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躬耕守貧賤,失計在林端。”詩句出處:《崔五宅送劉跂入京》;是唐朝詩人李頎的作品。
行人惜寸景,系馬暫留歡。昨日辭小沛,何時到長安。 鄉中飲酒禮,客裡行路難。清洛雲鴻度,故關風日寒。 維將道可樂,不念身無官。生事東山遠,田園芳歲闌。 東歸餘謝病,西去子加餐。宋伯非徒爾,明時正可幹。 躬耕守貧賤,失計在林端。宿昔奉顏色,慚無雙玉盤。
|
【註釋】:
躬:
①身體。《漢書·元帝紀》:“百姓愁苦,靡所錯躬。”②自身;自己。《禮記· 樂記》:“好惡(wù)無節於內,知誘於外,不能反躬,天理滅矣。”(知:欲望。)③親自;親身。《論語·憲問》:“禹、稷躬稼而有天下。”④箭靶的上下幅。《儀禮·鄉射禮》:“倍中以為躬。”守:
①官吏的職責。《左傳·隱公五年》:“官司之守,非君所及也。”②掌管;管理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山林之木,衡鹿守之。”(衡鹿:官名。)③守衛;防守;保衛。《周易 ·坎卦》:“王公設險,以守其國。”④守候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守株,冀復得兔。”(冀:希望。)⑤看守;守護。《國語·越語上》:“將免者以告,公令醫守之。”⑥遵守;保持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守先王之道。”⑦操守;節操。《呂氏春秋·論人》:“喜之以驗其守。”⑧官名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吳起為西河守。”貧:
①窮。與“富”相對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。”②匱乏;缺少。《文心雕龍·練字》:“富於萬篇,貧於一字。”貧賤:
貧窮,低賤。《孟子·滕文公》:“~~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”賤:
①物價低。與“貴”相對。白居易《賣炭翁》:“可憐身上衣正單,心憂炭賤願天寒。”《左傳·昭公三年》:“國之諸市,屨賤踴貴。”②地位卑下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。”③輕視;鄙視。曹丕《典論·論文》:“常人貴遠賤近,向聲背實。”引申為憎惡。《荀子·正論》:“故下安則貴上,下危則賤上。”④謙詞。用以稱有關自己的事物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老臣賤息舒祺,最少。”失:
①失去;丟掉;喪失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既得之,患失之。”②耽誤;錯過。《莊子·田子方》:“吾終身與汝,交一臂而失之。”(與:贊許。交一臂:指擦肩而過。)③未能達到目的。《世說新語·雅量》:“殷(仲堪)悵然自失。”④控制不好;未能把住。《左傳· 宣公十年》:“某氏之守臣某,失守宗廟。”⑤迷失;找不著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使失路者而肯聽習問知,即不成迷也。”⑥錯誤;過失。《大戴禮·保傅》:“失之毫厘,差之千裡。”⑦消失;不見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惟覺時之枕席,失向來之煙霞。”(覺:醒。向來:原來。)⑧違背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予自度不得脫,則直前詬(gòu)虜帥失信。”(直前:徑直上前。詬:責備。虜:敵人。)⑨離開。曹丕《與吳質書》:“昔日遊處,行則連輿,止則接席,何曾須臾相失。”⑩改變常態。蔡琰《悲憤詩》:“兒呼母兮號失聲,我掩耳兮不忍聽。”(號:哭號。)計:
①算賬;計算。《莊子·庚桑楚》:“今吾日計之而不足,歲計之而有餘。”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願陛下親之信之,則漢室之隆,可計日而待也。”②賬簿。《漢書·武帝紀》:“受計於甘泉。”(甘泉:地名。)③盤算;謀劃。《鹽鐵論·論誹》:“好須臾之說,不計其後。”④計議;商量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”⑤計劃;策略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誰為大王為此計者?”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惠王用張儀之計,拔三川之地。”在:
①存在;在世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父母在,不遠遊,遊必有方。”范縝《神滅論》:“豈容形亡而神在。”②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狀態。張華《情詩》:“處歡愒(kài)夜促,在戚怨宵長”。(愒:貪。)③處;處所。陶潛《飲酒》之二:“衰榮無定在,彼此共更之。”④在於;取決於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駑馬十駕,功在不舍。”⑤問候;慰問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寡人淹恤在外,二三子使寡人朝夕聞衛國之言,吾子獨不在寡人。”(寡人:衛獻公自稱。淹恤:久遭憂患。吾子:指衛大夫大叔文子。)⑥觀察;審察。《尚書 ·舜典》:“在璇璣玉衡,以齊七政。”(璇璣玉衡:玉飾的天體觀測儀器。七政:日、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。)⑦介詞。引進事情發生的時間、地點、情形、范圍等。柳宗元《田傢》詩:“迎新在此歲。”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將軍禽操宜在今日。”(將軍:指孫權。操:曹操。)⑧和“所”連用,表示強調,其下多連“不”等。⑨終結。《尚書·呂刑》:“非天不中,惟人在命。”⑩通“才”。僅僅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。”端:
①正;直;端正。《魏子》:“形端則影直。”又公正。賈誼《治安策》:“於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、有道術者以衛翼之,使與太子居處出入。”②事物的一頭或一方。《孫子兵法·勢篇》:“循環之無端,孰能窮之?”③開頭;發端。王安石《荀卿》:“知己者,智之端。”④緣由;來由。陸機《君子行》:“禍集非無端。”⑤量詞。佈帛長度單位。倍丈為端。一說六丈為端,又說一丈六尺為端。《鹽鐵論·力耕》:“中國一端之縵。”⑥審視;細看。司空圖《障車文》:“且子細思量,內外端相,事事相稱,頭頭相當。”⑦副詞。1. 正好。張說《破陣樂》:“正屬四方朝賀,端知萬舞皇威。”2.終究。蔡伸《滿庭芳》:“端不負平生。”3. 究竟。陸遊《幽事》:“餘年端有幾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