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入蔡縛賊獻太廟,功無與讓恩不訾。”詩句出處:《韓碑》;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。
元和天子神武姿,彼何人哉軒與羲。 誓將上雪列聖恥,坐法宮中朝四夷。 淮西有賊五十載,封狼生貙貙生羆。 不據山河據平地,長戈利矛日可麾。 帝得聖相相曰度,賊斫不死神扶持。 腰懸相印作都統,陰風慘澹天王旗。 愬武古通作牙爪,儀曹外郎載筆隨。 行軍司馬智且勇,十四萬眾猶虎貔。 入蔡縛賊獻太廟,功無與讓恩不訾。 帝曰汝度功第一,汝從事愈宜為辭。 愈拜稽首蹈且舞,金石刻畫臣能為。 古者世稱大手筆,此事不系於職司。 當仁自古有不讓,言訖屢頷天子頤。 公退齋戒坐小閣,濡染大筆何淋漓。 點竄堯典舜典字,塗改清廟生民詩。 文成破體書在紙,清晨再拜鋪丹墀。 表曰臣愈昧死上,詠神聖功書之碑。 碑高三丈字如鬥,負以靈鰲蟠以螭。 句奇語重喻者少,讒之天子言其私。 長繩百尺拽碑倒,粗砂大石相磨治。 公之斯文若元氣,先時已入人肝脾。 湯盤孔鼎有述作,今無其器存其辭。 嗚呼聖王及聖相,相與烜赫流淳熙。 公之斯文不示後,曷與三五相攀追。 願書萬本誦萬遍,口角流沫右手胝。 傳之七十有二代,以為封禪玉檢明堂基。
|
【註釋】:
入:
①進入;由外面到裡面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子入太廟,每事問。”②泛指進入某種境界。李白《王右軍》:“筆精妙入神。”③特指入朝為官。傅亮《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》:“出征入輔,幸不辱命。”④接受;收入。《左傳·宣公元年》:“驟諫而不入。”(驟:屢次。)《新五代史·楚世傢》:“歲入萬計。”⑤上交;交納。《墨子·貴義》:“今農夫入其稅於大人。”⑥參加;加入。《戰國策·魏策一》:“入子之事者,吾為子殺之亡之。”⑦合於;相合;符合。朱慶餘《近試上張籍水部》:“畫眉深淺入時無?”(時:時髦。)⑧入聲。古漢語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種聲調。縛:
①捆綁;束縛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呂後使武士縛(韓)信,斬之長樂鐘室。”(長樂:宮名。)②捆綁東西的繩索。柳宗元《童區(ōu)寄傳》:“童微伺其睡,以縛背刃,力下上,得絕。”(伺:窺察。絕:斷。)③拘束;限制。《韓非子·備內》:“人臣之於其君,非有骨肉之親也。縛於勢而不得不事也。”賊:
①毀壞;破壞;害。《左傳·文公十五年》:“毀則為賊。”②破壞者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賊仁者謂之賊。”③殺害。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使鉏麑賊之。”④殺人者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燕王昏亂,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。”⑤犯上作亂危害國傢、人民的人。《論語·憲問》:“幼而不孫弟,長而無述焉,老而不死,是為賊。”⑥搶劫或偷竊財物的人。《荀子·正論》:“故盜不竊,賊不刺。”⑦邪辟不正。《史記·龜策列傳》:“寒暑不和,賊氣相奸。”(奸:幹擾。)⑧狡黠;兇狠;狠毒。《韓非子·說疑》:“言是如非,言非如是,內險以賊其外,小謹以征其善。”⑨對敵人的蔑稱。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。”⑩一種吃禾節的害蟲。《詩經·小雅·大田》:“去其螟螣,及其蟊賊。”(螟:吃禾心的害蟲。螣tè:吃禾葉的害蟲。蟊:吃禾根的害蟲。)獻:
①祭祀宗廟所用之犬。②獻祭。《禮記 · 禮器》:“ 一獻質,三獻文,五獻察,七獻神。”(質:質樸;簡略。文:文飾。察:明。神:指先祖。)③進獻;奉獻。《周禮·夏官·羅氏》:“獻鳩以養國老。”④主人向客人敬酒。《詩經·小雅·楚茨》:“為賓為客,獻酬交錯。”⑤呈露;呈現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七年》:“羞者獻體改服於門外。”⑥賢人。《尚書·益稷》:“萬邦黎獻,共惟帝臣。”太:
①極大。《淮南子·詮言》:“洞同天地,渾沌為樸,未造而成物,謂之太一。”②極遠。《荀子 · 正論》:“太古薄葬,棺厚三寸,衣衾三領,葬田不妨田。”(不妨田:指無墳丘。)③超過一定數量的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漢有天下太半,而諸侯皆附之。楚兵罷(pí)食盡,此天亡楚之時也。”(罷:同“疲”。)④對年長、位尊或輩分高的人的尊稱。《漢書·李廣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來時太夫人已不幸。”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高祖五日一朝太公。”⑤過於;過分。《晉書·夏侯湛傳》:“吾子所以褒飾之太矣。斟酌之喻,非小醜之所堪也。”⑥同“泰”。安泰。《老子》第三十五章:“執大象,天下往,往而不害安平太。”(大象:指事物的本原。)《呂氏春秋·大樂》:“天下太平,萬物安寧。”太廟:
天子的祖廟。《荀子·禮論》:“昏之未發齊也,~~之未入屍也。”廟:
①供奉祖先牌位及祭祀祖先的地方。《詩經·魯頌·閟宮》:“新廟奕(yì)奕。”(奕奕:高大。)②指供奉神靈或先賢的地方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:“於是作渭陽五帝廟。”許渾《泛五雲溪》:“佛廟千巖裡,人傢一島中。”③借指朝廷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居廟堂之高,則憂其民。”《孫子·計》:“夫未戰而廟算勝者,得算多也。”[廟號]古代帝王死後附祭於太廟所起的名號。《新唐書·高帝紀》:“謚曰太武,廟號高祖。”(謚:死者的稱號。)功:
①功勞;業績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不及今令有功於國。”②成就;功效。《莊子· 天運》:“勞而無功。”《晉書·謝安傳》:“妙算有遺,良圖不果,降齡何促,功敗垂成。”(降齡:上天給予的壽齡。垂成:將成。)嵇康《養生論》:“田種一也,至於樹養不同,則功收相懸。”③工作。《呂氏春秋·仲春》:“無作大事,以妨農功。”④功能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以全其天功。”⑤工程。葛洪《抱樸子·外篇·崇教》:“民力竭於功役,儲蓄靡於不急,起土山以準嵩霍,決渠水以象九河。”(靡:浪費。嵩霍:二山名,被稱為中嶽與南嶽。)⑥精善;堅固;精良。《管子·七法》:“有蓄積,則久而不匱;器械功,則伐而不費。”⑦通“攻”。治理。《水經註·巨洋水》:“中有古壇,參差相對,後人微加功飾,以為嬉遊之處。”⑧喪服通稱。《禮記·服問》:“絰服之絰,服其功衰。”無:
①沒有。跟“有”相對。陸遊《遊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復疑無路。”②副詞。表示否定,相當於“不”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民以此為教,則粟焉得無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連詞。表示條件,相當於“無論”、“不論”。《詩經·魯頌·灃水》:“不小不大,從公於邁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詩源·箜篌引》:“公無渡河,公竟渡河。墮河而死,當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勢》:“則國非其國,而民無其民也。”⑥語氣詞。用於疑問句末,表示疑問,相當於“否”。白居易《問劉十九》:“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?”與:
(一)①給予;授予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原思為之宰,與之粟九百。”(原思:孔子弟子。宰:官名。粟:指俸祿。)②幫助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君不與勝者,而與不勝者。”③贊許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與其進也,不與其退也。”④結交;親附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不欺其與。”(其與:指所結交的國傢。)⑤盟國;友邦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王奪之人,霸奪之與,強奪之地。”(之:其。人:指賢士。)⑥黨與;共事人。《後漢書·寇榮傳》:“於人少所與,以此見害於權寵。”(權寵:權臣;寵臣。)⑦介詞。相當於“跟”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蜩與學鳩笑之。”⑧連詞。1. 相當於“和”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太子之善,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。”2.[與其]表示比較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與其奢也,寧儉。”⑨對付。《史記·燕召公世傢》:“龐煖易與耳。”(二)yú 語氣詞。1. 用在句尾表示疑問。《史記·樗裡子甘茂列傳》:“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?”(文信侯:指呂不韋。專:專權。)2. 用在句尾表示感嘆。《禮記·中庸》:“舜其大知也與!”(知:智。)以上意義後作“歟”。 (三)yù 參加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蹇叔之子與師。”(師:軍隊。)讓:
①責備;責怪。《墨子·魯問》:“其子戰而死,其父讓子墨子。”②謙讓;辭讓;禮讓。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“魯仲連辭讓者三。”③不參與爭奪;退讓;避讓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刑仁講讓。”④推辭;拒絕。《鹽鐵論· 刺議》:“山陵不讓椒跬(kuǐ),以成其崇。”(椒:山頂。跬:半步。)⑤讓給別人。《左傳·隱公十一年》:“齊侯以許讓公。”恩:
①恩惠;德惠。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臣不勝受恩感激。”②有情義。蘇武《詩四首》之三:“結發為夫妻,恩愛兩不疑。”《韓非子·六反》:“不養恩愛之心而增威嚴之勢。”不:
(一)①不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(懸)特兮。”(特:三歲的獸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無;沒有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詞。無實義。《逸周書·皇門》:“我不則寅哉寅哉!”[不祿]士死的諱稱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天子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後作“柎”。《詩經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華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樹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訾:
(一)①詆毀;訓謗。《呂氏春秋·懷寵》:“排訾舊典。”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博而窮者訾也。”②厭惡。謝元淮《填詞淺說》:“李立翁深訾出韻。”《管子·形勢》:“訾食者不肥體。” (二)zī ①計量;估量。《商君書· 墾令》:“訾粟而稅。”②希求。《禮記·少儀》:“不訾重器。”(重器:寶器。)③通“資”。錢財。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傢訾累數巨萬矣。”④通“咨”。嗟嘆聲或呵叱聲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訾! 黃其何不徠下?”(黃:乘黃,神馬名。徠:同“來”。)《呂氏春秋 ·權勛》:“子反叱曰:‘訾退酒也。’”⑤通“恣”。放縱。《淮南子·氾論》:“訾行者不容於眾。”⑥通“疵”。疾病。《管子·入國》:“歲兇,庸人訾厲,多死喪。”(歲兇:年成不好。厲:病。)⑦通“疵”。缺點。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故子之所刺於禮者,亦非禮之訾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