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委曲見提攜,因循成蹇剝。”詩句出處:《長安書事寄薛戴》;是唐朝詩人李端的作品。
朔雁去成行,哀蟬響如昨。時芳一憔悴,暮序何蕭索。 笑語且無聊,逢迎多約略。三山不可見,百歲空揮霍。 故事盡為愁,新知無復樂。夫君又離別,而我加寂寞。 惠遠縱相尋,陶潛隻獨酌。主人恩則厚,客子才自薄。 委曲見提攜,因循成蹇剝。論邊書未上,招隱詩還作。 貴者已朝餐,豈能敦宿諾。飛禽雖失樹,流水長思壑。 千裡寄瓊枝,夢寐青山郭。
|
【註釋】:
委:
①[動]聚積。揚雄《甘泉賦》:“瑞穰穰兮~如山。”②[動]托付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王年少,初即位,~國事大臣。”③[動]放置。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作鼓法》:“漉水盡,~著席上。”④[動]推卸。《晉書·王裒傳》:“司馬欲~罪於孤耶!”⑤[動]拋棄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若野賜之,是~君貺於草莽也。”⑥[形]曲折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:“若至~曲小變,不可勝道。”⑦[名]江河。沈括《夢溪筆談·雜志一》:“胡人言黑水原下~高,水曾逆流。”⑧[動]通“萎”。枯萎。《詩經·小雅· 谷風》:“無木不~。”委曲:
①婉轉,曲折。司馬相如《子虛賦》:“紆徐~~。”②事情的底細或原委。《資治通鑒·唐元和十二年》:“李愬謀襲蔡州,每得降卒,必親引問~~,由是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。”③機密的文書。《資治通鑒·唐僖宗光啟三年》:“用之比來頻啟令公,欲因此相圖,已有~~在張尚書所,宜備之。”④屈身折節。《漢書·嚴彭祖傳》:“何可~~從俗,茍求富貴乎?”⑤批示。《寶真齋法書贊》卷五:“有華陽消息,可報~~。”曲:
(一)①彎;不直。與“直”相對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木直中繩,輮以為輪,其曲中規。”②不正;不公正;不正派。《戰國策·秦策五》:“趙王之臣有韓倉者,以曲合於趙王。”陸賈《新語·辨惑》:“懷曲而合邪。”(合:迎合。邪:偏邪。)③局部;一部分。《淮南子·繆稱》:“察一曲者,不可與言化。”④委婉曲折。元結《惡(wù)曲篇》:“未嘗曲氣以轉聲,曲辭以達意。”⑤泛指彎曲之處。吳融《壁畫折竹雜言》:“渭曲逢,湘江別。”(渭:水名。)⑥偏僻之處。嚴忌《哀時命》:“塊獨守此曲隅兮。”(塊:孤獨。隅:角落。) (二)qǔ ①韻文的一種。通常指宋以來的南曲和北曲,同詞的體裁相近,但格式較為自由。分戲曲、散曲兩類,元明以來甚為流行。②歌曲。王褒《長安有狹邪行》:“塗歌楊柳曲,巷飲榴花樽。”(塗:同“途”。樽:酒器。)③樂曲。劉禹錫《楊柳枝詞九首》之一:“請君莫奏前朝曲。”見:
(一)①看;看到。《詩經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我聞其聲,不見其身。”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:“見兔而顧犬。”《石鐘山記》:“事不目見耳聞,而臆斷有無,可乎?”②拜見;謁見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子墨子見王。”③會見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項伯即入見沛公。”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移船相近邀相見。”④見解;見識。《晉書·王渾傳》:“敢陳愚見。”⑤表示被動,相當於“被”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信而見疑,忠而被謗,能無怨乎?”《楚辭·漁父》:“舉世皆濁而我獨清,眾人皆醉而我獨醒,是以見放。”(放:放逐。)⑥放在動詞前,有稱代自我作用。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:“冀君實或見恕也。”李密《陳情表》:“生孩六月,慈父見背。” (二)xiàn ①顯露;出現。《敕勒歌》:“天蒼蒼,野茫茫,風吹草低見牛羊。”②介紹;引見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胡不見我於王?”(胡:為何。)③現成的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軍無見糧。”提:
(一)①垂身拿著;拎著。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建旌提鼓,挾經秉枹(fú)。”(挾:用脅夾。經:兵書。枹:鼓槌。)②舉起;引向上。《詩經·大雅·抑》:“匪面命之,言提其耳。”③舀液體的長柄量器。《警世通言·俞仲舉題詩遇上皇》:“酒保見說,便將酒缸、酒提、匙箸、盞楪放在面前。”(楪:同“碟”。盛食物的小盤。)④統率;統領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。”⑤提出;舉出。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記事者必提其要。”⑥提拔;晉升。陳善《捫虱新語·歐公收東坡·東坡收秦黃》:“少遊不遇東坡,當能自立,必不在人下也。然提獎大成就,坡力為多。”⑦攜帶。《墨子·兼愛下》:“提挈妻子而寄托之。”⑧鼓名。《周禮·夏官·大司馬》:“師師執提。” (二)dǐ 投擲;擲擊。《戰國策·燕策三》:“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。”提攜:
①牽扶。《禮記·曲禮》:“長者與之~~,則兩手奉長者之手。”②提拔,扶植。《三國志·魏·牽招傳》:“嘉與晉司徒李胤同母,早卒”裴註:[牽秀]於太康中為衛瓘崔洪石崇等所~~,以新安令博士為司空從事中郎。”攜:
①提。《詩經·大雅·板》:“如璋如圭,如取如攜。”(璋、圭:古玉制禮器,喻相投合。取、攜:取物提物,喻相隨從。)②攜帶;帶領。劉禹錫《送王司馬之陜州》詩:“空攜詩卷赴甘棠。”③牽著;拉著。《三國演義》第四十五回:“瑜攜幹手,同步出帳來。”④分離;離間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不如私許復曹、衛以攜之。”[攜手]1. 手拉手。《詩經·邶風·北風》:“惠而好我,攜手同行。”(好:喜愛。)2. 喻齊心協力。《孫子· 九地》:“故善用兵者,攜手若使一人。”[攜貳]叛離。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其刑矯誣,百姓攜貳。”(矯誣:以詐用法,濫誅無罪。)因:
①憑借;依靠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為高必因丘陵,為下必因川澤。”《國語·鄭語》:“(謝西)其民沓貪而忍,不可因也。”②繼續;沿襲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千乘(shèng)之國,攝乎大國之間,加之以師旅,因之以饑饉(jǐn),由也為之,比(bì)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”(乘:一車四馬。攝:夾處。饑饉:荒年。比:等到。方:義方。)《漢書·循吏傳》:“光因循守職,無所改作。”(光:霍光。循:遵循。)③原因;緣由。鄒陽《獄中上梁王書》:“無因而至前也。”④因緣。寒山《詩三百五首》之二百三十八:“唯作地獄滓,不修正直因,忽然無常到,定知亂紛紛。”(無常:傳說為陰曹索命的鬼。)⑤介詞。1. 表示事情發生的原因。相當於“因為”、“由於”。《史記·衛將軍驃騎列傳》:“因前使絕國功,封騫博望侯。”2. 表示行為的條件。相當於“通過”。《鹽鐵論·論儒》:“孔子適衛,因嬖(bì)臣彌子瑕以見衛夫人,子路不悅。”(嬖:被寵愛。)3.表示行為的根據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。”4. 表示順應情勢。《警世通言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》:“因風吹火,用力不多。”⑥連詞。連接短語或句子,表示順承。“於是”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秦軍解,因大破之。”(解:松懈。)因循:
①因襲,沿襲。《漢書·循吏傳》:“光(霍光)~~守職,無所改作。”②拖沓,閑散。章碣《寄江東道友》:“碧帶黃麻呈縹緲,短竿長線弄~~。”循:
①順著;沿著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三年》:“循山而南。”②遵循;沿襲。《淮南子·氾論》:“茍周於事,不必循舊。”③順從;服從。《荀子·性惡》:“上不循於亂世之君。”④撫摩。《漢書·李陵傳》:“自循其發。”⑤通“巡”。巡視;巡察。《漢書·宣帝紀》:“遣大中大夫強等十二人循行天下。”⑥安慰;慰問。《漢書·蕭何傳》:“拊循勉百姓。”[循環]周而復始地環繞運行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贊》:“三王之道若循環,終而復始。”(三王:指夏、商、周。)成:
①完成;實現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使秦成帝業。”②幫助實現;成全。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”③成為;變為。《禮記·學記》:“玉不琢,不成器。”劉向《說苑·奉使》:“齊之臨淄三百閭,張袂(mèi)成帷,揮汗成雨。”(閭:裡巷。袂:袖子。帷:帷幕。)④成果;成就。李白《化城寺大鐘銘》:“少蘊才略,壯而有成。”(蘊:蓄。)⑤成長;成熟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(萬物)各得其養以成。”⑥和解;交好。《左傳·成公十一年》:“秦晉為成。”《史記·張儀列傳》:“哀王於是倍從(zòng)約而因儀請成於秦。”(倍:違背。從:指合縱。儀:人名。)⑦已定的;定型的;現成的。《詩經·周頌·昊天有成命》:“昊天有成命,二後受之。”《三國志·蜀書·蔣琬費禕薑維傳論》:“咸承諸葛之成規,因循而不革。”(咸:都。革:改變。)⑧層;重(chóng)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刑者相半於道,而死人日成積於市。”《呂氏春秋·音初》:“為九成之臺。”⑨古代十裡見方為一成。《漢書·刑法志》:“成方十裡。”蹇:
①跛腳。《戰國策·秦策三》:“以秦卒之勇,車騎之多,以當諸侯,譬若馳韓盧而逐蹇兔也。”(韓盧:古良犬名。)②困苦;不順利。庾信《擬詠懷》:“大道忽雲乖,生民隨事蹇。”③劣馬或跛驢。齊己《答無願上人》:“鄭生驅蹇峴山回,傳得安公好信來。”④言語不流利。庾信《謝滕王集序啟》:“言辭蹇吃,更甚揚雄。”(揚雄:人名。)⑤傲慢;不順服。《漢書· 淮南厲王劉長傳》:“自以為最親,驕蹇,數不奉法。”⑥助詞。用於句首。《楚辭· 九辯》:“時亹(wěi)亹而過中兮,蹇淹留而無成。”(亹亹:行進貌。淹留:停滯。)剝:
(一)①破;割裂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君王命剝圭以為鏚(qī)柲(bì)。”(鏚:古兵器名。柲:兵器的柄。)②削。《大戴禮記·夏小正》:“八月剝瓜,畜瓜之時也。”(剝瓜:削瓜以供醃漬。)③去皮。《詩經·小雅·楚茨》:“或剝或亨(烹)。”(或:有的。)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故虎豹為猛矣,然君子剝而用之。”④侵蝕;脫落。《南史·褚炫傳》:“風吹紙剝。”⑤侵害;掠奪。《梁書·賀琛傳》:“故為吏牧民者,競相剝削。”⑥通“駁”。辯駁。《後漢書·胡廣傳》:“若事下之後,議者剝異,異之則朝失其便,同之則王言已行。” (二)pū 通“支(撲)”。擊;打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八月剝棗,十月獲稻。”梅堯臣《和壽州宋待制》之五:“有木皆剝實,何草不陳根。”