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贈贐亦奚貴,流亂期早旋。”詩句出處:《贈別穆元林》;是唐朝詩人李頎的作品。
貳職久辭滿,藏名三十年。丹墀策頻獻,白首官不遷。 明主日征士,吏曹何忽賢。空懷濟世業,欲棹滄浪船。 舉酒洛門外,送君春海邊。彼鄉有令弟,小邑試烹鮮。 轉浦雲壑媚,涉江花島連。綠芳暗楚水,白鳥飛吳煙。 贈贐亦奚貴,流亂期早旋。金閨會通籍,生事豈徒然。
|
【註釋】:
贈:
①贈送;送給。《詩經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:“知子之來之,雜佩以贈之。”(子:你。)②驅除;送走。《周禮·春官·占夢》:“以贈惡夢。”③賜死者以官爵或榮譽稱號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步夫人卒,追贈皇後。”贐:
①臨別時贈送的財物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予將有遠行,行者必以贐。”②貢禮。亦:
①副詞。1. 相當於“也”、“也是”。《詩經·鄭風·將仲子》:“仲可懷也,人之多言,亦可畏也。”(仲:老二。懷:懷念。)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秦亦不以城予趙,趙亦終不予秦璧。”2. 表示語氣的減弱。相當於“不過”、“隻是”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王亦不好士也,何患無士?”(好:喜歡。患:擔憂。)②語氣詞。《詩經·召南·草蟲》:“亦既見止,亦既覯止。”(止:語氣詞。覯gòu:相遇。)[不亦]用於反問句。表示委婉語氣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樂乎?”奚:
①古代的女奴隸。《周禮·秋官·禁暴氏》:“凡奚隸聚而出入者,則司牧之。”②奴仆。《新唐書·李賀傳》:“騎弱馬,從小奚奴。”③代詞。1. 用作動詞和介詞的前置賓語,相當於“哪裡”、“哪個”、“什麼”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曰:‘奚冠?’曰:‘冠素。’”2.用在名詞前作修飾語,代事物的狀況、性質等。相當於“哪個”、“什麼”。《列子·楊朱》:“僑聞為國則治矣,而傢則亂矣,其道逆邪? 將奚方以救二子?”(僑:鄭子產名。二子:指子產的兄及弟。)3. 與“若”、“如”組合為“奚若”、“奚如”,表示“怎麼樣”。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寡人使平陽君為媾於秦,秦已內(nà)鄭朱矣,卿以為奚如?”③副詞。常用於動詞前表示詢問或反詰,相當於“為什麼”、“怎麼樣”。《韓非子·和氏》:“子奚哭之悲也?”貴:
①價錢高。與“賤”相對。杜甫《歲晏行》:“去年米貴缺軍食,今年米賤太傷農。”《荀子·天論》:“糴貴民饑。”②地位高貴,顯貴。韓愈《師說》:“是故無貴無賤,無長無少,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。”③可貴;重要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。”④崇尚;重視。《尚書·旅獒》:“不貴異物賤用物,民乃足。”《論語·學而》:“禮之用,和為貴”。⑤欲;想要。《戰國策·東周策》:“魏王以國與先生,貴合於秦以伐齊。”⑥敬辭,稱與對方有關的人和事。《國語·周語中》:“其貴國之賓至,則以班加一等,益虔。”(虔:恭敬。)流:
①水流動。《詩經·衛風·碩人》:“河水洋洋,北流活(guō)活。”(活活:流水聲。)②泛指液體流動。《戰國策·魏策四》:“若士必怒,伏屍二人,流血五步,天下縞素。”(伏屍二人:指殺死國王和自己。縞素:穿白色孝服。)③水流;河流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。”又河流的主幹。屈原《九章·哀郢》:“順風波以從流兮。”④運動不停;移動不定。杜牧《秋夕》:“紅燭秋光冷畫屏,輕羅小扇撲流螢。”⑤漂泊;流亡。劉禹錫《謝分司東都表》:“閭裡獲安,流庸盡復。”(庸:受雇用的人。)《列女傳》:“今水旱連年,民流滿道。”⑥流放;放逐。舊時遣往邊遠地區服役的刑罰。《續資治通鑒·宋高宗建炎四年》:“自今官吏犯贓,雖未加誅戮,若杖脊流配,不可貸也。”《尚書·舜典》:“流共工於幽州。”⑦流傳;散播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德之流行,速於置郵而傳命。”⑧變化,演變(多指向不好的方面轉變);放縱。宋濂《答章秀才論詩書》:“陰子堅涉於淺易,何仲言流於瑣碎。”(陰子堅:陰鏗。何仲言:何遜。)⑨流派;派別;品類。劉基《賣柑者言》:“退而思其言,類東方生滑稽之流。”《齊民要術·序》:“花草之流,可以悅目。”[流連]1.耽於遊樂而忘歸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流連荒亡,為諸侯憂。”(荒亡:沉迷於田獵酒色,縱欲無度。)2. 依戀不舍。傅亮《為宋公修張良廟教》:“遊九京者,亦流連於隨會。”(九京:即九原,春秋時晉大夫的墓地。隨會:晉大夫。)3. 滯留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劉靖傳》:“封符指期,無流連之吏。”4. 流徙離散。《漢書·師丹傳》:“百姓流連,無所歸心。”5. 哭泣流淚的樣子。《後漢書·翟酺傳》:“言無所及,唯涕泣流連。”亂:
①治理。《尚書·泰誓》:“予有亂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”②混亂;動蕩不安。與“治”相對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應之以治則吉,應之以亂則兇。”③無秩序;沒條理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吾視其轍(zhé)亂。”(轍:車轍。)蘇舜欽《暑中閑詠》:“床頭書冊亂紛紛。”④作亂;叛亂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諸葛瑾傳》:“漢末避亂江東。”《安祿山事跡》卷下:“安、史二兇羯(jié),相繼亂於范陽。”(羯:種族名。)⑤擾亂;混淆。《論語· 衛靈公》:“小不忍,則亂大謀。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語皆道古以害今,飾虛言以亂實。”(飾:粉飾。)又危害;禍害。《呂氏春秋·處方》:“故凡亂也者,必始乎近而後及遠。”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當斷不斷,反受其亂。”⑥神志昏亂不清。《漢書·於定國傳》:“定國食酒至數石(dàn),不亂。”(石:十鬥。)《周易·萃》:“其志亂也。”⑦特指心緒不寧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三十一回:“袁紹回冀州,心煩意亂,不理政事。”⑧橫暴無道。《漢書·高帝紀下》:“大王起於細微,滅亂秦,威動海內。”⑨紛繁。白居易《錢塘湖春行》:“亂花漸欲迷人眼,淺草才能沒馬蹄。”⑩隨便;任意。潘嶽《西征賦》:“渾雞犬而亂放,各識傢而競入。”(渾:雜。)(11)通奸。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:“義渠戎王與宣太後亂,有二子。”(12)古指樂曲的末章。《論語·泰伯》:“師摯之始,《關雎(jū)》之亂。”(師摯先演奏樂曲的開篇,末章奏《關雎》之曲。)(13)古代辭賦篇末總結一篇要旨的文辭,稱為亂辭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亂曰:已矣哉! 國無人莫我知兮,又何懷乎故都!”(已矣哉:算瞭吧。莫我知:沒有人理解我。何:何必。懷:留戀。)(14)逆流而渡。《詩經· 大雅·公劉》:“涉渭為亂。”期:
(一)①約會。《詩經·鄘風·桑中》:“期我乎桑中。”又約定。《谷梁傳·隱公八年》:“不期而會曰遇。”②預定的時日;期限。《史記 · 陳涉世傢》:“失期,法皆斬。”③限量;限度。《詩經·小雅·南山有臺》:“樂隻君子,萬壽無期。”(隻:語氣詞。)④期望;要求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。”⑤必;必定。《左傳·哀公十六年》:“期死,非勇也。” (二)jī 同“朞”。一周年、一整月或一晝夜。《左傳·襄公九年》:“行之期年,國乃有節。”(節:節餘。)旋:
(一)①旋轉;回旋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。”②返回;歸來。《詩經·鄘風·載馳》:“即不我嘉,不能旋反。”③很快;立即。《後漢書·董卓傳》:“卓既殺瓊、珌,旋亦悔之。”④小便。韓愈《張中丞傳後敘》:“巡起旋,其眾見巡起,或起或立。” (二)xuàn ①旋轉的。《後漢書·王忳傳》:“被隨旋旋與馬俱亡。”②臨時。辛棄疾《沁園春》:“快東風吹斷,西江對語,急呼鬥酒,旋拂塵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