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室畫峨眉峰,心格洞庭浪。”詩句出處:《望鳴皋山白雲寄洛陽盧主簿》;是唐朝詩人李頎的作品。
飲馬伊水中,白雲鳴皋上。氛氳山絕頂,行子時一望。 照日龍虎姿,攢空冰雪狀。嵡嵸殊未已,崚嶒忽相向。 皎皎橫綠林,霏霏澹青嶂。遠映村更失,孤高鶴來傍。 勝氣欣有逢,仙遊且難訪。故人吏京劇,每事多閑放。 室畫峨眉峰,心格洞庭浪。惜哉清興裡,不見予所尚。
|
【註釋】:
室:
①居室;房屋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上古穴居而野處,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。”②堂後的正室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由也,升堂矣,未入於室也。”③傢。《左傳·桓公十八年》:“女有傢,男有室。”④朝廷。《尚書·微子之命》:“率由典常,以蕃王室。”《漢書·劉向傳》:“祿去公室,權在外傢。”⑤妻子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三十而壯,有室。”⑥墳墓;墓穴。《詩經·唐風·葛生》:“百歲之後,歸於其室。”⑦刀劍的鞘。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拔劍,劍長,操其室。”⑧星宿名。也稱“營室”。二十八宿之一。畫:
①劃分;劃分界線。《左傳·襄公四年》:“芒芒禹跡,畫為九州。”(芒芒:遼遠的樣子。)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。”②繪畫;作畫。《戰國策·齊策二》:“請畫地為蛇,先成者飲酒。”《後漢書·宗室傳·齊武王佖》:“使長安中官署及天下鄉亭皆畫伯升像於塾,旦起射之。”(伯升:劉縯字。)③圖畫;畫成的藝術品。沈括《夢溪筆談·書畫》:“書畫之妙,當以神會,難可以形器求也。”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:“拾視之,非字而畫。”④有彩畫的;用彩畫裝飾的。韋應物《郡齋中雨與諸文士燕集》:“兵衛森畫戟,宴寢凝清香。”⑤謀劃;籌劃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良曰:‘誰為陛下畫此計者?’”《商君書· 更法》:“孝公平畫。”(平:評議。)⑥計策;計謀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言不聽,畫不用。”⑦書法的橫筆叫畫;漢字的一筆叫一畫。魏學洢《核舟記》:“細若紋足,鉤畫瞭瞭。”峨:
①山勢高峻。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南山峨峨。”引申為高大。杜甫《往在》:“峨冕聆金鐘。”②峨眉山的簡稱。《水經註》:“乃當撫峰岷峨,偕嶺衡疑。”心:
①心臟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心者,五臟之主也。”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心之官則思。”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夫民慮之於心,而宣之於口。”③掛懷;關心。唐順之《與呂沃洲巡按書》:“兩公者,一日居乎其位,一日心乎其民者也。”(乎:於。)④中央;中心。劉禹錫《洞庭秋月行》:“洞庭湖月生湖心。”⑤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《呂氏春秋·季夏》:“季夏之月,日在柳,昏心中,旦尾中。”[心腹]1.要害之處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龐統法正傳》:“而敵傢數道並進,已入心腹。”2. 親信的人。格:
①樹木的長枝條。庾信《小園賦》:“草樹混淆,枝格相交。”②木柵欄。杜甫《潼關吏》:“連雲列戰格,飛鳥不能逾。”(戰格:阻擋敵人的柵欄。)③方形的框子;格子。楊炯《臥讀書架賦》:“伊國工而嘗巧,度山林以為格。”④規格;格式。《宋史·選舉志一》:“春考試,合格及第者,列名放榜於尚書省。”(尚書省:官署名。)⑤法律條文;法則;制度。《舊唐書·刑法志》:“武德二年,頒新格五十三條。”《新唐書·刑法志》:“唐之刑書有四:曰律、令、格、式……格者,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。”(有司:官吏。)⑥品質;風度。杜甫《壯遊》:“吾觀鴟(chī)夷子,才格出尋常。”(鴟夷子:即范蠡。)⑦推究;研究。《禮記·大學》:“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後知至。”⑧止;阻止。《說苑·君道》:“毋格其言,博采其辭。”晁錯《言兵事疏》:“勁弩長戟,射疏及遠,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。”⑨擊;打。《後漢書·鐘離意傳》:“乃解衣就格。”⑩正;糾正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。”(大人:大德之人。)(11)至;到。《尚書·堯典》:“光被四表,格於上下。”(被:覆蓋。四表:四方。上下:天地。)(12)支架。《呂氏春秋 ·過理》:“糟丘酒地,肉圃為格。”(13)木柵欄。杜甫《潼關吏》:“連雲列戰格。”洞:
(一)①(水流)急。班固《西都賦》:“東郊則有通溝大漕,潰渭洞河。”(漕:運糧水道。)②疾的樣子。陸機《演連珠》:“震風洞發,則夏屋有時而傾。”③洞穴;窟窿。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赴洞穴,探封狐。”④打洞。蒲松齡《聊齋志異·狼》:“方欲行,轉視積薪後,一狼洞其中,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。”⑤貫穿;穿透。《南史·蔡道恭傳》:“道恭用四石烏漆大弓射,所中皆洞甲飲羽。”⑥深入;透徹。劉知幾《史通·敘事》:“洞識此心,始可言史矣。”⑦象聲詞。柳宗元《小石城山記》:“其旁出堡塢,有若門焉。窺之正黑,投以小石,洞然有水聲。” (二)tóng [洪洞]縣名。在山西省南部汾河東面。庭:
①正屋;廳堂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鯉趨而過庭。”《列子 · 楊朱》:“賓客在庭者日百住,庖廚之下,不絕煙火。”(住:停留。庖:廚房。)②廳堂階前的院子。劉禹錫《再遊玄都觀》:“百畝庭中半是苔。”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貆(huān)兮?”(狩:打獵。胡:為何。瞻:看到。縣:同“懸”,掛著。貆:同“獾”,獸名。)③帝王議事之處;朝廷。《尚書·盤庚上》:“王命眾悉至於庭。”(眾:百官。悉:全都。)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拜送書於庭。”浪:
(一)①波浪。《世說新語·雅量》:“風起浪湧。”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濁浪排空。”②水波湧起。左思《魏都賦》:“溫泉毖湧而自浪”。(毖:通“泌”,泉水湧流的樣子。)③放蕩;放縱。《詩經·邶風·終風》:“謔浪笑敖,中心是悼。”《明史·唐寅傳》:“寅恥不就,歸傢益放浪。”④隨便;輕率。杜甫《泛舟送魏十八倉曹還京》:“見酒須相憶,將詩莫浪傳。”杜牧《罪言》:“最下策為浪戰,不計地勢,不審攻守是也。”⑤空;白白地。韓愈《秋懷》之一:“胡為浪自苦,得酒且歡喜。”蘇軾《贈月長老》:“功名半幅紙,兒女浪苦辛。” (二)láng ①液體滴落或流動的樣子。柳宗元《與顧十郎書》:“因言感激,浪然出涕。”②流逝。秦觀《寄孫莘老少監》:“天上圖書森似舊,人間歲月浪如馳。”[浪浪]流動的樣子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攬茹蕙以掩涕兮,沾餘襟之浪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