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蜀書秋信斷,黑水朝波咽。”詩句出處:《感諷六首》;是唐朝詩人李賀的作品。
人間春蕩蕩,帳暖香揚揚。飛光染幽紅,誇嬌來洞房。 舞席泥金蛇,桐竹羅花床。眼逐春瞑醉,粉隨淚色黃。 王子下馬來,曲沼鳴鴛鴦。焉知腸車轉,一夕巡九方。
苦風吹朔寒,沙驚秦木折。舞影逐空天,畫鼓馀清節。 蜀書秋信斷,黑水朝波咽。嬌魂從回風,死處懸鄉月。
雜雜胡馬塵,森森邊士戟。天教胡馬戰,曉雲皆血色。 婦人攜漢卒,箭箙囊巾幗。不慚金印重,踉蹌腰鞬力。 恂恂鄉門老,昨夜試鋒鏑。走馬遣書勛,誰能分粉墨。
青門放彈去,馬色連空郊。何年帝傢物,玉裝鞍上搖。 去去走犬歸,來來坐烹羔。千金不瞭饌,狢肉稱盤臊。 試問誰傢子,乃老能佩刀。西山白蓋下,賢俊寒蕭蕭。 曉菊泫寒露,似悲團扇風。秋涼經漢殿,班子泣衰紅。 本無辭輦意,豈見入空宮。腰衱珮珠斷,灰蝶生陰松。
蝶飛紅粉臺,柳掃吹笙道。十日懸戶庭,九秋無衰草。 調歌送風轉,杯池白魚小。水宴截香腴,菱科映青罩。 蒙梨花滿,春昏弄長嘯。唯愁苦花落,不悟世衰到。 撫舊唯銷魂,南山坐悲峭。
|
【註釋】:
蜀:
①周代諸侯國名。在今四川西部,成都一帶。②朝代名。1.三國時蜀漢的簡稱。在今四川、雲南、貴州一帶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吾待蜀不薄。”2. 十國之一。史稱前蜀。王建所建,為後唐所滅。3. 十國之一。史稱後蜀。孟知祥所建,為宋所滅。書:
①書寫;用文字記錄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書不盡言,言不盡意。”《左傳·隱公七年》:“滕侯卒,不書名,未同盟也。”②書法。《新唐書·三宗諸子傳》:“(李)范好學,工書。”③書法的字體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:“六體者,古文、奇字、篆書、隸書、繆篆、蟲書。”④指文字。《南史·陳伯之傳》:“伯之不識書。”⑤書籍。《論語· 先進》:“何必讀書,然後為學?”⑥特指古代典籍《尚書》,為五經之一,內容主要是上古帝王的文誥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盡信《書》,則不如無《書》。”⑦書信。《左傳· 昭公六年》:“叔向使詒子產書。”⑧公文;文書。《漢書·刑法志》:“民知爭端矣,將棄禮而征於書。”(征:征引。書:指刑法。)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軍書十二卷,卷卷有爺名。”⑨指帝王的詔書。《後漢書·禮儀志上》:“立春之日,下寬大之書曰……”⑩臣下的奏章。岑參《寄左省杜拾遺》:“聖朝無闕事,自覺諫書稀。”(闕:缺點。)秋:
①谷物成熟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(孟夏之月)麥秋至。”②秋天的莊稼。趙汝鐩《耕織嘆》:“香穗垂頭秋登場。”③秋季,農歷七至九月。李紳《憫農二首》之一:“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”④一年的時間段。《史記·梁惠王世傢》:“千秋萬歲後將傳於王。”⑤時刻;時候。《宋史·宗澤傳》:“今日乃汝立功之秋,不可失也。”⑥喻白色。陸遊《訴衷情》:“胡未滅,鬢先秋。”⑦形容飛的樣子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飛龍秋,遊上天。”也作“秋秋”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鳳凰秋秋。”信:
①誠實;真實。《老子》: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”②副詞。實在;的確。杜甫《兵車行》:“信知生男惡,反是生女好。”③信用。《左傳·桓公十二年》:“戰焉,宋無信也。君子曰:‘茍信無繼,盟無益也。’”(茍:如果。繼:繼續。盟:結盟。)④相信。王充《論衡·問孔》:“世儒學者,好信師而是古。”⑤信奉。《論語· 子張》:“信道不篤。”(篤:堅定。)⑥音訊;消息。杜甫《喜達行在所》詩:“西憶岐陽信。”⑦信函。元稹《書樂天紙》詩:“半封京信半題詩。”⑧古指傳遞信件的人。杜甫《寄彭州高三十五君》:“書成無信將。”(書:書信。將:送。)⑨信符;憑證。《後漢書·烏桓鮮卑傳》:“大人有所召呼,則刻木為信,雖無文字,而部眾不敢違犯。”(大人:酋長。)⑩隨意;隨便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低眉信手續續彈。”(11)同“芯(xìn)”。(12)古通“伸(shēn)”。伸展。揚雄《解嘲》:“是以士頗得信其舌而奮其筆。”斷:
①斷開;截斷。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:“刑至斷肢體,刻肌膚。”②斷絕;隔開。喬宇《秋風亭下泛舟》:“山分秦晉群峰斷,水入河汾兩派通。”李白《大堤曲》:“天長音信斷。”③盡;極。張羽《清口》:“行行重行行,目斷雙飛鴻。”④禁止;戒除;禁絕。王羲之《雜帖》:“此郡斷酒一年,所省百餘萬斛米,乃過於租。”⑤判斷;決定;決斷。《國語·晉語九》:“及斷獄之日,叔魚抑邢侯。”⑥副詞。絕對。柳宗元《封建論》:“周之事跡,斷可見矣。”李商隱《無題》:“斷無消息石榴紅。”黑:
①黑色。《詩經·邶風·北風》:“莫赤匪狐,莫黑匪烏。”②黑暗無光。杜甫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:“俄頃風定雲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”盧綸《和張仆射塞下曲》:“月黑雁飛高,單於夜遁逃。”③非法的;隱蔽的。朱有燉《仗義疏財》:“莫不是護俺宋官傢黑樓子上聽彈箏。”(宋官傢:宋徽宗,當時稱皇帝為官傢。黑樓子:隱蔽的妓院。)朝:
(一)①朝見。《禮記·內則》:“昧爽而朝。”②拜訪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臨邛(qióng)令繆為恭敬,日往朝相如。”(臨邛:地名。令:縣令。繆:詐。)③朝廷。《詩經·齊風·雞鳴》:“雞既鳴矣,朝既盈矣。”④朝代。杜甫《諸將》:“漢朝陵墓對南山。”⑤政事。《西京雜記》卷一:“上(漢武帝)時服此裘以聽朝。”(服:穿。)⑥官府大堂。《後漢書·劉寵傳》:“山谷鄙生,未嘗識郡朝。”⑦介詞。面對;向。[朝歌]古地名。在今河南省。商朝曾在這裡建都。 (二)zhāo ①早晨。《詩經·小雅·北山》:“偕偕士子,朝夕從事。”②日;天。白居易《長恨歌》:“天生麗質難自棄,一朝選在君王側。”波:
①波浪,起伏波動的水面。曹操《步出夏門行·觀滄海》:“秋風蕭瑟,洪波湧起。”②水流;水。杜牧《阿房宮賦》:“長橋臥波,未雲何龍? 復道行空,不霽何虹?”③流轉的目光。李白《長相思》:“昔日橫波目,今成流淚泉。”④比喻事情的意外變化。獨孤及《壬辰歲過舊居》:“丈夫隨世波,豈料百年身!”⑤跑。北朝樂府《企喻歌》:“鷂子經天飛,群雀兩向波。”咽:
(一)①咽頭,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。位於鼻腔、口腔的後方,喉的上方。分為鼻咽、口咽和喉咽三部分。通稱咽喉。《夢溪筆談·藥議》:“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。咽則納飲食,喉則通氣。”②喻形勢險要之地。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韓,天下之咽喉。”(二)yè ①阻塞。劉向《新序·雜事》:“雲霞充咽,則奪日月之明。”②聲音阻塞或低微。孟郊《古怨別》:“含情兩相向,欲語氣先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