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埋玉陳牲禮神畢,舉麾上馬乘輿出。”詩句出處:《汾陰行》;是唐朝詩人李嶠的作品。
君不見昔日西京全盛時,汾陰後土親祭祠。 齋宮宿寢設儲供,撞鐘鳴鼓樹羽旂。漢傢五葉才且雄, 賓延萬靈朝九戎。柏梁賦詩高宴罷,詔書法駕幸河東。 河東太守親掃除,奉迎至尊導鑾輿。五營夾道列容衛, 三河縱觀空裡閭。回旌駐蹕降靈場,焚香奠醑邀百祥。 金鼎發色正焜煌,靈祇煒燁攄景光。埋玉陳牲禮神畢, 舉麾上馬乘輿出。彼汾這曲嘉可遊,木蘭為楫桂為舟。 棹歌微吟彩鷁浮,簫鼓哀鳴白雲秋。歡娛宴洽賜群後, 傢傢復除戶牛酒。聲明動天樂無有,千秋萬歲南山壽。 自從天子向秦關,玉輦金車不復還。珠簾羽扇長寂寞, 鼎湖龍髯安可攀。千齡人事一朝空,四海為傢此路窮。 豪雄意氣今何在,壇場宮館盡蒿蓬。路逢故老長嘆息, 世事回環不可測。昔時青樓對歌舞,今日黃埃聚荊棘。 山川滿目淚沾衣,富貴榮華能幾時。不見隻今汾水上, 唯有年年秋雁飛。 第五十八卷
|
【註釋】:
玉:
①一種質細堅硬而有光澤的美石。《尚書·胤(yìn)征》:“火炎昆岡,玉石俱焚。”(胤:古國名。炎:焚燒。)《詩經·小雅·鶴鳴》:“它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”(攻:制作。)②玉器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犧牲玉帛,弗敢加也。”(犧牲:祭祀用的牛羊豬。加:增加。指虛報。)③精美珍貴的。葛洪《抱樸子·外篇·詰鮑》:“崇節儉之清風,肅玉食之明禁。”④潔白美好的。鮑照《舞鶴賦》:“疊霜毛而弄影,振玉羽而臨霞。”(羽:羽翼。)⑤相助;培養。《詩經·大雅·民勞》:“王欲玉女,是用大諫。”(用:以。諫:規勸。)陳:
①[動]陳列。《周禮·地官·司市》:“以~肆辨物而平市。”②[動]陳述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跪敷衽以~辭兮。”③[動]公佈,宣告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政令已~,雖睹利敗,不欺其民。”④[形]舊。與“新”相對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年谷復熟,而~積有餘。”⑤[名]春秋時諸侯國名。故地在今河南東部及安徽的一部分地區。《左傳·隱公三年》:“又娶於~,曰厲媯。”⑥ (zhen)[名]交戰時的隊列。《孫子兵法·軍爭》:“勿擊堂堂之~。”⑦[名]佈陣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衛靈公問~於孔子。”牲:
①供祭祀用的整頭牛。《谷梁傳·哀公元年》:“全曰牲,傷曰牛。”②泛指祭祀及食用的傢畜。《詩經·大雅·雲漢》:“靡神不舉,靡愛斯牲。”③用牲獻祭。《雅述》卷下:“鼓於朝,牲於社,救之也。”禮:
①祭神以祈福。班固《東都賦》:“於是薦三犧,效五牲,禮神祇。”②古代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準則。《漢書·公孫弘傳》:“進退有度,尊卑有分,謂之禮。”③禮節;禮貌。《谷梁傳· 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禮人而不答,則反其敬;愛人而不親,則反其仁。”(禮人:禮貌待人。)④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舉行的儀式。《周禮·春官·肆師》:“肆師之職,掌立國祀之禮,以佐大宗伯。”⑤禮物。《禮記·表記》:“天禮,不相見也。”⑥敬重。⑦膜拜。李白《秋浦歌》之十七:“低頭禮白雲。”⑧宴飲。《儀禮·覲禮》:“饗禮以歸。”神:
①天神。古人認為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禱爾於上下神祇。”②鬼神。《禮記·祭法》:“山林、川谷、丘陵,能出雲,為風雨,見怪物,皆曰神。”(見:現。)③指人死後的魂靈。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昔堯殛鯀於羽山,其神化為黃熊。”④玄妙;神奇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陰陽不測謂之神。”⑤心神;精神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形具而神生。”⑥表情;神態。《世說新語·簡傲》:“(王恬)神氣傲邁,瞭無相酬對意。”⑦形象;肖像。蔣驥《傳神秘要》:“傳神最大者,令彼隔幾而坐,可遠三四尺許,若小照,可遠五六尺,愈小愈宜遠。”⑧神韻。指文藝作品在境界上所表達出的情趣韻致。嚴羽《滄浪詩話·詩辨》:“詩之極致有一,曰入神。詩而入神,至矣,盡矣,蔑以加矣!”(蔑:無;沒有。)畢:
①古時田獵用的長柄小網。王充《論衡·偶會》:“雁鵠集於會稽……來遭民田之畢。”(民田:指老百姓的田裡。)②用網捕捉禽獸。《詩經·小雅·鴛鴦》:“鴛鴦於飛,畢之羅之。”(羅:用網捉捕。)③完畢;結束。杜牧《阿房宮賦》:“六王畢,四海一。”④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⑤副詞。全;皆。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天下遺文古事,靡不畢集。”舉:
①用兩手舉起。《新五代史·楊行密傳》:“為人長大有力,能手舉百斤。”《史記·秦本紀》:“(武)王與孟說(yuè)舉鼎。”(孟說:古代力士。)②泛指舉起;抬起。曹操《卻東西門行》:“舉翅萬餘裡。”李白《靜夜思》:“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。”③起;升起。陸機《前緩聲歌》:“長風萬裡舉。”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:“明月獨舉。”又飛翔。李白《古風五十九首》之十五:“方知黃鶴舉,千裡獨徘徊。”④舉動;行動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舉行如此。”《宋書·吳喜傳》:“喜是何人,乃敢作此舉止。”《三國志·魏書·荀攸傳》:“輔王命以號令天下,此桓、文之舉也。”(桓:齊桓公。文:晉文公。)《隋書·劉炫傳》:“五事同舉,無有遺失。”⑤發起;發動。《論積貯疏》:“遠方之能疑者,並舉而爭起矣。”《史記·吳王濞列傳》:“因以此發謀,欲舉事。”《漢書·燕靈王劉建傳》:“齊遂舉兵西。”(齊:侯國名。)⑥推薦;選拔。《後漢書·仲長統傳》:“以廉舉而以貪去,非士君子之志也。”(去:罷官。)⑦檢舉;揭發。柳宗元《時令論上》:“恤孤寡,舉阿黨。”《後漢書·百官志三》:“密舉非法。”⑧提出;舉出。舉一反三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主人不問,客不先舉。”班固《西都賦》:“十分而未得其一端,故不能遍舉也。”⑨攻取;攻占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,五旬而舉之。”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舉趙亡韓。”(亡:滅。)⑩養育;生育。陳琳《飲馬長城窟行》:“生男慎莫舉,生女哺用脯(fǔ)。”(慎莫舉:千萬莫養育。脯:幹肉。)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“文以五月五日生,嬰告其母曰:‘勿舉也。’”(11)指科舉考試。《新唐書·選舉志上》:“舉進士久矣,廢之恐失其業。”(12)全;皆。《顏氏傢訓·風操》:“舉座驚駭。”麾:
①州郡長官所用的旗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巾車》:“建大麾,以田,以封蕃國。”(田:打獵。)②指揮。葉適《廬州錢公墓志銘》:“公麾諸軍奮擊。”又揮動。全祖望《義武將軍戴少峰畫像記》:“有戴少峰者,佈衣也,舉手一麾,三四千人皆從之。”③同“揮”。用手拂去。蘇軾《答王莊叔二首》之二:“蒸暑麾汗,不能盡意。”[麾下]1. 本指將旗之下,後用以指部下。《後漢書·滕撫傳》:“撫所得賞賜,盡分於麾下。”2. 敬辭,稱將帥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張纮傳》:“願麾下重天授之姿,副四海之望。”上:
(一)①位置在高處的。與“下”相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坐於堂上,有牽牛而過堂下者。”②等級高或質量好的。《天工開物·飴餳》:“色以白者為上。”③次序或時間在前的。《墨子·七患》:“故雖上世之聖王,豈能使五谷常收,而旱水不至哉?”古樂府《日出東南隅行》:“東方千餘騎,夫婿居上頭。”④在上位的君主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長上。”⑤由低處往高處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摶(tuán)扶搖而上者九萬裡。”⑥去;往。黃宗羲《柳敬亭傳》:“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。”⑦向前。《戰國策·秦策二》:“三鼓之而卒不上。”(卒:終。)⑧進呈;進獻;送上。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:“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。”⑨出場。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一本楔子:“正旦扮鶯鶯上。”⑩加;添加。《論語·顏淵》:“草上之風必偃。”(11)塗染。《天工開物·造竹紙》:“先以白礬水染過,後上紅花汁雲。”(12)通“尚”。崇尚。《呂氏春秋·長見》:“尊賢上功。” (二)shǎng 上聲,漢語四聲之一。鐘嶸《詩品序》:“至平上去人,則餘病未能。”乘:
(一)①登;升。屈原《涉江》:“乘鄂渚而反顧兮,欸秋冬之緒風。”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乘彼垝垣,以望復關。”(垝垣:毀壞的土墻。復關:地名。)②坐;駕。《墨子·親士》:“良馬難乘,然可以任重致遠。”③趁著;憑借。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山河。”李白《塞下曲六首》之五:“塞虜乘秋下,天兵出漢傢。”(塞虜:塞外之敵。)④欺凌。《荀子·強國》:“一國作謀,則三國必起而乘我。”⑤追逐。《漢書·陳湯傳》:“吏士喜,大呼乘之。”⑥戰勝。《尚書·西伯戡黎》:“周人乘黎。”(黎:國名。)⑦計算;計劃。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為人臣者,乘事而有功則賞。”⑧乘法。算術中四則運算方法之一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趙達傳》:“此術微妙,頭乘尾除,一算之法,父子不相語。”⑨佛教術語。指解釋教義深淺的等級。張羽《贈僧還日本》:“遍參東土法,頓悟上乘禪。” (二)shèng ①量詞。一車四馬的總稱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車六七百乘,騎千餘,卒數萬人。”②四的代稱。《左傳·殽之戰》:“以乘韋先,牛十二犒師。”③春秋時晉國史書名。後泛指一般史書。④帝王的代稱。班固《東都賦》:“損乘輿之服禦。”(損:減少。服禦:指帝王的衣物等用品。)乘輿:
①帝王的坐車。《孟子·梁惠王》:“今~~已駕矣。”②泛指車駕。《潛夫論·贊學》:“是故造父疾趨,百步而廢;自托~~,坐致千裡。”③代稱帝王。班固《東都賦》:“禮官整儀,~~乃出。”④chéng yú坐車子。《呂氏春秋·不屈》:“惠子易衣變冠,~~而走,幾不出乎魏境。”輿:
①車廂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在輿,則見其倚於衡也。”(衡:車轅端的橫木。)②車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鄰有敝輿而欲竊之。”《三國志·蜀書·先主傳》:“出則同輿,坐則同席。”③轎子。《徐霞客遊記·滇遊日記九》:“油碧輿五六肩。”④用車運載。《周書 ·顏之儀傳》:“運乃輿櫬(chèn)詣朝堂,陳帝八失。”(運:人名。櫬:棺材。詣:到。)⑤舉;抬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忿狷》:“便輿床就之。”⑥古代職位低賤的吏卒。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人有十等……皂臣輿,輿臣隸。”⑦眾;多。《舊唐書·宣宗紀》:“有時微行人間,采聽輿論。”(微行:隱藏身分;便裝出行。)⑧竹篼(dōu);抬人登山的用具。《漢書 ·嚴助傳》:“輿轎而隃領。”(隃:通“逾”,翻越。領:通“嶺”,山嶺。)⑨眾;眾人的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晉侯聽輿人之誦。”出:
①出去;從裡面到外面。屈原《九歌·國殤》:“出不入兮往不返。”②到;到達。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築神道,北臨昭靈,南出承恩。”(神道:墓道。昭靈、承恩:皆館名。)③超過;超越。《論語· 鄉黨》:“祭肉不出三日。”白居易《與元九書》:“自思所陳亦無出足下之見。”④發出。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於是遂出墾草令。”⑤指天然生長或人工生產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。”⑥產生;發生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肉腐出蟲。”(腐:腐爛。)⑦出現;露出。葛洪《抱樸子·外篇· 省煩》:“枝分葉散,重出互見。”(重:重復。)蘇軾《後赤壁賦》:“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”⑧拿出;支出。《宋史·食貨志上五》:“又農民出錢,難於出力。”(比出力困難。)曹操《收租調令》:“戶出絹二匹。”⑨指引文、典故等來源於某書。《後漢書·孔融傳》:“(曹操)後問出何經典。”⑩舊指離棄妻子。《孟子· 離婁下》:“出妻屏子,終身不養焉。”(11)指花瓣。《宋書·符瑞志下》:“草木花多五出,花雪獨六出。”(花雪:雪花。)[出塵]1.超出塵俗。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:“耿介拔俗之標,瀟灑出塵之想。”2.佛教用語。脫離煩惱的塵俗。《四十二章經》二三:“故曰凡夫透得此門,出塵羅漢。”[出閤]1.皇子出就封國。《南齊書·江謐傳》:“諸皇子出閤用文武主帥,皆以委謐。”2.指閣臣出任外職。《梁書·江蒨傳》:“初,王泰出閤。”3.公主出稼。元稹《七女封公主制》:“雖穠華可尚,出閤未期,而湯沐先施,分封有據。”後用為女子出嫁的通稱。[出首]1.自首。《晉書·華軼傳》:“尋而軼敗,(高)悝藏匿軼二子及妻,崎嶇經年,既而遇赦,悝攜之出首。”2.檢舉;告發。王實甫《西廂記》三本二折:“我將這簡貼兒去夫人行出首去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