營。”3.勞而不息的樣子。《莊子·庚桑楚》:“全汝形,抱汝生,無使汝思慮營營。”4.紛亂錯雜的樣子。蕭大圜《言志》:“萬物營營,靡存其意。”5.焦躁不安的樣子。《聊齋志異·阿纖》:“中心營營,寢食都廢。”傲:
①傲慢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下》:“令尹甚傲而好兵。”②輕視;瞧不起。《舊唐書·張昌齡傳》:“昔禰(mí)衡、潘嶽皆恃才傲物。”(物:指人和事物。)《商君書·修權》:“數加嚴令,而不致其刑,則民傲死。”(不致其刑:不執行刑罰。死:指死刑。)③急躁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不問而告謂之傲。”(告:告訴,指回答。)雲:
①同“雲2”。②說。《論語·子罕》:“牢曰:‘子雲:吾不試,故藝。’”(牢:人名。試:見用於朝廷。藝:多才藝。)③有。《荀子 ·法行》:“其雲益乎?”④代詞。如此。《史記·汲鄭列傳》:“汲、鄭亦雲,悲夫!”(汲、鄭:指汲黯、鄭當時二人。)⑤助詞。1. 用於句首。《詩經·鄭風·風雨》:“既見君子,雲胡不喜?”2. 用於句中。《後漢書·陳龜傳》:“雖歿(mò)軀體,無所雲補。”(歿:死。補:彌補。)⑥語氣詞。用於句末,表陳述語氣。《史記·伯夷列傳》:“餘登箕山,其上蓋有許由塚雲。”[雲雲]通“蕓蕓”。眾多貌。《莊子·在宥》:“萬物雲雲。”竹:
①竹子。《詩經·衛風·淇奧(yù)》:“瞻彼淇奧,綠竹青青。”(瞻:視。淇:水名。奧:隈隅。)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任誕》:“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。”②古代八音之一,簫笛之類的竹制樂器。③竹簡,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。《鹽鐵論·利議》:“抱枯竹,守空言。”琴:
一種古琴,撥弦樂器,用梧桐等木料做成。開始為五弦,周初增至七弦。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:“使師曹誨之琴。”帙:
①包書的佈套。潘嶽《楊仲武誄》:“披帙散書,屢睹遺文。”②書的卷冊;卷次。張彥遠《法書要錄》卷二:“又舊書,目帙無次第,諸帙中各有第一至於第十脫落散亂。”③整理(書籍)。杜甫《晚晴》:“書亂誰能帙,杯幹自可添。”④量詞。書一函或一冊為一帙。白居易《長慶集·後序》:“前三年,元微之為予編次文集而敘之,凡五帙,每帙十卷。”靜:
①靜止;平靜(與“動”相對)。《嶽陽樓記》:“浮光躍金,靜影沉璧。”《墨子·非攻下》:“而神民不違,天下乃靜。”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天下有道無急患則曰靜。”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夫坤,其靜也翕(xī),其動也辟。”(翕:斂息。辟:開啟。)②寂靜;安靜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靜言思之,躬自悼矣。”杜甫《甘林》:“喧靜不同科。”③安定;平定。杜光庭《墉城集仙錄·薛玄同》:“玄同自是冥心靜神,往往不食。”④閑雅;文靜。《詩經·邶風·靜女》:“靜女其姝,俟我於城隅。”⑤清潔;清凈。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滌濯靜嘉。”(嘉:美好。)洪昇《長生殿·雨夢》:“因此把驛庭靜掃,鑾輿幸早。”(鑾輿:皇帝的車駕。)⑥道傢的一種修煉方法。王建《送宮人入道》:“問師初得經中字,入靜猶燒內裡香。”(內裡:宮裡。)為:
(一)①做。《詩經·周頌·豐年》:“為酒為醴,烝畀祖妣。”(烝:進獻。畀:給予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其為人也孝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愛。)②制作;創作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為宮室,不斬於丘木。”(丘木:墓地的樹。)《漢書·枚乘傳》:“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。”(遲:慢。)③治理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善為國者,倉廩雖滿,不偷於農。”(偷:怠惰;忽視。)《論語·為政》:“為政以德。”④行為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。”(嘗:曾經。)⑤充當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”(溫:溫習。故:舊的知識。)⑥當作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霓為衣兮風為馬。”⑦變為;成為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蘭芷變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為茅。”(蘭、芷、荃、蕙:皆香草名。)⑧認為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而子為我願之乎?”(子:你。)⑨是。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:“餘為伯儵,餘而祖也。”⑩介詞。1. 表被動。被。《三國志 · 吳書· 呂蒙傳》:“為張遼等所襲。”2.表對象。對;向。《戰國策·韓策二》:“(嚴仲子)因為聶政語曰:‘臣有仇。’”(11)連詞。如果。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秦為知之,必不救也。”(12)語氣詞。1. 與“何”相配,表疑問語氣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何以伐為?”(伐:進攻。)2. 多用於句未,表示反問語氣。《漢書·外戚傳下·趙皇後》:“今故告之,反怒為!”(故:故意。) (二)wèi ①幫助。《詩經·大雅·鳧鷖》:“公屍燕飲,福祿來為。”②介詞。1. 表對象。替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為人謀而不忠乎?”2. 表原因。因為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3. 表目的。為瞭。《孔雀東南飛》:“慎勿為婦死。”③通“偽”。假裝。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。”友:
①朋友。《荀子·性惡》:“擇良友而友之。”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:“子非吾友也。”②結為友。《呂氏春秋·舉難》:“文侯師子夏,友田子方。”③友愛;相好。《三國志·蜀志·先主傳》:“坋深與先主相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